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二 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教案(共6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二 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教案(共6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5 08: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用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的,是用口诀求商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商,有剩余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简单应用和扩展,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重要基础知识,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之前,单独设置“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本单元在内容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是: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用口诀计算时确定商的方法,学会解答有余数的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能熟练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能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余数除法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有余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能熟练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能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教学建议:
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看其是否积极思考、认真操作、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做法。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是否感兴趣;是否感到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6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课题
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时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1课时
解决租船问题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
教学提示: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并且具备平均分的的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并能用算式表示,教学难点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红红说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铅笔不能平均分配,怎么办?
继续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
)盘,还剩(
)个。
教师:15个桃子,每盘放6个,想一想能放满几个盘子?2乘以6等于12.所以能放满两个盘子,但是12比15少了三个,还剩下三个桃子。
列式:15÷6=2……3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进行计算。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2.出示13页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试着用算式来表示
展示学生作品
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的题目。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20÷
6=
21÷
5=
30÷
4=
24÷
9=
35÷
8=
18÷
7=
45÷
6=
29÷
7=
计算
20÷9=
26÷5=
31÷7=
40÷9=
答案:
1、3……2,4……1,7……2,2……6,4……3,2……4,7……3,4……1,
2、2……2,5……1,4……4,5……5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当我们分东西时不能平均分时,就会遇到有余数的除法。
还可能回答:有余数的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师总结:让学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并能用算式表示。
布置作业:
1.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余几天?
2.每6个蛋糕装一盒,21个蛋糕装多少盒?还余几个?
答案:
1.31÷7=4……4
2.21÷6=3……3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1÷5=4(个)┅┅1(张)
读作:21除以5商4余1。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活动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接着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有剩余的例子。活动二,首先让学生理解图中两个小朋友对话的意思,可以用图形代替画片,圈一圈,亲身体验“分给每个小朋友五张,还剩一张”的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写出算式,教师重点讲解商和余数的写法,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资料包:
除号的来历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余数比除数小,亲身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难点: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及余数大小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教学建议
教师分别提要求,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后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学生自由回答:每份5根,没有剩余。
教师:如果是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从能够分完入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们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交流自己的想法。
可能有这些想法:
(1)1根1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2)4根4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
学生口头列式
教师板书:
17÷3=4(根)……2(根)
学生打开书填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亲手摆一摆、分一分,并互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余数比除数小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教师进一步提要求:如果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学生再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指2-3名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
板书:
17÷4=4(根)……1(根)
学生打开书填在书上。
教师:平均分成5份、6份呢?
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并填在书上。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列算式。
教师:还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通过上面各题,除数和余数的大小相比较,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电脑显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完成的能力,效果让学生在做,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巩固新知
1.课件显示“算一算”。
学生们把得数填完后,汇报
2.课件显示出得数。
教师:观察上面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两边的余数都是一样的,都是从1到5”。
设计意图:
从小棒抽象到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达标反馈
1、议一议
教师:通过上述几道题,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小组内讨论,交流出结果。
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吗?
学生自己完成
3、练一练
教师提出要求和问题
学生独立摆一摆,完成这题,并把算式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更加深了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一定要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初步数学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有11棵树
,每2棵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棵。
11÷2=□(份)……
□(棵)
2.有13块橡皮,平均分成4份,每份(
)块,还剩(
)块。
13÷4=□(块)……□(块)
3、有9支铅笔,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支,还剩(
)支。
9÷4=□(块)……□(块)
二、填空题
1、如果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那么余数有可能是(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一定比(
)大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二)
17÷3=4(根)……2(根)
17÷4=4(根)……1(根)
◆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资料包
除法的来历
除法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是乘法的逆运算,如a
×
b
=
c,亦常记为c
÷
b
=
a,或
=
a,则称c除以b的商等于a。
中国古代用算筹进行运算。和乘法一样,除法也是分为三层:上位是商,中位是被除数﹝亦称实﹞,下位是除数﹝亦称法﹞。除数摆到被除数够除的那一位之下,除完向右移动。
现在流行的除法是到十七世纪才开始改用的,它与中世纪欧洲流行的除法并不相同。斐波那契介绍了几种除法,大概是从中亚细亚传去的。较通用的一种叫做「帆船」除法或「勾划」除法。这种除法在欧洲盛行了三百年以上。「帆船」除法是先将被除数和除数写下来,然后进行演算,在这过程中随时将已处理的数勾划掉。演算完毕,在沙盘或纸上留下一行行已划掉的数字,像一只帆船似的。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怎样用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题目叙述的含义和结果。
情减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后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有30只纸鹤,他们想把这些纸鹤穿起来,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谁来回答?
同学们踊跃回答,老师点名列算式:
生:30÷6
=
5
(串)
师:如果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
生:能穿4串还剩2只
师:很好,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30÷7
=
4
(串)………2(只)
设计意图:从问题情境入手,层层深入,由列出算式引入竖式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30÷7还可以写成竖式计算,同学们看黑板
4……………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7/ˉ30ˉˉ……被除数
  
28
…………7和4的乘积
 
 ˉˉˉˉ2ˉ………余数
同学们看着这个竖式,我们观察一下30、28、2的位置发现了什么?
生:个位对着个位,十位对着十位
师:同学们观察的相当仔细,还有最上边的商,它也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师:好,同学们现在把“试一试”这几道题做一做。这几道题应怎样填,怎样想呢?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指名说说想的过程,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利用口诀去想。
为什么这样想?再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学会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新知
1.学习“给小兔分笼子”,课件显示小兔子图。
根据学生们说的出示题“(1)43只兔子平均住在下面的兔笼里,每个兔笼住几只,还剩几只?
2.学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知道了什么?
有的可能说:“有5个笼子”、“有很多小兔”、“小兔子们在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去观察图,说一说,这样才便于对题意的理解。
学生试着做一做,做完后同桌说说怎做的?
教师指2-3名学生说说怎么算的?列出算式:
43÷5=8(只)……3(只)
5.小组内再说说怎样根据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
设计意图:学生们又一次说算法,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学会。
6.出示“(2)43只兔子,如果每7只住一个兔笼,能住满几个兔笼,还剩几只?”
7.学生自己做,并填在书上。
8.教师指2-3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9.教师总结:同学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利用口诀去算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会算法,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教师:同学们爱吃巧克力吗?老师这里有42块巧克力,你能准确的把它们装在盒子里吗?
(课件显示)
教师:你认为怎样装盒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为有趣的练习。
2、赛跑
教师:有一次森林里的小狗和小羊要进行一次赛跑比赛,小猫当裁判,你们认为谁会赢得比赛,拿到第一呢?
把全班分成两队,一队小狗队,另一队小羊队。
设计意图: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达到练习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4÷3=
52÷9=
46÷6=
判断题。
(1)
9×()<68,括号里最大能填8。
(2)28÷5=5……3
(3)33÷7=5……2
(4)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来13个苹果,平均分给奶奶、爸爸、妈妈,余下的给自己,小明自己还有多少个苹果
(2)、我们班一共有45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还多几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三)
43÷5=8(只)……3(只)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它是在学生对表内除法竖式有比较稳固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学习,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既可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基础,有机体现了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学了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再加上学生已有经验不够多,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和独特生活经验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个存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在让学生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按照我的预设,学生是会出现不同书写情况的,所以我在巡视时特别注意典型,讲评时着重强调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引起重视。
这节课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虽然重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但因方法问题效果不够明显;此外,我还存在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倾听不够,课堂上不能机智地捕捉到学生的有效信息,而导致引导不到位,浪费时间的现象。今后,还须在实践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于他人交流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并写出算式,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谁到花店里买过花?买过什么花?
学生自由回答:买过康乃馨、玫瑰花------
教师:同学们现在看大屏幕,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的花,分别是郁金香每枝9元,马蹄莲每枝7元,康乃馨每枝4元,现在我有30元钱,想请你们之中的一名同学拿着这些钱帮我去买几枝郁金香,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名回答。
第一名同学:
30÷9=3(枝)……3(元),30元钱买3枝郁金香,还剩3元。
老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第二名同学:
9X3=27(元)
30-27=3(元)
买3枝郁金香还剩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三名同学:10元能买一枝郁金香,剩1元,30元就能买3枝,还剩3元,写出算式就是:
10-9=1(元)
1X3=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那么用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剩多少元?用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请同学们独立解答,然后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试一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别人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1至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课本上写出算式并填空。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图中物品的价钱,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巩固了为了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这一知识点。
(四)达标反馈
1.实物投影“练一练”第5题,用50元钱买7瓶饮料,找回1元钱,这种饮料每瓶的价格是多少元?
2.教师帮学生理解题意,明白“用50元钱,找回1元钱,实际上是花了49元”,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3.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案例融入题中,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对知识点的应用,另一方便也激发了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的兴趣与信心。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布置作业
儿童读物每本4元,小钢带了2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钱?
一个星期有7天,十一月份有30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儿童活动站有气球35个,平均挂到4个活动室,每个活动室有几个气球?剩下几个?
一件儿童围巾是9元,100元能买几条这样的围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四)
方法一:
30÷9=3(枝)……3(元)
方法二:
9X3=27(元)
30-27=3(元)
方法三:10-9=1(元)
1X3=3(元)
◆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以到花店购买鲜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第五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难点:获得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建议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师:有一天,18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瞧,他们到了。(出示教学情境图)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大胆的说。
 生:学生仔细看图,说出自己的发现。把有数字的那两句话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点了解每条船限乘4人,每条船每小时4元。为下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师:这18名同学们要去划船了,大家想一想,他们要先解决什么问题才能顺利的上船呢?
生:同桌迅速的交流一下想法。
(他们要去付钱、租船、……)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你们真聪明,他们要交了钱定好船,才能去划船。那我们大家就先来帮忙解决第一个问吧:
出示: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让同学们重点理解“至少”。小组讨论,出现疑惑可以请教老师。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汇报交流的结果:小组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出结果:每条船坐4人,就看18里包含着几个4,就需要几条船。
  板书:18÷4=4(条)……2(人)
至少要租5条船。说明自己想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当剩下的人数不够4人时,也需要1条船。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能得出:当剩下的人数不够4人时,也需要1条船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余数的作用。
3.
请同学们说一说:怎么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呢?(从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也去划船了,你会怎么分配?)
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方案,估计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把一个人单独的放在一条船上。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感觉到一个人是孤独的,体验到拥有朋友的快乐。
4.这18名同学打算租5条船,那要准备去付钱了,我们来帮他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吧:
  他们计划划2小时,50元钱够吗?
大家赶快帮忙算一算吧!
小组讨论解决
  5X4=20(元)
  20+20=40(元)
  50元钱够了,还剩下10钱呢!
问题都解决了,他们终于可以上船了。大家表现的真棒,有你们这些聪明的小家伙在,不愁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明自己的想的过程,鼓励不同的算法。
(三)巩固新知
1.老师呀,还想考考你们。如果我们班的26名男生去划船,要租几条船呢?谁能帮忙解决。
指名回答
2.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相互提问,试着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到同样是余数,但在不同的环境下,余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1题:每桌坐8人,45人需要(
)张桌子。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需要6张桌子?
2.扎一个礼品盒用8分米的彩带,6米长的彩带最多够扎几个礼品盒?(就是看看6米里面包含着几个8分米,要先统一单位才能计算。) 
3.第3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布置作业
1.(1)13位同学,平均坐到3辆小汽车上,每辆车坐几人,还剩几人?
(2)13位同学,每6人一辆小汽车,应坐几辆小汽车,还剩几人?
2.学校买了43盆花,至少拿出几盆后,正好平均分给8个班?
3.一件衣服要钉5粒纽扣,现在有43粒纽扣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粒扣子?
3.下雨了,教室里还有11个同学,但只有5把伞,2人合打一把够吗?你能说出理由吗?至少有几把就够了?
4.(1)学校组织春游,二(2)班有30人参加,至少要租几辆车?   
(2)计划3小时到达,50元够吗?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五)
18÷4=4(条)……2(人)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流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我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我“讲”
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六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六)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章已学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意义及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难点: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过两天是什么节日吗?(三八妇女节)这天是妈妈的生日,你们最想为妈妈做什么事情?(学生自由发言)笑笑一家决定在这一天去开心岛游玩,让妈妈过一个轻松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创设情境,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梳理
 1、
购物
  他们来到开心岛门口的小卖部,决定先买些食品。妈妈给笑笑30元,让她去挑选食品。
  (出示各种商品价格)
  可乐
花生
薯片
  每听4元
每袋5元
每包8元
  如果用30元钱只能买一件食品,你最想买什么?最多能买多少?你能列式计算吗?
  (1)学生列式后反馈,板书:
30÷4=7(听)……2(元)
30÷8=3(包)……6(元)
30÷5=6(袋)
  (2)观察以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同学反馈,板书: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小结: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关于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复习与整理  
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整理
(1)笑笑想还是买些汉堡吧,正好可以当午饭。(出示汉堡价格)请问,3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汉堡呢?如何列式?板书:30÷7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a、你们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这个算式?
  b、在这个算式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关于除法的知识?
  c、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2)
反馈,各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小组怎么算的?想出了几种方法?还有补充吗?
板书:算法
连减法
连加法
表内乘法
列竖式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展示几个有误错的竖式讨论)
板书:注意
数位对齐
、余数比除数小
  从这个算式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你能告诉大家吗?(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这么多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买好了食品,笑笑他们就准备进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情境问题,层层深入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达标反馈
  1、买门票
  他们来到了售票处,看见告示牌上写着这样一个通告,内容是这样的:游客若能全部做对以下题,就可以免一张儿童票。
  列式计算:69÷7=
84÷9=
35÷7=
26÷4=
  我们一起来帮助笑笑解答吧!(学生列式计算后校对)
  2、坐船
  同学们真能干,在大家的帮助下,笑笑免费进了开心园。他们准备去划船,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课件)在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每条船限乘6人,28人至少需要几条船?)你能列式并解答吗?
  3、数学智力闯关
  游船结束了,笑笑发现岛上挂着一排漂亮的灯笼。原来是开心园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而开展的数学智力大闯关活动呢!爱学数学的她又停下了脚步。(出示课件)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灯笼是按2红3黄的顺序挂的)
  (1)笑笑挑选了第17只灯笼,你知道第17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看灯笼里藏着什么数学题。出示:康乃馨每枝8元,63元最多可以买几枝?(答对者免费赠送康乃馨一束)
  (2)笑笑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赢得一束漂亮的鲜花,她把鲜花送给妈妈当节日礼物,妈妈真高兴。爸爸挑选的是第49只灯笼,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出题:(
)÷5=8……(

余数最大是(
),被除数最大是(
)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强化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想说些什么?有没有话想对其它小朋友说的?
设计意图:在谈话中引起孩子们的思考,使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总结意识。
(五)布置作业
1.我会填:
小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24
6
×(
)<34
49
>(
)×8


×8
<48


×9
<70
33>(
×7
2.连一连:
 8÷3
10÷4
 15÷4
余数是3
15÷6
 21÷6
余数是2
8÷5
 7÷5
11÷2
3.练一练
◆板书设计
30÷4=7(听)……2(元)
有余数
30÷8=3(包)……6(元)
30÷5=6(袋)没有余数
有余数除法的复习与整理
30÷7列竖式
注意
数位对齐
、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扎实的记住,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练习题取材于课本,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意思。其次,练习题的容量比较大,学生练习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凑,没有时间走神,注意力比较集中。最后,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大致完成,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这节课业突显了我很多的问题,现将我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课堂评价不及时。第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自我反思,把每一节课的亮点、不足、建议反思出来,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总有一天,我会使我的课堂成为每一名学生都渴望的美好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