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
史
卷面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有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3、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收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A.孝悌之义
B.仁者爱人
C.为政以德
D.等级秩序
4、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5、“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A.孔子的“仁爱”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墨子的“尚贤”思想
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7、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
“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9、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1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12、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13、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
A.理学的理论化
B.儒学的社会化
C.社会的宗族化
D.教育的平民化
14、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15、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东林党人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表明东林党人
A.要求复兴儒家经典
B.致力于思想解放
C.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D.倡导改革监察制
16、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该观点应是(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即知识
17、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18、文艺复兴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名言:“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
A.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
B.人们找到了自我,不再信奉上帝
C.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D.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沉重打击
19、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20、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21、“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挑战教会权威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否定宗教信仰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22、“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为此,西欧掀起了( )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工人运动
23、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
A.
君主立宪
B.
人民革命权利
C.
社会契约
D.
三权分立
24、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
A.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B.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25、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让·梅叶说:“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多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他的意图是( )
A.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
B.掀起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
C.确立“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信条
D.号召人们与封建专制作斗争
二、非选择题(26题30分,27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及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的过程。(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6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灵持何态度?(2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3分)
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2分)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4分)
(3)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3分)
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5
DBABA
6—10
DCBCA
11—15
BDBAC
16—20
CBABC
21—25
ACCDD
二、非选择题(26题30分,27题20分,共50分)
26、(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
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6分)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6分)
(2)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
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4分)
发
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4分)
(3)背
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6分)
原
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
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分)
27、(1)态
度:
怀疑神灵。(2分)
社会根源:
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繁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3分)
观
点:
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2分)
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促进人文主义复苏。(2分)
(2)主张: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4分)
破坏: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4分)
(3)认识:人文主义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