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二章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鸬鹚》这篇文章是根据著名作家郑振铎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散文《鹈鹕和鱼》的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课文讲的是在平静的小湖上,由于渔人驱赶鸬鹚捕鱼,小湖又恢复了平静。抒发了一种悠然而愉悦的思想感情。
《鹈鹕和鱼》则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特工爪牙,文中举了
“一个坏蛋中最坏的东西”——大汉奸吴世宝为例。这个吴世宝不知残害过多少人,榨取了多少无辜无靠的百姓的钱财。他“享受着较桀纣还要舒适奢靡的生活,金银财宝堆积得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其数。”他的主人(敌人)一直纵容着他,但等到民怨沸腾到无可压制的时候,便一举手地把他逮捕,送到监狱里去。他的财产一件件的被吐了出来。这样的结果,“敌人博得‘惩’恶的好名,平息了一部分无知的民众怨毒的怒火,同时却获得了吴世宝积恶所得的无数掳获物,不必自己去搜括。”帝国主义主子与吴世宝这类鹰犬们的关系,恰如渔人与鹈鹕的关系。由此,帝国主义主子的狰狞面目、狼子野心、恶毒的诡计被揭露出来。从对这鹈鹕们的丑恶与无耻的揭露中,从《我的邻居们》中对无心和大汉奸周佛海做了邻居后的痛苦、麻烦和无奈的倾诉中,我们同样可以分明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感情的爱国情思,及对没有头脑、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汉奸的痛恨和蔑视。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
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
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五四”以后,中国文坛新潮澎湃,狂飙突起,实为大势所趋。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同年9月,郭沫若将自己以前写的口语化的两首诗《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抄寄给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并首次署名沫若。很快诗稿就被刊出,这使他兴奋不已,信心大增。随着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他的诗作源源不断地在《学灯》上刊载出来。对文学的狂热,使得他对医学越来越厌倦,几度想转学文科,只是在友人的劝阻下才无奈作罢。
背景资料
1.鸬鹚,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
形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最大可达100厘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生态: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水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鱼。一条35公分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2.鹭鸶,又称白鹭,属鸟纲鹤鹳形目鹭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它们天生丽质,浑身洁白,身材修长,繁殖期间头上会生出2根10余厘米长的羽毛,胸背处也会生出丝状的长羽毛,随风起舞时,非常好看。鹭鸶分布较广,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
鹭鸶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属涉鸟类。主要食小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它们把大而不大讲究的窝筑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
关于鹭鸶的诗:
鹭鸶
唐.许浑
西风澹澹水悠悠,
雪点丝飘带雨愁。
何限归心倚前閤,
绿蒲红蓼练塘秋。
鹭鸶
唐.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材说明】
《动物二章》包括两篇文章《鸬鹚》和《鹭鸶》。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走进文中,徜徉画中。
一、《鸬鹚》
《鸬鹚》这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错落有致的结构,将江南水乡的画境和鸬鹚捕鱼的戏景新鲜生动地凸显在读者眼前,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精彩的鸬鹚捕鱼图,读来给人以美的感染,美的享受。
(一)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
“夕阳西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夕阳”在上,“小湖居下”,相映成趣。垂柳碧绿,稻田金黄,色彩协调。“小渔船浮于平静的湖面之上”为湖面平添了几分生气。渔人悠然自得的坐着,鸬鹚整装待发。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背景开阔的水墨画,给人美感享受。
(二)活跃、欢腾的捕鱼图
课文写渔人赶鸬鹚捕鱼,节奏明快。随着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一个“抹”字,把渔人娴熟的技术、极有分寸的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抹”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也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跳跃的湖面。当鸬鹚捕到鱼上船时,渔人则是“抓、挤、甩”,这一连串动作,不仅体现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捕鱼这一劳动的节奏,生活的诗意。鸬鹚不停地钻进钻出,上船、下船动作优美,构成了一幅节奏明快的捕鱼图,让人感受着捕鱼的节奏美,好和谐的画幅。
(三)渔舟唱晚图
捕鱼前,“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鸬鹚下船捕鱼,湖面由静变动,鸬鹚轻巧的入水动作,使水波由一点向四周扩散,在湖面形成了许多环状水纹,而它那“钻进”、“钻出”、“飞上”、“跳下”、水面激起了无数浪花又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浪花伴着鸬鹚在“跳跃”。这岸上炊烟四起,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拣些小鱼喂鸬鹚。一“抛”、一“接”,如杂技演员在表演,那高超的技艺,让人称奇。这时,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渐渐地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江归舟的渔人,把学生在此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湖面上“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那是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这些描描写和鸬鹚捕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同时也是一曲优美的“渔歌晚唱”。
二、《鹭鸶》
《鹭鸶》文字优美,结构清晰。走进这篇文章,被生活的诗意浓浓包围,这诗意流露于字里行间,更韵在骨子里。慢慢读来,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徐徐展开。
全文由一句“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开篇,在读者心里留下了一个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意象。“鹭鸶的色素和身段,一切都是那么的适宜。”文中通过与白鹤、朱鹭、苍鹭的鲜明对比以及对鹭鸶的蓑毛、长喙、脚的具体描写,彰显鹭鸶颜色配合、身段精巧的和谐之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件完美的作品。“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了鹭鸶独有的韵致。
鹭鸶本身就是一首精巧的诗,也是一幅幅唯美画。作者用细腻的笔锋勾勒了鹭鸶在觅食、栖息、飞行时不同的情态,充满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诗意的画幅中感受自然的和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一个“钓”字凸显画面的情趣美。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一个“望哨”引发无限的想象。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一个“低飞”营造着
“一行白鹭上青天,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诗境。诗意的画面在郭沫若的笔下徐徐展开,清水田中白色的身影,小树绝顶上悠然的远眺,低空中划过的优美弧线。让人的整个心灵浸润其中,对喜爱之情悄然晕染。
鹭鸶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无需太多的渲染,无需太多的修饰,就连歌声也觉得太多余,太铿锵了。在静静的描绘中,那种由衷地喜爱情怀跃然纸上。
这两篇写景散文,如诗如画,让读者神魂为之钩摄、心境为之凝合,让人在静美中享受着水乡的画境。
【教学建议】
《鸬鹚》和《鹭鸶》恰如其分的描写相得益彰,文字如画,画中有诗,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得以了完美的体现和高度的统一。《鸬鹚》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画境,《鹭鸶》描绘了一幅幅静态的水墨画,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读文章,向画面入手,在读和想象中,走进课文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读中,抓住经典语句多次来回品读,让学生一遍遍发自心灵深处、寻求自我价值的读书。主要以读悟文,以读导情,以读养性,让学生在读中领略如诗如画的江南秀色。教师可随机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鸬鹚》
《鸬鹚》讲的是在平静的小湖上,由于渔人驱赶鸬鹚捕鱼,小湖又恢复了平静。抒发了一种悠然而愉悦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由于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要通过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活跃、欢腾的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三幅画卷带来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美。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题目入手,激发兴趣)
课件呈现课题,简介鸬鹚。
由于学生看到题目自然想到鸬鹚什么样子?顺着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用多媒体出示鸬鹚的图片,这样从题目入手易于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水乡情韵
聚焦美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欣赏曲子:《渔舟唱晚》
2.通过不同形式的多次读,使学生达到对这篇写景散文内容的熟悉,并了解课文中写了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个优美的场景,给这三幅画命名
3.通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找出文中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感觉的段落,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通过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景美,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优美的段落,在下边画上横线,说说自己的读后的初步感受。
三、细品画面
悠然一抹
韵致漾
1.自读自悟
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悟文字中透溢出的意蕴美。
2.汇报交流
(1)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
学习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湖面的特点“平、亮、清”,稻田的“一望无垠”,小船浮于水面的轻、稳、平,一个“浮”字也为平静的湖面平添了几分生气。用换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见渔人之“悠然”。
体会渔人的心境。细细咀嚼,“悠然”一词,从渔人无忧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体会着他宁静的心境,真可谓情味蕴藉。
(2)活跃、欢腾的捕鱼图
学习(2——4)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一抹”,在读中感受用词的精妙,并感受渔人“一抹”抹出的活跃与欢腾。采用自主研读,为什么用“一抺”?抺出了什么?
在伴乐中走进充满喜悦、欢笑、生机的水乡风景,体会那轻轻地一抹、小心翼翼的一抹,那“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在色彩明快的图画中,欣赏鸬鹚捕鱼时,扑翅激起了无数浪花,浪花伴着鸬鹚在“跳跃”的美景。渔人“抓、挤、甩”等一连串的动作,体会渔人这份清闲来自平时训练有素,也透着渔人对鸬鹚的关爱。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一抹”,轻轻地一抹,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鱼儿,抹出了一个浪花四跃、欢腾热闹的湖面,抹出了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一抹抹出了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潇洒的一抹,这是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怀希望的一抹……
(3)渔舟唱晚图
学习(5——7)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是一样?
抓住
“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与前面对比,体会捕鱼前的静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和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
(4)江南秀色画幅
背景音乐中诵读全文,在读中感受文字呈现的景美、境美、情美,真正体会文中画,画中诗的韵致,感受自然和谐的画幅。
四、深化主题,延伸拓展
积语言
1.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鸬鹚》是一幅江南水乡画境,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体会渔人动,鸬鹚动,湖面动;渔人静,鸬鹚静,湖面也静,一切都在渔人挥洒间。人的劳动创造了美的生活。
2.把自己喜欢的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3.课外拓展,了解作者,收集关于《鸬鹚》的诗文。
五、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学习《鹭鸶》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结构清晰。如诗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静态的水墨画。全文围绕着“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展开,找出鹭鸶精巧之所在。在读和想象中,走进课文的意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的指导学生品位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激发兴趣
1.以学过古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有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把学生带入鹭鸶不同情态的画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
积极兴奋地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感受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1.配乐师朗读,初步感知鹭鸶。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面对鹭鸶你打算画怎样的画面?
3.在读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抓文章的文眼,“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品味“精巧”
1.通过交流(2——5)自然段,感受鹭鸶的精巧所在。
学习时抓住“适宜”一词用换词的方式,体会鹭鸶的“色素配合,身段的大小”恰如其分。
2.通过交流(6——8)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鹭鸶不同的情态美。
(1)钓鱼图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鹭鸶情态美的词语,并说话说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可以采用自己范读,或者设置情境,在不断的诵读中体会“钓”字的巧妙,把鹭鸶的悠然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中感受着画面带来的情趣美。
(2)望哨图
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很悠然,是望哨?还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给予学生思维的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满画面。
(3)低飞图
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也可以用诗句形容眼中的景象。
3.丰盈画面
鹭鸶情态尽显美
(1)适当拓展有关鹭鸶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鹭鸶还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优美画面,把想象中鹭鸶的情态说出来,也可以写下来。
四、领悟主题
生活处处流溢美
1.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话“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引导学生揣摩这一幅幅水墨画是鹭鸶平凡常见的美,可在郭沫若的眼里,却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为什么?体悟:“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课外拓展,了解作者
做生活有心人
五、指导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六、课时安排:
3——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