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________,英国________诗人,1816年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______。
(2)《夜》的作者是俄罗斯的________,这首小诗展示了夏夜的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1)济慈、浪漫主义、《哦,孤独》;
(2)叶塞宁、静谧美丽、安适宁静。
2.请你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汉字,给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树lí(
)
(2)yōu(
)暗
(3)沉jì(
)
(4)昏yùn(
)
(5)栖(
)息
(6)草茸茸(
)
(7)欢嚷(
)
(8)喧(
)响
答案:(1)篱
(2)幽
(3)寂
(4)晕
(5)qī
(6)róng
(7)rǎng
(8)xuān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当所有的鸟儿因娇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娇—骄)
(2)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
地梄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梄—栖)
(3)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暄响。(暄—喧)
答案:(1)娇—骄(2)梄—栖(3)(暄—喧
4.请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朗读语气。
(1)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1)应读出赞美的语调。
(2)应读出亲切的语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子作为老牌央企,35岁以下员工占70%以上,是一群有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
B.中国家庭自行车健康营活动旨在以活动加赛事的形式,普及并宣传自行车绿色出行。
C.通过阅读《格萨尔》这部文学巨著,使我了解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
D.记者获悉,2017
年第一对圈养大熊猫双胞胎于
4
月
24
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出生。
【答案】D
【解析】A偷换主语:“中国电子”不能说“年轻人”;B语序不当,“普及并宣传”改为“宣传并普及”;C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没有语病,所以选.D
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6.请你根据自己对夜的理解与感受,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拟写一段诗意的句
子。
暗香浮动,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水秀夜来霜”,是夜的诗
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是夜的旋律;《深山夜画》,是夜的画
卷。
7.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答案:3.(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8.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
B.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变换成被动句:我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C.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变换成感叹句:松鼠一定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D.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
变换成陈述句: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答案:.C题目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应是“松鼠真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因此选项中变换不合要求。
二、课内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中的两首外国诗歌:《蝈蝈与蛐蛐》和《夜》,完成6—10题。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6.诗歌中那些诗句描写了盛夏景象和严冬景象?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对写“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该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一句“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本来只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可为什么诗人却说成“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在诵读时,会品悟到诗人在诗歌中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比较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本文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静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答案:
6.盛夏景象:“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冬日景象:“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等句。作用:诗歌将蝈蝈与蛐蛐的歌声与环境对比,从而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7.最后一句这是诗人的联想,他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8.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9.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10.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三、课外迁移阅读
看山中大雾
徐志摩
这一瞬息的晨雾——
那分明是山,水,田,庐;
是山雾?
又分明是悲,欢,喜,怒;
是合幕?
啊,这眼前刹那间的开朗
这一转瞬的沉闷——
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是云蒸?
是人生?
12.解释词语:
瞬息:
造化:
13.山中大雾的变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节里,诗人把“晨雾”比作_____,第二节中诗人把“云蒸”比作_____,第三节中“刹那间开朗”中看到的山,水,田、庐,比作人生中的
,
,
,
。
15.本诗中把雾与“_______”结合起来写,揭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_______________
16.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时间十分短暂;指大自然
13.合幕;云蒸;开朗
14.合幕;人生;悲,欢,喜,怒;
15.人生;
人有悲欢喜怒,不必太计较。
16.本诗运用了联想、象征等手法。由山雾聚合开散联想到人生的悲欢喜怒,用晨雾的变化无常象征人生的变化无常,意象生动,耐人寻味。
四、综合性学习
《蝈蝈与蛐蛐》和《夜》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美好如诗。蝈
蝈与蛐蛐的叫声美妙动听,美丽的夜晚静谧、温柔。为此,班里决定开展一次“美丽的
大自然,我生存的家园”的活动。
(1)为了达到这次活动的目的,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你作为班级的一员,将如何搞好这
个活动?请说出两条活动的内容。
①了解大自然美在何处,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②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从而激发保护
大自然的热情。③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在环保行动上,为保护人类共有的
家园做出贡献。
(2)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面前,竟有人不知道珍惜。请看下面这幅图。你作为一个中学生,
应如何对某些人乱砍滥伐的行为进行劝阻?(80字左右)
示例: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生物灭种、地
下水水位下降、大气污染、泥石流、塌方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请
不要乱砍滥伐。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土地则是人类生活的摇篮。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A]人们乱砍滥伐、毁林造
田、过度放牧,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日趋严重。据科学家研究报告,
地球上每分钟就有10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土地荒漠化正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B]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改善地球环境的关键。[C]只有我们和自
然和睦相处,就能保护好我们人类地球的家园。
①[A]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人们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放牧,造成水土严
重流失,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日趋严重。
②[B]处画线句不合逻辑,应将“能不能”删掉。
③[C]处画线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就”改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