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5 09: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教学设想
1.从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星星变奏曲》属于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故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同整个民族和国家一样,每个个体的命运、情感和人格也刚刚从一场浩劫中复苏,带着痛苦的记忆,憧憬光明和美好,诗意丰富而不确定,《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新诗。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僵硬( jiāng )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角落(jiáo) 角色(jué) 落魄(luò) 落下(là) 落枕(lào) 大大落落(luō)
凝望:注目远望;注视,凝视;期望,盼望
寂寞:冷亲孤单;清寂;静寂无声
栖息①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 ②指隐居:栖息烟霞。 ③栖 qī 鸟禽歇宿:“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
居留,停留:栖身。栖息。栖止。栖遁(隐居,遁世)。栖迟(游息,居住)。
沉寂:①十分安静:万籁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没有任何消息:音讯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二、整体感知
第一节,交待时代大背景;
第二节,热情赞美变革者;
第三节,歌颂伟大的友谊;
第四节,呼吁人们投身改革大潮。
第二步,朗读课文,深入解读
请找出找到本诗中的意象,并明确分别用了哪些词来形容的。
明确: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小结:作者通过上下两段诗歌中冷暖色调的词进行比较,得出全文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明确: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小结: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7.“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8.“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9.本诗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的是对暗黑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10.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学生写作后交流
师生评点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对你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布置作业
预习《外国诗两首》,要求熟读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江河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相当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江河1968年高中毕业。1968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胶丸厂工作。“文革”时期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12月与芒克、北岛、严力等人在北京创刊《今天》杂志,后成为《今天》的重要诗人。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1988年旅居美国。1989年出版的《爱情朦胧诗选》也收录了许多他的代表作,如《假如》、《静静的椅子》。[1] 《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2个人履历编辑
他于1968年高中毕业后留城,因家庭问题受到迫害、辗转寄宿于学校和同学家中,长期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个性。1970年开始与“白洋淀诗群”交往,不久后被分配到北京胶丸厂工作。80年代中期出国,现居美国。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先是受白朗宁夫人和梅热拉依提斯作品影响,兴趣后来转向艾略特的新古典主义、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1978年冬,参加《今天》杂志的活动。1980年后,开始公开在《上海文学》发表《星星变奏曲》和其他一些诗作。这一时期江河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品是《纪念碑》、《祖国啊,祖国》,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以《祖国啊,祖国》、《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江河早期的创作充盈悲怆的理想精神。他的诗显示了介入“历史”的强烈欲望,同时也表现了鲜明的社会政治视角:试图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探寻,来获得对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认知。自由体的长诗(或组诗),是基本体式。在意象构成、展开方式和语调上,可以看到来自惠特曼、艾青等的诗歌经验。他在诗中灌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沉雄悲慨的政治抒情诗,如《纪念碑》、《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面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而产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另一类是“现代史诗”,以《太阳和他的反光》为代表,在宁静客观的叙述中,诗人把神话人物及其行为都作为审美对象和自然的一部分,以此探寻汉民族的审美特质;最后一类是抒情小诗,例如《四月》、《接触》、《母亲和我》《交谈》、《星星变奏曲》等,以细腻的艺术感觉传达诗人的艺术才情。从这些作品所显示的艺术风格看,主要有波浪般的激昂汹涌和追求静穆高远和的两类境界情致。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星星变奏曲》鉴赏
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