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数据。
2.分类整理数据。
3.分段整理数据。
1.结合以前学过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分类、分段整理数据。
2.
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分段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老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把时间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按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 分类整理数据
1课时
2 分段整理数据
1课时
上学时间
1课时
分类整理数据
教材第96、第97页内容。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数据。
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收集数据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整理数据。
课件投影。
老师: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日期就是我们的生日,你的生日在哪个月 咱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最少呢
学生:我觉得应该在每个月都有过生日的。
老师:怎样收集这些数据呢
学生:先让大家汇总一下都是在哪个月出生的,然后我们再按照月份统计一下。
老师:那么大家就分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吧。
学生讨论,汇总每个月过生日的有多少人。
老师:现在问题来了,每个小组各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统计出来了,我们还是不能一眼看出全班同学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月人数最少,该怎么办呢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有不同想法的同学先不要下结论是好还是不好。
老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说一下本组得出的方案。
学生甲:我们组不是每个月份都有过生日的,我想其他组也应该有的月份没有人过生日,但是我们可以把每个组在同一个月份过生日的人加起来,我们做了下面的表格: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只要按照表格填一下,最后再比较一下各月份过生日的人数,很容易就能看出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学生乙:我们组的想法和甲组类似,我们是先分男生和女生统计,然后再把男、女生分别在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统计一下,最后汇总,我们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男生
女生
总计
不过看起来比甲组的方法要复杂了一点。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自然就发现了方法的优劣,要适时给予鼓励)
……
老师:前面几个组总结的方法都非常好,最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老师提问:按照上面的方法你能统计一下我们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最少吗
(学生展开讨论,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不是很困难)
学生:我们组是按照下面的表格统计的。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老师: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和上面按照月份统计的结果其实是一致的,不过统计时对数据的分类方法不同,因为统计对象不变,所以统计结果反映的基本事实是一致的。
老师:今天其实我们是运用了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只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我们统计的对象是数字而不是实物。掌握了这种分类统计的方法对我们分析数据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比如我们要在全校学生中做一个调查,只是统计的人数多了,方法是可以通用的。
老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如果要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甲: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学生乙: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
老师: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小啊!我们一定要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每个学期班里都会组织单元测验,你能想办法收集并统计一下每个单元测验班里同学的成绩吗 你知道哪个同学的成绩比较稳定吗
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思维训练
略
分类整理数据
按照月份统计每个月过生日的同学: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按照季度统计每个季度过生日的同学: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1.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分类整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感知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
教学中努力用课标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段整理数据
教材第98、第99页的内容。
1.
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
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分段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段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课件投影。
老师:我们班的同学年龄大概是几岁 年龄和你们的身高有关系吗
(学生讨论)
1.
获取信息。
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是9岁或者10岁,但是年龄相同的同学身高却不一定相同,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男
女
9岁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岁
131.4~143.6cm
131.5~145.1cm
从表中可以发现相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身高也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在正常身高的范围之内都没有问题。对照上面的表格,看一看你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如果比正常身高要低就一定需要加强锻炼,合理膳食。
学生甲:我们组的男生都是9岁,最高的136.4cm(数据仅供参考),最低的128.7cm(数据仅供参考),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学生乙:从表中的标准来看我们组的女生都普遍偏高,男生基本都在正常身高范围之内。
2.
处理信息,寻求策略。
老师:那么谁能说出咱们班身高最高的同学是多少,最矮的身高是多少
按照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每个小组里同学的身高,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学生丙:我们组是分段整理的数据,身高比正常身高低的放在第一组,属于正常身高的放在第二组,身高比正常身高高的放在第三组。这样要想找到最高的同学就从第三组中找,最矮的同学从第一组中找。
老师:嗯,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这正好体现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分段整理数据的优势。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丁:我们组是把全部同学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一眼就能找到最高的和最矮的同学了。
老师:嗯,如果人数太多的时候这样排列是很麻烦的,不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我们都能找到每个小组中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但是如果我想知道每个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相比是个什么情况该怎么整理这些数据呢
(适时鼓励学生按学生丙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得出本组同学超过正常身高和低于正常身高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老师: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把本组最高的身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多少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本组统计结果汇报)
老师:我们把各组最高的身高放在一起比一比,找到我们班最高的身高;把各组最矮的身高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找到我们班最矮的身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老师:我要想知道我们班男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在正常身高范围内该怎么统计呢
学生:可以先数出每个组的男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在正常身高范围内,然后再把各小组统计的数据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老师:对,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在统计身高的时候,最好分成三段“低于正常身高的、在正常身高范围内的、高于正常身高的”来整理数据,这样我们上面的每个问题都比较好回答了。
3.
归纳总结,提升思考。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统计身边的哪些情况
。(班里同学的身高,体重,降水量,水污染情况,温度,等等)
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成绩最好的是49个,最差的是16个,这两个成绩相差49-16=33(个)。
(2)有4人的成绩达到优秀,有2人不及格。
思维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男
女
9岁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岁
131.4~143.6cm
131.5~145.1cm
本课的研究对象是大家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出于孩子的心理,都喜欢自己比别人长的高,所以大家对收集身高数据充满好奇和兴趣,这就做好了第一步,充分调动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列表分段整理数据,能很容易得到某个区间段的数据,从而找到特征数据,比如最高的,最矮的,最长的,最短的,等等。
课堂上积极调动大家的情绪,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上学时间
教材第102、第103页。
1.
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
综合整理数据,发现数学信息,发展统计观念。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课件投影。
老师: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统计的知识,比如统计班里每个同学的爱好、出生月份等。这节课我们就用学到的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老师:我们每个同学的家离学校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上学路上用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和同学比一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呢
1.
处理问题,寻求策略。
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要解决上面的问题。
学生甲:我有时候走路上学,有时候坐车,这个时间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乙:可以先估计一下每天上学路上用了多长时间,记录一个大概的时间。
学生丙: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会不一样,我们该怎样估计比较合适呢
……
老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还比较多,我们又遇到难题了。我建议大家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也就是说先收集数据再进行整理,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表格。(出示教材第102页表格)
老师:这个表格是连续记录了5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最后算出每天经过的时间,我们再据此进行估计每天上学途中要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2.
各小组讨论汇总。
学生甲:我们组的同学有的离家特别远,有的很近,用时差距很大啊!
学生乙:我们组也是。
……
老师:根据上面记录的几天的上学时间,得出一个上学用时的平均值,分小组把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出示教材第103页表格)
引导学生回顾运用分类整理数据的知识。
老师:结合上面的信息和统计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 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 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 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 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
老师: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
学生甲:可以根据小组统计的结果重新分类整理。
学生乙:可以按照上学时间从少到多把收集到的数据排列起来,找准自己上学所用的时间段,这样就能很轻松看出大概有多少人和自己上学用的时间差不多。
……
老师:在本节课中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上学时间,了解了同学们上学用时的大体情况,加深了我们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最主要的是我们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统计同学们每天回家做家庭作业用的时间长短,谈谈你对学生课业负担的看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上
学
时
间
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 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 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 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 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
1.
本课是在学完本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之后的一堂实践活动课,课堂上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统计知识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掌握了这一技能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