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考点:国王权力的象征——古埃及金字塔
1.金字塔的国度——古埃及:
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
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奴隶制小国出现的时间: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
初步统一: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
强盛: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文明标志:金字塔(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灭亡: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2.尼罗河能够孕育埃及文明的原因。(拓展点)
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农业种
植,古埃及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因此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易错微析
对埃及国王的称谓及其与金字塔关系的理解易错。
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其陵墓被称为“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国王权力的象征。
例题1
尼罗河畔巍峨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这种建筑是用来作为(
)
A.宗教寺庙
B.天文标记
C.法老陵墓
D.神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用途的理解。埃及金字塔是其国王的陵墓,而埃及国王被
称为法老,故此题选C。
例题2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能代表其文明成就的是(
)
A.空中花园
B.麦加清真寺
C.巴黎圣母院
D.金字塔
答案:D
解析: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故此题选D。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埃及开罗最吸引人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
)
A
B
C
D
2.下图中的古代巨型建筑和雕像,至今仍屹立于(
)
A.印度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发明楔形文字
C.建造巴黎圣母院
D.建造白马寺
4.对下图建筑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埃及人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C.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国土范围
D.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1.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埃及开罗最吸引人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金字塔,故此题选B。
2.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屹立于尼罗河流域,故此题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是西亚文明。清真寺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的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故此题选A。
4.C
解析:阅读图片可知是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国王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故此题选C。
5.
A
解析:此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尼罗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便于农业种植,促进了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埃及文明,可以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故此题选A。微考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比较
1.四大文明古国的比较:
古文明
产生时间
大河流域
文明标志
古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古巴比伦
公元前3500年以后
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等
古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
黄河、长江流域
分封制等
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政治方面:实行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2.大河流域能够孕育四大文明的原因:
大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生产。大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产。
例题1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这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主题曲。如果我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法老的陵墓”指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古埃及位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故A项正确。
例题2
亚非文明代表有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的地理因素是(
)
A.海洋
B.沙漠
C.高山
D.河流
答案:D
解析:题干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出现在黄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故选D。
1.一考古队从中国出发,从东向西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的顺序
是(
)
①尼罗河流域
②印度河流域
③黄河流域
④两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2.人类早期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下图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
A.古巴比伦王国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
3.学习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后,某班同学以此为素材,设计了活动课。下列选项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主题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B.从巴比伦到印度河之旅
C.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D.汉谟拉比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开始
4.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④都存在等级制度,阶级分化明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D.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
6.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中的文明】
历史地图能更直观地显示历史地理要素,有助于通过空间因素来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下列有关大河文明的地图。
请分别写出这些图片中所出现的上古文明的名称及这些文明所处的大河流域。
A(黄绿色区域)文明:_____________;大河流域:_____________。
B(青绿色区域)文明:_____________;大河流域:_____________。
C(梅红色区域)文明:_____________;大河流域:_____________。
D(红色区域)文明:_____________;大河流域:_____________。
(2)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
(3)目前这些大河流域正在遭受着环境污染的破坏,请你对如何保护大河流域两岸的生态环境和古代文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历史遗存中的文明】
探寻古代文明的遗迹,我们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座座庄严的建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根深蒂固的制度残余,都无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
(4)如果想了解上古时期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可以通过哪些建筑、文物或残留的制度?请各举一例来说明。
①古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巴比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印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关键信息是“从东向西”。最东面是黄河流域,其次是印度河流域,再次是两河流域,最西面是尼罗河流域,故D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西亚的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故此题选A。
3.D
解析:古代亚非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的文明各具特点,使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奴隶社会法治的典范,而不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开始,故此题选D项。
4.C
解析: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它们都处于大河流域,分别是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都以农业经济为主;这几个国家都存在等级制度,等级划分都很明显,故选C。
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但并非文明的本质。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是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主要在于它们最早进入奴隶社会,故选C。
6.(1)
A: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B:古印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C: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D:古代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
(2)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致使河水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3)加强河流两岸的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工业排水对河流的污染,加大对古代文明的保护力度。(言之有理即可)
(4)①古埃及: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③古印度:种姓制度(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第(1)问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第
(4)问,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即可。微考点: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1.种姓制度的特点: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
不得通婚。
2.种姓制度的实质: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种姓制度的目的:
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4.种姓制度的影响:
(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它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易错微析
对印度种姓制度性质的理解易错。
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印度的某种制度,它的实质是(
)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B.维护平民利益的民主制度
C.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
D.该制度下,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A。
例题2
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主要阶层是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是第二等级,主要阶层是国王、武士和官吏。第二等级不能命令第一等级,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吠舍是第三等级,不能担任国家官职,故C项错误。首陀罗没有自己的田地,故D项错误。此题答案是B。
1.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
B.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
C.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D.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
2.为再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小李编写了一个剧本。你认为下面哪句台词不符合史
实(
)
A.我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还是国家官员
B.别看我只是一名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
C.我是腰藏万贯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位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3.《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
A.地主阶级
B.奴隶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自由人
4.阅读下列材料:
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现今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在美国,那些当初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现在贫困率是白人的2倍到3倍,失业率是白人的2倍……“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古代印度的四大种姓分别是什么?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
(3)在当今社会,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反对这种“现代种姓制度”?
D
解析:此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制度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选D。
2.A
解析:此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制度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国家官吏属于第二等级,所以不可能同时拥有两个身份,故此题选A。
3.C
解析:此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的实质。《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维护的都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此题选C。
4.(1)古印度的四大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积极学习先进知识,学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来制止“现代种姓制度”的蔓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印度种姓制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2)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3)问,侧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微考点: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内容
1.孕育印度文明的河流:亚洲南部的印度河和恒河。
2.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小国的时间:约公元前2500年。
3.印度文明的文明标志:种姓制度
(1)产生的背景:
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部落入侵古印度,征服了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
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的内容: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1.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2.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3.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4.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易错微析
在“种姓制度”中,各个等级的阶层及职责易错。
印度种姓制度中,祭司属于婆罗门,掌握神权。国王属于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农民属于吠舍。奴隶属于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
例题1
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婆罗门
答案:C
解析: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即祭司和贵族,为第一等级,地位最高;刹帝利即国王、武士和官吏,为第二等级;吠舍即农民、牧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第三等级;首陀罗即奴隶为第四等级,地位最低,故此题选C。
例题2
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故此题选D。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等级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2.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其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统治阶级的是(
)
①首陀罗
②刹帝利
③婆罗门
④吠舍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5.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日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日吠舍,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日首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它反映的是(
)
A.基督教对信徒等级的规定
B.佛教对信徒等级的规定
C.伊斯兰教对信徒等级的规定
D.印度种姓制度的规定
6.在古印度,有一户人家,在城里有着自己的住房,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个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C
解析:此题考查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的先后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刹帝利为第二等级,吠舍为第三等级,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故选C。
2.B
解析:此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在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故答案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内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最低等级是首陀罗,故选C。
4.A
解析: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统治阶级的是婆罗门、刹帝利,故选A。
5.D
解析: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根据题干信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描述的是种姓制度,故选D。
6.C
解析:此题考查种姓制度的内容。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该住户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故选C。微考点:《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地位
1.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的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2)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1)背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制定者: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3)颁布的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法典内容: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等。
(5)法典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例题1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汉谟拉比法典》所确立的惩罚方式。这部法典诞生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故选B。
例题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
)
A.该法律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理发师的地位极端低下
C.理发师与奴隶地位相差无几
D.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目的。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该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
1.《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中国
2.
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是( )
A.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B.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C.阿姆河和锡尔河
D.印度河和恒河
3.下图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读、研究可以了解(
)
A.古巴比伦奴隶制度的概貌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C.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4.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A.《罗马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奴隶可以任意被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献?
(2)这部法典是谁制定的?
(3)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这部法典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故选B。
2.A
解析: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是两河流域,该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故此题选A。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而制定的,故此题选A。
4.
B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选B。
5.(1)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2)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3)奴隶主阶级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据此回答第(1)(2)问。第(3)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