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4.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25.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2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的权力关系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27.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
A.宗法制的特征
B.礼乐制的遗风
C.禅让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痕迹
28.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29.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政治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
A.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统一度量衡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30.《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
3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32.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3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3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35.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
C.
三省分权
D.
分层决策
二
非选择题(本题8小题,共160分)
41.(25分)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
(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4分),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6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2分),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分)?
42.(12分)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 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 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 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 , 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 ,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 , 为全国行政中枢。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6分)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 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分)
4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筑行者.成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是?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是?
它的依据又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7分)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答案
选择题:24-28
ABBAA
29-35
CDBABCD
41.材料题:1
(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原因: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
42.
、
(1)中书省负责决策 , 门下省负责审议 , 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 相权一分为三 , 相互分工 , 相互制约。
(2) 职责不同 : 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 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3、
(1)
世袭制
;
血缘、门第、等级。
(2)
察举制
;注重品行、才学、孝
廉。
(3)影响: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