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优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词五首-优秀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5 19: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0张PPT。  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导入新课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词;了解几位著名词作家的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语言,体味宋词的情味,领悟它们的意境;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注意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并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在感悟中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词的能力。
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整体把握和感悟词作的表现手法。
4、语感的培养和词的表现手法的学习。学习重难点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词的形式与特点词的起源 词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并在中唐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新诗体,它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代更是词的巅峰。但是关于词的起源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一般主要有几种主要说法:一是起源于古乐府;一是起源于唐诗;一是起源于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胡乐,因为魏晋以来,胡乐流行于中原,这些音乐有谱无词,一些文人便按其节奏填上文字,所以词又叫“填词”或“倚声”。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词的风格及其流派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 婉约派在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温庭筠、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 豪放派在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代表人物有: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作者简介 温庭筠,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词话 写作背景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 “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题目介绍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梦江南”。  此首《望江南》情调积极、健康、朴素。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音频朗读 温庭筠的《望江南》写女主人公晨起登楼,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整体感知课文讲解  她精心打扮,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一个“独”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1、“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首句揭出女主人公登楼盼归的时间: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她便满怀希望地去等候那点点帆影。拳拳此念,不可不谓急切;依依此情,亦不可不谓执著。
次句点染女主人公登楼盼归的情态。“独倚”二字,既使人想见她的孤单寂寞,也隐含“斯人独憔悴”之意。“望江楼”,分明是她怀远盼归的处所。 “望江怀远”,是唐宋词中常见的主题,温庭筠此词尤为含蓄蕴藉。 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承上启下。过尽千帆皆不是  2、“过尽千帆皆不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
  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本无情。
在思妇眼里,流水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3、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默默无语而又悄焉含情的一江春水——这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岂不正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   5、“斜晖脉脉水悠悠 ”给人一种怎样的艺术美感?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肠断白蘋州 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  5、有人说”“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试赏析末句。讨论1、本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词的风格却较为清淡素雅。作者纯用白描手法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不落俗套,很有特色。 2、简述本文的写作特色? 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在这一首风格清新明快、不到30个字的小词中,容纳了几方面的内容:时间景物情感从清晨写到黄昏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断肠”课堂小结叙梳洗 :孤单寂寞,
盼归心切→希望望过尽千帆
斜晖脉脉  江水悠悠→失望→肠断 情愁肠寸断 作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尽管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让人深切体会到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这首词具体地描写了思妇等候丈夫归来的动人情景,人物、景色、情感跃然纸上。全词突出一个“独”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盼望夫归的妇女形象。中心思想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 误比较赏析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第三节点明题目,“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踢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望江南》与《错误》的比较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作者简介李清照故居有关李清照的剧照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写作背景音频朗读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既有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丈夫去世,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的无限惆怅与悲伤。整体感知课文讲解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首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花片纷飞,落红如雨,
所余痕迹,但有尘香。风住尘香花已尽  2、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却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夫死,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3、词上半阙有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当前所见,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没有成行,是何原因?故作悬念,引出下文。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一句揭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出人意表”。  5、赏析语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并分析其构思巧妙之处。 7、《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首句: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 。 三四句:直抒胸臆,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 ,欲哭泪先流。 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课堂小结 作者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 。语句绮丽,创意出奇 。 李清照天生聪明,又生长在一个文学家庭,故年幼即通文艺。二十一岁嫁给胡州太守赵明诚。明诚也能赋诗填词,夫妻感情甚佳。拓展阅读  结婚不久,明诚出游,清照重阳节作了《醉花阴》词寄给明诚。明诚自愧不如,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作了五十首词。故意把清照的词夹带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 。 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这正是李清照写的那一首中的三句。声 声 慢
李 清 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醉 花 阴
李 清 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范仲淹作者简介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写作背景 “渔家傲”,词牌名。
少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题目介绍音频朗读整体感知 这首《渔家傲》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但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课文讲解湖南衡阳回雁峰衡阳雁去: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1、首句描写了哪些情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本句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2、赏析语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3、上半阙描写了那些情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为何思归,并不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更加使人产生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山风景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怎样一种复杂情感?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军士们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建功勋于边陲 。  6、上半阙描写了那些情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浊酒一杯燕然未勒悠悠羌曲人不寐白发征夫泪?思乡、思亲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无奈、凄凉?、别愁焦虑、苦闷、悲愤、担忧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讨论 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课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渔家傲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异家万里—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自号“东坡居士”。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作者简介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三苏祠苏轼回翰林院图东坡肉东坡肘子 关于东坡肘子诞生的传说,光在四川,就有不下十个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一说当年东坡被贬到岭南后,化悲痛为食量,不仅“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潜心专研烹饪,因此有了大量佳肴的诞生,首屈一指的当然就是东坡肘子。另一传说故事则发生在他老家眉山(眉州),是说新婚不久后的东坡腰腿酸痛,他的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瞒着他偷偷求了许多偏方,却都不奏效。一天,她为东坡炖上了一对猪大腿,守在炉边竟打了个盹,忽然被一阵焦煳味惊醒:锅里煳了!她忙断了火,心疼地把猪腿给翻出来,一看汤已收干,靠锅底的猪皮略带一点点焦黄。眼看开饭时间就到了,她急中生智,在猪腿上淋上卤汁,洒上姜米、蒜泥和葱花。她忐忑不安地看东坡尝了第一口,不料这醇香厚味的猪腿令东坡食欲倍增,他风卷残云般把两条猪腿都消灭了。她以后便隔三差五地为他做这道菜,令她惊喜的是,东坡腰腿不适的症状竟不知不觉也消失了。 杭州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 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春晓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文体介绍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音频朗读整体感知 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
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课文讲解密州出猎图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倾城:
太守:倾动一城之意,整个城里的人。写“随太守”的观众之多。作者自己,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2、“亲射虎,看孙郎”引用了什么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3、下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4、“持节云中”引用了怎样的历史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持节云中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文章主旨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课堂小结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叙事:老夫——少年狂 左 右 帽裘 千骑为报——随太守 射 看抒
情: 酒酣胸(宽)胆(壮)鬓(白) 何妨!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 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狂拓展阅读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这首词与李清照的“离愁”词内容、意境、语言等都很接近,具有婉约派风格。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幽州之景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辛弃疾 辛弃疾纪念馆里的辛弃疾塑像辛弃疾故居碑亭写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 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有一次,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 音频朗读整体感知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辛弃疾课文讲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前四句话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  2、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4、“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3、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体会作者写作精彩之处。  的卢:良马名。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激烈的热火朝天的练兵场面,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惊是震动的意思)而这种不平常的组合以及音节的适应,则都是为了加强表现,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可怜白发生!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下阙“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  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词中着力铺写的猛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万马齐喑文章主旨课堂小结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课小结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课后练习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文学知识填空晚唐 温庭筠花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宋 范仲淹寒下秋来风景异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______,_____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武陵春》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号________。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________朝爱国词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苏洵 苏辙词牌名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宋李清照易安居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声:————————              
千嶂:—————— 聊:_________       基础字词晖   嶂   勒   羌   擎  _
舴   艋   麾____  1.重点字识记huīzhàng lèqiāngqíng zéměng huī2.重点词语掌握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边塞特有的声音。崇山峻岭。姑且骑:_______________ 
倾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              
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场:______   
霹雳:______________           
了却:________________  一人一马称一骑。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舟。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战场。特别响的雷声。了结,把事情做完。能力拓展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然后回答问题。
(1)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4)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6)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写了挑灯看剑、听吹角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3)“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争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5)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时,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6)略研讨与练习答案 2.《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一、1.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就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3.“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武陵春》中,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5.“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汉)曹操 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孟浩然 7、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宋)晏殊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 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宋)陆游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 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范仲淹 1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 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 二、15.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宋)晏殊 1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宋)苏轼 1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 18.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宋)李清照 19.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唐)杜甫 2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 2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白 2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 2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