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猫
2016部编版 七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冰心视猫为亲人,让其常伴左右;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陪着他一起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 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 活泼 活泼,更有趣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3.在三只猫中,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要重点写这只猫?
点拨: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教学目标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教学目标
写作背景
由于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教学目标
生字把握
郑振铎(duó) 污涩(sè) 红绫(línɡ)
小侣(lǚ) 乞丐(ɡài) 诅(zǔ)骂
屋脊(jǐ) 咕噜(ɡū lu) 懒惰(duò)
怅(chànɡ)然 蜷(quán)伏 衔(xián)着
虐(nüè) 待 郁(yù)闷 惩(chénɡ)戒
怂恿(sǒnɡ yǒnɡ) 妄(wànɡ)下断语
教学目标
近似字辨析
详(xiánɡ)安详 诅(zǔ)诅咒 祥(xiánɡ)祥和 沮(jǔ)沮丧
译(yì)翻译
择(zé)选择
教学目标
词语积累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分段讲解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点拨: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历。
第二部分(3-12段):写“我”家养第二只猫的经历。
第三部分(13段-结尾):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历。
2、在一、二两部分中,作者都着力描写了两只毛的外形和性情,这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用这两只猫的外形和性情描写来突出这两只猫的可爱,这是为了与第三只猫的外形和性情作对比。但这两只如此可爱的猫的逝去,并没有让我产生永生难忘的悲痛感,而第三只难看的猫的逝去却让我有了这种感觉,这就能体现出作者“民主、自由”的思想了。这种写法与欲扬先抑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段讲解
3、读第三部分,找出当鸟被猫吃掉后“我”“妻”“三妹”三人对猫的太度的细节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当鸟被吃掉后,这三个人的行为都表现出愤怒,特别是“我”,还因此“惩戒”了这只可怜的猫。我们的这种不公平,正是这只猫悲剧的源头。这说明了不民主,不自由给身份低微者带来的会是多大的伤害!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是对伤害别人者的批判,也是对受伤害者的同情。
分段讲解
深层探究
1.“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点拨: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点拨: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深层探究
3.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点拨: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深层探究
4.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点拨: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深层探究
5.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深层探究
6.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深层探究
教学目标
写作技巧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1.曲折的故事情节,严谨的布局结构。
点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养猫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结局,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以时间为顺,演绎出一段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故事情节起伏宕荡,层层推进,一波三折。
教学目标
写作技巧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点拨: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教学目标
写作技巧
3.鲜明的对比。
点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教学目标
写作技巧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点拨: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
示例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要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拓展延伸
示例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2、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辨析下面字的注音,并组词。
详 诅 译
祥 沮 择
点拨:
详(xiánɡ)安详 诅(zǔ)诅咒
祥(xiánɡ)祥和 沮(jǔ)沮丧
译(yì)翻译
择(zé)选择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蓝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2)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3)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点拨: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3、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成,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4、作者为什么要写养三只猫的经历,而不只写养第三只猫的经历呢?
点拨:作者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起到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种动物,认真观察,抓住其特征,对它进行描写,2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第三只猫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见,“我”的内容对第三只猫的死是多么的愧疚!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有的只是人类自己看待生命的态度。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观念。文章中的“第三只猫”,与其说是一只猫,末尝不可以看作是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的下层劳动人民呢?他们的生命不与像这第三只猫一样被肆意贱踏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肆意贱踏生命的行为,你又是怎么去看待的呢?
课堂板书
猫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情节曲折
首尾照应 鲜明对比 第一人称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6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教学设计
课题 猫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3.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重点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提示主题的方法。
难点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学习敢于认错、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冰心视猫为亲人,让其常伴左右;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陪着他一起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听老师讲。 通过名人与猫的故事开头,引出本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3.在三只猫中,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要重点写这只猫?点拨: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讨论交流。看书,填表。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表格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内容的能力。
知识积累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学生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由于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学生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预习检测 生难字 郑振铎(duó) 污涩(sè) 红绫(línɡ) 小侣(lǚ) 乞丐(ɡài) 诅骂(zǔ) 屋脊(jǐ) 咕噜(ɡū lu) 懒惰(duò) 怅然(chànɡ)蜷伏(quán) 衔着(xián) 虐待(nüè) 郁闷(yù) 惩戒(chénɡ)怂恿(sǒnɡ yǒnɡ) 妄下断语(wànɡ) 读,并作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 详(xiánɡ)安详 诅(zǔ)诅咒 祥(xiánɡ)祥和 沮(jǔ)沮丧 译(yì)翻译择(zé)选择
词语积累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污涩:肮脏且不光滑。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悲楚:悲伤凄楚;悲苦。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分段讲解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点拨:第一部分(1-2段):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历。第二部分(3-12段):写“我”家养第二只猫的经历。第三部分(13段-结尾):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历。2、在一、二两部分中,作者都着力描写了两只毛的外形和性情,这有什么作用?点拨:作者用这两只猫的外形和性情描写来突出这两只猫的可爱,这是为了与第三只猫的外形和性情作对比。但这两只如此可爱的猫的逝去,并没有让我产生永生难忘的悲痛感,而第三只难看的猫的逝去却让我有了这种感觉,这就能体现出作者“民主、自由”的思想了。这种写法与欲扬先抑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3、读第三部分,找出当鸟被猫吃掉后“我”“妻”“三妹”三人对猫的太度的细节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点拨:当鸟被吃掉后,这三个人的行为都表现出愤怒,特别是“我”,还因此“惩戒”了这只可怜的猫。我们的这种不公平,正是这只猫悲剧的源头。这说明了不民主,不自由给身份低微者带来的会是多大的伤害!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是对伤害别人者的批判,也是对受伤害者的同情。 讨论交流。思考。找句子,思考作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考查对比的写法。细节描写的作用。
深层探究 细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点拨: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点拨: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3.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点拨: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4.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点拨: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5.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6.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点拨:“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找句子,品情感。 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心情。提示文章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抓住重点句子,品味作者的情感。
写作技巧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1.曲折的故事情节,严谨的布局结构。点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养猫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结局,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以时间为顺,演绎出一段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故事情节起伏宕荡,层层推进,一波三折。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点拨: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3.鲜明的对比。点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点拨: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讨论交流,并作笔记。 写作技巧的积累。
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示例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要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示例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2、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思考问题,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辨析下面字的注音,并组词。详 诅 译 祥 沮 择点拨:详(xiánɡ)安详 诅(zǔ)诅咒 祥(xiánɡ)祥和 沮(jǔ)沮丧 译(yì)翻译择(zé)选择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2)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3)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点拨: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蜷伏:弯着身体卧着。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成,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为什么要写养三只猫的经历,而不只写养第三只猫的经历呢? 点拨:作者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起到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完成作业。 检查课堂学习内容。
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种动物,认真观察,抓住其特征,对它进行描写,200字左右。 参看课文,依照课文的写法在叙事中描写动物特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 三只猫都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见,“我”的内容对第三只猫的死是多么的愧疚!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有的只是人类自己看待生命的态度。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观念。文章中的“第三只猫”,与其说是一只猫,末尝不可以看作是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的下层劳动人民呢?他们的生命不与像这第三只猫一样被肆意贱踏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肆意贱踏生命的行为,你又是怎么去看待的呢? 听,笔记。 通过小结揭示文章主题。
课堂板书 猫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情节曲折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首尾照应 鲜明对比 第一人称 学生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猫》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污涩( ) 懒惰( ) 诅咒待( ) 红绫( )
怅然( ) 蜷伏( ) 虐待( ) 怂恿( )
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C.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5、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一: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热烈。
示例二:从湖水的起落中,我们体悟到生命的节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描写这只猫的外形和情态与“芙蓉鸟”事件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问题。
示例: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表现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辛酸
(1)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直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sè duò zǔ línɡ
chànɡ quán nüè sǒnɡ yǒnɡ
2、(1)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
(3)胡乱说出断定的话。
3、C。(解析:“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为并列成分,应用顿号。)
4、C。(解析:C项属于心理描写,也是抒情。)
5、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示例: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1、这只猫外形难看,又懒惰,“我”不喜欢它,这是“我”把“芙蓉鸟”事件强加于它的情感基础。也正因为此,我才惩罚它,最终使它逝去了。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3、不大喜欢——愤怒——虐待——难过。表现出“我”是一个良知未泯、严于律己、敢于自责的人。
4、“似乎”一词不能删去。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推断,并不十分肯定,所以用“似乎”一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屈猫后的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二)课外阅读
1、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答出其中任何4点、意思符合即可)
2、(1)表现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2)表现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1)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
(2)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
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