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学习文章中的外貌、言行、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来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1、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品评梁任公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有没有同学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板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家是不是有点好奇清华大学为什么要选取这八个字定为校训呢,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校训的来历。
在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讲学,讲题为《君子》,他就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即是以此二卦辞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增厚美德。
这次讲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这些都体现着梁任公先生对学子的殷殷期盼,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清华学子,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都可以用此来勉励自己。
1914年的讲演之后,学校即以此为八字写入校规,定为校训,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1922年,梁任公先生又应邀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讲题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这次演讲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走进作者
梁实秋,原名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出生于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浙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余杭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生于1903年,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八月毕业之后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南京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前身)、国立青岛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山东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北京大学等。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风趣,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翻译的代表作有《莎士比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全集》等,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听完梁任公演讲之后二十余年,写下的纪念文章。现在,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的回忆回到当年演讲的场景,感受一下让作者铭记于心二十余年的那次演讲的魅力和梁任公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注音
戊戌()
叱咤()
莅()临
屏()息
箜篌()
涕泗()
蓟()北
四、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段中开篇第一句话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为什么梁任公先生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请大家思考一下。
梁启超最初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895年跟随康有为还有其他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1898年积极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逃亡日本。1912年回国,结束了13年之久的逃亡生活。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北洋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这些种种政治上的打击,促使梁启超走向了书斋,潜心于学问,他的学术研究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抒发。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曾主持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人合称为清华四导师,以及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时间在他的书斋里著书立说。他的代表作《饮冰室合集》共十二册,全书共有一千四百万字,分别涵盖了哲学、史学、经学、伦理学、法学、宗教学等等,由此可见,他的文学成就也是极高的,可谓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第一段中“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透露这一信息,有什么作用吗?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而不是开门见山的记述演讲过程,先介绍演讲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第一段最后一句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心中肯定都在好奇为什么只有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学习寻找答案。
第二段中“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梁任公怎样的性格和修养。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请大家看到我们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我们就按照这个题的模式来完成接下来的课文学习。
第三段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了梁任公?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外貌
穿着肥大的长袍——穿着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神态
形神兼备,腹有诗书气自华,布衣难掩其风采。
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有什么特点?请一位同学模仿表演一下
鲁迅对这个开场白是这样评价的“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把幽默风趣、谦逊与自信之间微妙的感情表达出来。
第五段中的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到底这十六个字蕴含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古今注:朝鲜津卒(看守渡口的士兵)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开、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急)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其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王国维曾经评价这首诗说:“这十六个字构成诗坛最凄惨悲壮的一幕,是用鲜血写成的。”这首诗的凄惨悲壮体现在哪儿?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那位白发狂夫为什么要渡河?
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在乱流中渡河有危险吗 这是肯定有危险的,他明知前面有危险还要去渡河,这体现了他什么性格品质?
不排除他可能来自火星的思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体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的品质,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具有直面死亡的勇气。
梁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心中应有诸多感慨,想起了自己参与的那么多的政治活动,明知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仍然不遗余力的去执行。像诗中的那位白发狂夫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面临被追杀的危险,其实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第七段中“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我去网上下载了这篇演讲稿来看,总字数有45135,里面大量的旁征博引,诗经、左传、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真的是博学多才。这一段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把他找出来看看。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这个细节描绘得十分细致传神,仿佛我们脑海中就已经呈现出了梁任公敲打自己头的画面,很具有趣味性,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抓住特征和细节,把它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极好的。
第八段中“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为什么梁任公先生会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呢?要想理解梁任公的悲痛我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桃花扇》这个故事。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主题是"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桃花扇》的结局是一个道士对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国家命运该何去何从的悲叹,怎不会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唱段全文是:“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桃花扇》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崇祯皇帝
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缢身亡。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三百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逆流成河,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
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四岁登基,十七岁亲政,但实权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9、继续往下看“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为什么梁任公先生讲到杜甫的诗会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背一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穿巫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便下襄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向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歌内容几乎全都是提心他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风格则是沉郁顿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的第一首欢快的诗,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听到了什么喜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梁任公和杜甫先生有着共同点,心忧国事,希望国家从动乱中获得安定,表现他对收复祖国大好河山、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这只有心系国家,内心满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的梁任公先生才能切身体会其喜欲狂的心情,才会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启超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他的演讲可以说名符其实,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近乎表演。作者从演讲的诸多材料中选择两条重点叙述,一是《桃花扇》里的《哭主》,这是一段抒写败国亡君之痛的唱词,一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抒发光复兴国之喜的七律。前者与其变法失败、光绪废弃之后的哀痛相吻合,后者则与其护国之役,讨袁大捷之后的狂喜相吻合。所以,梁启超讲起这两段韵文,自然会情满意溢、感慨万千。
10、第九段写梁启超的演讲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听讲的青年当时深受感动,后来走上从文的道路。
以上数段从正面直接描写梁任公的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对于演讲的内容常常一笔或几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梁启起演讲的神态,效果上,这是因为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的是讲稿中所不能看到的精彩之处。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习注意的地方。
最后一段对梁任公先生总的评价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梁任公先生
说到学问我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梁启超七岁那一年,父亲带他去拜访老朋友。一走进院子,年幼的启超便被满园的春色吸引了,于是偷偷地折了一枝杏花藏在袖子里,这一切恰巧被他的父亲和父亲的老朋友看见,但两人都没有作声,到了吃饭的时候,父亲对梁启超说,给你出副对联,如果能够对得上,就和大人同桌吃饭,如果对不上,就站在旁边斟酒。于是父亲给他出了上联:“袖中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马上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感觉非常羞愧,于是脱口而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想想我在七岁的时候,估计连那个上联的字都不认得,果然,人才从小的境界就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故事体现了他不同寻常的宽容:梁启超晚年得了很严重的肾病,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医院建议切除一侧肾脏。家属同意了医院的治疗方案,可是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却把好的肾脏切了下来,而把不好的保留了下来,家人非常生气,要把协和医院告上法庭,但在梁任公先生看来,医生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而且西医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西医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那么西医在中国就会举步维艰,所以,最后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的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整为零。手术之后才过三年,梁任公先生就逝世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令人扼腕叹息啊。
说到热心肠,我们先来聊聊他的书房饮冰室吧。饮冰一词源于《庄子 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自号为饮冰室主人,就是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当成是自己的重任,无人逼迫,无人强压,恰是梁任公先生内心真挚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主动担当这个重任,并且为之日夜难寝,内心焦虑,痛苦万分,一生奋斗,死而后已。
热心肠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性情,
说到做事积极的性情,梁先生一生都在积极的做事情,从戊戌政变到组织护国军反袁以及到各地讲学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等,我们都知道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柱,那就别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说到待人热情,体现在梁任公先生积极帮助青年人方面,青年人是国家前进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人的发展道路正确了,国家前进的方向才会正确,只有青年人前途无量,国家才会有锦绣前程,而梁任公先生积极帮助青年人、启迪领导青年人,他在晚年的时候热爱中国古代文学,醉心于国学,在20世纪初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他为了青年的上进,积极应邀到各个学校热情讲学,用自己的学术感染后人,对每一个青年寄予殷切期盼。
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人热情的一面,更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们用我们最雄壮的声音一起来朗诵这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皇皇。发,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课就上到这里,期待我们下一次的共同学习!
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写作缘由(1)
声情并茂
演讲的特点
《箜篌引》
(2)-(9)
旁征博引
《桃花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人格魅力(10):有学问、有文才、热
心肠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