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1.3.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4 13:22:43

文档简介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表示最高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计算4与-3之间想减的方法来归纳总结。
二、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2:如果把刚才的温度换成-3℃0℃、-3℃5℃、-3℃-1℃,他们之间的温差又是多少呢?
问题3:计算9+(-8)、9-8、15-7、15+(-7).
2、学生归纳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定义: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理数减法法则也可以表示为:
b=a+(-b)
例题1:计算:
(1)、(-3)-(-5)
(2)、0-7
(3)、7.2-(-1.8)
(4)、(-3)-5
例题2:1、比2℃低8℃的温度。
2、比-3℃低6℃的温度。
3、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程中,只有a>b或者a=b,我们理所当然会做,那么,在a例题3: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和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它写为:
(-20)+(+3)+(+5)+(-7)
思考:这里这个计算将会用到什么运算规律。
问题4:对于计算(-20)+(+3)+(+5)+(-7)我们可以如何去理解?前后同桌讨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例题3:计算:
(1)、1-4+3-0.5;
(2)、-2.4+3.5-4.6+3.5
(3)、(-7)-(5)+(-4)-(-10)
四、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对本节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计算:(1)(+3)-(-2)
(2)(-1)-(+2)
(3)0-(-3)
(4)1-5
(5)(-23)-(-12)
(6)(-1.3)-2.6
(7)5-(-5)
(8)0-
7-
5
(9)(-1.3)-(-2.1)
作业设计:
习题1.3:预习作业:1:第25页习题1.3
5题(4)、(5)、(6)。
2、完成学习与拓展第15页预习1—4题;检测1—5题。
课本第25——26页习题1.3
4题(2)、(4)、(6)、(8)题、11题。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你能从温度计中读出4℃比-3℃高多少吗?
教学反思《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七年级数学第一册P22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5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括号前“+”号形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
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活动一】复习引入:
问题1: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理数减法法则。你还记得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问题2: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请同学们读出这两个算式:
(-20)+(+3),(-5)-(+7)
“+、-”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5)-(+7)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把两个算式(-20)+(+3)与(-5)-(+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活动二】探究新知:
例6、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
解:(-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成:a+b-c=a+b+(-c)
读法:式子(-20)+(+3)十(+5)+(一7)是-20,
+3,+5,
-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原式=(-20)+(+3)+(+5)+(-7) 
 
=-20+3+5-7
=-20-7+3+5
=-27+8
=-19
【活动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下列各题:
(1)(+9)-(+10)+(-2)-(-8)+3
(2)
(3)(+)+(-)-(+)-(-)-(+1)
【总结】: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3、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活动四】巩固练习:
书P24练习:计算
(1)1-4+3-0.5
(2)-2.4+3.5-4.6+3.5
(3)(-7)-(+5)+(-4)-(-10)
(4)
教师活动
达标检测
见课件。
【活动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式子的两种读法。
【活动六】布置作业:
书P25习题5,P26习题7、12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共31张PPT)
第一章
有理数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一课时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
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
化,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思维
能力。
学习目标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
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回顾
某地某一周天气预报
周三
-1~
60C
周五
-4
~
-
30C
周一
0~
80C
周六
-3
~
40C
周二
1
~
70C
周四
-2
~
-50C
周日
2
~
90C
课文导入
周六
-3
~
40C
0
1
2
3
-1
-2
-3
-4
4
7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0C比

30C高多少度吗
4-(-3)=

7
课文讲解
(1)怎样理解
(2)想一想:
7
你来练一练
50

20
=
50+(-20)=

50

10
=
50+(-10)=

50

0
=
50
+
0
=

30
30
40
40
50
50
0
1
2
3
-1
-2
-4
4
-3
4-(-3)=7
4+ =7
观察(1)(2)两个等式得出的结果,你发现
了什么?从结果中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
比较每横行的两个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文讲解
你能试着归纳减法法则吗?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也可以表示成:
a

b
=
a
+
(
-
b
)
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
2
个要素要发生变化。
1
减号
加号
2
减数
相反数
课文讲解
例1
计算下列各题:
(1)
9
-(-5)
(2)
(-3)-
1
(3)
7.2

(-4.8)
解:(1)9-(-5)=
9
+(+
5)
=
14
减去(-5)等于加
-5
的相反数,变成做加法.
(2)(-3)-
1
=(-3)+(-1)
=
-4
减去1等于加1的相反数,变成做加法.
(3)
7.2

(-4.8)
=
7.2
+4.8
=
12
减-4.8等于加4.8
例题讲解
思考:在小学,只有当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才会做a-b,现在,当a小于b时,
你会做a-b吗
一般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的符号是什么?
1.计算:
(1)
6-9;
  (2)
(+4)-(-7);
(3)(-5)-(-8);
(4)
0
-(-5);
(5)(-2.5)-5.9

(6)
1.9
-(-0.6).
课堂练习
2.计算:
(1)比2 C

8 C
的温度;
(2)比
-3 C

6 C
的温度.
3.A、B、C三点的海拔分别是-17.4米,-119米,-72米。
问:三点中最高是哪一个?最低点为哪一个?最高点比最低点高多少?
课堂练习
1.计算:(1)
3
-
5

(2)
3
-(-
5);
(3)
(-3)-5;
(4)(-3)-(-5);
(5)
-
6
-(-6);
(6)
-
7
-
0;
(7)
0
-(-7);
(8)(-6)-
6;
(9)
9
-(-11)-(-20);
(10)(-5)-(-5)-(+5);
达标检测
2.
选择题:
(1)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数一定是(

A
0
B
正数
C
负数
D
0或负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
B
减去一个正数,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
C
0减去任何数,差都是负数;
D
两个数之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C
A
达标检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
B
有理数的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大;
C
0减去一个数
,仍得这个数;
D
两个相反数相减得
0

(4)差是-5,被减数是-2,则减数为(

A
-7
B
-3
C
3
D
-7
B
C
达标检测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哪些新知识
1.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
2.
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
减号
加号
2
减数
相反数
教科书习题1.3第
3题,第4题.
归纳小结
第一章
有理数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二课时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合理地
进行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请说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口答)计算
(1)0-(-9)
(2)9.5-10
(3)23-(-11)
(4)(-7)-(-13)
(5(-6.5)-5.6
(6)(
)-(

知识回顾

计算:
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先试一试
本算式含有哪些运算?
减法运算应该怎么办?
这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为
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尝试计算

计算:
解:
课文讲解
算式
是-20,3,5,-7
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
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课文讲解

计算:
解:
简单解法
课文讲解
把下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3)+(-8)-(-6)+(-7)
解:原式=(-3)+(-8)+(+6)+(-7)
=-3-8+6-7
读作“-3,-8,+6,-7的和
或负3减8加6减7
尝试应用
将下列式子先统一成加法,再写成省略加号和
括号的和的形式,把它读出来,并直接得出结果。
1.(-40)-(+27)+19-24-(-32)
2.-9-(-2)+(-3)-4
解:
(1)
原式=(-
40)+(-
27)+19+(-24)+(+32)
=-40-27+19-24+32
=-40
(2)原式=
-9+(+2)+(-3)+(-4)
=-9+2-3-4
=-14
观察上面式子,你能发现简化符号的有规律吗?
规律:同号得“+”,异号得“-”。
规律探究
在数轴上,点
A,B
分别表示
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B
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
 a=-2,b=-6.
你能发现点
A,
B
之间的距离与数
a,b
之间的关系吗?
A,B之间的距离就是a,b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的差
知识探究
计算:
解:
解:
课堂练习
解:
课堂练习
解:
课堂练习
1.将下列式子先统一成加法,再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1)
(-4
)-(+7
)+(
-
9
)-(-3
)
(2)
(
+
2.3
)-(-2.1)+(-3.2
)-4
解:
(1)原式=(-4)+(-7)+(-9)+(+3)
=
-
4
-
7
-
9+3
=-17
(2)原式=(+2.3)+(+2.1)+(-3.2)+(-4)
=2.3+2.1
-
3.2-4
=-2.8
达标检测
2.
一电脑公司仓库在8月1日库存某种型号的电脑20台,8月2日到6日该种型号的电脑进出记录如下表,问到8月6日止,库存该种电脑多少台
日期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8月5日
8月6日
进出数量
30
-21
-16
0
-9
达标检测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哪些新知识
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什么运算?
2.你能说说使用加法结合律时遵循什么原则么?
教科书习题1.3第5题.
1.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
2.能凑整的数相结合;
3.同分母的数相结合.
归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