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8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隆 中 对
陈 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字 , 朝安汉人, 家,所著《 》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的历史。与《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晋史学三国志65魏 蜀 吴
承祚西汉司马迁文学常识24史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成都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湖北襄阳诸葛亮铜像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陕西汉中诸葛亮墓湖北襄阳诸葛亮铜像诸葛亮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妹: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妹妹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诸葛怀 诸葛果(女儿)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 )。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 “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
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44岁 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hé。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妻子黄月英————黄承彦的女儿
诸葛亮结交的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月英”。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yì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 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 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 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孙: 诸葛尚,同其父诸葛瞻一起战死``` 诸葛京,诸葛瞻次子,蜀国亡后,迁移到河东。 在晋为官,初为眉县令,后为江州刺史``` 诸葛质,瞻之子.蜀亡后,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水昌定居. 诸葛攀,乔之子.在蜀国宵至行护军朔武将军.诸葛恪在吴国被杀后,其家族也被杀尽。面诸葛亮在蜀已有后代.当诸葛恪昭雪后,诸葛攀得以复还吴国,成为诺葛瑾酌后嗣. 曾孙: 诸葛显,诸葛攀之子。在蜀国亡后,迁移到河东定居```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背景介绍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曹操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
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
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
张鲁占据了汉中一带。
刘备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隆中”所在位置隆中隆 中 对在湖北襄阳 对策,回答朗读课文正音返回上页 下页 朗读,正音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tún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wǎng驾顾之。”返回上页 下页 wéiyǐngyuèshùlǒ ngfǔ朗读,正音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tuí,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返回上页 下页 yìshēnduóchāngjuébǐng朗读,正音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返回上页 下页 xié朗读,正音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返回上页 下页 miǎndài朗读,正音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返回上页 下页 zhāngxùzhòuróngdān 朗读,正音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wù复言。”羽、飞乃止。
返回上页 下页 疏通文义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亲自经常喜欢田地承认、同意当时的人唱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高不这件事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交情好只有确实说是。 这样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阴谋,两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这是一首五言叙事诗歌,说的是春秋时齐国相国晏婴,因担心国内的三个壮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联手祸乱国家,便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一次集会时便拿出两个准备好的桃子,对诸臣言只有功深劳重者才有资格吃。最后讲述功劳的田开疆因未得到桃,气愤地自杀了,先拿到桃的公孙捷、古冶子两人自感功劳不及他,羞愧自杀 。
有关《梁父吟》 资料补充《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误)所作一首(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辞楚调曲》),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话说齐国有了晏婴(晏子)为相,齐景公也就有了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的雄心,但是时间一长,这位好高骛远的国君就熬不住了。他想通过豢养一批勇士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武功。当时,齐景公豢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 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他们恃宠自傲,为所欲为。这时齐国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曾经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势力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婴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便劝齐景公除掉这三个“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的勇士齐景公担心“搏之恐不得,制之恐不中”。
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 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内容概括 第一段: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视甚高,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回答问题2.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
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器重、重视驻扎指刘备对…说、告诉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人间卧伏着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是否”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
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接近、趋向委屈招致一起委屈你拜访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内容概括 第二段:这段描写有何作用?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有诚意,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拜见崩溃、衰败才总共盗用皇帝的政令因此命人退避于是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
用 猖獗,至于今日。通“伸”伸张为失败古代帝王自称,我估计就因此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停止 还、仍哪里 产生然而(我的)志向(到今天)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办法)呢?”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内容概括 第三段: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5、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1、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6.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7、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指什么?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疏通文义4、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连郡者不可胜数。一起尽通“以”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一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人数不胜数。占据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战胜谋划不仅把表并列最终……的原因而且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把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确实挟持、控制表顺接争强、争胜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强。 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
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归附被谋取表并列作为表转折、但是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有才能的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大概表转折,然而用来物资是否,表猜测语气全部取得资助、给予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连通巴郡、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险要的地方凭借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式险固的地方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
能之士思得明君。兴旺富裕昏庸懦弱爱惜表转折、却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后代占据安抚险要的地方在招致贤能的人向西整治和好政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在天下闻名,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抚各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对内对外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乎?带领来亲自谁来用箪盛用壶装酒(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向中原一带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诚 如 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如果像这样那么复兴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 荆、益;
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返回上页 下页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返回上页 下页
天下形势: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返回上页 下页 地利——天时内政外交的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
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
已历三世——地位巩固
国险——地理险要
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
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
(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天府之土——地势险要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争,作为根据地
可图,作为根据地曹操孙权荆州
刘表益州
刘璋黄河长江曹兵力雄厚,谋略出众,政治地位优 越不可与争锋:
敌孙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不可图:
友荆州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刘和戎抚越联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请概括诸葛亮计谋的核心内容
联吴抗曹
占据荆益
北伐中原 5、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感情一天天好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6、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劝解好像主谓间,不译高兴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说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出自本课的成语:
挟天子以令诸侯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如鱼得水
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返回上页 下页 文章标题是“隆中对”,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在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 ,诸葛亮对答(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献计)。
探究人物形象
文中诸葛亮有什么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展现的? 诸葛亮隐居 (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 (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 (侧面描写) 诸葛亮的志向远大,具有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对时局洞察力。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备、诸葛亮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刘 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这正是诸葛亮辅佐他的原因。人 物 分 析欲信大义于天下三顾茅庐1、请用原文回答问题:1)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
2)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西和诸戎,难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理解文本3)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4)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5)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6)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7)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8)军事优势是什么?
(9)诸葛亮对付曹操军事集团的前期策略是什么?
(10)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挟天子而令诸侯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人谋也11、请概括诸葛亮计谋的核心内容
联吴抗曹 占据荆益 北伐中原隆中对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二、徐庶推荐诸葛亮三刘 备 问 计诸葛亮对策抱负作铺垫侧面烘托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侧面烘托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2、夺取荆、益州二州,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根基梳 理 结 构课后作业: 1.背:课外积累与诸葛亮相关的对联、诗词、文段。
2. 读: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与课文参照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3.写:请结合你阅读的材料,对诸葛亮进行一段话的点评(注意:观点要明确,说理要有据)。
拓展延伸对联诸葛草庐中门联: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返回上页 下页 对联四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诗歌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词赞诸葛亮的诗: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相 关 积 累词语、成语1、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2、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相 关 积 累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歇后语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返回上页 下页 故事智慧的化身—“智绝”—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火烧博望坡 三气周瑜
火烧赤壁 三分隆中决策
火烧新野 六出祁山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空城计 巧布八阵图
舌战群儒
故事三 顾 茅 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师。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火烧博望坡
初出茅庐后打的第一仗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27岁)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坡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深入,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dūn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火 烧 新 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舌 战 群 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 船 借 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失空斩”是京剧传统剧目的合称失街亭
空城计
斩马谡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他自诩饱读兵书,不听左右劝告擅自分兵屯守山上,结果被魏兵围困,断水烧山,蜀军大乱,街亭失守。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挥泪斩马谡sù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并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要求自贬三等。 空 城 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身边已无将可使,只留二千五百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七 擒 孟 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智激周瑜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郡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
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符”来向刘备讨还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三气周瑜
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火 烧 赤 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重地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当时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今属湖北)沿江东进,直逼夏口孙刘联军五万人逆流北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吃了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
为孙权统兵的都督周瑜担心曹军在蔡瑁张允的训练下,学会水上作战。于是巧妙地使用离间计。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 周瑜与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
第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
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 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 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
谁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 离间计
连环计
苦肉计
借东风
火攻计借荆州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力,出力最多,战后荆州理应归东吴。刘备、诸葛亮却用计夺取了荆州。东吴的鲁肃前来索取,刘备、诸葛亮与他订立了先借荆州,等取了益州再还的协议,名为“借”,实是不想还。智取三城 南安、安定和天水三城互为依靠,于是孔明一面对南安围而不打,一面派出两名将士化装成南安的守将,出使安定、天水二城求援。安定守将崔谅中计投降。随后他前往南安借劝说太守杨陵投降之名与杨陵合谋诈降生擒孔明,孔明识破他们的诈降计,拿下南安。 安居平五路
刘备新亡,曹丕乘机联络辽西羌兵、南蛮王孟获、孙权等五路大军攻打蜀国,蜀国上下惶惶不安,孔明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分析每一个对手的特点,只是派出了几股疑兵,写了几封书信,就各个击破敌人。孔明并未与敌军真正交手,就退去了五路大军。 应该读shàn 第一,读过《三国》的大概都知道,在刘禅之前,刘备还收了一个干儿子,叫刘封。按古代的说法,既然收了这个儿子,就等于是亲儿子,这就是长子,帝位就应该传给他的。可是刘备应该还是舍不得,所以,他自己的儿子,取名曰禅,意为禅让,理应得帝位的意思。另外,刘禅字公嗣,“嗣”,有“接续,继承”之意。一个“嗣”字道出了了刘备传位于刘禅的意愿。还有就是寄托着完成汉室的中兴大业,统一天下,封禅(Shan),有泰山之意。可这个刘禅似乎有些不争气,降魏后还留下一段“乐不思蜀”的“光辉事迹”供后人作为笑料,这大概大大辜负了先主刘备的一片苦心。 刘封刘禅,将二人名字连起来便是“封禅”,由此可见,刘备想当皇帝的心思由来已久。而其后。刘备还生有刘永、刘理等子。“封禅永理”,意思更明显了。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其子司马炎称武帝后,追尊为晋文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陇上妆神 孔明五出祁山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率军到各郡麦田守护。孔明令姜维、魏延、马岱三人装扮成自己模样,端坐四轮车上,左右二十四人披发仗剑,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似天神。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闭门不出。孔明的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走。 计杀魏延 孔明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而“无大将”的蜀国已经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于是对马岱授予密计。孔明死后,魏延果然造反,并且拉马岱入伙。马岱假意迎合,骗取了魏延的信任后,等到了一个机会将魏延斩落。病逝五丈原 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出师未捷身先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造木牛流马 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木偶退魏兵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
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神机妙算救后代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昭听后,命令士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昭 ,司马昭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昭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复习巩固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通“伸”,伸张。通“以”。隆中对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箪,名词作动词,用箪(竹篮)盛 壶,名词作动词,用壶装外,名词用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用作状语,对内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古今异义
顾
凡
古义 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 照顾古义 总共(凡三往)今义 平常的孤
殆
日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 孤立古义 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 危险古义 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 太阳隆中对抑亦人谋
遂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猖獗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失败凶猛而放肆可以把表可能,能够南方近海地方南中国海用来表因果的连词古义: 今义: 而且压抑用: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需要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用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国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一词多义说对……说,告诉因此 运用,使用 出力,效劳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 然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这样但是已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停止通“以”已经诚
诚如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 的确,确实如果,果真已1.时人莫之许也
2.亮躬耕于南阳
3.此用武之国
4.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贤能为之用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特殊句式翻译
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 . 将军岂愿见之乎?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并不承认这一点 。 这个人只能你去拜访他,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6.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7.?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我没有估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
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
怎样的办法呢?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
得到。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这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
老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将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