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词二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词二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6 17: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清平乐·村居》。
(二)学生背诵。
(三)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五)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六)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题目名。
(七)教师介绍黄沙道。
二、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自己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
(二)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四)女生男生赛读。
(五)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三、走进文本,读中悟意
导入: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一)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提示: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2.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1.随机解释个别词语。
2.相机出示下列语句。
语句赏析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
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语句赏析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
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语句赏析3: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再次读这句词。
语句赏析4: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词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一词句。
四、品读词作,读中悟情,欣赏诗词意境
(一)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二)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三)配乐写话。
教师导语: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四)画面取名。
1.给自己的文字取名字。
2.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五)师生齐读(或背诵)整首词,整体感知。
五、拓展延伸
(一)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
(一)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词风有时又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
(一)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二)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三)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四)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一)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词《如梦令》,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三)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李清照。
(四)教师总结补充。
(五)我们已经大略地了解了一下李清照,那大家想知道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时经历是什么吗?
二、读准词句,初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如梦令》一词,出示自读提示
1.仔仔细细读上两遍,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
2.同桌对读,相互检查。
(二) 指名读《如梦令》,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生字和多音字。
(三)“兴尽”的“兴”是多音字,“藕花”的“藕”是个生字。
(四)齐读“兴”和“藕”字。
(五)齐读句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六)再读《如梦今》。想想每句中该如何停顿,用何种语气?
(七)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停顿和语气。
(八)教师相机指导读法。
三、感悟诗情,品读赏析
(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做一个有心的小听众,感受老师对这首词的理解。
(二)了解词作背景和大意。
这首词是描写作者少女时代同闺中密友一次游玩的经历,这在讲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三)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字典或询问老师。
(四)感悟诗情,想象画面。
(五)这首词大概是什么意思?
(六)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一读。
四、想象画面,美读感悟
(一)分句理解,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追问:
日暮下的小溪凉亭会是怎样的美丽?亭中的姐妹们又在做些什么?河塘深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是什么惊飞了鸥鹭?
(三)这么美的景色,谁忍离去,让我们带着“余兴未尽”之情读一读。
(四)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毕竟天色已晚,而这摇橹而归的途中作者留下什么?带走了什么?
(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背诵。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一)少年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同是溪上泛舟,让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
(二)这次泛舟作者的心情如何?
(三)同样是泛舟,此时作者忆起昔日的溪亭之游,心中会有何感受?
预设:留恋、怀念……
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首词。
六、教师小结
课堂的引入以四年级学过的《清平乐·村居》为突破口,既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以把课堂带进诗词的意境,很自然地过渡到作者。
通过资料,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词人的心境。
学会整体观照,揭示诗歌的意境,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优秀的诗词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品读,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诗句的朗读中,用“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这个问题从整体入手解读古诗,揭示了词的意境。意在铺垫当时的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用“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着什么?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统领课堂,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追求教学的深意并不容易,但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
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在自主阅读鉴赏中体现了阅读的主体性,设计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读悟教学法。
诗词的教学也是语言整合的过程。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既是遵循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复现优美的意境中,其中的意象一一浮现,通过写进一步加深对诗情的领悟,最终完整地感悟到诗性。可以说是情由景生,由景悟情,真正实现诗词教学的目标。
通过比较两首词的风格,大致了解两位词人豪放词风的异同。让学生的认识相对深入。
从复习回顾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进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把诗词读通、读顺。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是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语言情境的基础。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悠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教师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适当地指导品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地体现出来。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词教学要做到“三拓展”:把诗文读宽,把诗文读深,把诗文读美。通过推荐阅读,有效地做到了把诗文读宽、读深、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