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7 20: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2.《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曾引用谚语“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这说明(  )
A.战国时期世袭制逐步被破坏
B.“家国一体”的局面开始形成
C.君臣关系实质是一种买卖关系
D.分封制下贵族政治关系稳固
3.《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的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应是指(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
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汉书》的记载8.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9.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10.费正清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2.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士族垄断仕途
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
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13.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4.《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15.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16.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 (  )
A.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
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
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
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
1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8.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
1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1.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  )
A.独立自治的城邦特征
B.多山地的地理特点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22.演说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可直接影响到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决策。这体现出雅典 (  )
A.文化高度繁荣
B.公民大会决策受制于个人
C.人文思想泛滥
D.崇尚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
23.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权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管理国家的权利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D.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24.苏格拉底指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语表明他认为雅典民主制有什么缺陷(

A.非雅典公民没有选举权利
B.容易导致“外行治国”
C.没有审议公职人员的能力
D.不利于专门人才成长
25.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人平等
B.民主监督
C.法律至上
D.轮番而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第27题18,第28题20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9分)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见下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3分)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2分)与材料二反映的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
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9分)
28.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增减)”。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10分)
【历史答案】
1---5
CACBA,
6—10
DADBC,11---15
DCDAA,
16---20
CDBCD,21---25
ADCBD
26.(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3分)
(2)(按以下三个层次分析。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9分)
27.(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分)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2分)
特点: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被削弱。(4分)
(2)相权威胁皇权。(3分)说明:①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4分)②清朝设立军机处。(2分)
28.(1)目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统治。(2分)
效果: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6分)
(2)说明: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3)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6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