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千克和克
教材分析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37页照片中一架天平的两边分别放着梨和苹果,问学生“梨和苹果哪个轻,哪个重?”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9页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有一个西瓜,秤面的针指向“3”,这个西瓜重3千克;右边的台秤上有1个苹果,秤面的针指向“200”,这个苹果重200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和克。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40页第2题“称出1千克水果糖”,兔博士提醒“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数一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动手操作并估算等能力的训练。
第40页第3题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下面四种事物应该接什么质量单位。这里考察的是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在实际测量中,体会质量单位的含义。
借助实物体会质量单位的表象。
学会用千克、克作质量单位。
4.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质量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建议
教师课前准备一架天平、若干玻璃球和质量相等的苹果、梨各一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用天平比较轻重
1
认识千克和克
1
第一课时:用天平比较轻重(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37页、38页,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质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本节课的用天平比较轻重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测量物品质量活动有好奇心,体会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的科学性,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经历认识天平、用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知道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体会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的科学性,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重点、难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准备
天平、梨、苹果、玻璃弹球、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台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解答问题:(1)请同学们目测苹果和梨,猜测一下哪个轻哪个重。
(2)让同学们亲自拿手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
拿出天平,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结果。
学生:天平是平衡的,得出结论“梨和苹果相等”。
老师提问:1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
解答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天平的左端放1个梨,右端放1个玻璃球,观察天平,发现左端低右端高,说明1个梨的重量重于1个玻璃球的重量。
继续往右端的托盘里放玻璃球,一直放到第6颗时发现天平两端平衡,于是得出结论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了解通过天平可以测出谁轻谁重,了解天平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
测量语文课本和铅笔盒,他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
解决问题:(1)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估计一下
(2)天平的左端放语文课本,右端放玻璃球,先从第一个玻璃球开始,依次往上加玻璃球,直到天平两端平衡,最终得出语文课本与几个玻璃球相等。(测量铅笔盒方法同样)
测量语文课本和铅笔盒的结果是什么?比较一下哪个轻,哪个重?
解决问题:
(1)一本语文课本等于8个玻璃球的重量,一个铅笔盒等于10个玻璃球的重量。
(2)10个玻璃球大于8个玻璃球,说明铅笔盒比语文课本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新知
教材38页,练一练
(四)达标反馈
教材38页1、2题
答案:
1.(1)1瓶墨水和(5)个玻璃球同样重(2)1个苹果和(4)个玻璃球同样重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本课时学习的知识点:学会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六)布置作业
用玻璃球分组测量下列物品
物品
估计数值
测量的结果
数学课本
大约()个
()个
肥皂盒
大约
()个
()个
胶水
大约()个
()个
易拉罐
大约()个
()个
答案:10、9、5、4、4、3、15、12
◆板书设计
用天平比较轻重
认识天平
用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使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重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测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动口的机会。
◆教学资料包
电子秤的来源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发明。还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种悬挂式的双盘秤来称麦子。这种秤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端。
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
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秤是的。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第二课时:千克和克(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难点: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2袋盐(每袋盐重500克),200克苹果,一个两台分别标有克和千克单位的台秤教师当天买一个3千克的西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自己早上买的西瓜,让学生猜质量和花的钱。
师:今天早上老师买了一个西瓜,(把瓜举起来)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西瓜有多重?老师花了多少钱?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充分发言。然后,告诉学生西瓜的单位和花的钱数。
2.指出西瓜的单价和总价,让学生再算,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算法的机会。
师:老师把每斤西瓜多少钱和一共花了多少钱都告诉你们了,这回能算出这个西瓜有多重了吗?
生:6斤。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连加,先算10斤多少钱,再算出5斤加1斤的钱数,教师要给予表扬。
3.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称,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见识的机会。
师:同学们说的对,这个西瓜是6斤,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称西瓜有多重?
生:用秤来称。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称呢?
生1:台秤
生2:电子秤。
生3:我还见过杆秤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台秤、杆秤、电子秤都是人们常用的称物品有多重的工具。其它的你还认识吗?
生:我认识泵秤,经常用来称一袋。
……
二、探究新知识
1.认识千克。
(1)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称上称,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最后教师介绍千克是国际统一使用的一个质量单位。同时让学生了解1千克=2斤。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台称来秤来称一称这个西瓜。
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观察台秤,你发现了什么?
生:指针原来指着“O”现在指着3。
生:台秤的指针指着3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如:
生1:是3斤吧!
生2:不对!刚才老师说这个西瓜是6斤。
生3:是3千克。
如果学生说出3千克,教师肯定并介绍,如果说不出,教师直接说明。
师:台秤上指针指着3,说明这个西瓜重3千克。老师告诉你们,前面我们用的是斤,是我们人民以前使用的质量单位,今天为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所以要求使用国际统一的质量单位。千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质量单位。
老师板书:千克
指明这个西瓜重6斤,又重3千克。
师:同学们想一想,千克和斤有什么关系呢?
生1:1千克等于2斤。
生2:2斤等于1千克。
(2)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秤的表盘,在交流发现了什么的过程中,认识千克的字母表示,丰富关于台称的知识。
师:对!现在大家再仔细观察台称的表盘,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上面有从1到10的数字。
生2:像针一样上面有许多小格。
生3:上面还有两个字母“kg”
。
……
师:这两个字母表示千克,读作……
教师在千克下面板书"kg"。
师:根据上面的数字和小格,你能想到什么?
生1:这个台称最多能称x千克。
生2:不是整千克的时候,就看两个数字中间的小格。
2.认识克。
(1)教师拿出以克为单位的台称,让学生比较与千克为单位的台称有什么不同。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克及字母表示g,最后测量苹果的质量,学会读数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用这个台秤来称一个苹果有多重。
教师把苹果放入标有kg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指针还不到“1”。
生2:指针在0和1中间。
师:指针还不到1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个苹果不到1千克。
师:对!这个苹果确实不到1千克,现在我们换一个台秤来称一称。
教师拿出标有“g”单位的台秤。
师:同学们看这个台秤和刚才的台秤有什么区别?
生1:这个台秤上的数很大是100、200……
生2:一个标有单位g,一个标有单位kg。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g也是一个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表示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克为单位。
教师完成板书:千克
克
kg
g
(2)师生进行测量。
把苹果放在以g为单位的台秤上,让学生说出苹果有多重和怎样知道的。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苹果放在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我们看一看这个苹果重多少克?
教师把苹果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现在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了吗?
生:200克
师: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生1:指针指着200,就是200克
生2:把要称的物品放在秤盘上,观察指针,指向几就是有多重。
3.教师提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测量较重物品时用千克做单位,测量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两种台秤认识了千克和克。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前段时间,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生可能会说: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称不到1千克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出示一袋500克包装袋的盐,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放在台称上称一称。
师:我们知道了克和千克都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这袋盐有多重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500克,因为商品包装袋上有标签标着呢。
师:那我们现在称一称,来验证一下标签上写的对不对。
教师演示称量一袋盐的质量,称量结果正好和包装袋标的一样。
师:谁来掂一掂,感觉一个它的质量?
让同学们轮流掂。
2.拿出两袋食盐,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克?再在天平上称一称,使学生直观了解
1000克=1千克
师:那么两袋食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因为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分别放在两种台称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别操作,学生观察后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当两袋盐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000,放在kg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
师:同样是两袋盐放在不同的秤上称一个是1千克,一个是1000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1千克等1000克
教师完成板书: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四、达标反馈
1.提出:一个苹果是200克,几个这样的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称的一个苹果是200克,那么,几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因为1个是200克,5个就是200+200+200+200+200=1000(克),所以5个苹果是1千克。
2.提出:一个西瓜3千克是多少克?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一个西瓜重3千克,那么这个西瓜多少克呢?说说你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生:西瓜重3000克。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3千克就是3个1000克,也就是3000克
师:一个西瓜和多少苹果同样重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练一练的第1题,先让学生看书,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找代表发言。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练一练第1题图,这些物品有多重呢?和你同桌说一说。
师:好,谁来说一说每种物品各有多重?
生1:我觉的香蕉的质量是2千克,因为称香蕉所用的秤的前段时间是kg,指针指向“2”,所以它的质量是2千克。
生2:苹果的质量是1000克。
生3:礼物的质量是450。
生4:草莓质量是300克。
3.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填写再说一说填的理由。
师:看练一练第2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
4.出示课件填空
2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师:同学们括号里应填什么呢?想一想。请同学们写在本子上。
学生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了解了我们常用台秤和电子称来测量物体有多重,用千克和克作质量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
4千克
=
(
)克
7000克
=
(
)千克
6000克
=
(
)千克
3千克
=
(
)克
2.
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支牙膏重10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小朋友重23(
)
淘气的书包约重3(
)
二、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
一袋面粉重25_______
一个鸭蛋约60_______
一辆卡车可以装货4000_____
一个冬瓜约重10_______
一块水果糖约重3_____
一个皮球约重50_______
爸爸的体重约70_______
四个苹果约重500_____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X”)。
1.
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
2.
1根跳绳长5千克。
(
)
3.
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
4.
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53克。
(
)
四、把下面的重量按要求排列
1.
4克
400千克
4004千克
4000克
(
)>(
)>(
)>(
)
2.
3090千克
3900克
9030克
(
)<(
)
<(
)
五、解决问题。
1.
水果店运来葡萄和桔子,葡萄有9千克,桔子的重量是葡萄的3倍,葡萄和桔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2.食堂第一天运来3200千克煤,第二天运来2400千克煤,计划这些煤烧7个月,平均每个月用煤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千克
克
kg
g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单位多为“斤、两”,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一样,很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资料包
千克的由来
国际单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质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法国大革命后,由法国科学院制定。原计划制作的是新颁布的质量的主单位--克的标准器,但因为当时工艺和测量技术所限,故制作了质量是克的1000倍的标准器,即千克标准原器--这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
,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千克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