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1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1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4 13:24:20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章
有理数
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一课时)
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
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习目标
思考: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
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结论:共三种类型.即:
(1)同号两个数相加;
(2)异号两个数相加;
(3)一个数与0相加.
课文导入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向情况1: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3
+8
(+5)+(+3)=
+8

新知引入
同向情况2:小明从O点出发,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3
-8
(-5)+(-3)=
-8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新知引入
(+5)+(+3)=8
(-5)+(-3)=-8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注意关注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
观察以下两个算式
归纳法则
(
-
4
)
+
(
-
8
)=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
并把绝对值相加
(
4
+
8
)
=-12
试一试
(1)
10+6
(2)
(-5)+(-7)
(3)
(-8)+(-8)
(4)
(-0.6)+(-0.9)
(5)
(-3.6)+(-7.2)
(6)
(-0.01)+(-0.1)
(7)
(-0.5)+(-6)+(-9)
归纳法则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异向情况1: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3
+2
(+5)+(-3)=
+2

情景探究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异向情况2:小明从O点出发,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3
-2
(-5)+(+3)=
-2

情景探究
(+5)+(-3)=
+2
(-5)+(+3)=
-2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注意关注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
观察以下两个算式
归纳法则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异向情况3:小明从O点出发,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5)+(+5)=
0
+5

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情景探究
情形: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情况6: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5)+
0
=
-5

结论: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情景探究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
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速记口诀: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0”正好
课文讲解
例1
计算:
(1)(-3)+(-9)
(2)(-4.7)+3.9
(3)
0+(-7)
(4)(-9)+(+9).
解:(1)
(-3)+(-9)=
-
(3+9)=
-
12
(2)
(-4.7)+3.9=
-
(4.7-3.9)=
-
0.8
(3)
0+(-7)=-7
(4)(-9)+(+9)=0
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巩固新知
1.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
(1)温度由-4
C上升7 C;
(2)收入7元,又支出5元.
2.口算:
(1)(-4)+(-6);(2)4+(-6);(3)(-4)+6;
(4)(-4)+4;
(5)(-4)+14;(6)(-14)+4;
(7)6+(-6);
(8)
0+(-6).
课堂练习
3.计算:
(1)15+(-22);
(2)
(-13)+(-8);
(3)(-0.9)+1.5;
(4)
    
.
4.请你用生活实例解释5+(-3)=2,(-5)+(-3)=-8
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2.在总结加法法则时我们使用了哪些常见的数学
研究方法?
3.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1题.
课堂小结
第一章
有理数
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二课时)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化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探索、归纳、猜想和验证,体验加法运算律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有理数加法法则要点
(1)同号两数相加,取
.
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回顾旧知
2.算一算
(1)(-10)+(-8)=
(2)(-6)+(+9)=
(3)(-37)+0=
(4)(-3.86)+(+3.86)=
(5)(+416)+0=
(6)(+6)+(+9)=
-18
3
-37
0
+416
15
回顾旧知
比一比,看谁算的快!
(1)
(2)
=200
=28
猜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仍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学们是怎么运算使计算简便的?用到了什么运算律
旧知新感
3
-5

(
)

_
(
)
-5

3

_
-2
-2
① 30+(-20)
(-20)+30

(-5)+(-13)
 (-13)+(5)

(-37)+16
 16+(-37)
1比较以上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
2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吗?
计算并观察
情境创设
你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述这一结论吗?你能把该规律用字母表示吗?
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
3+(-5)=(-5)+3
30+(-20)
=
(-20)+30
(-5)+(-13)
=(-13)+(5)
(-37)+16
=16+(-37)
规律探究
-9
-9
(1)两个式子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说说你的猜想.
(2)再换几个数试一试,你
的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3)请用精炼的语言把你得到的结论
概括出来.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
吗?
情境创设
〔3+(-5)〕+(-7)=3+〔(-5)+(-7)〕
〔8+(-5)〕+(-4)=8+〔(-5)+(-4)〕
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
加法的结合律:
规律探究
计算:
(1)(-23)+(+58)+(-17)
(2)(-2.8)+(-3.6)+(-1.5)+3.6
(3)
符号相同的先结合
互为相反数的先结合
分母相同的先结合
例题讲解
运算律的应用
计算:


合理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有哪些方法?
同分母结合相加
能“凑0”或“凑整”的结合相加
例题讲解
1.计算:(1)23+(-17)+6+(-22)
(2)(-2)+3+1+(-3)+2+(-4)
2.计算:
(1)
(2)
课堂练习

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图所示(单位:kg)
(1)10袋小麦一共多少kg?
(2)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kg?
在计算中我们可以使用哪些运算律?
例题讲解
解法1:
10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千克)
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少千克:
905.4-90×10=5.4(千克)
解法2
解:我们以每袋小麦以90千克为标准,超过记为正,不足记为负,则10袋小麦可记为:
1,1,1.5,-1,1.2,1.3,-1.3,-1.2,1.8,1.1
它们的和为:1+1+1.5-1+1.2+1.3-1.3-1.2+1.8+1.1
=5.4
答:10袋小麦一共90×10+5.4=905.4千克,10袋 小麦总计超过5.4千克
例题讲解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2.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考虑使用加法运算律呢?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归纳小结
教科书习题1.3第2题,第5题.
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下列各题:
(1)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 C,中午上升了11 C,半夜又降了9 C,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
(2)小明去超市买了10袋方便面,
这10袋方便面分别重(单位:克):97,
95,
86,
96,
94,
93,
87,
88,
98,
91,这些方便面共重多少克 (提示:以90作为基数,超过为正,不足为负)
布置作业《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课时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
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通过对加数的情况进行分类探讨,增强分类讨论的能力,同时加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一、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请同学举出在同一个情境中说出:
+3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2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2.、若你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西为负,向东为正,向东运动5m
记作
(
)m,向西运动5
m
记作
(
)
m。
3、
小学我们遇到哪样一些字词时我们用“加法”去列式计算,请举例说明
二、新授
1、问题: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东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2)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3)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4)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
,
再向东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5)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5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5
)
(6)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
,
然后原地不动
,你能列出式子吗?
(-
5
)
+
0

(1)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东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
+8
(2)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
-
8
(3)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
+
2
(4)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
,
再向东运动3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3
)
=
-
2
(5)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
,
再向西运动5m
,你能列出式子吗?
(+5
)
+
(-
5
)
=
0
(6)如果小明第一秒向西运动5m
,
第二秒原地不动
,你能列出式子吗?
(-
5
)
+
0=
-
5
2、你能用数轴的知识表示上述其中一个的运算过程?
3、请同学们观察上述过程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两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速记口诀: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0”正好。
三、举例
(1)(-3)+(-9);
(2)(-4.7)+3.9
解:
(1)(-3)
+
(-9)
=-(3+9)
=-12;



同号两数相加
取相同符号
再把绝对值相加
(2)(-4.7)
+3.9
=
-(4.7-3.9)
=
-0.8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
再把绝对值相减
的加数的符号
2.归纳:
运算步骤:
1、先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
2、再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四、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1)(-4)+(-7);
(2)(+4)+(-7);
(3)(-4)+(+7)

(4)(+4)+(-4);

(5)(-9)+(+2);
(6)(-9)+0
2、
计算下列各题
(1)
(
-6
)
+
(
-8
)
(2)
5.2
+
(-
4.5)
(3)
(+100)+(+3)
(4)
(1/2)+(-2/3)
3、列式子并计算:
(1)比-1的相反数大2的数;
(2)+3的相反数与-3的绝对值的和;
五、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1)若a>0,b>0,则a+b=|a|+|b|;
(2)若a<0,b<0,则a+b=
-(|a|+|b|);
2、异号两数相加
(1)若a>0,b<0,|a|>|b|,则a+b=|a|+|b|;
(2)若a>0,b<0,
|a|<|b|,则a+b=
-(|b|
-|a|);
(3)若a>0,b<0,
|a|=|b|,则a+b=
0
六、作业
课本24页第一题计算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自我探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活动一】复习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理数的加法分为几种情况,每种情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2:回忆一下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还适用吗?
【活动二】探究新知:
思考1:请你任意取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填入下列□和○中,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
○+□
思考2:请你任意取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填入下列□、○和◇中,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
□+(○+◇)
【归纳】:通过观察以上各式发现: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依然适用。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b)+c=a+(b+c)
【活动三】例题讲解:
例2、计算:(1)16
+(-25)+
24
+(-35)
(2)(—2.48)+(+4.33)+(—7.52)+(—4.33)
(3)
(4)1+(-2)+3+(-4)+…+2005+(-2006)
分析:(1)运用运算律可以先把正数相加,再把负数相加,然后再把结果相加即可;
 
(2)运用运算律可以先把第一项和第三项相加、第二项与第四项相加;  
(3)运用运算律先把前三项相加、后两项相加;
(4)运用结合律把2006个加数分成1003组,分别相加。
解答:(1)-17;
(2)-10;
(3)-5;
(4)-1003。
例3、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下,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10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如果每袋小麦以90千克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分析:本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是把所有数据全加起来,然后减去标准值的总和,得到差值。第二种解法是把每个数据与标准值做差。
解:法一:先计算10袋小麦的总重量: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
再计算超过多少千克:905.4-90×10=5.4
法二:每袋超过标准重量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
10袋小麦对应的数为:+1,+1,+1.5,-1,+1.2,+1.3,-1.3,-1.2,+1.8,+1.1.
1+1+1.5+(-1)+1.2+1.3+(-1.3)+(-1.2)+1.8+1.1
=[1+(-1)]+[1.2+(-1.2)]+[1.3+(-1.3)]+(1+1.5+1.8+1.1)
=5.4,
90×10+5.4=905.4,
答:10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重量5.4千克,总质量是905.4千克。
【活动四】巩固练习:
书P20练习:
1、计算:
(1)23+(-17)+6+(-22)
(2)(-2)+3+1+(-3)+2+(-4)
2、计算:
(1)1+(-)++(-)
(2)
3、计算:
1+(-2)+3+(-4)+5+(-6)+7+(-8)+…+99+(-100)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2、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考虑使用加法运算律呢?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