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5 13: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蝈蝈与蛐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揭示课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到另一个地方,到田园去走走,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外国诗两首》。
2、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相信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成目标。怎么做才能胜利达标呢?比!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一读诗歌,扫清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下面我们第一次比读,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先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两分钟后进行比赛。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轮读,每人一节,同学纠正。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词书写于黑板。
(生字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板书)
师:大家读得不错,这首诗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书写,我们一起把他们每个词读两遍。
三、二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1.师: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不错,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出示自学:
请放声有感情朗诵诗歌,同时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必要时同桌交流)
(1)找出“蝈蝈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产生的背景的诗句,说说其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在文中有何作用?
(3)为什么把“蝈蝈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读书,思考,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讨论、订正、补充。
附:(2)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四、课堂检测
1、注音:篱(

栖(
)  息(
) 茸(
)  茸(

2、解释
沉醉:
栖息:
3、课后3题写话训练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揭示课题
2、出示目标
师:我相信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成目标。怎么做才能胜利达标呢?比!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一读诗歌,扫清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下面我们第一次比读,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先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两分钟后进行比赛。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轮读,每人一节,同学纠正。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词书写于黑板。
师:大家读得不错,这首诗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书写,我们一起把他们每个词读两遍。
三、二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1.师: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不错,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出示自学要求:
请放声有感情朗诵诗歌,同时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必要时同桌交流)
(1)结合文中所写的景物,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略)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了眼前的实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则在写眼前实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2.学生读书,思考,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讨论、订正、补充。
四、背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