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7 10:02:03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二三四五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自主思考 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提示:政治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结束,国民党军队已基本被消灭;理论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时间:1954年。
3.制定机关:第一届全国人大。
4.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二三四五自主思考 有学者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正义与理性的精神和过程”,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有何特点??
提示: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一二三四五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与发展
(1)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 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一二三四五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发展历程
(1)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3.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一二三四五教材图解 阅读教材第94页图片《黄炎培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及图右侧文字,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极大地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一二三四五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依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主要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具体实施
先后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互动探究?
(1)史料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根据史料探究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符合我国的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人民受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否定了历史上专制独裁的统治方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监督权,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3)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例题】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题目立意:本题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指导: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与材料中“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故选C项。
答案:C探究点12345当堂检测67891.“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  )
A.五四运动
B.北平和平解放
C.开国大典
D.“文化大革命”结束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与材料中“天安门上望……红五星,共庆山河改”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
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3.右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民证,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据“1954年”“选民证”等信息,可知宣传画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代表的情况。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4.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解析:“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民主协商、政治监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B项。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该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推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体现,故C项正确。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6.“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7.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种和谐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8.识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实行的哪些政治制度?它们正式确立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2)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1)政治制度:图1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2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3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巩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我国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材料二 从1949年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摘编自《人民日报》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9(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制定宪法积累了经验。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19张PPT。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二三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表现
(1)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和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
(2)造反派“全面夺权”,全国各地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4)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一二三自主思考 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提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一二三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 首要环节。
2.改革政治体制
(1)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2)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确立“依法治国”方针
(1)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2)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一二三4.完备法律体系
(1)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
(2)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
(3)1989年和1999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一二三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城市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或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3.实施
从1988年至2003年初,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
4.意义
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史料 “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1986年)
互动探究?
(1)“‘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主要指的是什么?
(2)根据史料,回答经过党和政府的反思和努力,“好事”是指什么。
提示:(1)“坏事”: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经济建设受到破坏,思想文化、教育单一发展、停滞不前。
(2)“好事”:经过拨乱反正,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思考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是分不开的,同时又与中国的历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多年以来存在着“左”倾错误,这种错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彻底清除,反而恶性膨胀,以至于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2)与中国历史的联系:经济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影响至深;政治、思想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很深的专制主义传统,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此外,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以至于出现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使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3)启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必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例题】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解题指导:“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主要是政治上忽视了民主和法制建设,故选A项。
答案:A探究点12345当堂检测671.右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3.“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有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  )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决裂》的影响,这部影片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即人们对事情判断标准的扭曲,故C项正确。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4.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见下图),这一修改(  )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解析: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故A项正确。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由材料信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6.右图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进步的一项重大成就,这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题干时间限制予以解答。A、B两项时间上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因此选D项。
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7.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1)分析材料,体验历史
假设你经历了图片中那个“疯狂”的岁月,你会看到我国政治建设中的哪些不正常现象?
(2)总结过去,反思历史
结合材料:探究思考今后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参考答案:(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建设。课件22张PPT。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二三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思想萌生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提出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宪法保证
1982年新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4.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一二三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有利条件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2.主要事件
(1)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教材图解 观察教材第102页香港、澳门交接仪式图片,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一二三3.历史意义
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自主思考 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一二三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停火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3.会谈
1992年,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达成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的共识。一二三4.提出主张
1995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法律保障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发展趋势
目前,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这些已成为两岸和平合作和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一二三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
互动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据史料探究“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2)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2)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原因
(1)“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国两制”既明确了港、澳、台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例题】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题指导:“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A项结论与题干材料不符,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探究点12345当堂检测6781.“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是顺利解决了(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祖国统一问题
解析: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祖国统一还没有完成,所以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都已成功解决,而香港问题的解决早于澳门问题的解决。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2.“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香港好、为了香港明天更好,就是为了香港同胞好、为了香港同胞明天更好。”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
A.设立区域 B.实施目的 C.社会制度 D.时间期限
解析: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少数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故选C项。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3.“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首词当属(  )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解析:从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是香港回归祖国,故选C项。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4.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念道:“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不再是国际自由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说明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故C项正确。
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说明(  )
A.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两岸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C.“九二共识”已达成
D.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反映了两岸民间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6.“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所以国情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求同是“一国”,存异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7.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其寓意是(  )
?
A.和平统一反“台独”
B.海峡两岸盼通邮
C.“九二共识”促统一
D.“一国两制”指方向
解析:图片中没有反映“台独”的信息,故A项错误;图中绘着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穿过一片海域,这体现了两岸通邮的愿望,故B项正确;“九二共识”出现于1992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不相符,故C项错误;图中未体现“一国两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8.识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图2 1992年祖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访台时与蒋纬国交谈图3 2005年胡锦涛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探究点当堂检测12345678(1)三幅图片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海峡两岸结束长期隔绝的局面,双方关系缓和且交流日益频繁。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课件10张PPT。单元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一个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它所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对该宪法又进行了修订,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3.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三个发展阶段
(1)1949~1966年,是形成与确立时期。
(2)1966~1976年,是曲折发展时期。
(3)1976年至今,是健全完善时期。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2)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4)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2)“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1.(2015安徽文综)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从材料信息看,“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并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故选C项。易错选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签署的,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关。B、D两项都是毛泽东的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主张,排除。
答案C2.(2015北京文综)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豪情满怀迎跃进”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样板戏”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独特现象;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项。
答案C话题归纳
就高考来看,全国文综试卷近年来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因此,对本单元的内容,在学习中作一般的掌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