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折线统计图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由于在前面学生对统计图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感知以及读图和绘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从报刊、电视和媒体上获取有关信息,作为学习内容和研究的素材。
结合生活实例认读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把透过数据信息对实际现象的分析或预测放在重要的位置。
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联,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注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地引入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和学习的必然。
注意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量的本质及其规律。
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发展性领域目标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掌握单式和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学信息及其变化规律,会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上的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反应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
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做出简单的预测和判断。
4.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1.读出折线统计图中所反应的事实,分析变化趋势。
2.能根据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进行判断和预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以设疑诱导并比较发现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运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操作,真切地感受和学习掌握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和口,让学生在交流和操作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折线统计图
2
综合实践:发豆芽
1
总计
3
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8页“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与绘制”,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七的第1、2题。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了解变化趋势。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本节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今后学习稍复杂的统计知识的基础。而本节的难点在于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绘图之前应当思考怎样画,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一部分,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绘图后,可让学生互相看一看,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最后组织学生总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提出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折线统计图,通过分析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分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难点
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如何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正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统计表。
亮亮一家今年准备到九寨沟旅游,为了更好地了解九寨沟的情况,他在网上查到了该景区去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95页的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一眼就看出景区去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吗?
学生观察后统计表后,反馈汇报。
3.引入课题。
从统计表中虽然可以年出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的变化,但是比较麻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种新的表示数据的方法,用它来看天气的变化情况就非常方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旅游话题入手,自然和教材相衔接。在师生的交流谈话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易于展开教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年九寨沟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的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①、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数量。②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7月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
归纳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区别: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月平均气温的高与低。
(2)课件出示“××年九寨沟月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九寨沟月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学生回答:①、折线统计图上有名称、时间。②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追问:你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①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两个小点之间用线段连接。
点:表示数量多少②两点之间的线段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它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线:表示数量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持平)。
(3)下面,请同学们再根据折线统计图,找到下面几题的答案: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问题。
①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②小组交流寻找答案的方法。
③反馈汇报。
(4)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①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②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5)出示“试一试”,师生共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设计意图:从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区别中找到统计图的特点,在观察和理解中总结统计图的特征,为后面的学习绘制打下基础。
2.制作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告示栏里的信息,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①当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0毫克/100毫升~80毫克/100毫升为酒后驾车;②当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80毫克/100毫升为醉酒驾驶。
(2)罗叔叔连续喝下2瓶啤酒后,每隔0.5时测量一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得出的数据如下:课件出示教材96页“罗叔叔血液中酒精含量统计表”
提问:要用折线统计图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应该如何来画这个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想一想折线统计图都由哪些部分组成?本题中用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探寻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最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3)4课件出示97页“罗叔叔血液中酒精含量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完成一部分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教师巡视,对学困生给予帮助。
展示汇报,引导全班同学指正展示的折线统计图中的错误之处,并提醒全体同学注意。
(4)画折线统计图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形成统一意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汇报。
师生小结:横轴纵轴平均分;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单位写清楚;④名称日期别忘记。
3.尝试练习
(1)观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课件出示97页“根据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中的问题。
(2)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问题的答案。
(3)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探究绘制方法的过程中,经历了对比、分析、交流、操作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小组交流。根据生活经验,互相说一说各小题中各种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讨论的结果,思考手势变化情况,并独自用手比划。
(4)指名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势比划出相关量的变化。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1)观察统计图,说一说这两幅度图中的折线有什么特点?
(2)学生根据问题,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寻找问题答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反馈汇报。
(四)达标反馈
习题;1.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易思玲成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统计图。
(2)易思玲在决赛中一共打出了多少环?
(3)易思玲在资格赛中打出了399环,她最后的总成绩是多少环?
2.2014年10月某天,我国六城市的日最低气温如下表:
(1)将上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图中绘成折线统计图。
城市
西安
拉萨
北京
南京
台北
海口
最低气温/°C
6
0
4
10
17
25
(2)这天六个城市中(
)市气温最低,(
)市气温最高。
答案:1.(1)折线(2)103.9环(3)502.9环
2.(1)
(2).拉萨
海口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1.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2.学习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横轴纵轴平均分;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单位写清楚;
点:表示数量多少,
线:表示数量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持平)④名称日期别忘记。
设计意图:对统计图特点的再复习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成果,特别是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更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1、2两题。做完后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指正。
2.统计自家今年每月所交电费,试着制成折线统计图。
3.只需要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选用(
)统计图,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4.统计某种股票的涨跌走势,一般选用(
)统计图。
答案:2.略
3.条形
折线
4.折线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绘制折线统计图:①注明名称。②横轴和纵轴要平均分。③描点连线要准确。
点:表示数量多少
线:表示数量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持平)④数据单位要注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注重以学生的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中得到感性体验,找到需要的信息。再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知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知。
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绪高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创设生活情境,走进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生病了,去医院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干什么?
生:量体温。
师: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都会给病人量体温。护士一般会每6个小时就给病人量一次体温。小明生病时,护士给他量的体温记录是:8时,体温38.5度;
14时,38度;20时,37.5度;凌晨2时,38度;8时,37度;14时,36.5度;20时,36.5度。
提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谁能说说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小结: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的数据,条形统计图能很快比较出数据的多与少。
师:从统计图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把数量的变化情况用直线连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体温总体在下降,最后持平,这种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统计图更直观地来表示,这就是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明确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明确了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资源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制一份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一只母鸡一年的产蛋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数
20
23
21
16
20
19
24
20
21
19
17
16
分析:根据上图分析,一共有12个月份,我们可以将横坐标平均分成13份,并且标上月份。数量最小是16,最大是24,纵坐标数量从14开始,一个单位为2,这样容易找到各个数据的点。画完后找到各个数据,点上点,然后按照顺序依次连接起来。
答案:
易错点:确定纵坐标的数量是从哪个数开始,要分析提供的数据中最大的数据和最小的数据,然后根据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之间的差来确定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量。
作业提示:连接各个点的时候要按照先后顺序连接起来,这样才能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否则就表现不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统计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作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收集信息,整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他们很愿意去收集信息、整理、处理实验数据。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比较强了,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他们有能力去探索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设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认识折线统计图,通过分析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分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难点:
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如何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正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
(5)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情境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方法,并在师生合做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学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6)说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教材中的旅游景点天气情况调查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2.探索发现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折线统计图,通过景点天气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并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接着通过展示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让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第二部分是绘制折线统计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功能与特点,在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部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后面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使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总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尝试练习,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和集体汇报交流,在练习中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功能和特点。并学生通过练习,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3.巩固应用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和集体汇报订正的形式,从学生的练习中总结和发现问题,进而更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
4.归纳总结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回顾中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5.说板书
最后是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课件):
折线统计图
特点: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绘制折线统计图:①注明名称。
②横轴和纵轴要平均分。
③描点连线要准确。
点:表示数量多少
线:表示数量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持平)
④数据单位要注清。
整个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合理使用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体会到探索与成功的喜悦。
(四)资料链接
理智避开德军潜艇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实力受限,又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艇。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一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统计相关数据,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下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1页“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绘制方法”,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七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本节课在教学中,是通过中、美两国1984~2012年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数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图是如何区别的,所以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该如何进行操作。从认识中学习绘制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实际分析过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预测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笔、直尺、网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旧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幅度或变化趋势。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按照数据大小描出相对应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
情境导入
奥运会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竞技盛会,自1984年夏季奥运会以来,我国已经连续经历了8届比赛。请看,这是中国与“金牌大户”美国在这8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课件出示中国队和美国队获得金牌数的情况单式统计表。)
提问:分别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发现金牌数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自由回答。
追问:根据这两张统计表,如果要对比两国的金牌增减变化情况,你会选用哪种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3.为了更好地对比两国的金牌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这样就更利于比较了,(课件演示)这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一节内容的复习,并通过对比两个国家的金牌情况的对比,从而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论,为下面新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同时点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课件出示:1984~2012年夏季奥运会中国、美国金牌数统计表
(1)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统计表?与我们前面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复式统计表,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追问:同学们能从统计表中很快看出中美两国获得金牌数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回答:能看出这种变化,但是很麻烦。
再追问:如果让学们用折线统计图把表中的信息画出来,你准备怎样绘制这张折线统计图?
方法一:我先画美国获得金牌数的折线图,再画中国获得金牌数的折线图。
方法二:我在同一年份上分别找到中国、美国的金牌数的对应点,把中美两国获得金牌数画在同一个折线统计图中。
质疑:你们感觉哪种方便、简洁
学生回答:画成一张的要好一些。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2.探究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应该怎样画,再在网格纸上用直尺尝试着画一画。
①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动手实践,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②展示汇报。
(2)想一想,我们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汇报小结: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们要在右上方标上图例,图例一般用虚实两种线表示;如果是彩色的折线统计图,我们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描完点后,要按顺序把各点连接起来。
(3)请同学们把刚才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完善的地方补充完整。
(4)总结方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首先要写上标题、图例等;然后画纵轴、横轴,纵、横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最后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3.讨论并交流,解决问题。
(1)看图说一说,你从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议一议: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汇报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大小、变化趋势,还可以对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知识的迁移,在探究中找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99页课堂活动中的统计图表。
(1)这是杨叔叔所在的餐馆今年前10月的经营情况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同学们观看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想一想,营业额是什么意思?支出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学生的理解回答,对回答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教师补充更正。
(2)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图表,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
2.完成101面练习二十七第3题:课件出示第3题的图和文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问题的答案。
(2)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后,小组交流。同学间注意纠正别人不正确的地方。
(3)各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汇报。
(四)达标反馈
习题;1.学校气象小组把某星期各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制成如图的统计图。
(1)这个星期的最高气温从星期_____到星期_____保持不变。
(2)星期_____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星期_____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小。
(3)这个星期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下面是某工厂2010~2013年一、二车间工业产值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年工业产值增长最快,(
)年两车间工业产值差距最大。
(2)一车间2012年的工业产值比2011年增长(
)万元。
(3)2013年,二车间工业产值比一车间少(
)%。
答案:1.(1)星期二
星期四
(2)星期四
星期六
(3)26.6
2.(1)2013
2013
(2)250月
(3)25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1.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掌握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学会了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回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3、4题。
2.课后请大家搜集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它。
3.下图是某省2005-2013年公共汽车总数和出租车总数统计图。
某省2005-2013年公共汽车总数和出租车总数统计图
(1)公共汽车哪一个阶段增长的速度最快?
(2)2011年哪种车的总数多?
(3)2013年公共汽车总数是出租车的几分之几?
答案:(1)2011-2013年这个阶段。
(2)出租车总数多。
(3)50÷100=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和绘制方法,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复式统计图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一、以旧知为基础,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把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所学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以及观察、操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而总结,特别是细节部分要分析讲清,学生在绘制时,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如:图例与实际画的线颠倒了,全部用实线表示两个量等。这些细节之处,提醒学生注意。
(一)教学资源
看图表解决问题。
年份数量/棵班级
五(1)班
五(2)班
五(3)班
五(4)班
2012
47
28
32
36
2013
38
42
35
3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学生2012-2013年植树情况统计图
答案:
把上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学生2012-2013年植树情况统计图
答案:
(二)资料链接
多种统计图表
统计图的种类很多,如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
柱形图通常用于显示某一项在某几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的特征,或比较几个项目在某几个特定时间段内的差异。其特点是显示的比较清晰、直观,并能同时对比各个项目在特定时间内的差异。但对于单个项目来说各时间段的变化不是连续的,所以不能反映也项目的变化的明显差异及变化规律。
条形图显示了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情况,纵轴表示分类,横轴表示值,它与柱形图的功能及特点相似。
折线图主要显示相同间隔内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饼图主要显示数据系列的项目相对于项目总和的比例关系,也叫扇形统计图。
散点图经常用于实验中,比较实验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验误差的特征曲线研究误差的规律,得出实验中研究对象主体和对象主体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发豆芽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发豆芽》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内容。
教材提示
《发豆芽》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围绕“发豆芽”问题,教材将发豆芽的过程落实在四个具体的环节中:①调查与收集。②发制与记录。③整理与分析。④拓展与应用。
本节课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的活动完成的时间相对较长,不可能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二,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发豆芽的过程。
其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发豆芽过程的几个环节,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要按步骤进行,注意按时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调查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活动,学会调查、分析资料,综合运用统计图表的知识探究问题,并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②设计记录表格。③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①调查相关资料。②黄豆、绿豆各100克,发豆芽的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自己发过豆芽吗?想不想亲自试一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豆芽。
板书课题:发豆芽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对发豆芽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为探究活动的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课内活动——讨论步骤、分组分工、布置任务。
(1)提问:在活动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次活动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后反馈本次活动的步骤:调查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拓展与应用
2.学生分组
(1)发豆芽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分组进行,每小组6人,这6个人要分工协合,共同做好发豆芽的实验。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由小组长进行分工。
为了方便记录,我们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组同学指定专人浇水、记录豆芽生长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发地在讨论中了解活动的准备工作的各个要素,为后面的分组打下的基础。使分组更具有针对性。
3.布置任务
(1)调查:①调查市场上黄豆芽和绿豆芽的价格。②根据发豆芽的步骤,请同学们课后先进行调查,了解黄豆、绿豆及豆芽的价格、营养成分及发豆芽的方法。
(2)设计表格:请各小组的记录员设计好记录的表格。
(3)准备物品:准备好黄豆、绿豆各100克,以及发豆芽的其他工具。
4.课外活动——发豆芽实验(6天左右)
各小组根据调查到的发豆芽的方法进行发豆芽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①洗好豆子,用温水浸泡,让水慢慢冷却。
②等带子泡开了,把它们转移到带洞的容器里。
③把布打湿,保持潮湿盖在豆子上。
④压上重物。之后每隔半天打开湿布给豆子淋一次水,一定要淋透,让水从下边渗出去。再压上重物,但不要翻动豆子。如此循环,直到豆芽长得够长够粗。
⑤每天对豆芽的生长情况进行管理、记录。
⑥豆芽发制成功后,称一下100克黄豆和100克绿豆各发了多少克的豆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寻找方法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在发豆芽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能说能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发言,谈发豆芽过程中的收获。
2.处理数据
(1)请各小组把你们记录的豆芽生长情况数据拿出来。
(2)从刚才展示的这些数据中,能看清楚每小组发制的黄豆芽和绿豆芽的长势情况吗?
(3)运用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能让这些数据让大家一目了然呢?(复式折线统计图)
(4)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教师给每小组发放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空白表格。
②请同学们根据本小组记录的数据,设计图例、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数据等,然后再描点连线,制成统计图。
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分析数据
(1)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现在你们能清楚地看出各小组发制的黄豆芽和绿豆芽的长势情况吗?
(3)比较分析:比较各小组发制的黄豆芽和绿豆芽长势情况,分析哪一小组的豆芽长势较好,哪一小组的豆芽长势较差。
(4)从各小组的统计图中,你们还能看出什么?
小结:统计图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反思发豆芽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管理。
4.活动拓展
(1)同学们调查了黄豆芽和绿豆芽的市场价格了吗?请汇报一下。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举手汇报。
(2)你们的100克黄豆发了多少黄豆芽呀?100克绿豆呢?如果出售,能有多少盈利?计算一下。
①学生汇报100克黄豆和绿豆发制后的质量。
②各小组根据调查的市场黄豆芽和绿豆芽价格,计算黄豆芽所售的价钱和绿豆芽所售的价钱,再与所购黄豆和绿豆的价钱相比较,计算出盈利情况。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3)如果分别制售10kg黄豆芽和绿豆芽,除去成本,大约各能盈利多少?
学生再次计算,全班交流计算结果、汇报,达成共识。
(四)达标反馈
习题;1.填空。
(1)发豆芽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
)、(
)、(
)等。
(2)发豆芽的步骤有:(
)、(
)、(
)、(
)。
2.表是一位同学记录的发豆芽记录,请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黄豆芽
0
0.5cm
1cm
2cm
3.5cm
5.5cm
9.5cm
绿豆芽
0
0.5cm
1.5cm
2.5cm
4.5cm
6cm
10cm
黄豆芽和绿豆芽发制过程统计图
3.如果1千克绿豆可发绿豆芽4.5千克,8千克绿豆可发绿豆芽多少千克?
答案:1.(1)了解发豆芽的方法
准备黄豆和绿豆
准备装黄豆和绿豆的容器
(2)洗好豆子,温水浸泡
把豆子装入容器里
用湿布子盖好
压上重物
2.略
3.4.5×8=36(千克)
(五)课堂小结
通过发豆芽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①掌握了发豆芽的步骤和方法;②学会了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的方法;③会对发豆芽的数据进行整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分析处理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形成一种学习技能。
(六)布置作业
1.课后进行一次土豆或芝麻油的市场调查。
2.下面是文锋家电2015年上半年彩电和冰箱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彩电(
)月份的销售量最高;冰箱(
)月份的的销售量最低。
四月份冰箱的销售是二月份的;五月份彩电销售量是三月份的。
(3)(
)月份冰箱和彩电的销售量最接近;(
)月份两种家电销售量相差最大。
答案:(1)1
4
(2)
(3)3
5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发豆芽
1.调查与收集:调查豆芽的价格,发豆芽的方法等。
2.发制与记录:发豆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整理与分析:整理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图中数据。
教学反思
《发豆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通过调查、实践、操作、分析的方式的操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大作用:
一、在实际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调查和实践能力。如让学生调查了解黄豆、绿豆及豆芽的价格,了解发豆芽的方法等。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查资料、做市场调查、问询别人,这些过程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活动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发豆芽的操作等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学生通过自已亲自动手调查、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豆芽发芽实验,并且在发豆芽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独自或小组合作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而对于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指导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学生收集的资料不够完整的情况,教师只作引导,主要还是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
教学资源:
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表,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商业大厦2015年1-4季度羊毛衫、衬衫销售情况统计表
类别数量/件季度
合计
一
二
三
四
合计
羊毛衫
衬衫
商业大厦2015年1-4季度羊毛衫、衬衫销售情况统计图
答案:22400
5200
4800
5600
6800
10800
4000
1600
800
4400
11600
1200
3200
4800
2400
图略
资料链接:
折线统计图的知识与特点及作用
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的情况。看起来很清楚,又方便。
折线统计图的主要特点易于显示数据变化趋势以及变化幅度,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变化以及各组之间的差别。
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是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房价的跌涨和统计气温。
单元测试卷
一、填一填。(每空3分,共18分)
1、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包括(
)和(
)。
2、(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
)统计图能很容易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了解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5、要对比两个城市的天气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二、判断题。(12分)
1.统计图有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
)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比条形统计图好。(
)
3.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数据单位可有可无。(
)
4.折线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上的数据单位可以不一致。(
)
5.折线统计图中横轴上的数据单位可以不一致。(
)
6.折线统计图中纵轴上的数据单位必须一致。(
)
三、看图填空。(共30分)
1.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折线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
1994-2000年,两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幅度分别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2000年两厂的工业产值分别是什么?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下图是长春市和南京市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长春市与南京市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2015年7月~10月)
(1)两个城市在( )月温差最小,在( )月温差最大。
(2)( )市( )月的平均气温与前一个月比下降最快。
(3)这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下面是六年级某班学生1分钟跳绳成绩统计条形统计图,你能将它转换成折线统计图。(20分)
五、下面是北京市2014年5月份一周(5日~11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单位:°C),并回答问题。(20分)
日期
温度项目
5月5日
5月6日
5月7日
5月8日
5月9日
5月10日
5月11日
最高气温
20
20
14
20
28
27
26
最低气温
11
9
10
7
11
15
19
1.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北京市2014年5月5~11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2.说说这一周中,5月8日这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情况?
3.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4.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1.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2.折线
3.条形
4.折形
5.复式折线
二、√
×
×
×
×
√
三、1.(1)年份
产量
(2)一厂1500
二厂700
一厂增长快(3)一厂2000
二厂1200
(4)一厂增长的快
2.(1)7
10
(2)长春
10
(3)南京市7月到8月气温上升,然后持续下降;长春市7月以后气温持续下降。
四、1.图略
五、1.略
2.5月8日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7°C。
3.5月9日温差最大,5月4日温差最小。
4.略。
五年级某班学生1分钟跳绳成绩统计图
1
2
6
10
14
5
2
0
5
10
15
69以下
70-79
80-89
90-99
100-109
110-119
次
单位/人
120以上
五年级某班学生
1
分钟跳绳成绩统计图
0
2
4
6
8
10
12
14
16
69分以下
70-79
80-89
90-99
100-109
110-119
112以上
0
次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