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六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同步教案(共14课时+单元测试卷2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六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同步教案(共14课时+单元测试卷2套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5 09: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
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
本单元先教学口算,后教学笔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接着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比较顺的。在教学口算时,不安排笔算的练习,能减少笔算对口算的干扰。学生口算能力强了,对笔算也有好处。
除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单元还要口算几十加几十得一百几十以及相应的减法,几百加几百得一千几百以及相应的减法。这些口算可以应用于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逻辑前提。
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为此,教材通过内容的编排分散难点。用两道例题教学加法笔算,前一道例题侧重于计算法则,不涉及进位。后一道例题集中解决难点,专门教学连续进位。同样,笔算减法也安排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不涉及退位,后一个例题着重教学退位及隔位退位的方法。
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些铺垫。
教材没有单独编排估算的例题,而把估算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和笔算结合着教学。这样安排,体现出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教材结合计算练习,适当安排一些探索规律的题目和“动手做”。目的是增加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和数学思维的强度。
教学稍复杂的口算,鼓励学生通过分解和转化,利用已经掌握的口算完成新的口算,并通过评价各种算法,在比较中自主选择易行、高效、少错的方法。
加、减法口算中,一年级教学的一位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是基础性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可以分解成几道相连贯的基本口算而进行。所以说,本单元的口算教学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这里所说的资源,就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口算,以及把稍复杂的口算分解成基础性口算的经验。正是由于教学资源丰富,所以例1和例2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较大空间。
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对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要求是,两分钟正确计算3-4题,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要求是,每分钟正确计算2-3题。
单元教学目标:
1.是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家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家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3.使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下基本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5.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本套教材“解决问题中学数学”和“自主探索中学数学”的特点,全部选择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问题和事例,教学时,教师要先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计算,然后,在充分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理解算理,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
几百几十数的加减的口算(一)
1
几百几十数的加减的口算(二)
1
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
1
进位加法
1
退位减法
1
连续退位减法
1
加法验算
1
减法验算
1
连加
1
连减
1
加减两步计算
1
解决问题
1
整理与复习
1
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提示: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口算加减法,包括两位数加减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几百几十加减法(进位、退位)等,是继第二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之后的又一阶段性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特别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础.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教材并不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题下面都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这样的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灵活地思考其他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教学口算方法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介绍的口算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来算,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思路,说明口算步骤,计算后引导学生说出每组题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数目大了,算得又对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求口算正确,以后逐步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上衣54元。
生2:短裤36元。
生3:书包28元。
生4:鞋子39。
(二)学习例(1)
1.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
 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交流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教师总结。
 师: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
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
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问题(2)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新知
提出“试一试”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一题,学生自己口算并写出结果,交流时重点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答案:44
12
100
43
71
55
2、练一练第二题,学生自己解答,全班交流。
答案:35+48=83(元)83<90

3、练一练第三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口算出结果。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口算的,口算的结果是多少。
(1)两件商品一共多少元?26+58=84(元)
(2)闹钟比台灯少多少元?58-26=32(元)
(3)台灯比闹钟多多少元?58-26=32(元)
五、全课小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六、布置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4+15  27-20  71-45  64-15
  26+17  81-60  83-19  75-25
38-19  39-20  24-17  31-15
24+15  37+26  83+17 
86-44
  24+42  44+39  72-36 
85-37
  24-12  47-29  50-37 
100-33
   2.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
)+34=70 40-(
)=32
  (
)+53=86 87-(
)=50
  (
)+72=90 63-(
)=17
答案:1、
49
7
26
19
43
21
64
50
19
19
7
16
39
63
100
42
66
83
36
48
12
18
13
67
2、
(1)
36+24=50
(2)
57-38=19
3、
36
8
33
27
18
46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教学反思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本节是口算数学,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形成口算的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数学生都会算,只是头脑中还没有系统的口算方法,本课的设计本着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理念,以生活情境引入,使得学生在帮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学会口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快速口算。
这节课的初衷是使不会计算的学生都要会算,由那些会计算的学生去影响他们;而会计算的学生能看到算法的多样化,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象这样的计算课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在加强技能方面的训练。整节课的设计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整节课体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资料包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第二课时
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53页的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的简单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的简单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的简单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
(1)20+40+300=
(2)300+400+20=
(3)60-20+300=
(4)300-200+60=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谁积极动脑筋,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咪咪快餐店”情境图,学生观察。
师:快餐店中有哪些食品?价格是多少?
生1:三明治每个15元。
生2:面包每个6元。
生3:火腿每个8元。
生4:饮料每杯5元。
2、解决提出兔博士的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
生1:第一天剩余多少元?
200-100=100(元)(
2个百减1个百得1个百)
生2:第二天剩余多少元?
360-200=160(元)(
36个十减20个十得16个十)
生3:两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00+360=560(元)(20个十加36个十得56个十)
……
3、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口算并写出结果,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答案:920
350
640
800
170
380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答案:120+500=620(千克)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这是一道变式趣味练习题,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再口算填出结果。
答案:450
350
250
150
50
2、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下面我们要做一些练习,老师看看谁最认真,今天的知识学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10+80=
360-200=
550-40=
400+450=
30+260=
630-200=
620-300=
720+40=
40+430=
760-60=
190+200=
890-80=
20+470=
300+570=
700-400=
870-750=
160+30=
230+40=
190-30=
280-60=
270-40=
60+120=
180-60=
410+50=
720-400=
150+300=
240+400=
450-300=
640-400=
700+210=
810-700=
770-600=
630+200=
300+370=
490-80=
450-400=
2.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140423
350216
440336
560335
650444
360238
答案:1、
290
260
510
850
290
430
320
760
470
700
390
810
490
870
300
120
190
270
160
220
230
180
120
460
320
450
640
150
240
910
110
170
830
670
410
50
2、(63
17)(66
34)(76
24)(95
25)(84
6
)(98
22)
教学反思: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奠定基础,构建计算方法。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数学教学上“计算”和“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计算课往往只追求计算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算法单一,形式枯燥,只注重技能训练。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把学习的空间、时间、主动权交换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孩子乐学、爱学。根据数学标准的理念,为让计算不再枯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出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示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教学“生活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学生了解图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提供学习空间,自主探究中的计算。
在教学算法时,我先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过的整百加减整十的口算方法,然后再提出猜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学生自主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在讨论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理解算法,构建方法,完善思路,升华想法,真正掌握算法,内化算理。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
(1)20+40+300=
(2)300+400+20=
(3)60-20+300=
(4)300-200+60=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谁积极动脑筋,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复习题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口算时也可以把复杂的数拆开来计算,以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
第三课时
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继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3.培养学生做题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板演.
20+90=
160-70=
30+80=
2.同时口答.
(1)160里面有几个十?
(2)120里面有几个十?
(3)150里面有几个十?
(4)180里面有几个十?
3.口答.
60+50=
40+80=
150-70=
160-80=
170+800=
500+190=
120-40=
180-70=
4.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几十的数.
320,360,430,270,560,650
5.订正板演,说出计算过程.
师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看谁能发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
师: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生1:苹果树有150棵。
生2:梨树有80棵。
2.提出问题(1)
(1)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
方法一:150+80=230
15个十加8个十,等于23个十,是230。
方法二:50+80=130
130+100=230
方法三:100+100=200
200+30=230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2)练一练
①400+120=
300+180=
200+150=
700+110=
600+140=
500+130=
②430+60=
270+80=
430+90=
360+40=
50+560=
70+650=
3、提出问题(2)
(1)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
方法一:150-80=230
15个十减8个十,等于7个十,是70。
方法二:100-80=20
50+20=70
方法三:150-50=100
100-30=70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①130-50=
150-70=
120-80=
140-50=
160-90=
180-90=
②250-40=
300-30=
250-60=
430-90=
920-70=
340-80=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主完成后,指名回答,说出口算方法。
答案:320
430
600
370
770
600
2、练一练第2题,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答案:(270
110)
(410
230)
(970
170)
(720
580)
(830
770)
四、达标反馈
练一练第3、4、5、6题,指导学生先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再自主解答,全班交流。
答案:3、
(1)
330+80=410(千克)
(2)330-80=250(千克)
4、
340-60=280(箱)
5、
460+90=550(个)
五、课堂小结.
师:仔细想想今天学的和昨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答:之前学的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是不进位不退位的,而今天学的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是进位的或退位的.但是它们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都要先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先用几十加减几十,然后再与整百的数合起来.下面我们一起做些练习,看谁今天的知识学得好.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做.用同样的时间,看看谁做对的题最多.
660+20=
900-40=
250+70=
550+80=
900-60=
750+70=
540-30=
820-50=
340+80=
200+710=
670-300=
250+200=
2.文字题。
(1)320减去60,差是多少?
(2)比700多250的数是多少?
(3)
410比80多多少?
3.解决问题。
田方家去年收红枣200千克,前年比去年少收30千克.前年收红枣多少千克?两年一共收多少千克?
答案:1、
880
860
320
630
840
820
510
770
420
910
370
450
2、
(1)
320-60=280
(2)700+250=950
(3)410-80=330
3、
200-30=170(千克)
200+170=370(千克)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150+80=230
方法一:150+80=230
15个十加8个十,等于23个十,是230。
方法二:50+80=130
130+100=230
方法三:100+100=200
200+30=230
150-80=230
方法一:150-80=230
15个十减8个十,等于7个十,是70。
方法二:100-80=20
50+20=70
方法三:150-50=100
100-30=70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儿童加减法速算技巧》
  关于孩子的数学速算,并不是指孩子具有天生的速算能力,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掌握速算技巧。
  一、凑整法。
  在儿童的速算题目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字之间的计算,那么不妨就把这些数字当做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然后再算多出、或者减少的小数。
  例如:102+1009=?
100+1000=1100
2+9=11
1100+11=1111
  二、补数法。
  在速算题目中,还有一类这样的题目,那就是不足十、不足百的数字进行加减,那么小朋友在进行这类数学的计算的时候,就要采用补数法,把这些数字先进行补数,然后进行减法计算。
  例如:98+97=?
100+100=200
2+3=5
200-5=195
  三、互相搭配法。
  和实际中的很多事物一样,不少数字之间有种亲密的关系,小朋友要善于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搭配之后,再进行数学计算。这样就会发现复杂的数学计算变得很简单。
  例如:1000-96-4=?
1000-(96+4)=1000-100=900
第四课时
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6~57页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竖式算理。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教学准备:每名同学课前收集一些用过的邮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进行邮票欣赏、交流活动,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然后引出收集邮票的事情,并要求学生读书。
设计意图邮票是学生比较熟悉又喜欢的事物,通过对邮票的交流欣赏,自然地引出书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了解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过的邮票,现在大家互相欣赏一下,说一说邮票上是什么图章,面值是多少,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多让几名同学介绍,必要的话通过学生的交流关注到每名学生。师:一张小小的邮票,有着丰富的内容,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收集邮票,我们教材中就有关于收集邮票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页自己读一读。
2.请一组或两组同学(两个人)表演小强和小花的对话。
设计意图对话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学生表演,老师给予积极评价。
3.交流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自己想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和想到的问题,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师:从刚才她们的对话中,你们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到:
●小强有112张风景邮票,小花有124张风景邮票。
●小强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多23张。●小花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0张。
●小强的动物邮票多,风景邮票少。
●小强喜欢动物邮票.小花喜欢风景邮票。
……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己提问题,并尝试着计算的要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答。
师:你能根据刚才了解到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在已有知识和经验背景下,自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机会。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及算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和计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和算法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学习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师:谁用意把你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提出:
●小强有多少张动物邮票?
●小花有多少张动物邮票?
●小强的风景邮票比小花的少多少张?
●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多多少张?
●小强和小花一共有多少张风景邮票?
……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有用口算的,也可能有用竖式计算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做法。
3.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掌握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是本节课的技能目标之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刚才有同学提出“小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的问题,列式是112+23=,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出示算式,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介绍算法,教师边板演边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112
+
23
___
135
师:“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算式是124—112=,又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出示算式,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指名说算法,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教师边板演边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124
112
___
12
三、巩固新知
1.教师提出: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使学生了解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设计意图及时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的问题,谁知道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问?
生:小强的风景邮票比小花的风景邮票少多少张?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学生完成后交流。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根据我们上面求出的小强和小花动物邮票的张数,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1题。指导学生读懂情景图,了解图中信息,然后独立计算。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题目,综合性很强。师:多看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学校图书馆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有益的图书,大家看。(出示第1题情境图)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答案:223+65=288(本)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788
957
42
143
311
186
3.练一练第3题。第一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第二小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思路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答案:(1)368-120=248(元)
(2)
368+120=488(元)
488
<500

五、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生: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应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六、布置作业
竖式计算
445+510
387-207
156+430
230-110
190+408
890-740
392+607
953-521
答案:955
180
586
120
598
150
999
432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112+23=135(张)
112
+
23
___
135
124—112=12(张)
124
-
112
___
12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后的进一步深化,是后面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减法及相关解决问题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进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教学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过渡到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几。在此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通过比较和归纳对比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意识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概括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进行邮票欣赏、交流活动,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然后引出收集邮票的事情,并要求学生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过的邮票,现在大家互相欣赏一下,说一说邮票上是什么图章,面值是多少,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多让几名同学介绍,必要的话通过学生的交流关注到每名学生。师:一张小小的邮票,有着丰富的内容,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收集邮票,我们教材中就有关于收集邮票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页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邮票是学生比较熟悉又喜欢的事物,通过对邮票的交流欣赏,自然地引出书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了解信息。
2.请一组或两组同学(两个人)表演小强和小花的对话。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学生表演,老师给予积极评价。设计意图:对话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3.交流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自己想到的问题。
 师:从刚才她们的对话中,你们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到:
●小强有112张风景邮票,小花有124张风景邮票。
●小强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多23张。
●小花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0张。
●小强的动物邮票多,风景邮票少。
●小强喜欢动物邮票.小花喜欢风景邮票。
……
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和想到的问题,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第五课时
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8~59页的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竖式计算:
69+14
38+67
368+420
605+234
二、
探究新知
1、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引出第58页情境图。
师:在街头,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一边走一边用钳子把地上的纸屑、饮料瓶、塑料袋一一捡起,放进路边的垃圾桶里;有的人骑着自行车,见到地上有垃圾就停下来,把垃圾收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里。下面我们看看希望小学的同学们的
“绿色环保”行动:
  出示三个年级师生捡废弃饮料瓶的情况统计表”:
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饮料瓶(个)
69
114
189
 2、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边问边板书:加法)
  学生提问题并列式,师板书:
 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69+114=
  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114+189=
  四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69+189=
 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第一道我们已经学过了,你能用竖式计算
吗?开始!
教师提示,横式两位数在前面,由竖式计算时,一般把数位少的写在下面。
师:个位相加满10怎么办?
生: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学生尝试练习。师巡视。
全班交流。
师:十位上的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6加1再加近进位的1,就是8.
出示正确竖式评讲。
1
1
4
+
6
9
———
1
8
3
  问:那第二道怎么算呢?能试一试吗?
  学生尝试练习。师巡视。同桌互说计算过程
全班交流。师写出正确竖式。
114
+189
———
303
同时教师要关注两个知识点,第一,十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第二,百位相加等于几?使学生明白:十位相加满10,要向百位进1。
  第3题怎么计算?能用一分钟算出来吗?
  你是怎么计算的?同桌互说再点名说。你们和他一样吗?
  
189
+
69
———
258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师归纳:
  生1:相同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出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2:不同点是第一题个位进位、第二、三题的个位和十位都进位。
  生3:第一题一次进位,第二、三题连续进位。
 
生3:第一题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第二、三题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满10向百位进1。
 师:谁会把这两句话并成一句?
生: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笔算加法,你们会算了吗?
   三、巩固新知:
教师提出试一试的问题:三个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
学生试着自己完成,全班交流。
方法一:69+114+189=372(个)
方法二:183+189=372(个)
方法三:303+69=372(个)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909
940
701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900
474
679
782
611
745
五、课堂小结
问:笔算加法,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要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六、布置作业
1、练一练的3、4题和数学冲浪。
答案:3、
638+192=830(套)
4、
378+56=434(棵)
数学冲浪:816+124=940
296+338=634
2、竖式计算
168+240  
536+89  
370+423
答案:408
625
793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69+114=183(个)
1
1
4
+
6
9
———
1
8
3
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114+189=303(个)
114
+189
———
303
四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69+189=258(个)
189
+
69
———
258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算理都是学生以前所掌握的内容,是在两位数进位加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虽然好像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时却常常出错,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一个"细",在板演例题时注重细节的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上课开始,先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接着复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学生列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验算的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
2□6
+
1□4
□3□
————
————
940
634
解决此类问题,要运用加法的笔算方法进行推算。如,左边的题可以这样推算:和的个位上是0,就要想几加4得10;再看十位,和的十位上是4,首先要想到4中有个位相加的进位1,4-1=3,所以要想1加几等于3。答案:816+124=940
296+338=634
 
第六课时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0~61页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
2、学会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竖式计算
786-643
387-66
285-23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60页情境图,学生观察。
师:读出电表上的数据,从这些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张丽家5月1日的电表上的用电数是58。
生:张丽家6月1日的电表上的用电数是183。
生:张丽家7月1日的电表上的用电数是335。
师:怎样计算张丽家5月份的用电数?
生:用6月1日电表上的183减去58。(教师板书:183-58=)
2、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学生的计算过程,教师板书。交流时提出问题:个位上的3减8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上借1当10再减。
183
-
58


125
3、解决兔博士的问题。
师:6月份的用电数怎样算呢?
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学生的计算过程,教师板书。交流时提出问题:十位上的3减8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百位上借1当10再减。
335-183=152
335
-183

152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可提示学生:先看看哪一位上不够减,在计算。
答案:208
384
265
376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计算。
答案:146-28=118(只)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答案:193
232
507
306
82
391
2、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但要写出算式,而且要计算出结果。
答案:
961-851=110
961-427=534
961-538=423
851-427=424
851-538=313
538-427=111
五、课堂小结
谁能说一说在计算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六、布置作业
竖式计算
584-365
867-782
394-126
462-158
764-138
829-656
214-193
316-281
答案:219
85
268
304
626
173
21
35
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
183-58=125
335-183=152
183
335
-
58
-183



125
152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通过学生的质疑,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引导,自主整理,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法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计算的重要性,从而运用所学习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来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次进位或退位)的笔算,将算法算理应用到实际演练中来。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2、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学生的计算过程,教师板书。交流时提出问题:个位上的3减8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上借1当10再减。
183
-
58


125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师板书示范非常重要,学生能直观的观察到竖式的计算的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七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2~63页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781-136 377-184
80-19
60-56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能不能继续帮张丽家解决用电量的问题呢??
2、探究问题(1)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个位十位都不够减怎么办?
全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适时提问:十位上相减时原来的1被个位借走后怎样算?
生:计算十位时,1被借走后,就成了0减3,不够减要从百位借1,变成10减3。
板书
514
-
335
___
179
3、小结
师:退位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呢?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再减。
4、探究问题(2)
师:怎样计算张丽家8月份的用电量呢?
生:703减514。
教师板书:703-514=
703
-514
     ___
师:个位上3减4不够减,从十位借1,十位上是0怎么办?
生:十位从百位借1,到十位上变10,借给个位1。
师:那这样就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被减数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最终,被减数百位上少1,十位上是9,。
学生尝试计算,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703
-514
     ___
189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169
117
174
507
2、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自己解答。
答案:406-380=26(名)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347
506
268
168
184
342
2、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100-723-248=29(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减法,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六、布置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602-189
805-496
900-325  400-123
2、思维训练: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
8□□
□□□
3
0
7

2□
8

1
2
4


4

____
____
____
6
6
2
3
6
7
1

8
答案:1、
413
309
575
277
2、
870-208=662
880-218=662
890-228=662
491-124=367
307-149=158
板书设计:
514-335=179
514
-
335
___
179
703-514=189
703
-514
    
 ___
189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中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练习题导入新课。都是只退一次位的减法。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的讲解。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注重扎实训练。新课程实施后,我们普遍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追究原因是新课程的教学设置中,练习巩固题数大量减少。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说”,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中缺少了练习巩固的时间。因此,我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练习量,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思维训练: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
8□□
□□□
3
0
7

2□
8

1
2
4


4

____
____
____
6
6
2
3
6
7
1

8
解决此类问题,要运用减法的笔算方法进行推算。如,左边的题可以这样推算:差的个位上是2,就要想几减8得2,10-8=2,所以只能填0;再看十位,差的十位上是6,首先要想到被减数的十位上要借位给个位1,就是7-1-0=6,8-1-1=6,9-1-2=6。
答案:
870-208=662
880-218=662
890-228=662
491-124=367
307-149=158
第八课时
加法验算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三位数的加法验算。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景,经历自主探索、交流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验算的重要意义,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验算加法,会用减法验算加法。
教学难点:
把接近整百的数(199)看做整百数(200)计算,要减去多加的1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生谈话,引出红红母女俩去商场买衣服的事情,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爸爸妈妈去过商场买东西吗?说一说买过什么?把付款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师:我们教材上也有一件红红跟妈妈去买衣服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
2.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事情,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大头蛙的问题。
师: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事情?
图中有数学的内容和信息,如各种衣服的价钱;妈妈和售货员阿姨在算账;妈妈算的285元,红红算的275元等。
二、探究新知
1.结合上面的事例,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检验。
师:红红和妈妈到底谁算得对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帮着检验一下。
学生尝试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验算方法。
(1)交流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检验方法的合理性。结合交流活动,教师告诉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检验的?
学生可能出现教材上呈现的几种验算的方法:


1
9
9
8
6
+
8
6
+
1
9
9



2
8
5
2
8
5

200+86=286
286-1=285
教师解释:先把199看作200计算,得到286,再把多看的1减去。
(2)指导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不能,教师参与交流。
这三种方法都使用加法验算,其中①、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加法验算的方法,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看来红红算错了。她如果像你们一样,再换一种方法算一下,就好了。
师:还有其他验算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减法检验。
师:说一说怎样验算。
学生说不出,老师介绍。
师:用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我们分别用红红和妈妈算出的钱数前去其中一件衣服的价钱,看是否等于另一件衣服的价钱。如果等于另一件衣服的价钱,就算对了,如果不等于就说明算错了。自己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2
8
5
2
8
5
2
7
5
2
7
5
-
8
6
-
1
9
9
-
1
9
9
-
8
6
1
9
9
8
6
7
6
18
9
师:我们刚才用减法帮助红红和妈妈解决了谁算得对,谁算的不对的问题。如果只给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怎样用减法验算加法吗?
学生一起总结:用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如果等于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等于说明计算错误。
3.体验验算的意义。让学生结合上面的问题,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验算帮助了红红和妈妈。你们想一想验算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看来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以后同学们要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自己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及时改正,好不好?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验算方法,是否检验出了计算的错误。
答案:876
943
465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独立计算,
交流时,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答案:(1)从丫丫家到红红家有2条路。
(2)208+596=804(米)
550+442=992(米)
804米的路较近。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答案:654+296=950(人)
2、练一练第3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答案:(1)603-77=526
603-526=77
(2)561-202=359
561-359=202
五、课堂小结
师:加法怎样验算呢?
生1: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在算一遍。
生2:用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如果等于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等于说明计算错误。
六、布置作业
1、计算并验算。
326+489
258+345
567+248
235+97
760+193
168+296
2、根据下面的算式,分别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1)517+399=916
(2)408+89=497
(3)420+385=805
(4)135+249=384
答案:1、
815
603
815
332
953
464
2、(1)
916-517=399
916-399=517
(2)
497-408=89
497-89=408
(3)805-420=385
805-385=420
(4)384-135=249
384-249=135
板书设计:
加法验算


1
9
9
8
6
+
8
6
+
1
9
9



2
8
5
2
8
5

200+86=286
286-1=285
2
8
5
2
8
5
2
7
5
2
7
5
-
8
6
-
1
9
9
-
1
9
9
-
8
6
1
9
9
8
6
7
6
18
9
教学反思:
“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教材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到商场买衣服的事例,设计了售货员和红红计算的结果不同的情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能检验出来谁算的对呢?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让学生边计算,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区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根据下面的算式,分别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1)517+399=916
(2)408+89=497
(3)420+385=805
(4)135+249=384
答案:
1)
916-517=399
916-399=517
(2)
497-408=89
497-89=408
(3)805-420=385
805-385=420
(4)384-135=249
384-249=135
第九课时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66—67页的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掌握减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生谈话,由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购物情节引入小明买车的事情,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帮助红红和妈妈解决了买衣服中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星期天,小明也和妈妈一起去了商场,我们看看他们在商场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情景图。
2.观察情景图,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事情。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事情?
学生会说到许多事情:如,一辆自行车236元;妈妈拿出300元在付钱;售货员说找给妈妈64元;小明说不对,应高找回74元等。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进行验算。
提出:小明和售货员谁算得对的问题。
师:售货员和小明到底谁算得对呢?怎么办呢?
生:验算一下,看谁算得对。
师:好!同学们就想办法验算一下吧!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学生的验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师:把你的验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64+236=300
●74+236=310
●300

74
=
226
●300

236
=
64
3.
整理、归纳减法验算的思路和方法。
(1)先把学生说得算式分组分析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验算小明和售货员的算得对,现在让我们来整理一下,看有哪些不同的思路。
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如:
(1)236+64=330
236+74=310
基本思路是将车的价钱与找回的价钱相加,看看是否等于付出的价钱,如果等于,说明算对了,如果不等于,则是算错了。
(2)300-64=236
300-74=226
基本思路是:用付出的钱,减去找回的钱,看是否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如果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就算对了,否则就算错了。
(3)300-236=64
把小明的计算就重新作了一遍,不算验算的方法。
师:看来验算在我们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今后一定要养成细心检验的好习惯。
(4)出示: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减法的验算方法。
师:同学们会验算减法了,看老师写的减法的文字式:
板书:被减数
-
减数
=

师:你能说一说减法的验算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
●把差和减数相加,如果和等于被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板书:减数+差=被减数
●用被减数减去差,如果等于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板书:被减数
-差=
减数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验算方法。
答案:212
149
152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答案:(1)478+259=737(元)800﹥737

(2)478-259=219(元)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再交流。
答案:(1)341-111=230
111+230=341
(2)729-462=267
729-267=462
2.练一练第4题。自己计算,然后交流。鼓励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答案:505
212
283
447
89
430
3.问题讨论,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答案:371-198=371-200+2=173
562-204=562-200-4=358
五、课堂小结:
师:减法怎样验算?
生:把减数和差相加,如果和等于被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用被减数减去差,如果等于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六、布置作业:
计算并验算
624-318
203-115
460-377
575-138
320-207
413-309
答案:306
88
83
437
113
104
板书设计:
减法验算
(1)236+64=330
236+74=310
(2)300-64=236
300-74=226
(3)300-236=64
被减数
-
减数
=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
-差=
减数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法及加法验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掌握验算的方法。教学活动中,首先出示购买自行车及付款的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图中人物的对话,知道因为聪聪和售货员算的结果不一样,所以要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交流时,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验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解释自己的验算方法,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2.交流学生的验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师:把你的验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64+236=300
●74+236=310
●300

74
=
226
●300

236
=
64
3.
整理、归纳减法验算的思路和方法。
(1)先把学生说得算式分组分析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验算小明和售货员的算得对,现在让我们来整理一下,看有哪些不同的思路。
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如:
(1)236+64=330
236+74=310
基本思路是将车的价钱与找回的价钱相加,看看是否等于付出的价钱,如果等于,说明算对了,如果不等于,则是算错了。
(2)300-64=236
300-74=226
基本思路是:用付出的钱,减去找回的钱,看是否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如果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就算对了,否则就算错了。
(3)300-236=64
把小明的计算就重新作了一遍,不算验算的方法。
师:看来验算在我们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今后一定要养成细心检验的好习惯。
(4)出示: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减法的验算方法。
师:同学们会验算减法了,看老师写的减法的文字式:
板书:被减数
-
减数
=

师:你能说一说减法的验算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
●把差和减数相加,如果和等于被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板书:减数+差=被减数
●用被减数减去差,如果等于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板书:被减数
-差=
减数
设计意图:在这一段精彩的教学环节中,最后的总结很到位,这一内容教材中并没有,但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减法的验算方法,教师以文字的形式作了总结。
第十课时
连加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68—69页的连加问题。
教学提示: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区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算法,;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的三个数连加的算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连加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师:我们先做一组口算题。
  出示:
  6
+
9
=   
7
+
6
=    
8
+
8
=
  4
+
7
=   
9
+
5
=    
7
+
9
=
  3
+
9
+
4=
4
+
8
+
8
=  
6
+
8
+
9
=
  3
+
9
+
7
=
4
+
6
+
8
=  
6
+
8
+
2
=
 教师请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开火车”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
 师生共同讨论三组连加算式的算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便的算法。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的口算水平在不断提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三位数连加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计算?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
2、交流不同的算法。可以指名板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98+164+236
=262+236
=498(只)
方法二:  164+236+98
=400+98
=498(只)
方法三: 98+(164+236)
=98+400
=498(只)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第三种做法,则教师可以不做介绍。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第二种算法,因为是先算的两个相加等于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
3、提示学生写答语。
师: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在计算出结果后,要写上答语。
教师示范:答:动物园一共有498只鹿。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与例题相似的基本练习,启发学生先注意观察数据的特点,在列式计算。
答案:227+273+319
=500+319
=819(棵)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答案:536+364+96
=900+96
=996(元)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计算4个数连加,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如果学生列出算式:(76+304)+(133+467),教师要给予表扬,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分步计算,也要给予肯定。
答案:980元。
2、练一练第4题,和第三题一样是计算4个数连加,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答案:690本。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三个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做此类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两个相加等于整百的数先加起来,这样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出结果后,要写上答语。
六、布置作业
1、练一练第5、6题。
答案:5.
825+175=1000
327+673=1000
462+538=1000
928+72=1000
286+714=1000
6、
760
745
782
886
板书设计:
连加
方法一:98+164+236
=262+236
=498(只)
方法二:  164+236+98
=
400+98
=498(只)
答:动物园一共有498只鹿。
教学反思:
三位数连加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教学新课时,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这种联系,以6道一位数加法与6道一位数连加为复习内容,安排学生“视算笔答”。这样组织,全班一开课就进入了紧张的计算练习之中,为新课学习顺利迁移,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在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位数连加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比较,广泛交流,明确正误,对中求优。教者只是引导、安排、点拨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我探究和才智展示的满足。由于教师对学生采取积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衍生之物。
巩固练习的组织,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编排优势,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思考性、综合性,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不懈的热情,深入学生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细致的具体到人的辅导发生和完成在课堂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师:我们先做一组口算题。
  出示:
  6
+
9
=   
7
+
6
=    
8
+
8
=
  4
+
7
=   
9
+
5
=    
7
+
9
=
  3
+
9
+
4=
4
+
8
+
8
=  
6
+
8
+
9
=
  3
+
9
+
7
=
4
+
6
+
8
=  
6
+
8
+
2
=
 教师请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开火车”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
 师生共同讨论三组连加算式的算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便的算法。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的口算水平在不断提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三位数连加的问题。
设计意图:题目设计得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自己悟出一个道理——做计算题也要思考,是否有简便算法。
第十一课
连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70—71页的连减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简算、估算意识,提高计算技能。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到亮亮与红红一起到郊外农场去春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亮亮与红红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
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求还要送多少千克?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同学们试着自己计算。
2、计算,解决问题 。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
生1:800-315-285 生2:800-285-315
=485-285 =515-315
=200(棵) =200(棵)
生3:800-(285+315) 生4:800-(315+285)
=800-600 =800-600
=200
(棵) =200(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00-315-285和800-285-315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昨天运走的后,再从剩下的数中再去掉今天运走的数,得出最后的剩下的千克数。
生3和生4提出800-(285+315)和800-(315+285)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昨天运走的数和今天运走的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的千克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师:哪种算法简便呢?
生:3和4。
师:解决连减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根据数的特点,利用小括号的作用,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板书)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让我来考考你们。
解决问题:
1、亮亮和红红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900只鸭子,白鸭子有260只,花鸭子有34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答案:900-(260+340)=300(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1000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答案:
1000-320-320=360(枝)
1000-(320+320)=360(枝)
3、亮亮和红红来到果园,阿姨们正在摘果子,荔枝、桃子和杨梅共450筐,桃子和杨梅共150筐,荔枝和杨梅共380筐,杨梅有几筐?
答案:380+150-450=80(筐)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的1题,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自己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答案:500-(245+155)=100(瓶)
2、练一练的2题,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自己解答。
答案:980-(140+258)=582(本)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3、4、5题。
答案:3、1000-398-240=362(台)
4、
560-(146+150)=264(个)
5、
78
929
78
123
板书设计:
连减
生1:800-315-285 生2:800-285-315
=485-285 =515-315
=200(棵) =200(棵)
生3:800-(285+315) 生4:800-(315+285)
=800-600 =800-600
=200(棵) =200(棵)
教学反思:
在课的情境设计上,让两个学生都特别熟悉的人物——亮亮和红红带领大家走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方法合理、计算正确的同学予以表扬。 启发学生用心观察,既能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又能养成爱提数学问题的习惯。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通过有效引导、独立探索、交流建模等互动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较快的理解“连减问题”的两种典型思路。 “算法多样化”这是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思维,学生能出现什么的想法,就展示什么的想法,没有强加给学生。对于这个内容,认为看似简单,其实知识点很多。
通过对比两种解答方法,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借此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能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本课练习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情趣,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把全课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教学资料包
在一年级下册“乘船”一课,学过百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当时学生体验到从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减数所得的差与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减数之和所得的差是一致的。可是当时还没学过小括号,所以还不能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之和的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课节的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以及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叙述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我的设想:
教学论专家杨启亮教授说过:“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这段精辟的论述,指明了教学中师生对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行实验教材尽管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验教材仍可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比如“连减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题材,教材采用“运白菜”这一题材创设情境,我认为是合适的。学生在一年级下期学过“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本册刚学过“三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应用”,这些都是学习“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旧知识的延伸点,突破常见的“购物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迁移训练,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已有经验为依据,组织学习材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我的思考:
通过和本校二年级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要有效的引导、真诚的合作,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十二课时
加减两步计算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72—73页的加减两步计算问题。
教材提示: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新课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充分发表的自己的意见,做到反馈交流;练习时,要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整节课的设计中,要着力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从学生常见生活现象着手,逐步引入到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当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并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碰到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己解答两步计算简单问题的过程,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结构。
2.初步掌握找中间问题的方法。能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体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要先解答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昨天30个萝卜,今天买的比昨天少8个,今天买了几个?
2、小免妈妈昨天买了30个萝卜,今天买了22个萝卜,这两天一共买了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师:要解决“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
师: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能不能直接计算出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
生:不能。
师: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呢?
生:要先算出今年新买了多少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方法一:59-12=47(台)
47+59=106(台)
方法二:59-12+59
=47+59
=106(台)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式题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像连加、连减一样。
教学时,如果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如果学生只写出分步计算的算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步解答和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
三、巩固新知:
解答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提示学生要写答语。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写出了怎样的算式,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答案:138+29+138=305(千克)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文字和表格,在独立计算两个问题,然后交流。
答案:(1)
230-18=212(本)
(2)
250+23=273(本)
2、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解答。
答案:(1)增加了。
(2)856-209+288=935(位)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的是加减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解决加减两步简单问题时,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4题。
答案:3、
528
146
163
141
4、
68+68-2-6=128(名)
板书设计:
加减两步计算
方法一:59-12=47(台)
47+59=106(台)
方法二:59-12+59
=47+59
=106(台)
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要先解答中间问题。本课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注意运用迁移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师:要解决“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
师: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能不能直接计算出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
生:不能。
师: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呢?
生:要先算出今年新买了多少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方法一:59-12=47(台)
47+59=106(台)
方法二:59-12+59
=47+59
=106(台)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式题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像连加、连减一样。
教学时,如果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如果学生只写出分步计算的算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步解答和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
设计意图: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