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学习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引出课题: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大家都欣赏过深邃的夜空,尤其是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吗?能不能说说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学生举手回答)大家欣赏星星有着不同的心情和体验,今天我们一起去拜访朦胧诗人江河,探寻他笔下的《星星变奏曲》,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2、出示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师:我相信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成目标。怎么做才能胜利达标呢?比!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朦胧诗和作者简介
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提出读书要求:下面我们第一次比读,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先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两分钟后进行比赛。
2、点名轮读,每人一节,同学纠正。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词书写于黑板。
(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并且引导学生更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整体把握文章
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思考七个问题:(出示自学指导)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三)展示学习效果,老师适时点拨。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3、诗歌中“星星”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为什么反复咏叹星星?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4、如何理解“柔软得像一片湖”这句子?
(这一句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5、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7、“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六、总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当堂训练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八、作业布置。
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有感情朗读全诗,理解诗歌了,课后完成下面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完成匹配的练习册本课内容。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