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 厘米、分米、米 同步教案(共5课时+单元测试题2套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 厘米、分米、米 同步教案(共5课时+单元测试题2套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5 08: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
教材分析
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在用厘米作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中,了解线段。
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难点: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2课时。
课题
课时
估一估
测一测
1
认识厘米
1
用直尺测量
画线段
1
米的认识
1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认识分米
1
总计
5
1
估一估
测一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
(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
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3.找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
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
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3.汇报答案,交流各组使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并发现问题:为什么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4.讨论: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
解决问题:
1.查看学生指出课桌的长
2.请各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发现,这一次结果都一样。
4.小组进行讨论后发现,选择的工具不同,不统一,测量结果也会不同。
得出结论:
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使学生想到:数据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最后让学生都用蜡笔再次进行测量,通过结果的一致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新知
教材2页,试一试:同桌合作,用蜡笔测量课桌面的宽。
(四)达标反馈
教材2页1、2题
答案: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测量同样的课本,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第2题,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铅笔、蜡笔的结果是一样的,铅笔盒的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在测量物体时,只有选择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才会得到统一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布置作业
1.估测时,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就(
),要使用(
)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得到物体的长度。
2.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度大约是(
)个橡皮的长。
3.你的书包的长度大约是(
)个铅笔盒的长。
4.你的课桌的高度,大约是(
)根铅笔的长。
5.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度大约是(
)根蜡笔的长。
答案:1.不同
统一
2.3.4.5.答案不统一。
◆板书设计
估一估
测一测
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测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动口的机会。
◆教学资料包
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古代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2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
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
认识几厘米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牢固的认识,并对厘米这个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找到2、3、4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长度有一个自我的感受和体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
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三)巩固新知
教材4页,练一练1、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
)测量。
2.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比如(
)、(
)。
3.1厘米1厘米的数,数(
)次是5厘米。
4.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
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直尺的1厘米处,另一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答案:1.长度单位
2.橡皮的厚度、图钉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3.
5
4.
1厘米
5.
7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1厘米是多长?
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
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1.
计算
13厘米-9厘米=(
)厘米
38厘米-7厘米=(
)厘米
20厘米+9厘米=(
)厘米
15厘米+8厘米=(
)厘米
2.先估算,再测量
数学书厚约(
)厘米,实际厚是(
)厘米。
你的手掌宽约(
)厘米,实际宽是(
)厘米。
3.判断
一块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

4.解决问题
一条彩带长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用去多少厘米?
答案:
4、31、29、23
答案不唯一
错、错
4+14=18(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
1cm
◆教学反思
本课中,厘米是一个常见的长度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试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感受1厘米的长度,和几厘米的长度,对厘米这一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在交流测量的结果时,一定要逐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的方法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利用反面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加强对测量方法的准确认识。
◆教学资料包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1875年,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通用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86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1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最初是以具体实物测量,如国王的手跨长、脚长等,所以英寸叫foot。在19世纪法国人制作了一把标准米尺,铂铱合金制成,以子午线长度的4千万分之一订为一米,但标准尺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也会被腐蚀。故现在采用激光测距,科学上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较精确工具。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一些直观的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观念。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元硬币、回形针、图钉、圆片、夹子、牙签、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
1元硬币、回形针、图钉、圆片、夹子、牙签、尺子、纸条等。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一堂课,我分成五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利用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发现问题层层相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情境。我先根据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牙签的长度,并进行同桌交流,在动手量以及和同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图钉、圆片、硬币等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牙签的长度,在量的时候,同学会发现,有的工具不能正好量到结果,不是少了一些,就多了一部分,再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测量的结果时,还发现即使能测量出结果的,说法也不一样。从学生量出不同的结果,存在问题,引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根牙签的长,所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为什么有些测量工具又不能正好量出结果呢?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从中引入尺子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了解新知、运用新知。
这个部分,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了解尺子
从第一部分转入本环节,为了能够更明确和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入了尺子,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对它进行仔细观察,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结果告诉给你旁边的同学听,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一提问,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有的尺子上有字母cm、有的尺子上却使文字厘米,还有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这些信息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对后面认识1厘米,几厘米乃至测量的时候做铺垫。
第二环节:认识1厘米
认识厘米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这节课的难点,由于厘米这一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他们的直观印象中,很难记住1厘米是多少。因此,我通过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正方体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由学生测量自己手指甲的长度,看看哪个手指甲的长度更接近1厘米,这时候大多数学生能够量出我们的大拇指指甲大约是1厘米上,但有的同学肯能量到的是其他的手指,但具体哪个手指更接近,我们可以不用深究,就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哪一个手指是更接近1厘米就可以了。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量出我们的手指甲长大概是1厘米。学生就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而又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深刻了,对以后估一估较短物体的长度也有了一个形象的标准。
第三环节: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从而我让学生试者找出2厘米的地方,3厘米的地方,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的方法,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进而转入下一环节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第四环节:让学生进行测量同一物体,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师归纳量法。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环节我用的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先动手量一量学具盒里面的正方形边长,再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从小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量法,有些量法的对的,但有些量法却不对,例如:左端没有从“0”开始量,尺在量的时候放歪了等等。再由老师根据同学所说的测量方法作归纳总结,并把刚刚同学自己动手量过程中一些错误的地方也一并提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把正确的量法归纳出来: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第五环节:解决问题
本环节利用归纳好的测量方法来解决课前遇到的问题,既能回应开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测量方法的印象和操作。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一、判断量法:本题,我给学生出示了三幅用尺子测量的图,其中有两幅图的量法是错误的,一幅是没有把尺放正就开始量,一幅是量的时候没有从“0”刻度开始,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二、读出图中的物体是几厘米长:出示铅笔和纸条让学生读一读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通过这一题的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我出示的第一题。铅笔盒纸条都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难度相对较低,接着,我再出示一幅没有从“0”刻度开始量的图,这样的设计难度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学生在做的时候就可以更加投入,对知识的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了。
三、测量比赛:让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准备好的三张纸条,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本题的训练,既可以考查有哪些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是否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这样的课后小结,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导他们主动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直观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我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实践操作作为主线,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到有用的数学,尽情享受学习数学的无穷快乐。
3
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线段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没有认识线段,但是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已经用到。如,长方形有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其中,图形的这些边,都是线段。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等学习活动中,经历由线形物品到线段物品的抽象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毛线和线段的测量以及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难点:由拉直的毛线抽象出线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毛线、直尺,彩色纸条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毛线、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游戏回顾上课知识,小竞赛,看谁速度快。
一人发一张彩色纸条,比赛量纸条的长度,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宣布比赛结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检验了上节课的知识,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测量弯曲毛线的长度:
给出一段弯曲的毛线,怎么准确的测量毛线的长度呢?
学生交流后发言,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是怎样测量的。
认识线段
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
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让学生感受测量的乐趣,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先讨论后测量,有助于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吸取他人的好办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他学生得到感染。同时,让学生体会线性物品到线图形的抽象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
画线段
教师教授,利用直尺还可以画出一定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画出一定长度的线段呢?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如何画出一条线段。发表各自见解。
师: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着尺子从一个点画到另外一个点。
或者回答:先找到两个点,然后用尺子把两个点连起来。
鼓励学生尝试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学生交流画法。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通过找点,连线完成一个线段。教师示范正确的线段画法,并画出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一条6厘米的线段,教师查看学生的画线段情况,并逐个指导。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脑筋找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画线段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再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给出正确的画法。
(三)巩固新知
教材6页1、2、3、4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画一画
1.用直尺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长方形,使长边为4厘米,短边为2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以及如何画线段。谁能来说一说,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在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对学生的再一次强调和巩固,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减少遗忘。
(六)布置作业
1.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10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一条线段长40厘米,另一条线段长8厘米,两条线段首尾相接的连接在一起后是多少厘米?
4.一根绳子对折后是10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这根绳子剪去2厘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答案:3.
40+8=48(厘米)
4.10+10=20(厘米)20-2=18(厘米)
◆板书设计
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线段
◆教学反思
本课初步认识线段,不要求总结线段的特点,目的是结合测量纸条、拉直毛线的事例,体会“线段”是一段可以测量的、直的线。进而丰富测量内容,并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地。
教学资料包:
线段和直线的故事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有两条线,一条是高贵无瑕的直线,而另一条是平淡无华的线段。他们隔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距离,甚至说平行永远都不会相遇。
线段时常被人讥笑,长的长不到哪儿去,短的却短的可怜。线段很伤心,它很难过自己这么无用,也有些不甘心,凭什么自己这么低贱?他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答案。然而却没有找到。他渴望成为那个受人称赞,有成就有能力的自己。他去寻找直线,渴望直线可以给他答案,尽管直线离他很远很远。路途中,曲线笑他没特色,还这么自不量力得想成为直线;折线也笑他,单调不受重视的线段,根本没资格和直线见面。
线段听了那么多那么多令人丧气的话,它凭着自己的意志力走了那么久那么久的路,但还是和直线隔着十万八千里。它想放弃,它很累。也许,这就是命运,如果命运这么容易被改变,那世界上又怎么会有失败呢?上帝会不会只赐给他一种人生,而丝毫没有降下一个改变的机会?线段想。线段最终还是选择了随遇而安,不再竭力改变自己,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的讥笑。
后来,有一天,它遇到了射线。这个只有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射线。线段看到它,仿佛是看到了半个自己。线段问射线:“诶?你到底是线段还是直线?”射线告诉它:“我是射线,其实我有一头可以无限延长,只是另外一头不可以。”线段突然发现,直线的两头可以无限延长,自己的两头不可以无限延长,除了这个不同点,似乎并没有其他了!线段恍然大悟,只是两个端头,它发现自己比曲线和折线更幸福,因为自己是最接近直线的。
线段的动力引擎再次启动,它每天不断的训练自己,想要把自己的端点拔下来,扩张自己的视野,延长自己的身体,改变自己被嘲笑的命运。它再次相信生命是靠自己掌握的。
就这样,过了很久,当线段再次出现在其他人面前时,已经不再是那个可笑自卑的线段了,它站在那里似乎都是华丽发光的,因为它有两个无限延长的端点。要多长就有多长,而且是高贵美丽的直线。它的改变是使每个人都震惊。
而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它无限延长自己的身体,一直延长,一直延长。到最后发现,它和那条直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交的。
无论是快乐,自由,成功,还是种种看似离你很遥远的东西,不要过早地认为它们和你是平行无法接触的。也许你们只是缓慢的相交,而你没有看到他们的交点。当你无限扩张自己的眼界,你会看到他们离你越来越近。
4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认识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测量黑板的长度。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活动二,认识一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直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黑板的长?
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3.通过观察几位同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几次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感受各种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拿出米尺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并介绍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米做长度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比较方便。同时感受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体会并认识1米。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5.尝试用双手表示1米的长度。初步体会一米的实际长度。
6.提出问题:看谁最认真,仔细观察,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观察并给出结论: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感受厘米和米的关系,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出来测量工具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三)巩固新知
教材8页,练一练1.2.
(四)达标反馈
习题:1.
1米=(
)厘米
2.一扇门告约2(

3.一辆公共汽车长9(

4.图钉的长大约是1(

5.课桌高约70(

答案:1.100
2.米
3.米
4.厘米
5.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个更好的把控。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
6米-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1米7厘米+2米=(
)米(
)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3.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4.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5.一只蜡笔用去20厘米,还剩下80厘米,这只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合多少米?
答案:1.
100;2
8;
3
7;
2.
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错


4.
5+6=11(米)
15-11=4(米)
5.
20+8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熟悉的事物,建立1米的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身体比一比,伸开双臂用米尺量一量,用手比划一下,找出身边熟悉的事物看一看等。
教学资料包:
米是怎么来的呢?

meter
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议会命令法国科学院制定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该院认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并决定以经过巴黎子午线1/4
周长的千万分之一为1米,并翻山过海

从敦刻尔克实测到地中海的小岛上
,弧长
9°40′。推算出这个基本单位的长度
,称为1
米,源自希腊文metron,意为长度。用铂制作米的标准原件,后称存档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铂铱合金复制存档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
。但这类原器复制不易
,精度也不高。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定义更改为86Kr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间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当时已准确测定的真空光速值重新定义
:“米是光在真空中于
1/299792458
秒内行进的距离。”把米的定义建立在极重要的自然的物理量的基础上。米用符号m表示。
◆教学精彩片段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介绍米尺
(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
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展示点拨
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
(生:想)
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说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
请一个小组作示范。(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1米的高度)
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
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
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
师(出示米尺):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生闭眼想象)
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自由发言。
5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分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
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与厘米和米相比,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几十厘米描述几分米。如,一支笔的长是2分米,人们经常说这支笔的长是20厘米。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用分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彩带、米尺、粉笔盒、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1.小组活动导入:分发给每组学生一条彩带。长短各不相同。
要求:首先估测彩带长度,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彩带,并记录彩带的长度。
2.小组交流结果
3.教师讲授:测量不足1米的物体长度时,还可以用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不赘述,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测量彩带长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即当长度比一米短时,应该怎么描述。此时由老师引出新授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总结长度单位使用的选择性。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1分米的长度,加深印象。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1分米,感性的感知1分米的实际概念。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设计意图:对厘米,分米,米的大小和换算达到熟知。
(三)巩固新知
教材10页,1.2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1.
1米=(
)分米=(
)厘米
2.分米是比(
)小、比(
)大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字母(
)表示。
3.
50米-20米=(
)米
4.
1米-30厘米=(
)厘米
5.1米50厘米-20厘米=(
)米(
)厘米
答案:1.
10
100
2.

厘米
dm
3.
30
4.
70
5.
1
3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作为对课堂的再次回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
2米-30厘米=(
)米(
)厘米
2.
3分米+7分米=(
)分米=(
)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8(
);操场跑道一圈是200(
);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
);伸开手臂的长约是1(
);讲台的高大约是80(
);门高约2(
);一条成人围巾长2(
);写字台高80(
);小花今年7岁了,身高约1(
)20(
)。
答案:1.
1
70
2.
10
1
3.米、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米、厘米
◆板书设计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认识分米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理解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是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课堂活动中,要借助直尺上的10厘米和学生熟悉的物品,用手比一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几十厘米都可以用几分米描述。再测量教室门宽和高的活动中,要利用测量结果,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资料包
长度单位---光年
1676年以前,人们普遍相信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1676年,丹麦科学家O.C.罗默首先作出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的设想。1671年,罗默开始观测木星的卫星(木卫一)。他发现木星掩卫的时间(由木卫一躲到木星背对地球的一面开始到它再次出现在地球上可观测到的区域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一个定值。当木星离地球较远时,掩卫过程所用的时间更长。1675年,法国的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开始设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光的传播需要时间。然而,他在不久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时担任卡西尼的科学助手的罗默则没有放弃。他坚持假设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并计算出以光的速度,要穿越相当于地球公转轨道直径的距离需要22分钟的时间。在数据来看,他的结果等价于说光的速度是214000公里每小时(罗默当年对地球公转轨道的直径计算有误)。
但是直到18世纪上半叶,主流科学界才逐渐接受了光速有限的想法。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雷给出了另一种测量光速的方法,得出光的速度大约是301000公里每秒。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首先使用“光年”一词,作为天文学测量上的单位。他测量出天鹅座61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0.3光年。
太阳与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a星相距43万亿千米,人类观察到的最远的星星,是这个数字的30多亿倍。这种情况下使用光年就容易多了,太阳到半人马座a星的距离为45.45光年,与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87光年,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分别为16.63和26.3光年,与参宿七的距离为850光年,银河系的跨度达10万光年。人类探知的最遥远的星,距离地球已达150亿光年——如果这个星体正好是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那么,人类看到的就是它刚刚诞生时发出的光。
另外,为了方便起见,科学家把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定义为“1天文单位”。用这个单位来度量太阳系的距离就方便多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天文单位,与水星为0.4天文单位,与金星为0.7天文单位,与冥王星为40天文单位,等等。
误用
如前所述,“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但因为带有“年”字,它常常被误以为是时间单位,以致于有时会产生误用。例某些流行歌曲中可能误用它来比喻时间的长久,如“一转眼/一瞬间,一光年。”;又如“穿越过几个光年。”
作用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约4.22光年。
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十万光年。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但这只是对于(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实际只有数分钟。这是由于狭义相对论中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
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超过1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称为总星系)。
◆精彩教学片段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A)
一、单位换算
100厘米=(
)米=(
)分米
9米=(
)分米
35分米-25分米=(
)分米=(
)米
1(
)=10dm
13厘米+7厘米=(
)厘米=(
)分米
3m=(
)cm
3分米+27分米=(
)分米=(
)米
50cm=(
)dm
1米-4分米=(
)厘米
200分米=(
)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3.课桌高7(
)。
4.钢笔长14(
)。
5.旗杆高9(
)。
6.勺子长约12(
)。
7.小明身高138(
),他的拇指宽约(
),手腕一圈长约12(
)。
8.我们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时,用(
)做单位比较合适。
三、填空
1.尺子上的“厘米”是国际统一使用的一个(
)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3.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
),“分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4.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
)刻度要对着这个物体的左端。
5.用直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铅笔的左端对准直尺的1厘米处,铅笔的右端对准直尺的13厘米处,这支铅笔长(
)厘米。
四、将下列长度按从小到大排列
132厘米、21分米、13米、102厘米、98分米、1米2分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7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1分米3厘米长的线段
六、
小李家离学校50米远,有一天,他上学走了20米后,发现作业本忘带了,于是回家拿作业本,再返回学校,他一共走了多少米?
答案:
一、1
10
90
10
1
m
20
2
300
30
3
5
60
20
二、1.厘米2.米3.分米4.厘米5.米6.厘米7.厘米
1厘米
厘米8.米
三、1.长度
cm
2.米
m
3.分米
dm
4.0
5.12
四、102厘米<1米2分米<132厘米<21分米<98分米<13米
五、略
六、20+20+50=90(米)
第一单元测试卷(B)
一.1.比18厘米长4厘米是(
)厘米
2.米和厘米都是(
)单位
3.直尺上,从刻度8到刻度13是(
)厘米
4.小明今年读2年级,他的身高的132(
)
5.明明身高9分米,再长(   )厘米就是1米
6.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7.一张桌子高80(
)
二.
1米-2分米=(
)分米
50厘米+5分米=(
)厘米
2米30厘米+70厘米=(
)米
2米=(
)分米
6分米=(
)厘米
4分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2米=(
)厘米
5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厘米
1m=(
)cm
1dm=(
)cm
3m=(
)cm
4dm=(
)cm
50cm=(
)dm
三.
90厘米○1米
19厘米○10分米
59厘米○10分米
1米○10分米
50厘米○5分米
90厘米○1米
9厘米○1米
9分米○1米
35厘米○4分米
8米○80厘米
100厘米○10米
1厘米○1米
四.
65米-47米=(
)米
35厘米+48厘米=(
)厘米
45厘米+49厘米=(
)厘米
100米-45米=(
)米
74厘米-47厘米=(
)厘米
56米-39米=(
)米
10米+45米=(
)米
35厘米-27厘米=(
)厘米
86米-39米=(
)米
100米-65米=(
)米
54厘米+47厘米=(
)厘米
76米-39米=(
)米
五.
画一条比9厘米短3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1分米短3厘米的线段.
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六.
1.一条绳子,用了18米,又用去37米,还剩下26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2.小明身高14分米,妈妈比小明高3分米,爸爸身高19分米.妈妈身高多少分米 爸爸比小明高多少分米?
答案:
一、22、长度、5、厘米、10、厘米、厘米
二、8、100、3、20、60、40、1、200、5、10、100、100、10、300、40、5、
三、<
<
<
=
=
<
<
<
<
>
<
<
四、18、83、94、55、27、17、55、8、47、35、101、37、
五、略
六、
1、18+37+26=81(米)
2、14+3=17(分米)
19-14=5(分米)
答:妈妈身高17分米,爸爸比小明高5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