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课 星星变奏曲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3*课 星星变奏曲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5 13:1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星星变奏曲 朦胧诗派诗人 江 河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
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 ,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 , 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 ,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因此写下了此诗 ,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诵读诗歌 注意节奏、重音;
体会语气、语调。词语: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颤chàn动 覆fù盖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一类是美好温馨的:如,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一类是冰冷黑暗的:如,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2、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物象。这些物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象征什么?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象征黑暗、残酷的现实世界朗读诗歌,掌握内容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小结: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他对光明的渴望 。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星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整体感知、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什么?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假设的句子“如果-----谁还需要---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主旨 这首朦胧诗 , 以象征的手法 ,用星星象征光明 , 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探究学习1、“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 ,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出现了七次“星星”的形象 ,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 。 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 ;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 ;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 ;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 ;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 ; 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 ;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分析片段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柔软得像一片湖 这个比喻给你怎样的感受?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通感的修辞方法
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
辞方式。例:
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植为听觉)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移植为听
觉)
通感“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 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小结: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他对光明的渴望 。
体验与反思
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呢?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