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将相和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将相和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2 09:40:28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战国时期,
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和”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齐心协力
保卫赵国
边读边画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把
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几个故事 给每个故
事写出一个小标题。
这三个故事有什么关联?
小组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请教不明白的地方。
在(
)这件事中,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在(
)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因此,廉颇很(
),后来他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自己(
),

),于是就去向蔺相如(
)。此后,他们将相团结成为好朋友,(
)。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
“渑池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此时廉颇心里是什么滋味?
怎样看待蔺相如的贡献?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敢推辞,就鼓了一段。秦王马上叫秦国的史官记录下来,说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道:“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也马上叫赵国的史官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气冲冲地挡在路上。他赶紧叫车夫绕道而行,把车赶到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过去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听说后,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对吗?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中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正因为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你怎样评价蔺相如、廉颇这两位文臣武将?
要求:讲话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语言简练。
蔺相如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忍辱退让
知错就改
--豪爽直率
忠贞爱国
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外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可以演整个故事,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2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2.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导议背景,激发兴趣(一)故事背景: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秦、楚、齐、赵、燕、韩、魏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二)自读课文,了解“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揭示课题,了解课题意思。二、自由读文,理清脉络,把握内容(一)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边读课文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围绕这件事情讲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列小标题。(二)交流预设:辅助理解课文内容:在(
)这件事中,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在(
)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因此,廉颇(
),后来他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自己(
),(
),于是就去向蔺相如(
)。此后,他们将相团结成为好朋友,(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讲述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学生自由谈论,可复述,可概括。)第一部分(1-10段):完璧归赵。第二部分(11-14段):渑池会。第三部分(15-18段):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而全文的起因就是“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引入新课(一)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和”字入手,引出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不和的。“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此时廉颇心里是什么滋味?蔺相如是仅仅靠着一张嘴吗?二、品读感悟人物,情感升华(一)自学完璧归赵故事,看看蔺相如升官是仅仅靠着一张嘴吗?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主人公的形象。交流预设:1.临危授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出十五座城来换……那时候秦国理穷,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抓住“愿意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分析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2.机智应对:就向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在看到秦王无意换璧时,蔺相如以“璧有毛病”为词聪明机智地取回宝玉,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3.理直气壮: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不畏强暴。4.缓兵之计: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可以看出蔺相如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以上蔺相如的言行中表明他临危不惧,用生命捍卫和氏璧的勇气和决心,勇敢机智地与秦王周旋,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这个故事中哪里还能体现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交流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二)自学渑池会,再来看看蔺相如嘴上的功夫和在故事中的作用交流预设:“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为什么“拼”,引导学生抓住“要”字理解“秦王要赵王鼓瑟”和“要人记录下来”。2.怎么“拼”,书中没有交待,在此教师补白:“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用如果————就——如果——就——两个关联词简练地把蔺相如的心思表达清楚)3.那拼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是平手,还是…………?从哪儿能看出输赢来?教师引导学生从瑟、缶这两件乐器来作比较;从王叫王鼓、臣叫王击来作比较。4.如果你是赵王,你想对渑池会上智勇双全的蔺相如说什么?(多谢,必当重用)
如果你是秦王,你又想对蔺相如说什么?(服气,无奈,佩服佩服)5.渑池会上的功劳除了蔺相如的,还有谁的?有何依据?因为有廉颇带兵做好了抵御准备,所以为在击缶事件上不敢拿赵王怎样埋下了伏笔。小结:渑池会上,当秦王有意要侮辱赵王时,蔺相如更是展现了不畏豪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与秦王针锋相对,也表现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三)自学负荆请罪,引领学生评价故事人物廉颇、蔺相如1.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交流预设:联系上下文理解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的含义。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的高,廉颇不服气,准备报复。蔺相如对手下说的一番话,表现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忍辱退让,胸怀宽广。2.听了这段话廉颇也由“很不服气”到“负荆请罪”。给负荆请罪图片配上一两句话,进行写的训练。课件当中,二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再和附近同学演演,想想怎样演感人就怎样演。通过负荆请罪这件事,你如何看待廉颇这位将军。从负荆请罪中我们看出廉颇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认错的诚信,可见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3.你怎样评价蔺相如、廉颇这两位文臣武将?三、积累与扩展,总结升华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从中认识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一位勇于改过的武将廉颇,他们二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志,以“和”为贵,被传为佳话!2.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推荐《史记》。
3.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可以演整个故事,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为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训练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词语总结文章内容,学习成语。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摒弃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充分理解课文,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此处引导学生用蔺相如的语言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在与文本展开对话中,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阅读的乐趣。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及古代文化的兴趣,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大课堂紧密相连。学生自己尝试主人公的角色,由读到说,由文字转化成语言,在学习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的转换使文本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自己站在主人公的位置,去理解主人公的思想。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课本为依托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易于接受,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