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出图形。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长方体)
4.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十六第4、5题。
答案:第4题:③
①
②
第5题:略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学习了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以及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已知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本节课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会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5观察物体(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能通过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能根据物体的某个面分析该物体可能的立体图形。
【教学指导】
本单元教学可以采用“观察发现——操作实践——验证应用”等方法进行教学。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在课上,为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努力为学生展现直观、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位观察,得到的图形是有所不同的。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3课时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方向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玩具小熊,图片。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略)
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大象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出示课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
观察物体
1.出示玩具小熊,学生观察。(课本第68页例1)
师:请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熊,然后说一说你看到了小熊的什么部位。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小熊的部位。
3.汇报、交流。
(有的看到小熊的头,有的看到小熊的身子,有的看到小熊的尾巴)
4.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小亮他们也在观察小熊。(出示情境图)小精灵聪聪想问大家,他们分别看到的是小熊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5.小结:小明在小熊的前面,看到小熊的正面,是第一幅图;小亮看到的是小熊的左侧面,是第二幅图;小红在小熊的右侧面,看到的是小熊的右侧面,是第三幅图;小芳在小熊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熊的后面,是第四幅图。
【课堂作业】
1.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师: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课本的侧面、正面、反面,快速地选择位置进行观察。
2.猜一猜。(课文第68页“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图。判断,大货车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答案:略。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小结:师生交流再次提出:要了解一个物体,我们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十六第1~3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用学生熟悉的玩具小熊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初步体会到全面观察物体的必要性,进而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
2.展开活动,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活动操作简易,学生能通过实际观察很容易地判断出来。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