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二三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二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在与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该原则。一二三4.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5.影响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自主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表达了亚洲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原则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它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出发点: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和睦相处。原因: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二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一二三提示: 一二三拓展延伸新中国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既促进了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史料实证
在(1954年)6月27日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他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周恩来总理认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基本条件。
(2)根据材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国与国交往基本准则的原因。提示:(1)尊重各国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了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原则。历史解释
(1)基本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特点:
①包容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历史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典例剖析
【例题】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题目立意:外交政策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色。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政策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本题就旨在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的认识,考查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新特点的把握和理解。
解题指导: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周边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如何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同这些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课件11张PPT。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二三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影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二三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二三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提示: 史料实证
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周恩来曾多次致电联合国,申明本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要求让她所指派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各机构的工作。……但是,1950年后的20年来,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的不断扩大,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长期不能恢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提示:(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阻挠。
(2)新变化: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原因:中国致力于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给它们提供无私帮助,获得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历史解释
(1)联合国有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真正代表,才真正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2)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首次有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于国际和平与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第三世界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理会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很大的鼓舞。(3)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自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决议之日起至1972年底,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有2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复交或将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形成了又一个建交高潮。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决定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就从法律上、政治上、道义上宣告了“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谬论的彻底破产。典例剖析
【例题】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题指导:A项说法错误,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不能说明“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于1971年,而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发生于1979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多数国家反对美国,故C项不正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选D项。
答案:D课件11张PPT。单 元 整 合一、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
1.时空再现
(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屈辱的外交由此结束。新中国政府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2)面对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新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同苏联建交,并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20世纪50年代,为处理同周边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核心知识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地表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2)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新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外交
1.时空再现
(1)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增兵中国边境,中国外交局势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出现了僵局。与此同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断增多,中国支持他们的民族解放斗争,致力于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出现了重大转机,这是世界政治格局中力量对比发生演变的结果。
2.核心知识
(1)1971年,第26届联大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相继正常化,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三、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时空再现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迫切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2.核心知识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
(2)新时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试题回放
1.(2016全国乙)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注意“1957年”“1965年”两个时间信息。切入点是“外交背景”。从材料信息看,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1957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苏联和东欧国家,而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双边贸易由此锐减,而中国大陆和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相对上升,故选B项。1965年,中国尚未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2.(2015广东文综)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情况。由表格中的数字信息可以看出,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而中美之间的贸易急剧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导致中美贸易剧减,故选B项。抗日战争胜利不可能使中美贸易急剧下降,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应该增加,故C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的现象应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而不是不结盟运动兴起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山东文综)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1950~1972年正处于“冷战”时期,中英两国从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逐步升级外交关系,故本题选B项。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和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会影响中英关系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在题目时间范围内,中英两国意识形态的对抗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B话题归纳
就全国高考来看,全国卷近几年虽然对这一部分内容考查较少,但外交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学习中应该重点把握这一部分内容,注意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中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外交政策出现新调整的原因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及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等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