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教案素材)(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教案素材)(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0-17 22:58:54

文档简介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课题
专题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单元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节题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的能级分布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窨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能级分布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基础知识]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1.原子核外电子以极高的速度、在极小的空间内作永不停止的运动。2.核外电子的运动不遵循宏观物体所具有的运动规律。描述核外电子运动通常采用统计的方法---电子云

“电子云”图的认识:(1)电子云是人们形象虾地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多少(2)电子云图通常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所得到的图形,即小黑点的疏密与电子在该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大小成正比。(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电子层(n)1
2
3
4
5
6
7
符号
K
L
M
N
O
P
Q分层依据: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
【讨论后口述】(不能测出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即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统计学概念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机会多,小黑点疏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机会少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2.原子轨道分
类:
s、p、d、f分类依据:同一电子层中电子运动的能量仍有区别,电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1)原子轨道形状----决定轨道的类型s----球形
p---仿锥形
d、f轨道较复杂(2)原子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决定该种轨道类型的个数s------1
p-----3
d-------5
f-----7填表电子层原子轨道类型原子轨道数目可容纳电子数1234n3.电子的自旋:原子核外电子有两种不同的自旋方式。
理解识记想象课本P12通常“↑”和“↓”用表示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堂练习]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2.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
6s
B.2d
C.3f
D.7p3.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4.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1)1s,
3d
(2)
3s,3p,3d
(3)2p,3p,4p
5.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1)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s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p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2)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C无此能级C
(小结)(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该电子所处的点子层、原子轨道(包括形状和伸展方向)、电子自旋几个方面决定(2)从能量角度看,不同的电子层具有不同的能量(因此电子层也称为不同的能层);同一电子层(即同一能层)中不同形状的轨道也具有不同的能量(因此一定电子层中具有一定形状的轨道也称为能级),但同一能级的不同伸展方向的能级具有相同的能量(3)轨道能量(能级)的高低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
板书计划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电子层(n)K
L
M
N
O
P
2.原子轨道
s、p、d、f3.电子的自旋:
反馈
以自学为主,识记能级图。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妙
物质结构理论
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人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最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0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必修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卢瑟福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2.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越迁,了解其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回述]
1.原子序数: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
AzX
A质量数
z质子数
b.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3)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10e-微粒                                   
讨论
三等量是原子结构的基础
【讨论后口述】
氢离子、氢原子
从分子(水)、阳离子(水合质子)、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原子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
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
①周期(共七个)
②族
族序数
罗马数字
用表示;主族用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②主族序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
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4)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5)同位素的性质:
(6)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1%+A2×a2%+……
A1、A2……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为核素的原子百分数或核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
4.元素周期律:
(1)含义
(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具体体现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③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口答
对照学案讨论
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5.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1)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
如:
H+<
H<
H-;
Fe

Fe2+

Fe3+
;
(2)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如:
①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H->Li+>Be2+
②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O2->F->Na+>Mg2+>Al3+
③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S2->Cl->K+>Ca2+
(3)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①同主族的元素,半径从上到下递增
②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
6.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每层最
多容纳电子数2n2(n表示电子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Na+Cl练习:比较Ge、P、O的半径大小Ge>P>O
7.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
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
2、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的易难
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
(小结)巩固基础知识
作业:画出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计划
必修2知识回顾
1.原子序数:
2.元素周期表:
3.有关概念:(1)质量数(
A
)=质子数(Z)+
中子数(N)
4.元素周期律:
5.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依据
6.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7.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反馈
以自学为主,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掌握不好。
一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理论、原子轨道理论。机率
(2)轮廓杂化
一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级的能层区别与联系;
构造原理:
ns
<
(n-1)d
<
(n-2)f
<
np应用:
(1)第几周期元素才可能有d能级:
(2)最高能级为5p3的原子序号为:(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应用:注意ds区中的(n-1)d5ns1
(n-1)d10ns1(4)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的区别(5)微粒大小比较
一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第一电离能越大,
性越强
(2)电负性越大,
性越强
(3)电负性差>1.7
,离子键
拓展应用:(1)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或最高价碱的碱性比较.
(2)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例:已知AlCl3是共价化合物,则BeCl2预测为何种化合物。为什么?
一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焰色反应是电子跃迁的一个重要应用
一5.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
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s区、p区、d区、ds区、f区
多少个元素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第七周期常考点拓展: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一6.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总体规律:依次升高(2)特别的:第IIA和IIIA主族元素的不同
NaMg>Al
C>N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教学课题
专题
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单元
第一单元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节题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2.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回述]1.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如何才能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物质?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阅读]
教材P(2~3)——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交流与讨论]
3.是谁最早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人们通常称的原子之父又是谁?
4.原子学说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它能否解释“1体积的氯气和1体积的氢气生成2体积的氯化氢”?试分析原子学说缺陷所在。
5.是谁最早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基本要点是什么?
6.俄国化学家________________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______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变的化。他排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包含_____种元素。元素周期律从理论上指导了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应用。
7.19世纪中叶以后,对有机物认识有何进展?
8.物理学上的那些重大发现提供了分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理论基础?
9.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的实验方法有何发展?
10.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_______的基础上的,最有影响的两位物理学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是通过______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后者研究了______________后,大胆地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讨论【讨论后口述】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展示]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阅读]
教材P(4~6)[思考、交流、讨论]
1.碳的四种同素异形体在性质和用途上有极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教材P(5)“交流与讨论”
3.教材P(6)“交流与讨论”
4.试总结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小结)知道物质结构认识探索史作业:P1-6
板书计划
专题1提示物质结构的奥秘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反馈
以自学为主
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2、原子分子论
阿伏加德罗
3、元素周期律(表)
门捷列夫
4、对有机物认识的进展
碳原子的四价
碳原子成键的立体构型
分子中价键的饱和性
有机合成可“按图索骥”
5、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电子
氢原子光谱
元素的放射性
微粒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
6、实验方法上的改进
红外光谱
电子显微
原子吸收光谱
X射线衍射
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了新的量子观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等哲学家的原子论思想
道尔顿最早提出科学的原子学说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
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2、根据结构预测物质性质
3、合成或分离预期性质的新材料
4、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
5、研究结构实现绿色合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金刚石
石墨
C60
碳纳米管
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碳的四种同素异形体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课题
专题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单元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节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必修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卢瑟福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5.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越迁,了解其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讲解)1、发展史实心小球面包式核式结构量子模型创立科学家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原子之父)玻尔实验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氢原子光谱理论内容原子是实心球体,不可再分。西瓜式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结构。质子中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量1个单位1个单位大非常小电性正电荷中性正电荷负电量1个单位01个单位体积小小小位置原子核原子核中心占体积大
【讨论后口述】【讨论后口述】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提问]什么叫电子云?[典型例题]
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子数为4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实心球”紧密排列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请根据上述现象得出金箔中Au原子结构中原子核的一些性质,试写出其中三点:



(分析)抓住关键词认为原子是“实心球”
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

(小结)
化学发展史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理解并学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起源。原子结构的认识,才使化学成为被承认的学科,直到今天原子结构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道尔顿、玻尔、卢瑟福、阿伏加德罗、爱因斯坦等。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信息转化、审题能力空间想象力语言表述能力(准确)
口答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大小所得到的图形叫电子云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想。
α粒子为带正电粒子。大多数能通过,说明原子内部有“广阔”的空间。原子核存在,且带正电荷。原子核具有较大的质量(α粒子被弹回)(电子占有较大空间,质量小)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堂练习]1.据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则H3和H2属于(

A.氢的同位素
B。氢的同素异形体
C.同分异构体
D。同系物
2.电子云小黑点图中的小黑点表示(

A.每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B.电子绕核运动的轨迹C.每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了一次D.小黑点越稠密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机会越大3.质量相等的石墨与足球烯(C60)所含有的质子数(

A.前者大
B。后者大
C.相等
D。无法确定
BDC
(小结)巩固原子结构基础知识,认识电子云作业:画出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计划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2、原子结构及组成微粒3、电子云
反馈
以自学为主,原子相关知识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