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诗经》二首蒹 葭蒹葭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芦苇”解题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zhízhú)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正音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凝结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流而上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流而下去找 她,像在四面不着水的中央。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所怀念的从:追寻明意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 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 , 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坻 。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流而上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sìzh?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流而上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翻译: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结构内容《蒹葭》的结构有何特点: 全诗共三章,
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A、找出写景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写景: 渲染了一种凄冷寂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内心凄凉惆怅。写景蒹葭萋萋苍苍采采凄冷寂寞凄凉感伤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朝露结融,时间发展写景:有何作用?c、为什么选择蒹葭?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写人伊人诗中的追寻者析人物1、想象“伊人”的形象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伊人,在水一方。2、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4)“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理想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其它理解闻一多: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彷佛 她在水的中央?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彷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歌词:邓丽君《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1、仿句练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 ,
而是 。 范例: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五、看谁背得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背诵一、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 音乐美和形式美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2、为什么主人公不能如愿以偿?结果怎样? 这样写使诗歌含蓄蕴藉;“朦胧”美、“距离”美是本诗的最动人之处。 3、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4、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关雎》
(1)“起兴”。“兴”是触景生情,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
(2)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1、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 《蒹葭》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对蒹葭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两首诗的意境比较:《关雎》:阳春三月的夕阳,关关鸣唱的雎鸠,洒满金光的湖面,嫩生生的荇菜,随风飘拂黑发的倩女……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茫,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扑朔迷离,烟水苍茫,神秘莫测的意境美)大胆说出你的初读感受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
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含蓄美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意境美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