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7 19: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玉帛(bó)  未孚(fú)  衣冠(guān)  孀妻(suāng)
B.旗靡(mǐ)
昳丽(yì)
箕畚(běn)
辙乱(zhé)
C.始龀(chèn)
期年(qī)
溯洄(sù)
间进(jiàn)
D.穷匮(kuì)
万仞(rèn)
进谏(jiàn)
荇菜(xíng)
2.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B.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C.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可以一战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何苦而不平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战于长勺
苛政猛于虎
B.公将鼓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C.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D.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7.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____________,三而竭。(《曹刿论战》)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蒹葭》)
8.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请你完成题目。(6分)
第一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1分)
第二题: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4分)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1分)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什么看头儿。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为了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
(2)你认为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能够表现出黄四娘家的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三题:下面是一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知识,将其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1分)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继承 国学 之 中
9.名著阅读。(5分)
《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回,唐僧师徒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庄,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上文中的甲指______________(河名),乙指______________(动物名)。
二、阅读探究(36分)
(一)(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第②段对曹刿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2分)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1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12.本文详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战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13.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的形势的一项是(  )(2分)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二)(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子之居即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封之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17.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3分)
(三)(13分)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8.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3分)
19.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20.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3分)
21.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作文(50分)
22.“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B 点拨:A项“孀”应读shuāng,C项“期”应读jī,D项“荇”应读xìng。
2.A 点拨:B项“垄”应为“陇”;C项“敝”应为“蔽”;D项“址”应为“沚”。
3.(1)徧 遍 遍及、普遍
(2)反 返 往返
(3)亡 无 没有
(4)惠 慧 聪明
4.D 点拨:D项中“参差”古今义都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5.C 点拨:A项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比”;B项两个“之”分别为“助词,无实义”“助词,的”;C项两个“故”都是“因此”;D项两个“师”分别为“名词,军队”“名词,老师”。
6.A 点拨:“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
7.(1)再而衰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示例:自以为不如;弗如远甚
(4)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8.第一题:律诗 绝句
第二题:(1)C (2)拟人。写出了黄四娘家的花的浓密、艳丽、香气扑鼻等特点。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适、快乐的心情。
第三题:学习国学里的经典 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9.通天河 金鱼
二、(一)10.D 11.A 12.D 13.B
(二)14.(1)偏爱。 (2)间或、偶然。 (3)主管,主政。 (4)封赏,赏赐。
15.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6.(1)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2)这是你用丰厚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
17.(1)生活琐事 自己的受蒙蔽
(2)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赏罚分明。
(三)18.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19.A
20.①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②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③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④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的偏差;⑤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21.示例一:支持。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魅力与风范,学习传统文化能给自身打上靓丽的底色,能在国际上扩大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示例二:反对。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如果传统文化都进入了校园,今天考中医,明天考武术,后天考周易,再加上数理化英和体育,不是都把我们考焦了吗?
三、22.思路点拨:“读懂”二字,包含了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及阅读感悟。我们可以从自然风景中去领略美,可以从身边人的言行中去感受爱,可以从诗词歌赋中去体会韵,可以从新闻时事中去明白社会责任,可以从发明创造中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写作时,我们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触较深的方面来写,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