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两位数成两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既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乘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单元最后安排了“名山一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核心和生长点,学生只要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了算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实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估算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结果或不能够计算出准确结果;选择适当的单位是估算出大致结果的核心;能够合理地回答、解决问题。
关于连乘的运算,一般法则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又可以先把任意两个因数相乘。为了使学生既掌握连乘的一般运算顺序,又不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教材首先选择有连续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必然步骤,学习连乘运算顺序,另外,不刻意强调连乘的一般运算循序。
教材编排特点如下;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运算规律的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笔算两位数成两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2.在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认识连乘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两位数成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理解笔算算理,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了解估算结果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
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会不同
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包括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单元最后安排了“名山一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具体情境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的方法。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掌握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等关键知识以及形成的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在计算中,既要算乘,又要算加,有时还要进位,任务比较复杂。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要帮助学生理清计算的环节,使学生能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己易出错的环节。
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自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可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7课时。
课题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1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
乘法估算
1
连乘
1
整理与复习
1
综合与实践
1
总计
7
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14~15页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竖式计算做铺垫。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基础和前面解决问题的经验,师生共同完成竖式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的愉快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成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小时候上美术课用的都是彩色铅笔,我发现咱们现在画画一般都用彩笔,而且包装都是圆柱形的。今天兔博士也带来了它们用的彩笔,大家观察兔博士的彩笔跟我们的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生:兔博士的彩笔都是盒装的,而且每盒24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引入新知识得学习,贴近学生生活。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数学信息。
每盒彩笔有24支,左边有2盒,右边有10盒。
出示兔博士提出的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全班交流。
2盒彩笔有多少支?24×2=48(支)
10盒彩笔多少支 24×10=240(支)
3、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4×12=),然后让学生用已有的计算经验尝试解答,全班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算法,并说清算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算法,实物投影展示不同算法。
20×12=240(支)
24×2=48(支)
4×12=48(支)
24×10=240(支)
240+48=288(支)
48+240=288(支)
4、师:刚才大家说得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重点要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板书:
24×12=
2
4
×
1
2
————
教师讲解24×12的竖式,板书完竖式后,重点让学生讨论大头蛙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乘数12十位上的“1”乘24个位上的“4”得4个十,所以4要写在积的十位上。多找几位学生说计算方法,明确算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算理,使学生计算时能掌握住方法。
三、巩固新知
67×11=
24×22=
31×21=
43×1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方法,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全班交流,纠正指导。
四、达标反馈
竖式计算
23×13=
42×12=
24×21=
32×23=
辆客车可以乘坐43人,12辆这样的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3、学校每天中午用去大米41千克,晚上用去大米33千克,两天共用去大米多少千克?
答案:1、299,
504,
504,736。2、516人。3、148千克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重点。
六、布置作业
教材15练一练1、2、3、4题。
答案;1、
408,
275,
946,
2、294只。
3、23×22=506(个)
416,
504,
672。
506>500,够。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4×12=288(支)
2
4
×
1
2
————
4
8
2
4
————
2
8
8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难点是理解两位数成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准备和自主探索算法中,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准备条件。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三)强调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的关键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在这一环节,老师利用板书,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叙述的过程和老师板书的同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很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也使学生很容易结合具体的算式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料包
说课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既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乘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核心和生长点,学生只要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了算理,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五)教具准备:课件
二、说学情
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要设计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还要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2、引入情境,自己提出问题。
以文具店的情境为主题,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问道:“2盒彩笔多少支?”“10盒彩笔多少支?”“12盒彩笔多少支?”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内,要及时进行解决,后一个问题只要列式即可。之后让学生比较算式的不同。
3、展开探索,算法多样
(1)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看谁的方法最多。之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2)全班集体分享,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别说出思路。
4、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回顾:我们还没有学习24×12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就能用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借助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的呢
(2)赏析: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说出算理,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就不攻自破了。之后再通过指名学生说算理——同桌互说——反馈(学困生)的形式扎实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方法,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全班交流,纠正指导。
67×11=
24×22=
31×21=
43×12=
5、熟练运用,拓展提高
教材中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启发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有很多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说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24×12=288(支)
2
4
×
1
2
4
8
2
4
2
8
8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16~17页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笔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
学具准备: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水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谁也离不开它。今天老师让大家看一则关于水的小知识(课件出示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己阅读。
读完后,教师引入例题:在平时经常有同学洗完手后不关紧水龙头,这就是浪费水资源。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如果不关紧水龙头会造成多大的浪费。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引起学生对浪费水现象的思考,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附3、4月份的月历表)使学生了解“2个月”的含义。
学生试做后先小组交流做法和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并投影展示各种方法。
方法一:
①、先算31天浪费多少水。12×31=372(千克)
②、再算30天浪费多少水
。
12×30=360(千克)
③、2个月一共浪费多少水。
372+360=732(千克)
方法二、
把两个月都看作30天。先算60天浪费的水再算61天的。
30×2=60(天)
12×60=720(天)720+12=732(天)
方法三:
①、先算2个月一共有多少天。31+30=61(天)
②、再算2个月一共浪费多少水。12×61=732(千克)
重点展示12×61的计算方法。让列竖式计算的学生板书竖式。教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百位上的“7”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补充,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
设计意图:上一节已学了列竖式计算,再算12×61时大多数学生会用到竖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独自完成再小组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情感培养
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喝一瓶矿泉水才500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两个月要浪费掉732千克水,估一估,大约相当于多少瓶水?
同桌讨论,得出答案。
师:多可怕的数字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节约用水呢?
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估算过程中增强节水意识,了解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复习了旧知识(估算及质量单位的换算)
出示教材17页兔博士网站。
教师介绍“格子乘法”并示范计算,然后教师再给出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教材17页练一练1、2、3、4题。
第1题,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交流时重点关注进位的情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一年用水量的不同算法。第3题独立计算交流。第4题先理解题意在独立完成。
答案:
1、1334
3519
5244
2、282吨,
564吨。
1752
1404
3、36×45=1620(元)1620>1500,不够。4、928枚。
四、达标反馈
改错
6
5
7
3
×2
3
×2
8
———
改正:
———
改正:
1
8
5
5
8
4
1
2
0
———
1
3
8
5
竖式计算
24×26=
78×25=
32×28=
14×53=
丽丽去电影院看电影。
丽丽
军军
答案:1、略。2、624
1950
896
742
3、19×26=494(名)494名<500名
不能容纳500名观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做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提起注意。
六、布置作业
1、笔算乘法
58×23
69×51
57×92
2、列式计算
①13的30倍是多少?
②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
③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答案:1、1334,
3519,
5244。
2、390,
391,
540。3、782千克。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方法一、12×31=372(千克)
方法二、
30×2=60(天)
12×30=360(千克)
12×60=720(天)
372+360=732(千克)
720+12=732(天)
方法三、31+30=61(天)
12×61=732(千克)
2
×6
1
———
2
2
————
3
2
答:这两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竖式计算和年月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新课导入时,先让学生阅读有关水的知识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和我国缺水的情况,增强节水的意识,然后具体到实际情况中,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这节课,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计算滴水水龙头2个月浪费多少千克水,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水,这种地球上的基本物质,是多么的值得我们赞美啊!是她,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她,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还是她,使生命继续发展,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发达。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是毫不夸张的。
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诚然,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但不知大家可曾想过: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当然,我们不能埋怨上苍对我们的不公,给了我们一个缺水的星球;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老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但,就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人类还在不断地浪费、破坏水资源。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入练、榕两江,致使两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仅达3类标准,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类似南澳这种海岛县,其用水均靠“老天安排”——其所有山塘水库包括引洪工程的集雨面积也只占31%,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依然困难。由此可见,适当处理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然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严重,由水而引发的战争日渐增加。例如,中东所有资源中,最容易引起危机的是水,中东的水比石油还要贵。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缺水严重,中东已连续十几年干旱,面临严重水危机。小小约旦河孕育了二大宗教,是中东争夺最激烈的水源,中东四次大战都和它有关。约旦潭为以色列的主要水源——加利利湖提供三分之二的水量。1955年约翰斯顿协议规定了各方的水量,但只有以色列签字,阿拉伯国家20世纪60年代要截流约旦河。1965年以军炸毁叙利亚的截流设备,阿以都有把摧毁争夺对方的水资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发源地戈兰高地。叙以谈判的难题之一,以色列坚持占有绝大部分约旦河西岸水源。目前巴这水资源完全由以方控制,人均水量只有犹太定居者的四分之三,而付费却要高二倍。巴这不得不超量抽取地下水使水质恶化,加沙地带地下水已盐碱的无法使用,暴力冲突以来,巴这水资源无人管理,缺水更甚。
中东三大水系,沿岩国至今无分享水资源的全面协定,争端不断。尼罗河流经10个国家,由于上游的埃及就受影响。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本国水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却引起了上游国家的不满。一有争端,苏丹便威胁要断流,埃赛俄比亚1991年和苏丹签定协议,每年可取40亿吨河水,埃及极力反对,土耳其水资源丰富,土耳其建成水南减少了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流量遭到了两国的强列反对。土耳其和以色列达成协议,把马那夫加特河水用世轮运到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也在考虑向土购水。土耳其希望发挥水大国作用,促进中东的合作与稳定。以色列希望土耳其共增加对叙利亚的供水。以换取叙利亚对加利湖边界的让步,但土乐其对复杂的阿以纠纷望而生畏而拒绝卷入。
可见要想使用权水资源短缺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缓冲。是非常不容易的。唯一的办法是节约用水,在这方面,以色列做得比较出色。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七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近70立方米,不足中东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1/8。然而,正是这块贫瘠的缺水土地上,以色列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化化农业,令世界惊叹。
农业曾是以色列立国之本,1952年,以色列以耗资历1、5亿美元,历时10年建成了145千米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60年代中期推广了滴灌的科学用水方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腾飞。以色列农业人口由60%降为3%,一个农民能养活90口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8万美元,跃居世界前12名。以色列极为珍惜水资源,视水为生命线,节水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式程。因此,取得了成功。
水,让碧草变得更绿。
水,让花儿百花齐放。
水,让大树挺拔。
但你在一天天憔悴。
在一天天衰老。
在一次次的流着眼泪。
如果人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世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第三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
投影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口算卡。
9×300=
2×500=
600×8=
800×8=
9×0=
0×0=
400×0
=
0×5=
学生口答并说算法。
师: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师生谈话,引入例3.
师:你们都去过电影院看电影,有没有注意过电影院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今天老师就通过多媒体让你们看一看儿童电影院。
出示例3情境图及问题1
2、学生自己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
3、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并说想法。(板书算式:360×30=)投影展示个性化计算方法。
①
36×10=360(个)
②
3
6
360×3=1080(个)
×3
0
———
0
0
1
0
8
————
1
0
8
0
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
3
6
×
3
0
————
1
0
8
0
师提问:30中的3表示什么,36乘3表示的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竖式的简便方法就是36乘3个十。得108个十,即1080.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讲解,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的过程。
4、出示问题2,列出算式,先鼓励学生口算,再介绍竖式计算。
学生板书口算结果,并说想法。师介绍竖式并板书,
4
0
×3
0
————
1
2
0
0
师根据口算结果直接告诉学生积的后面添两个0。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个别学生计算时积末尾的0的个数可能不对,老师要及时纠正,一定要学生切记: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设计意图:经历探索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找出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5、总结、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位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再集体订正。
②提出议一议的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呢?
让学生根据试一试的计算结果,思考问题并发表意见。
(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是四位数即99×99=9801;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相乘,积是三位数即10×10=100。)
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大是四位数,最少是三位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估计意识,发展数感,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
三、巩固新知
教材19页议一议,
教材19页练一练1、2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估算再计算
。交流时重点说说是怎样估计积是几位数的。第2题全班进行口算抢答。重点关注50×60的结果。
四,达标反馈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0×70
80×90
50×60
30×50
60×40
90×20
200×3
500×70
40×300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两个两位数相乘,积可能是五位数。
(
)
②、72×50的积的末尾有两个0.
(
)
③、0×150=0
(
)
3、一张方格纸,从上往下数12个格,从左往右数有20个格。这张纸一共有多少个格?
4、一只青蛙一天能吃30只蚊子,8月份一共可以多少只蚊子?
答案:1、(略)2、×
×
√
3、240个
4、900只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课堂表现如何?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反思过程,提高自己。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5×2=
2×3=
3×8=
50×2=
20×3=
30×8=
50×20=
20×30=
30×80=
2、用竖式计算
48×50=
63×30=
60×50=
90×88=
30×58=
40×80=
3、小刚在本上每分钟写19个字,小红在电脑上每分钟可以打70个字。
(1)小刚50分钟写多少个字?
(2)小红1小时能打多少字?
答案:1、10
6
24
100
60
240
1000
600
2400
2、2400
1890
3000
7920
1740
3200
3、(1)19×50=950(个)
(2)1小时=60分
70×60=4200(个)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60×30=1080(个)
40×30=1200(个)
答:原来一共有1080个座位。
答:现在一共有1200个座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重点是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致是几位数,难点是理解用竖式的简便方法计算时,在即的后面添0的道理。在教学活动中,先复习跟本节课有关的旧知为新课做准备,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使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通过教师提示,讲解,学生交流,理解简便方法的算理。在学生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算一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填一填。(最少写出六种答案)
(
)×(
)=800
(
)×(
)=800
(
)×(
)=800
(
)×(
)=800
(
)×(
)=800
(
)×(
)=800
3、小丽是校游泳队的队员,每天要在50米长的游泳池里游10个来回。她每天游多少米?
答案:1、得数略,秘密: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2、(
80
)×(
10
)=800
(
400
)×(
2
)=800
(
800)×(1
)=800
(200
)×(
4
)=800
(
100
)×(
8
)=800
(20
)×(
40)=800
其它略。
3、50×10×2=1000(米)
第四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乘法的简单估算,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了解估算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400×3=
300×6=
240×3=
60×70=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429
591
7892
8170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新知的教与学服务。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图,
1、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了解“大约”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方法一:(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即92×9≈900(元)
方法二:(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即92×9≈810(元)
方法三:(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即92×9≈920(元)
全班交流时,重点讲解估算的过程。
2、计算出实际需要多少元。
9×92=828(元)
然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总结: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3、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最后得出结果: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5、师提问:如果实际带钱买票,还这样估算的话,钱够不够?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果:估算的结果要比实际结果大才行。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估算,学习重点是理解估算与实际计算的不同含义,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难点是估算时选择适当的单位。教学活动中,为了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先鼓励学生试做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计算出实际需要的钱数,对比找出最接近计算结果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深挖教材,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理解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20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交流时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把38看做40进行估算。
教材21页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读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再提出估计这篇文章字数的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可能有多种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全班交流时,重点关注不同的估计策略。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
2、下面各题算对了吗?请你用估算的方法判断一下。
①、89×30
=
2700
(
)②、
23×39
≈
1200
(
)
③、26×32
≈
900
(
)④、
22×32
≈
660
(
)
3、实验小学1500名学生到大众剧院看电影,剧院里一共有42排座位,每排有38个座位。剧院的座位够坐吗?
答案:1、(略)。2、①√②×③√④√3、42×38≈1520(个)1520>1500
够。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还有没有不太清楚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收获中培养学生养成进行反思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讲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布置作业
1、估一估算一算
42×19≈
54×12≈
15×31≈
48×22≈
99×61≈
2、双休日全班29个同学去葫芦岛庄园参观,每张门票8元,带250元够吗?
3、小军在电脑上写了一篇400字的游记,他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答案:1、80,
600,
450,
1000,
6100。
2、29×8≈240(元)240<250,够。
3、53×8≈400(字)400=400,能。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方法一:
方法二:
10×90=900
9×90=810
92×9≈900(元)
92×9≈810(元)
方法三:
10×92=920
92×9≈920(元)
实际钱数:
9×92=828(元)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估算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估算,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接着结合具体事例,先鼓励学生试做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计算出实际需要的钱数,对比找出最接近计算结果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深挖教材,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理解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再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尽量做到层层深入,先锻炼学生们的估算能力,然后把估算放到实际情景中,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估算的多样化,体现估算的灵活性。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读题,回答问题。
师:通过看图和读题,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92人参观动物园,每张票9元。
生:92人参观,每张票9元,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钱。
师:说的不错,再找一找,你认为题中哪个词应该拿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为什么?
生:“大约”,因为老师讲过,一般情况下,大约不是求准确数的,是让求近似数的。
师:说得真棒,真是个有心计的孩子。
师:上一册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估算,谁还记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生:把要计算的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或整百的数来计算。
师:真棒!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自己试一试看能不能“拿下”这道题。
师:先自己做,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结果,一会儿展示给大家。
第五课时
连乘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连乘
教学提示
1、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交流合作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本节主要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注意强调,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一定仔细分析数量关系,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书写格式、步骤无需多用时间,
2、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试一试”时,可以让学生找到要求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而列式算出结果。在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乘运算,能解答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认识连乘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农村变化图,使学生了解农村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引出西王庄电话增长情况,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例题。
设计意图:观看农村变化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新课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读题。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出示“议一议”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后,自己尝试分步计算。
3、全班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投影展示算式和结果,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解决了什么问题。
①先求2005年固定电话有多少部。②再求2010年固定电话有多少部。
24×6=144(部)
144×2=288(部)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连乘算式解答,板书连乘算式完成脱式计算:
24×6×2
=144×2
=288(部)
答:西王庄2010年有固定电话288部。
出示“试一试”,学生读题,(提示学生看清兔博士的要求)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后,自主计算,交流方法。
投影展示不同方法,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先求一共有几个单元。
先求1栋有多少户。
再求一共住多少户。
再求一共住多少户。
5×8×12
12×5×8
=40×12
=60×8
=480(户)
=480(户)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提取数学信息,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由自己独立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在“试一试”中,学生尝试应用连乘计算,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教材23页练一练1、2、3题。
第1题,学生按要求自己做,全班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自己解答。交流时关注学生不同的连乘算式。
第3题,学生自己读题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得,怎样计算的。
四、达标反馈
1、脱式计算
11×7×12
(530-458)×13
26×(24+18)
100+75×60
2、水果店运进30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卖4元钱。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1)算式30×25×4是先求(
),再求(
).
(2)算式
25×4×30是先求(
),再求(
)。
3、一个游泳池,长25米,爸爸已经游3个来回,算一算,他现在游了多少米?
4、一人平均每月产生32千克垃圾。小明一家有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答案:1、924,
936,
1092,
4600.
2、(1)先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2)先求每箱卖多少钱,再求一共卖多少钱。
3、150米。
4、1152千克。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感到熟练?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六、布置作业
教材23页4、5题。
答案:教材第4题(1)240元(2)40元。5、(1)168吨(2)14×7=98(吨)98<100,不能。
板书设计
连乘
教学反思
通过观看农村变化图片,了解我国这几年经济快速的发展,理解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新课学习。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提取数学信息,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体验探索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既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在“试一试”中,学生尝试应用连乘计算,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华罗庚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连乘计算的方法,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整理、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和求解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难点:培养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5个知识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完,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二、总结梳理
1、回顾所学部分内容,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师总结。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方法同上,重点提示: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4)巩固练习
教材24页第一题
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关注计算的方法是否合适。
2、估算。
(1)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总结出估算的几种方法。
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另一个两位数不变;或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十数,然后再计算,得出结果。提示:解决问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巩固练习
教材24页2题
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方法一,先讨论一下,要估算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需要知道什么?(每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然后,让学生读课本上亮亮和聪聪的话,再指名解释估算过程。
方法二,教师提示:一个班的学生可以看作40名进行估算,自己试一试,还可以按本班学生的人数进行估算。
3、连乘
(1)师提问连乘的运算顺序,学生回答。师说明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注意的问题。
连乘的顺序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巩固练习
教材24页第3题。三道题的类型不同,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问题1:先让学生计算再比较。得出2500元够。再让学生估算,得出结果,小组交流讨论估算的结果为什么会比2500大,应该怎样判断。
28×86≈2580(元)把28看成30,多算了两个86,所以实际结果应小于2500元。
28×86≈2520(元)把86看成90,每辆多算了4元,共多了28个4元,所以实际结果应该比2500小。
问题2:学生读题,师提问:每行有23个字,是不是每行的准确数字。学生根据经验得出,23个字并不是每行的准确数。所以,本题计算出来的得数实际上并不是这本书的准确数字,明白虽然问题中有“大约”两个字但不是估算,是计算。
问题3:学生读题并观察图,全班交流,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
设计意图:边复习总结,边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教材安排的3道复习题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讨论,必要时教师提示讲解。使学生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
三、布置作业
教材25页1、2、3、4、5题
答案:1、略2、672
1428
1677
3、882棵。4、92×7≈630(千克)
2870
2419
1078
5、(1)再有5天时间不能看完。(2)350÷7=50(页)(3)略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
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估算
3、连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系统整理,对乘法计算以及解答问题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3道复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回顾总结,边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第1题,让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第2题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采用不同的数据对估算加以巩固复习。第3题的第1小题,要判断2500元够不够,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再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増强估算意识。(2)小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学生们已有的经验中,让学生明白每行23个字,并不是每行的准确数,所以问题中虽有“大约’一词,也应该用计算的方式得出不是准确数的答案。总之,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养成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完成竖式并根据竖式填空。
商店里有13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的价格是32元。
3
2
×
1
3
(1)3个文具盒(
)元。(2)10个文具盒(
)元。(1)13个文具盒(
)元。
2、改错。
6
5
7
4
×
2
3
×
2
8
1
8
5
改正:
5
8
4
改正:
1
2
0
1
3
8
5
3、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1)、7□×39≈2800
(2)、3□×51≈2000
答案:1、96元、320元、416元。2、略3、(1)0、1、2、3、4.(2)5、6、7、8、9.
第七课时
综合与实践
◆教学内容:
教材26~27页,名山一如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一日游的事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旅游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一日游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将理论应用与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出租车问题,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今天对外交流公司的叔叔和阿姨遇到了一个小困难,需要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问题,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了解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具体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某对外交流公司安排50位外国客人参加“名山一日游”活动。活动安排,上午上山游览,中午在山上就餐,下午返回。
师提出:组织一日游要安排好哪些事情,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各自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肯定的评价,并确定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①确定整体活动方案。
②解决租车问题。
③安排怎样上山下山。
④安排好午餐。
⑤准备登山用品,如饮用水、应急药品等。
2、小组合作,制订几个租车方案。
①、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14座车每天450元;19座车每天550元;27座车每天800元。
②、教师提出,50人租车怎样租比较合算,提醒学生要考虑司机占一个座位。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发表意见。
③、交流各组的租车方案。并板书。
方案:
14座(辆数)
19座(辆数)
27座(辆数)
可坐人数
空座位数
租金(元)
方案一
4
0
0
(14-1)×4=52
2
4×450=1800
方案二
0
3
0
(19-1)×3=54
4
3×550=1650
方案三
0
0
2
(27-1)×2=52
2
2×800=1600
……
……
……
……
……
……
……
④、方案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统计表,得出经济实惠的方案。
⑤、小组讨论,总结出方案三经济实惠的原因,教师根据情况作必要的引导。
总结:要想使租车费用最少,租车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所租车空座位尽量少;二方面所租车平均每个座位花钱要少。
3、上山下山问题
①、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上山和下山乘坐缆车的票价是单程每人25元,往返每人40元。
②、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公司领导,你计划怎样安排?
全班交流讨论:上山坐缆车,下山步行;年岁大或身体不好的坐缆车;征求客人意见等等。
③、教师先提出一种假设,学生算出乘缆车的费用,然后学生自己提出一种假设再算出费用。师板书。如,4人上山坐缆车,3人下山坐缆车。(4+3)×25=175(元);10人往返票,20人单程票。10×40+20×25=900(元)
4、安排午餐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餐每位30元,西餐每位50元,18位外国客人要吃西餐。
算一算,旅游团一顿午餐的费用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算法和结果。师板书。50-18=32(人)32×30=960(元)18×50=900(元)900+960=1860(元)
5、计算总费用。
提出问题:“名山一日游”三项活动最少花多少元,最多花多少元?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计算。交流时,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方案的机会。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全程参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
一位老师带领30名同学去公园划船,准备划1小时。请你设计一个最省钱的租船方案。
答案:9条3人船,一条4人船。
9×10+1×15=105(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布置作业
某校三年级84名学生准备暑假集体外出旅行旅行社可提供两种租车方式由他们选择,每辆租金120元可坐8人,每辆租金160元可坐10人,帮他们算算怎样租合理?
答案:8辆8人的,2辆10人的最便宜。8×120=960(元)2×160=320(元)960+320=1280(元)
板书设计
名山一如游
14座(辆数)
19座(辆数)
27座(辆数)
可坐人数
空座位数
租金(元)
方案一
4
0
0
(14-1)×4=52
2
4×450=1800
方案二
0
3
0
(19-1)×3=54
4
3×550=1650
方案三
0
0
2
(27-1)×2=52
2
2×800=1600
……
……
……
……
……
……
……
4人上山坐缆车,3人下山坐缆车。
(4+3)×25=175(元);
10人往返票,20人单程票。
10×40+20×25=900(元)
50-18=32(人)32×30=960(元)
18×50=900(元)900+960=1860(元)
教学反思
“名山一日游”是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通过“名山一日游”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设计的开放情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小组合作,制订租车方案时,提示各组根据游客人数和车的有关信息,先制订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再分析、确定合理的租车方案。解决上山和下山问题时,让学生理解结合缆车单程、往返的价位以及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来进行计算。在安排午餐时,由于问题比较具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结果。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活动,积累经验,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中国五大名山海拔排名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东岳泰山(1545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南岳衡山(1290米),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21分)
1.口算20X30时,可以先算(
)X(
),再在得数末尾添上(
)个0。
2.25X8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3.估算82X19时,可以把82看作(
),把19看成(
),因此82X19≈(
)。
4.在○里填上“>”
“<”或“=”。
90X40○40X90
97X24○27X94
31X13○14X41
96X2○100X2
28X19○30X19
60X70○8X500
5.一个两位数乘6所得的积,等于12乘25的积,这个两位数是(
)。
6、笔算46
X27时,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2乘46得到(
)个(
),所以积的末尾要和第二个乘数的(
)位对齐。
水果店运进30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卖4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算式30X25
X4是先求(
)再求(
)。
(2)、算式25
X4
X30是先求(
)再求(
)。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画“X”)(10分)
1、两个两位数相乘,积可能是五位数。(
)
2、72X50的积的末尾有两个0。(
)
3、41X23大约等于800,那么41X23=800。(
)
4、150X0=0
(
)
5、在一个算式里,无论有没有小括号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三、选择题(10分)
1、在9X3的积的后面补(
)个0是90X30的积。
A.1
B.2
C.3
2.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20倍,积(
)
A.不变
B.扩大到原来的20倍
C.扩大到原来的400倍
3.
○4X26的积的末尾(
)
A.一定是4
B.不一定是4
C.可能是6
4.下列各题中,结果正确的是(
)
A.84X25=210
B.84X25=2100
C.84X25=1620
5.35X25的积是(
)。
A.
三位数
B.四位数
C.五位数
四.算一算。(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19X40=
30X30=
44X20=
90X11=
40X70=
15X20=
2、估一估,连一连。(8分)
3.坚式计算。(8分)
23X19
88X36
14X11
33X33
4.脱式计算(8分)
28X25+120
527-23X11
38X(36+29)
37X2X8
五、解决问题。(29分)
1.一篇900个字的稿件,小明每分钟打51个字,20分钟能打完吗?(6分)
2.(7分)
⑴买15盏台灯需要多少钱?(3分)
⑵曹老师买了30个书包,付给售货员1200元,应找回多少钱?(4分)
3、某小区新增加了3栋楼房,每栋楼32层,每层18户,该小区新增加的楼房能住多少户?(6分)
4、十一期间,企业组织工人出外旅游,共有工人52名,要想费用最低,你认为他们会怎样租车?(10分)
答案:一、1.
2
3
2
2.
3
3.80
20
1600
4.=
<
<
<
<
>
5.50
6.92
十
十
7.一共有多少千克。一共买了多少元。
每箱卖多少元。一共卖多少元。
二、×√×√×
三、B
B
A
B
A
四1.760
900
880
990
2800
300
2.略3.437
3168
154
1089
4.820
274
2470
592五1.
51×20=1020(个)1020>900
能。2.①
15×28=420(元)②30×35=1050(元)1200-1050=150(元)③.18×32×3=1728(户)3.24×2=48(人)52-48=4(人)4.11辆轿车需要11×30=330(元);租3辆客车需要120×3=360(元);租2辆客车1辆轿车需要
2×120+30=270(元);租一辆客车6辆轿车需要120+30×6=300(元);270元<300元<330元<360元。所以租2辆客车1辆轿车费用最低。
电影院能容纳500名观众吗?
我所坐的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座位号是19排26号。
4×5=
40×5=
40×50=
8×6=
80×6=
80×60=
3×2=
30×2=
30×20=
20×31
52×67
18×29
50×71
64×37
3500
2400
600
租船处
5人船
20元/时
4人船
15元/时
3人船
10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