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阅读古诗《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
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学习重点】
1.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
【学前准备】
搜集与民风民俗相关的资料。(师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学生自由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明确交流的内容。
(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本组课文的写法)?
(二)交流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2.指名说说。?
3.教师小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辽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等处处都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交流本组课文的写法。?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的写法。?
2.指名反馈。?
3.小结:这些表达方法在我们今后的习作中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读,要求读准、读通。老师指名读。?
(二)学习《元日》。?
1.再读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初一,人们迎接新年的景象。从诗中,你了解了哪些人们迎接新年的习俗?(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三)学习《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从题目理解到什么。(地点:天竺寺;时间:八月十五)?
2.“夜桂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传说月宫中有桂花树,每到中秋之夜,嫦娥都会向人间抛撒桂花)?
3.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中秋节人们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吃月饼、吃团圆饭……)?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拓展:课外再搜集关于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六)教师小结。?
三、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阅读《有趣的标点》,想想有趣之处在哪里。?
2.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标点符号的作用很神奇,很有趣等)?
3.练习感受标点的有趣。?
(1)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
上海队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队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户人家,他们的儿子外出打工,三年过去,杳无音信,突然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封儿子的信,做父母自然喜出望外,妈妈首先去看,读着读着就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心里“咯噔”一下,马上去看,去哈哈大笑起来。同一封信,为什么母亲看了号啕大哭,父亲却哈哈大笑呢,原来这封信没有一个标点,请看这封信。(出示这封信的内容)?
儿子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钱多病少挣了好多钱。?
母亲读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读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标点有趣、神奇,但我们一定要小心使用,不然可能会闹出笑话或把事情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