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千米的长度单位的概念,熟记米和千米的进率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2.建立吨的质量单位的概念,熟记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的实际长度,同时建立1千米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4.使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运用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认识到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良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例如公路的路标等。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帮助学生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2.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体验活动,如绕操场跑4圈,每圈250米,这样就是1千米,另外像每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就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通过算一算、跑一跑等活动,建立1千米和1吨的概念。
1 千米的认识
2课时
2 吨的认识
2课时
3 练习
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材第20、第21页的内容。
1.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之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同时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建立1千米也就是1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即1千米(公里)=1000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测量的良好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练地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卷尺,挂图,米尺和盒尺。
老师提问: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老师请同学们具体表示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老师请学生把下面的填空题补充完整。
1米=( )分米 1米=( )厘米 90分米=( )米 80分米=( )厘米
1.教学千米的认识。
(1)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是米。例如老师买了3米布,这根木棍的长度是1米等,这些都是用米作单位的。那么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认识千米。
老师出示教材第20页例1图。
老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后,说一说图中的180千米、60km、98千米所表示的意思。例如:铁路边里程碑上的“180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180千米,然后指出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又叫作公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公里)。
老师板书课题:千米(公里)的认识
老师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2.教学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运动吗 你们参加过100米的短跑比赛吗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幅图。
老师:如果你在这个长100米的跑道上来回走上5次,就是10个100米,也就是1千米,可以用km来表示。
老师板书:1千米=1000米
请学生独立记忆千米和米的进率。
老师提问:同学们每天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坐公共汽车的。如果一个人步行每小时能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驶15千米,现在请你们估算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
3.实际操作、测量,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老师拿着卷尺带学生到操场上,以人或者树的位置为起点,先测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目测100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一分十几秒,还要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同学们如果用一般的步行速度,走12分钟左右的距离大约就是1千米。现在就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
老师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测量操场一周的长度,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米尺或盒尺,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测量。选好一个记录员,然后学生们开始进行实际操作。
(1)实际操作,合作测量。
(2)整理数据,计算长度。
(3)推算出1千米的距离。
(4)亲自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1.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3)老师指导,集体订正答案。
2.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3)集体订正答案。
请查阅资料后再填空。
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它的总长大约是( )千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米 千米 千米
思维训练
略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长度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老师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幼儿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验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老师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一 复习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操场的 (米)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 请大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学生: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老师:1米等于多少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画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老师:如果要测量南京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老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南京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测量两个城市的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1.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老师:老师手里拿的是米尺,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老师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老师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
(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老师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 (3分钟)
那么沿这个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15分钟)
老师板书:15分钟走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结: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抽象“千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第21页“想想做做”第1、第2题。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 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课件演示: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比例尺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和比例尺,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四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学生甲: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
学生乙:走一走看看是不是15分钟。
老师:你们说得很对,我们还可以这样证实。(课件演示)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老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练习
教材第21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对千米的认识。
2.能够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投影仪。
1.请学生说一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
2.填空题。
1千米=( )米 1000m=( )km
老师出示图片。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足球运动员一场球赛下来,大约要奔跑多少米吗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在场上大约要奔跑7000米,你们知道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吗
老师板书:7000米=( )千米
老师先请学生思考半分钟,然后说出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7000米=(7)千米。因为7000米里面有7个1千米(或7个1000米),也就是7千米,所以填7。
老师提问:如果问7千米等于多少米,你知道应该怎样填吗 请你思考半分钟。
老师板书:7千米=( )米
学生:我认为应该填7000,因为1千米等于1000米,7千米就是7个1000米,也就是7000米,所以填7000。
老师小结:要想解答米和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问题,必须要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1千米=1000米。
1.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2.补充练习。
5km=( )m 2000m=( )km 3km=( )m
8000m=( )km
6000m=( )km
9km=( )m
3.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4.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5.连线练习。
每小时行15千米
北京到香港九龙的铁路跨越了9个省市,它的全长是( )千米。(查阅资料后再填空)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4000 3 9000 6
2.
5000 2 3000 8 6 9000
3.(1)925千米 (2)700千米左右 1200千米左右
4.略
5.
思维训练
2553
吨的认识
教材第22页的内容。
1.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够运用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认识到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建立1吨的概念,熟记质量单位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即1吨=1000千克。
实物投影。
1.老师提问:同学们,以前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
老师追问:你能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的具体质量吗 (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题。
4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千米=( )米
9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
1.教学吨的认识。
(1)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例如我们说一袋白糖重500克,一袋食盐重1千克等,那么是否还有比这两个质量单位更大的单位呢
(2)引导学生看图。
老师在投影上出示图。
老师请学生观察图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出,在生活中像这样比较大而且比较重的物品还有许许多多,如果还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显然比较麻烦,因此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吨的知识。
老师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老师提问:1吨到底有多重呢
2.教学千克和吨之间的换算。
(1)学习1吨=1000千克。
老师出示大米图。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多少袋大米 (一共有10袋大米)
老师追问:如果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同学们算一算10袋大米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甲:10袋大米就是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
老师直接引出:1吨就是1000千克。
老师指名让学生反复读出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老师出示小学生图。
老师提问:二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又是多少千克 你知道是几吨吗
学生乙:10个同学的体重是250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老师继续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20袋又重多少千克 是几吨呢
学生丙:10袋水泥重50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等于1吨。
老师提问:现在你们对吨这个质量单位已经有所了解。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
(2)学习3吨=( )千克。
老师先请学生仔细审题,然后思考1分钟,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学生乙:因为我们知道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也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
老师只要求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而不必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3.认识吨的符号“t”。
老师出示图。
老师提问:“55t”和“15t”中的“t”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t”在这里表示吨的意思。
老师小结:就像千克和克一样,吨也有它的表示符号,就是“t”。
1.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意。
(2)小组内互相交流。
(3)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2.根据上题口答下列问题。
(1)6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 是多少吨
(2)10头牛重多少千克 是多少吨
(3)20头猪重多少千克 是多少吨
(4)30桶油重多少千克 是多少吨
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来称大象的体重,你有什么办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头牛 5桶油 10头猪 20袋水泥
2.
(1)3000kg 3t (2)5000kg 5t
(3)2000kg 2t (4)6000kg 6t
思维训练
略
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通过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有趣的故事情境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是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学生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单位。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及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收集了一些现实的素材继续帮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学生的体重以及2头牛、20袋水泥、5桶油、10头猪的质量,他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产生对1吨的感性认识。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还让学生从1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是1吨,从1块轻质砖20千克推算几块砖是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
恐龙曾经是统治地球的生物,它们的体形非常庞大。霸王龙的体重有8吨,梁龙的体重有20吨,剑龙的体重有10吨……
练习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1.巩固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2.能够正确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环保意识。
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投影仪。
1.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老师要求学生一看(审题),二想,三动笔。
(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把你选择的答案涂上颜色。
4t 40kg 3t 30kg 750g 750kg
3.填空题。
1t=( )kg 8000kg=( )t 3t=( )kg 9000kg=( )t
4.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先把题意看清楚,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3)集体订正答案。
5.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1)先看清题意,再填空。
(2)老师可指名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6.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独立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答案。
7.下面里填什么数,才能使最后的质量是1t
怎样才能使两边的物体平衡呢
共1000g
共40kg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千克 克 吨
2.
4t 30kg 750g(涂色略)
3.1000 8 3000 9
4.
3000 4 8000 6
5.
(1)100 100 (2)200 50
6.
15×60=900(吨)
7.
10桶油 40袋面粉 5个杠铃 25只羊
思维训练
左边有40份同样多的苹果就可以和右边平衡,因此左边应再添上39份同样多的苹果,也就是195个苹果。
练习
教材第24、第25页的内容。
1.巩固对长度单位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
2.能够正确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以及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投影仪。
1.教材第24页练习三的第1题。
(1)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答案。
2.教材第24页练习三的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答案。
(3)老师任意选出两道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教材第24页练习三的第3题。
(1)学生审题。
(2)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3)集体订正答案。
4.教材第25页练习三的第4题。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后再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5.教材第25页练习三的第5题。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列式解答。
(3)全班订正答案。
6.教材第25页练习三的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明确题意。
(2)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老师板书。
(3)学生分别列式解答。
(4)集体订正答案。
7.教材第25页练习三的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全班订正答案。
8.教材第25页练习三的第9题。
(1)学生读题,审题,明确题意。
(2)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租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需要150元,租一辆载重3吨的汽车需要120元。如果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怎样租车省钱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吨 千米 千克 米 吨 千米
2.
5000 7000
8000 9
400 3
3.(1)3000-2000=1000(米) 1000米=1千米
(2)2000+3000=5000(米) 5000米=5千米
4.
15×5=75(吨) 100×5=500(吨) 250×5=1250(吨) 生产5吨石油需要用水75吨;生产5吨钢材需要用水500吨;生产5吨纸需要用水1250吨。
5.
4吨=4000千克 792×5=3960(千克) 3960千克<4000千克,能够一次运完。
6.38+27=65(吨) 65÷5=13(次)
7.
略
8.略
思维训练
第一种租车方法:租9辆载重3吨的汽车。120×9=1080(元)
第二种租车方法:租5辆载重5吨的汽车和1辆载重3吨的汽车。
5×150=750(元) 750+120=870(元)
……
众多方法比较起来,第二种租车方法最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