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 课件+教案及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6.庄子二则 课件+教案及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8 10:34:26

文档简介

庄子二则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 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共26张PPT)
寓言
浑沌之死
26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重点)
(难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保存于
《庄子》一书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大胆言论而无所顾忌。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寓言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威王曾以千金邀他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但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揭露统治者宣扬的“仁义”的虚伪,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无为”的庄子
倏忽

读一读字音
shū

写一写字形
浑dùn
(
) 

(一)古今异义:
浑沌待之甚善
古义:友好。 今义:善良。
(二)词类活用
1.日凿一窍(名词作状语,每天)
2.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名词作状语,常常)

文言知识积累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点拨:“于浑沌之地”,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倏与忽时于浑沌之地相与遇”。
2.判断句
南海之帝为倏
点拨:“为”表判断。
3.省略句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点拨:省略主语“倏和忽”。
(四)名句积累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导思1.《浑沌之死》中庄子用
“倏”与“忽”这两个字做神的
名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缺乏冷静思考
关键词:
无为
导思2.《浑沌之死》中倏与忽为
报“浑沌之德”而为浑沌凿七窍,
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遵循规矩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浑沌之死》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画出来。

用着重号标出你有疑难的词句,并尝试解决它们。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为:叫作。
倏:南海的帝王叫作“倏”。
忽:北海的帝王叫作“忽”。
浑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作浑沌。
相与:一起。
注释:
善:友好。
南海的帝王叫作“倏”,北海的帝王叫作“忽”,中央的帝王叫作浑沌。倏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处一起相会,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译文:
原文: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谋:商量。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以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
此独无有: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尝试凿之:(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注释:
德:恩,恩情。
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凿出一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译文:
三位神的名字有何寓意?
【答案】“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代表老庄思想中的“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浑沌”是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自然的状态,代表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这三个名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深意,充满幽默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奇诡。
【难点探究】“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案】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南:倏
中央:浑沌
北:忽
浑沌之死


好心办坏事
浑沌死
相遇
凿开七窍
《浑沌之死》中,庄子用“倏”和“忽”因感恩而为“浑沌”开窍,结果导致“浑沌”死亡的故事,寄寓了应该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警示世人:不按规律办事,违反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结果事与愿违。
瑰玮奇诡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浑沌之死》中庄子用“倏”作为南海之帝的名字,用“忽”作为北海之帝的名字,将中央之帝称为“浑沌”,有趣而妙不可言。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喜而伏地。
【译文】宋国有个叫狙公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这些猕猴一听都跳起来发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共31张PPT)
寓言
呆若木鸡
26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呆若木鸡》。
(重点)
(难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保存于
《庄子》一书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大胆言论而无所顾忌。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寓言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威王曾以千金邀他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但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揭露统治者宣扬的“仁义”的虚伪,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无为”的庄子
恃气
虚骄

读一读字音
shì
jiāo
纪shěng(
)子

写一写字形

(一)通假字: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反”通“返”,转身
)
(二)古今异义:
1.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古义:逃跑。 今义:走路。
2.其德全矣
古义:精神。 今义:品行,道德。
3.鸡虽有鸣者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文言知识积累
(三)一词多义
1.德: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恩,恩情,名词)
其德全矣(精神,名词)
2.日:日凿一窍(每天,名词作状语)
十日又问(天,一昼夜,名词)
3.应:犹应响影(做出反应,动词)
异鸡无敢应者(应战,动词)
4.已:鸡已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动词)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已经,副词)
5.为:中央之帝为浑沌(叫作,称为,动词)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给,替,介词)
(四)文言句式
省略句
方虚骄而恃气
点拨:省略主语“斗鸡”。
(五)成语积累
呆若木鸡:原指训练好的鸡,能镇定自若,跟木雕的
鸡一样。现在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六)名句积累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导思1.《呆若木鸡》中
纪洧子养的斗鸡能使“异
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
于什么?
精神内敛
关键词:
无为
导思2.
“呆若木鸡”的鸡是真的“呆”吗?其实
质是什么?
沉静专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呆若木鸡》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画出来。

用着重号标出你有疑难的词句,并尝试解决它们。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纪渻(shěng)子:人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注释:
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过了十天(宣王)就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译文:
原文: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犹应响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犹,仍然。应,做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疾视,怒目而视。
虽:即使。
无变:没有反应了。
注释:
过了十天,(宣王)又问(鸡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训练鸡的事)。(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训练鸡的事)。(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有叫的,(它)已经没有反应了。”
译文:
原文: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注释:
看它,呆得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完备,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跑了。
译文:
1.“十日又问”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十日又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表现了宣王的急躁,又交代了训练时间,更引出了纪渻子的话,用以说明这只斗鸡的变化。
2.“似木鸡矣”“似”字好在哪里?
【答案】此题运用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法。“似”字写其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此题运用摘句概括文意法。方虚骄而恃
气——犹应响影——犹疾视而盛气——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4.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是侧面描写,通过对别的鸡的表现的描写,表现了斗鸡已经消除了外在的虚浮、骄矜、自恃之气,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对手。
【答案】此题运用概括故事包含的道理。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
理,就能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
【难点探究】如何理解《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开端
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
犹应响影
犹疾视而盛气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结局
似木鸡,德全,异鸡无敢应者
呆若木鸡
发展
《呆若木鸡》中,庄子通过一只已臻最高境界、“似木鸡”的斗鸡,表达“恬淡无为”的主张,说明只要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阐述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就会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对手的道理。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呆若木鸡》中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庄子名言精选: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齐物论》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养生主》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 逍遥游》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 逍遥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 养生主》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 人间世》
8.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 天道》
9.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田子方》
10.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 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