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是安排小数知识的单元,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识,比较小数的大小,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小数的学习是数域的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教材上首先呈现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旨在让学生再熟悉的情景中初识小数,借助具体的量(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来感知一位或两位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今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量”的角度展开学习历程。
《教与学的新方法(数学)》一书中谈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有两条基本途径:第一途径是从记录花钱的数量发展而来,第二途径是使用米制系统经验,即以米制系统作为学习小数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正好体现了上述两种途径,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具体的常见的“量”来认识小数。例如,教材安排从说出物品价钱和物品的长度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量’上体会和认识小数的含义,不涉及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在交流讨论中还出示生活中常遇到的实例:限高牌上的小数,视力表中的小数,饮料瓶上的小数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索。
本单元教材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景下展开学习:在选购玩具、排列名次中探索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的含义。在解决“用快餐”的问题中,经历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标准(2011)》倡导的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把商品的价钱、物体的长度改写成以“元”或“米”为单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安排快餐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能从给出的情景中提出小数加减计算的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了解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
认识小数,能正确的读、写简单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
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
能正确的读出小数,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用所学到的小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小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学习前要摸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结合“商品价格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已经认识过商品标价中的小数,但没有出现”小数“的名称。到三年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这种商品价格的表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本单元的知识起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
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都能在本单
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
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
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小数加减法限定在一位小数,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人民币和小数知识上来进行计算。
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时。
课题
课时
人民币与小数
1
长度与小数
1
比较小数的大小
1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1
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1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
总计
6
第一课时
人民币与小数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人民币与小数。
教学提示
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大量认、读小数。
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入手,揭示要研究的主题——小数,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根据学生读小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要注意对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的读法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加深对小数的认识。
借助人民币中的元、角、分这些具体的量,让学生体会以小数点为分界线,右边的数表示整元,左边的数分别表示角、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商品价格,经历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商品标价中的小数有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知道以原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拿出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去超市收集五种商品价格分别写在卡片上),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收集的价格表上的数跟我们以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引出课题。板书:人民币与小数
师: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价钱。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入手,揭示要研究的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几分。再说一说这些商品的价钱有什么共同点。(都不是整元的,不够整元的部分都有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说出各种商品的价钱”,对学生来讲是已掌握的知识,一年级时虽然没学过小数点的名称,但是许多学生已经认识了。通过商品的价格,经历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教师讲解:现实生活中,购买商品时,经常遇到不是整元的数,像商品标价中的这些数,都叫做小数。(板书:小数
7.25)中间的小圆点叫作小数点。板书:小数点(指向7.25中的点)师特别要提示小数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写法,教师要特别提示容易出错的地方,
小组交流讨论,根据这些商品的标价,你是怎样判断出它们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的。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规律: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时,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整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正确的说出价格表中的实际钱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规律,既可以养成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师示范读数,并板书:7.25读作七点二五
学生认真听,总结小数读法,必要时教师补充说明。
小数点左边的数和以前学过的自然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读、并读作出来,让学生认真听、观察,总结。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终身受用。
三、巩固新知
让学生把昨天收集的5张价格卡片上的小数在卡片中读作出来,并小组内互读。然后教师指名读。加深对新知的巩固。
四、达标反馈
1、读出小数。
15.50元
20.00元
8.80元
5.30元
2、想一想,说一说。
①、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
)元(
)角。
②、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1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
)元。
③、一盏台灯是24元6角,是(
)元。
3、写出下面个数。
零点三八
七点二五
四点零六
二十点二零
答案:1、十五点五零
二十点零零
八点八零
五点三零
2、85元5角
2.05元
24.6元
3、0.38
7.25
4.06
20.2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人民币与小数,怎样用小数表示价格?小数的读法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1、选择题
①、2元7角是(
)元。
A.
2.07
B.
2.7
C.27
②、一千零二点八写作:(
)
A.
1020.8
B.
120.08
C.1002.8
③、一根冰激淋的价格是(
)元。
A.
0.15元
B.1.50元
C.1元5角
2、你能读出它们的价格吗?
早餐饼
13.08元
酸奶1.20元
饮料9.90元
矿泉水1.50元
3、下面的读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3.05读作:三百零五
(
)
808.08读作:八零八点零八
(
)
808.45读作:八百零八点四五
(
)
444.44读作:四百四十四点四十四
(
)
答案:1、B,C,B。2、13元8分,1元2角,9元9角,1元5角。3、×
×
√
×
板书设计
人民币与小数
小数
7
.
2
5读作七点二五
︱
小数点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一年级时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学生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价格小数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上。
课前我让学生先去超市收集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标签,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小数,然后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从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入手,进一步理解小数每一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难点是小数的读法。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范读基础上,认真听,仔细观察,总结读小数的规律,锻炼学生们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们认真听仔细看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促进每个学生感受和理解在价格中小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在实际教学中,肯定会出现个别学生会把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整数的方法来读,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读法。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收集的商品价格卡片带来了吗?谁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贴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上面展示的价格具体是多少钱?
指名回答,如3.50元
3元5角
师:大家观察同学们收集的价格卡片,看看这些数跟我们原来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数都带有一个小圆点。我们原来学的没有小圆点。
师:说得真好,原来我们学的不带有圆点的那些数是整数,今天我们学的这样的数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人民币与小数。(板书课题)
第二课时
长度与小数
教学内容
教材52~53页
长度与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米”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经历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把物体的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米尺
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米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下知识。
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个长度间的进率。
2、把下面商品的价钱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课件出示)
矿泉水
气球
书包
小刀
1元5角
3角
45元8角
5角5分
__
元
__
元
__
元
__
元
3、师: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人民币与小数,这节课我们探究长度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板书:长度与小数
设计意图: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一门学科,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链子,前后知识是连在一起的。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的掌握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先估计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测量实际长度记录下来。
师:上一节课我们把不是整元的商品价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出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不是整米的长度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呢?
小组讨论交流后,试做。在教师指导下把铅笔的长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得出不够整米的,小数点左边要写0。
设计意图:上一节已学过改写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以根据知识的迁移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不够整元时小数点左边写0,由此就可以得出不够整米,小数点左边也要写0占位。
2、课件出示例2,鼓励学生自己试做后,小组交流改写过程和结果。师巡视后,指名汇报结果,师板书结果:
米
分米
厘米
1
.
9
5
0
.
1
8
2
.
6
0
强调改写的方法和小数点的书写位置,师指出2.60中末尾的0可以不写。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促进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和理解小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课件出示,找生活中的小数。
①、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三个事例,读出小数,交流讨论,说说每个小数所表示的意思。
②、提出“说一说”的要求,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小数。
③、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改写,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知道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新知
教材53页第1题
2名学生和教师一块测量门和黑板,让学生改写测量结果,并读数。学生自己测量课桌,并记录,最后交流表示的结果。
教材53页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结果。
四、达标反馈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
5米70厘米
24元5角
宽1分米8厘米
3元9分
(
)米
(
)元
(
)米
(
)元
2、选择题
(1)小红身高是(
)
A.14.2米
B.1.42米
C.142米
(2)下列小数中的“0”可以不写的是(
)
A
.
0.97
B.
5.06
C.0.80
(3)把2米3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是(
)米。
A.
2.3
B.2.03
C.2.003
3、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17分米=(
)米
26厘米=(
)米
4元5角=(
)元
62厘米=(
)分米
2.05米=
(
)厘米
5分=(
)元
答案:1、5.7,24.5,0.18,3.09。2、B,
C,B。3、1.7,0.26,4.5,6.2,205,0.05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反思提升。
六、布置作业
1、写出下面各题的小数。
(1)某市新建了一座跨江大桥,全长为一点三七六米。(
)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二十九点四六年:(
)年
(3)小琦的跳远成绩是一点五二米:(
)米
2、算一算。
6分米+1米8分米=(
)米
2米—1米2分米=(
)米
11元5角—1元5角=(
)元
15米4厘米+7厘米=(
)米
3、先填空再连线。
(1)铅笔
10.5元=(
)元(
)角
(2)汉堡
2角=(
)元
(3)冰淇淋
2元5角=(
)元
(4)杯子的高
6米9厘米=(
)米
(5)长颈鹿的身高
9厘米=(
)米
答案:1、1.376,29.46,1.52。2、2.4,1.8,10,15.11
。3、铅笔0.2元,汉堡10元5角,冰淇淋2.5元,杯子的高0.09米,长颈鹿身高6.09米
板书设计
长度与小数
米
分米
厘米
1
.
9
5
0
.
1
8
2
.
6
0
——这个“0”可以不写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的长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但是不难理解。在课堂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借助用小数表示人民币的经验,使学生知道整米的物品长度可以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同时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十进制的演化
早期的计数形式,并没有位置值系统.何为位置值系统呢?位置值系统是这样一种数的系统,每个数字所安放的位置,影响和改变该数字的值.例如,在十进制中数375中的数字3,它的值不是3,而因为它位于百位的位置,所以其值是300.
约在公元前1700年,60进制开始出现,这种进制给了米索不达米亚人很大帮助.米索不达米亚发展了它,并将它用于他们的360天的日历中,今天人们已知的最古老的真正的位置值系统是由古巴比伦人设计的,而这种设计获自幼发拉底河流域人们所用的60进制.为了替代所需要写的,从0至59这六十个符号,他们只用了两个记号,可以用它们施行复杂的数学计算,只是其中没有设置0的符号,而是在数的左边留下一个空位表示零.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一种作为零的符号开始出现,而且60进制也得以广泛的发展.在公元后的早些年,希腊人和印度人开始使用十进制,但那时他们依然没有位置的记数法.为了计算,他们利用了字母表上的头十个字母.最后,大约于公元500年,印度人发明了十进制的位置记数法.这种记数法放弃了对超过9的数字采用字母的方法,而统一用头九个符号,大致于公元825年左右,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有关对印度数字仰慕的书.
十进制传到西班牙差不多是11世纪的事,当时西阿拉伯数字正值形成.此时的欧洲则处于疑虑和缓慢改变的状态.学者和科学家们对十进制的使用表示沉默,因为用它表示分数并不简单.然而当商人们采用它之后,便逐渐变得流行起来,而且在工作和记录中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后来,大约在16世纪,小数也出现了.而小数点,则是J·纳皮尔于公元1617年建议推广的.
或许,将来会有一天,随着我们的需要和计算方法的改变,一个新的系统将替代我们现有的十进制!
第三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54~55页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在比较小数大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重、难点
重点: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买东西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超市?(价格便宜、消费者信得过的、离家近的……)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玩具店,如果要买玩具应该怎样选择?(课件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就研究跟选择有关的问题。板书:比较小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小数大小的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情境图,出示问题
(1)买同一种玩具,你会到哪家玩具店?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先观察两个玩具店情境图,说一说都有哪些玩具,它们的价格有什么不同,(前面已经掌握人民币与小数,而且也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个玩具店便宜)学生回答时重点解释为什么?
(2)用“>”“<”表示每组小数的大小。
板书:15.60(
)18.00
8.20(
)7.60
13.80(
)13.50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填写,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只要借助商品的价格比较出来就可以。如果有学生说出先比较整数部分,在比较小数部分时,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本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选购玩具的过程中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教材抽出三种玩具价钱的小数,给出三组数据进行比较,是学生经历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到符号表示的过程。利用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经历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2、课件出示例4.
(1)、问题1:请给她们排出名次
让学生读文字表格,了解三人的铅球成绩,提出给她们排名次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排出名次。
先小组交流排名次的结果和方法,讨论教材中亮亮的话中省略的意思。然后指名回答结果,板书: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重点讲解是怎样比较的。
陈欣
刘畅
王欢
(陈欣投的是5米多,其他两名都是4米多,所以陈欣第一名,刘畅投了4米7分米多,王欢投了4米5分米多,刘畅比王欢投的远……)
(2),出示问题2:把三人的投球成绩填在括号里。
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小数的排列,指名回答结果(师板书:4.58<4.71<5.20)并说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例4是比较六年级三位同学的成绩,提出了两个问题,以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她们排出名次。前面例题已经经历了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到用符号表示的过程。所以,在此安排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先看小数点左边的数,左边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哪个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
三、巩固新知
教材55页练一练1、2题
独立完成,交流做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和图中4人的名字,了解解题的思路。根据照片先判断出他们的高矮,再给4个人的身高数据排序,并对应地填到相应同学的横线上。
四、达标反馈
1、判断对错
①在1.5和1.7之间的小数只有1.6。(
)
②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是5.3米。(
)
③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
)
2、在○里填上“>”“<”重点讲解是怎样比较的。
”或“=”
6.9○0.7
5.4○5.6
3.9米○0.4米
4.2元○4.02元
3、一次跳高成绩如下表
姓名
小美
小于
梅梅
小刚
成绩
1.2米
1米22厘米
1.14米
1米30厘米
名次
第(
)名
第(
)名
第(
)名
第(
)名
答案;1、×
×
×
2、>
<
>
>
3、小刚第一名,小于第二名
小美第三名
梅梅第四名。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比较小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深化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几组小数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①4.06
4.061
5.106
②0.28
0.08
0.208
0.82
2、请你当裁判
五名学生100米跑步成绩统计表(单位:秒)
姓名
高强
李双
刘威
吴涛
张征
成绩/秒
15.45
16.88
16.25
16.16
15.58
请你把获得前三名的学生的名字写出来。
3、用0.1.2.3.4这五个数字,组成小数。
最大的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
),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
)
答案:1、4.06
<
4.061
<
5.106
,
0.08
<
0.208
<
0.28
<
0.82
2、第一名:高强
第二名:张征
第三名:吴涛
3、43.210
0.123
板书设计
比较小数的大小
15.60(<)18.00
8.20(>)7.60
13.80(>)13.50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陈欣
刘畅
王欢
4.58<4.71<5.20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由于在本单元中学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小数的(借助人民币或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所以本节课我也采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课的设计我采取的是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有限,总结方法时语言可能会表达不到位,所以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达到学会的目的。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看图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答案:2.5>1.8
0.56<0.67
2.比较下列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1)、0.08元○0.11元
2元○1.95元
0.6元○0.9元
1.01元○0.99元
(2)、0.45米○0.48米
0.2米○0.07米
1.9分米○2.01分米
3分米○2.7分米
答案:(1)、0.08元<0.11元
2元>1.95元
0.6元<0.9元
1.01元>0.99元
(2)、0.45米<0.48米
0.2米>0.07米
1.9分米<2.01分米
3分米>2.7分米
3.解决实际问题。
(1)、下面是4位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统计表,你能从中找出名列前三的运动员的名字吗?
(答案如图所示)
第四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不进位、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56~57页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教学提示
本课学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比较简单,学生用已有的人民币和小数知识都能解决。重点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解答(1)时,要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也为用竖式计算提供直接经验。教师在详细讲解竖式的书写格式时强调小数点对齐,还要注意启发学生想一想:小数加法中的小数点对齐与学过的整数加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有什么联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在问题(2)中,重点指导学生计算方法要从末位减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买鸡蛋花了4元3角,买青菜花了2元5角,谁能帮我算一算,买这两种商品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已学知识,学生们很快就能算出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想法。(3角+5角=8角,4元+2元=6元,所以共花了6元8角)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把价钱改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如果我们把上面的价钱改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再来计算共花了多少钱,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
设计意图:用旧知引入新知,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用问题引入课题,增强学生求知欲;由整数加减法向小数加减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
①、观察图中的洗漱用品,同桌互说各种用品的价钱是几元几角。
②、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加法算式。板书:4.2+6.5=
③、学生自己试着算出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④、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出竖式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讲解。
板书:4.2+6.5=10.7(元)
4
.
2
+
6
.
5
————
1
0
.
7
答:买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要花10.7元钱。
⑤、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列竖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小组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师做必要的补充。
4.2元是4元2角,6.5元是6元5角,列竖式时,4元和6元对齐,2角和5角对齐。所以小数点应该对齐,跟整数加减法一样,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右边算起。
设计思路: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获得积极地学习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解决问题
的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出示问题(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并写出竖式,板书:6.5-4.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指名完成板书。
6.5-4.2=2.3(元)
6
.
5
-
4
.
2
————
2
.
3
答:一支牙膏比一把牙刷贵2.3元。
师生共同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重点指导计算方法,从末位减起。
根据条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经掌握整数加减法列竖式的基础上,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没什么难度,问题(1)中学生们通过交流,总结已经掌握列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减法竖式中,根据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教材57页练一练
第1题,与例1相似,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2题,先观察图,理解图意后独立完成。
第3题,读要求,明白此题可以列竖式也可以口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教师提示列竖式准确率更高。
四.达标反馈
竖式计算
7.6+2.1=
5.8-2.4=
8.9-1.9=
2、
1.2元
2.8元
0.5元
买一只铅笔和一个笔记本共多少元?
一只圆规比一个笔记本贵多少元?
盈盈现在有5元7角。她想买一本8元8角的故事书,她还需要多少钱才够买这本书?
答案:1、9.7
3.4
7
2、1.7元
1.6元
3、8.8-5.7=3.1(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回想一下,应该怎样计算,自己评价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不出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内容,正确评价自己。
六、布置作业
判断对错,并把错题改正。
4.3
+
5
=4.8
10.7-5=10.2
4
.
3
10
.
7
+
5
改正
-
5
改正
————
————
4
.
8
10
.
2
2、
4.5元
5元
3.8元
2.3元
布娃娃比小火车贵多少元?
小汽车和玩具熊共多少元?
小火车比小汽车便宜多少钱?
答案:1、9.3
5.7
2、1.5元
9.5元
2.2元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4.2+6.5=10.7
4
.
2
+
6
.
5
————
1
0
.
7
答:买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要花10.7元钱。
6.5-4.2=2.3(元)
6
.
5
-
4
.
2
————
2
.
3
答:一支牙膏比一把牙刷贵2.3元。
教学反思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买洗漱用品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们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明白整数中的小数点在哪儿。在设计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主,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说课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认识小数和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小数加减法限定在一位小数,本节课学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比较简单,学生用以有的人民币和小数知识都能解决。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掌握小数加减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本课教材的安排是以学生们熟悉的购物情境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其实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是相通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学情分析
本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的小数表示已经非常熟悉。在学本节课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所以,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并无太大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的过程。
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教学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二、 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师讲解和自主探究相结合下,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意义,理解小数点对齐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是一样的。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尝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旧知迁移等多种方法,满足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过程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新课导入
创设具体情境,利用旧知引入新知,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用问题引入课题,增强学生求知欲;由整数加减法向小数加减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出示去超市购物所花的不同钱数,让学生用整数加减法算出共花了几元几角,教师利用前面已经学过把价钱改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第二,探究新知
1、师生对话,由学生每天刷牙永生么洗漱用品引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洗漱用品,说一说各种用品的价钱是几元几角。
2、提出问题1,师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交流学生各项画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讲解。说明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一样,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从右边算起。
4、提出问题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并写出竖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5、师生共同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用竖式计算、解答。
第三,巩固练习
教材57页练一练
第1题,与例1相似,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2题,先观察图,理解图意后独立完成。
第3题,读要求,明白此题可以列竖式也可以口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教师提示列竖式准确率更高。
通过专项训练,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促进知识的内化。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4.2+6.5=10.7(元)
4
.
2
+
6
.
5
————
1
0
.
7
答:买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要花10.7元钱。
6.5-4.2=2.3(元)
6
.
5
-
4
.
2
————
2
.
3
答:一支牙膏比一把牙刷贵2.3元。
板书是揭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它是将所教授的材料进行浓缩,直观的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起引导提示作用。
第五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58~59页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一位小数的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整数减一位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小黑板出示:
竖式计算
1.2+5.6=
9.5-0.4=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并说一说列竖式的方法。(小数点对齐,从右边算起)
师:今天我们再接着探究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新授课做铺垫。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
1、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两人对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写出加法算式。板书:6.5+2.8=
学生自主完成兔博士提出的问题(试用竖式算一算)
做完后学生交流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指名学生边板书边讲解自己计算的过程。板书:
6
.
5
+2
.
8
———
9
.3
答: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9.3元。
教师适时提问。(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右边的5加8等于多少?13满10怎么办?)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整数加法的进位。所以根据知识的迁移,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并没有难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多少钱?
①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6.5-2.8=
②、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并同桌交流算法,师指名板书竖式:
6
.
5
-
2
.
8
————
3
.
7
答: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3.7元。
重点提示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怎么办。
③、提问:小数加减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总结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3、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①、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算法,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指名板书,并说一说算法。20-9.3=10.7(元)
2
0
-
9
.
3
————
1
0.
7
答:应找回10.7元钱。
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只要计算的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有学生说出下面算法,教师要加以表扬,如没有,教师补充,重点关注连续退位,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20元可以写成20.0元。
2
0
.
0
-
9
.
3
————
1
0
.
7
设计意图:整数减小数在本节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在安排上,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分散难点,这样,比老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得多。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后面补充了把整数改为一位小数,化解难度。
三、巩固新知
教材59页练一练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关注学生的退位,进位计算是否正确。
第2题,学生自己读题,并解决问题,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解答方法的机会。
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1、竖式计算
2.1+4.9=
10-3.6=
3.2-1.7=
14.7+5.6=
2、连一连
9.5-2.5
7.2-5.1
3.7+5.2
4.3+1.6
1+1.1
11.9-3
5.8+0.1
6.1+1.3
3、一条绳子长10米,修篱笆用去5.9米,绑树苗用去3.7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答案:1、7,
6.4,1.5,20.3。2、略。3、9.6米,0.4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这节课对于你来说哪是难点?课后你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六、布置作业
教材59页练一练的4、5题。
答案;4、1.9元,5.1元,28.7元.5、6.2,8.3,4.2,6.6,1.6,10.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
6.5+2.8=9.3(元)
6.5-2.8=3.7(元)
6
.
5
6
.
5
+2
.
8
-
2
.
8
———
———
9
.3
3
.7
答: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9.3元。
答: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3.7元。
20-9.3=10.7(元)
2
0
2
0
.
0
-
9
.
3
-
9
.
3
————
或
————
1
0.
7
1
0
.
7
答:应找回10.7元钱。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出现了三个问题,计算的知识点分别是:小数进位加法、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减小数。教学重点是掌握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难点是整数减一位小数。在教学活动中,我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解决每个问题要学习的计算,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在问题(1)中,根据整数加法计算的进位经验,迁移到小数中来,给学生们自主尝试的机会,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问题(2),在解答问题(1)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计算,通过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提示,理解退位的道理。问题(3),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提高正确率,让学生们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既渗透了小数的性质又加深了对学过知识的巩固(本单元第二课时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小数点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出现小数点。人们写小数的时候,如果是写小数部分,就将小数部分降一格写,略小于整数部分。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用一条竖线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17世纪,英国数学家耐普尔采用一个逗号“,”来作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点。17世纪后期,印度数学家研究小数时,首先使用小圆点“.”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直到这个时候,小数点才算真正诞生了。
神奇的小数点
小数点看起来个头小,可它的作用却大的很。它若是不高兴随意乱跑,数的大小可就发生变化了。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与悲剧
1970年6月30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空间站工作了23天后,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但是,当飞机返回大气层后,无论怎么操作也打不开降落伞,结果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联盟一号”所发生的事件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让我们记住小数点所酿成的悲剧吧!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60~61页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用快餐”的问题中,经历运用加减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课件出示“用快餐”情境图)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明确问题,直奔主题。
二、探究新知
1、自己用快餐
(1)、观察情境图,了解快餐店有哪些饭菜,价钱分别是多少,同桌互相说说你最喜欢吃
什么。
(2)师提出问题:把自己喜欢吃的写出来,并算一算所需要的钱数。(师提示:既选择爱吃的,还要注意营养搭配又不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全班交流结果。板书展示个别学生的做法。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法、算法以及所花的总钱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打算怎样付钱。
生1:鱼香肉丝、米饭、果汁。
9.50+1.50+2.60=13.60(元)
生2:炒豆角、米饭、汽水。
5.2+1.5+2.5=9.2(元)
生3:拌豆腐、面条、果汁。
3.5+2.5+2.6=8.6(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用小数加减法运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2、合伙用快餐
(1)、提出问题2:如果你和4名同学一起用快餐,怎样安排合适?5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平均每人大约多少钱?
小组交流合作,先确定怎样安排,再解答两个问题。然后交流各组安排的用快餐情况和计算结果。(再算每人大约需要多少钱时,教师提示把总钱数尽量估成整数,或能平均分成5份的数)
(2)提出问题3: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总数不超过60元,搭配合理就可以。
设计意图:问题2让学生作为安排几个同学“用快餐”的小主人,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应用意识,算平均每人大约需要多少钱时,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算,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学校食堂今日食谱价格单。
主食
青菜
肉类
水果
米饭1.60元/2两豆饭2.40元/2两
油菜8.40元/份胡萝卜9.20元/份
鸡腿15.90元/份鱼肉14.80元/份
苹果1.20元/个水果拼盘3.20元/份
(1)、2两米饭比2两豆饭便宜多少钱?
(2)、胡萝卜和鱼肉各买一份共需要多少钱?
(3)、如果你和4个同学一起去吃饭,平均每人不超过10元,可以怎样安排?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问题3指名回答时,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四、达标反馈
1、一本《童话故事书》6.8元,一本《动脑筋》3.4元,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书》便宜多少钱?
(2)、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如下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城市
A
B
C
面积/平方米
14.6
16.7
17.6
3、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2千米,她走了0.3千米后又回家取东西,这样她比平时上学多走多少千米?
答案:1、3.4元,6.8+3.4=10.2(元)10.2元>10元,不够。2、(略)3、0.6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的吗?学了这节课你认为对你的哪些生活有帮助?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内容,养成反思习惯,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
教材61页,1、2、3、4、5题
答案:1、4.8,2.60,0.92,0.7,3.56,4.09。2、<,>,>,>,>,<。3、3.2,
3,
3.3,
1.5,
0.8,
3.4,
13.9,
0.5。4、(略)5、(1)100元(2)够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炒豆角、米饭、一瓶汽水。
拌豆腐、面条、一杯果汁。
5.2+1.5+2.5=9.2(元)
3.5+2.5+2.6=8.6(元)
鱼香肉丝、米饭、果汁。
9.50+1.50+2.60=13.60(元)
(2)生1:
①、5碗米饭、拌三丝、鱼香肉丝、西红柿炒鸡蛋、炒豆角、5瓶矿泉水。
1.50+1.50+1.50+1.50+1.50=7.50(元)
4.00+9.50+5.20+7.50=26.20(元)
2.50+2.50+2.50+2.50+2.50=12.50(元)
7.50+26.20+12.50=46.20(元)
②、46.20÷5≈10(元)
生2:(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用快餐”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非常开放的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选择安排自己的看快餐,计算钱数。问题(2)是让学生作为安排几个同学“用快餐”的小主人,首先考虑大家的需要合理安排,算出要花多少钱,平均每人大约多少钱,再根据每人的标准合理安排。本节的解决问题、数据都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只要求学生选择的食品合适,计算正确就行。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们经历运用学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本节主要是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生成的素材,创新学习活动,可能会在时间上不好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还得要灵活一点。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补充竖式
2、笑笑从家到学校要走1.2千米,她走了0.3千米后又回家取了一本书,这样她比平时上学多走多少千米?
3、用6、4、2、0这几个数字和小数点按要求组成没有重复的数字小数。
大于6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零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答案:1、
2、0.3+0.3=0.6(千米)
3、(1)、6.024
6.042
6.240
6.204
6.4.2
6.420
(2)、0.246
0.264
0.426
0.462
0.624
0.642
(3)、60.24
60.42
20.46
20.64
40.26
40.62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26分)
读写小数
0.70读作( ) 3.06读作( )
八点九七写作( ) 十点四六写作( )
把下面的数改成小数
5米70厘米( )米 24元5角( )元
3米6厘米(
)米
1分米8厘米( )米 3元9分( )元
3、一张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3分米2厘米,用小数表示手帕长( )米,手帕的周长是( )米。
4、根据17.6-5.7=11.9,可以写出两道算式:
17.6=( ),5.7=( )
5、在○里填上”>”或“<”。
0.7○0.6
3.8+0.5○4.2
3.9米○0.4米
1.6元○2.1元
1.31米○13.1米
6、1.2、0.8、0.57、2.0四个小数中最大是( ),最小的数
是( )。
7、找规律填数。 ①
0.2、0.4、0.6、0.8、( )、( )
②
0.1、0.4、0.7、1、( )、( )
③
4.6、4.1、3.6、3.1、( )、( )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12分)
1、30.07读作三十点七。(
)
2、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
3、大于0.8的小数只有0.9。(
)
4、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大。(
)。
5、7.5米+6.6米=14.1米。(
)
6、10.2+5=10.7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一千零二点八写作(
)
A.1020.8
B.120.08
C.1002.8
2、把2米3厘米改写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是(
)米。
A.2.3
B.2.03
C.2.003
3、小明在计算小数减法时,不小心把减数增加3.2,被减数不变,那么他计算得到的差(
)
A.增加3.2
B.减少3.2
C.不变
4、计算:3.5+4.0=(
)
A.3.9
B.7.5
C.34.5
5、妈妈给小明1.5元,买笔用去1.3元,小明还剩(
)钱。
A.0.2
B.3角
C.2角
四、我是神算手。(16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2.3+4.2=
3.7+5.1=
15.3+3.7=
8.3+1.7=
2.9+4.3=
6.3+0.7=
8.6-3.2=
2.2-1.1=
2、竖式计算。(12分)
7.5-1.7
5.5-4.2
2.3+12.3
16.4+2.6
14-4.6
12.7+25.1
五、列式计算(8分)
1、一个数和3.7相加等于11.5与2.5的差,这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7.5,乙数比甲数少0.8,甲、乙两数和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24分)
1、有一堆桃子,重24.6千克,卖掉一些后,还剩下12.1千克,卖掉了多少千克?(6分
)
2、妈妈买水果花了5.8元,买蔬菜花了2.6元,买鱼花的钱比买水果和蔬菜的总和多5.2元,买鱼花了多少钱?(6分
)
晓凯用20元钱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还剩多少钱?(6分
)
六年级三名同学参加投球比赛,成绩如下表。(6分
)
姓名
刘畅
陈欣
王欢
成绩
4.71米
5.20米
4.58米
(1)请你给她们排出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
)
(2)把三人的投球成绩填在括号里。
(
)>(
)>(
)
答案:
一、1、零点七零
三点零六
8.97
10.46
2、5.70
24.5
3.06
0.18
3.09
3、0.32
1.28
4、5.7+11.9
17.6-11.9
5、>
>
><
<
6、2.0
0.57
7、①1
1.2
②1.3
1.6
③2.6
2.1
二、××
×
×
√
×
三、C
B
B
B
C
四、1、6.5
8.8
19
10
7.2
7
5.4
1.1
2、5.8
1.3
14.6
19
9.4
37.8
五、1、(11.5-
2.5)
–3.7=5.3
2、7.5-
0.8+7.5=14.2
六、1、24.6-
12.1=12.5(元)
2、(5.8+2.6)+5.2=13.6(元)
3、20-
6.7-
9.8=3.5(元)
4、(1)陈欣
刘畅
王欢
(2)5.20>4.7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