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今天我们就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走进课文
望江南 温庭筠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 苏 轼 武陵春 李清照 破阵子 辛弃疾词 五 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情。让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下面目标:初读诗词,自主学习:1.解决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结合注释,了解五首词的内容、感情。
3.朗读五首词,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4.记下疑难,准备质疑。读准下列字音:
晖( ) 嶂( )
勒( ) 羌( )
擎( ) 舴蜢( )
麾( )huīlèqíngzhàngqiāngzé měng自学检测:huī望 江 南温 庭 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晚唐人)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熟读课文,合作学习: 导入新课望江南 画说课文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画说课文
独倚望江楼。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画说课文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
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
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
承上启下
过尽千帆皆不是画说课文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
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
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画说课文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全词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思考下列问题: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8. 参考答案: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9. 参考答案: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10. 参考答案: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11. 幻灯片 115.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12. 幻灯片 12 主题概括主题: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 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 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 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小结: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阙。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全词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上阕:描绘边塞风光。
下阕:抒写征夫的思乡感情。想一想1.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
2.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
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极写塞下天气之寒冷;塞下特异的声音;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家乡风景进行对比)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抒发了将军及征夫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诗词把握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景(异)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
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下阙抒情主题把握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江城子·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全词大意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人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上阕:描绘打猎的状阔场面。
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想一想: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
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
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武陵春李清照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武凌春·李清照 导入新课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整体感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由景到人 整体感知 1.“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答: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整体感知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舟” 中的“闻说”、“也拟”表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答:词人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全词大意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得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上阕:写眼前凄清景色,凄楚心情。
下阕: 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学习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破阵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全词大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研讨诗词1.“醉--营”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答: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醉”“挑”“看”,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梦见:“听号角,分牛肉,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2.“八--声’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答: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答:“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4.下阙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想一想: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你能说说哪里体现了“壮”吗?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比较《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