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4*课 外国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4*课 外国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5 13: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反复吟咏)     
   溪水 月色 大河 小溪 青草   
      静谧、美丽     (安适、宁静的心境)
课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