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6 10: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
辛弃疾词两首作者简介:见《模块测评》29页 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整体感知
登临地点登临时间登临背景建康赏心亭1174年秋,时年34岁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南渡12年之久,其间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京口北固亭1205年,时年66岁 镇江知府任上,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积极作北伐准备,可其正确意见不能被韩采纳,并被降官,北伐愿望又一次落空了。鉴赏形象(意境)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还拍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1)《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
(2)《永遇乐》:借古讽今
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意 境?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苦 闷急切悲愤忧愤孤寂总之,《水龙吟》借景抒情。上阕以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当夕阳西沉,孤雁哀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万分思念。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诗人登停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千古 江山
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孙权刘裕(英雄 风流)(气吞万里如虎)(2)《永遇乐》:借古讽今五、赏析典故 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一)《水龙吟》: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2、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3、桓温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张翰:念鱼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时光流逝(1)全词有哪些典故? ▲ 孙权
▲ 刘裕
▲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
▲佛狸祠
▲廉颇老矣(2)这些典故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二)《永遇乐》思考:上阕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分
析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六、体会情感 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不同的心境?《水龙吟》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永遇乐》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
抗敌救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激愤七、艺术手法两首词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分别有哪些?试作归纳。“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一)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二)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三)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水龙吟》艺术特色《永遇乐》表现手法:1、运用典故2、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比较《念奴娇》与《永遇乐》的异同: 相同点:
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②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③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①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抒情直抒胸臆)
②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
(抒情多与典故结合)小 结:辛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而
多采。在不同的题材下,表现了不同的风格
与情调。有时豪迈奔放,慷慨激昂;有时委婉清新,情味深永;有时诙谐嘲戏,趣味横生。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忧思悲壮,都是发之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止是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给人们精神上以强烈的感染力,引起人们奋发有为的心情,是我国抒情诗中最可珍贵的遗产之一。
所用典故主要内容感情基调①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
②求田问舍、怕见刘备的许汜;
③桓温的流年之痛。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