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认识感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总想对周围事物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故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方法进行。
三、教学目标
1.根据经验,通过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并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2.通过观察活动,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感官的功能,了解利用感官可以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软硬程度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
3.观赏视频图片等资料的学习,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黑色有洞百宝箱、塑胶会叫小鸭子、橙子皮、海绵、石头、
一杯雪碧、一杯柠檬水。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有洞的百宝箱: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黑色百宝箱,你们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吗?
2.提问:请你想想,能有什么好的方法,知道这里面的东西呢?
(生:朝小洞里看看;伸进去小手摸摸;我闻到一点气味;我摇晃箱子听到声音……)
谈话:边说边指
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朝小洞里看的呢?——眼睛
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闻到气味的呢?——鼻子(强调:扇闻)
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声音的呢?——耳朵
摸得时候用的身体的哪一部分呢?——手(强调:其实是手上的皮肤让
我们感觉到冷热触痛;大家
还可以用我们的小脸的皮
肤去感受)
4.交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进行观察呢?
(生:嘴巴,强调尝的方法,对未知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5.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评析】游戏前的思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6.谈话:观察活动马上开始了,同学们,请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老师把你们的百宝箱上的盖子全都去掉了;
小组合作,把在不同感官下观察到的物体贴画,贴在记录单的相应位置;
每组组长负责本组纪律,请将大家说话声音放到最低;
学生实验
交流汇报:眼睛——我们看到了黄色小鸭子,橘色橙子皮,一块方海绵,一小
块圆石头,两杯水;
耳朵——用力捏小鸭子,听到了他的叫声;
鼻子——闻了闻橘子皮,有点酸;
嘴巴——尝了两个杯子中的液体,发现一个是雪碧,一个是柠檬水;
皮肤——感觉到海绵软软的,小石头硬硬冰冰的。
小结:通过小实验,我们发现人体的这些感官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特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10.视频:学习歌谣:眼耳鼻舌手,感官身上有,帮我认物体,帮我长本领。
11.提问:可以说感官就是我们的小帮手,帮了我们不少忙,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
(生:卫生用眼鼻口耳手,保护我们的器官……)
【评析】创设一个学生充满好奇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小歌谣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2.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
13.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
14.学生补充其它动物具有灵敏感官的故事。
15.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在总结时,尽管学生年龄小,说得也较细碎,但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点的积累,层的叠加,最后达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