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认识条形统计图、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以及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一天用的纸”。
不同与以往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只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例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2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统计表与统计图结合的方式。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另外,例题的呈现采用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会涂色绘制。
2.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描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统计数量对条形统计图涂色,并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难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描述。
教学建议
1.做好学段衔接、注意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及象形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单元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例,例题的编排也是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要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另外,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各种统计知识的介绍为以后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2.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内容,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越接近他们的生活、越具有时效性、越体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他们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巧妙加以利用,为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统计知识是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的知识,统计知识不但有助于我们设计收集资料的计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其一般步骤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呈现资料、解释资料。所以,统计课程设计应重在如何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学习需求,采用有实效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简单的统计活动
1
一天用的纸
1
机动
1
总计
3
1
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例2、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
教学提示
新课标指出:“使数学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生活案例和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统计图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准确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这部分知识对于做出决策,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统计意识,体会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中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统计意识,体会统计思想。
难点
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1、例2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上月天气情况、空白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等)
师:我想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么办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师: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活动)
设计意图: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1: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材第88页例1
师:(课件出示例1)读图你能读出哪些已知信息?
(预设)
生1:小白猫一共钓鱼9条。
生2:小灰猫上午钓鱼4条,下午钓鱼条数和上午一样多。
生3:小黄猫上午钓鱼5条,下午钓鱼2条。
生4: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统计每条小鱼钓鱼的条数。
师:自己统计一下,并把统计的结果填写在统计表中。
(预设)
小猫全天钓鱼数统计表
师: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得出:“合计”就是三只小猫钓鱼条数总和。)
生自己计算出合计数,最后填写表格。(合计数:9+8+7=24(条))
师:上面的每只小猫全天钓鱼数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表示条数时可以用涂色的方法。你自己能试着在书上涂色吗?想一想,自己试试。
提示:涂色时要找准每只小猫的钓鱼数,表中的一个方格可以代表一条小鱼,因此,钓几条小鱼就涂色几格,涂色后再根据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生独立涂色后,投影展示,然后师课件播放涂色的过程,结果如下:
小猫全天钓鱼数统计图
师:观察涂色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自己试着解答。
(1)(
)钓的最多,(
)钓的最少。
(2)小白猫钓的鱼比小灰猫多(
)条。
(3)小黄猫钓的鱼比小白猫少(
)条。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解答)
(1)(小白猫)钓的最多,(小黄猫)钓的最少。
(2)小白猫钓的鱼比小灰猫多(1)条。
(3)小黄猫钓的鱼比小白猫少(2)条。
(4)三只小猫共钓鱼多少条?
9+8+7=24(条)
答:三只小猫共钓鱼24条。
师:你是怎样读出钓鱼条数最多和最少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直条最高的,数量最多,直条最矮的数量最少。)
师:对比归纳:对比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统计表和统计图虽然都能表示出每只小猫钓鱼的数量,但是统计图更加直观些。
设计意图:
教学时先根据学生有兴趣的“小猫钓鱼”情境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完成“合计”统计,先激活学生已知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图认识的教学,最后归纳比较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异同。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新的建构理念。
知识点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教材第89页例2
师:你能统计本班1个小组同学的年龄情况吗?你能想到哪些统计的方法?
(预设)
生1:统计小组同学的年龄时,可以让同学自己报年龄,然后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进行统计。
生2:还可以让同学举手汇报自己的年龄,然后数出人数统计即“数一数”的方法。
师:想一想,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点?
(预设)
生1: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简单整齐,整理数据时,计算简便。
生2: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时要不重不漏。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分析也到位,那对于统计的结果,你能想到用哪些方法来展示吗?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并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统计结果展示形式。)
师:下面请你把统计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你能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学会用“数一数”、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并比较出不同,经历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过程,能根据条形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这样的统计活动设计从生活中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89-90页的“课堂活动”的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1-5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对1个小组的同学放学回家的方式、上个月的天气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活动练习,学会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记录统计数据,完成统计表,体验和感受统计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练习中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统计调查的结果,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并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预测。
(四)达标反馈
1.三(1)班小朋友喜欢小动物的人数,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1)班小朋友喜欢小动物的人数统计表
(1)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三(1)班小朋友喜欢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图
(2)喜欢狮子和大象的一共有( )人。
(3)喜欢长颈鹿的比喜欢猴子的多( )人。
2.读图表,完成下面的问题。
三年级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
组别
作文组
数学组
体育组
科技组
人数(人)
6
12
3
三年级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
(1)完成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2)(
)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
)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
(3)体育组的人数比数学组少(
)人。
答案:
1.
(1)
(2)10
(3)8
2.
(1)
组别
作文组
数学组
体育组
科技组
人数(人)
6
12
7
3
(2)数学组
科技组(3)5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预设)
生1:统计数据个数的时候,可以使用画“正”字的方法或举手数一数的方法。
生2:可以用统计表展示统计的结果。
生3:还可以使用条形统计图展示统计的结果。
生4:可以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和预测。
…
设计意图:
回顾、反思、整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倾听别人的回答过程中梳理、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在思辨和分析中再次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六)布置作业
1.下面是三(1)班同学为希望小学捐书情况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三(1)班一共捐书多少本?
(3)平均每个小组捐了几本书?
2.下面是某商场2015年1-4月份冰箱销售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某商场2015年1-4月份冰箱销售情况统计表
某商场2015年1-4月份冰箱销售情况统计图
3.某地4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下:
(1)用划正字的方法统计出每种状况的数量。
种类
“正”字统计过程
天数
优
良好
轻度污染
(2)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好
轻度污染
合计
天数(天)
(3)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图
答案:
1.(1)8
11
10
7
(2)8+11+10+7=36(本)(3)36÷4=9(本)
2.30
3.
(1)
种类
“正”字统计过程
天数
优
7
良好
17
轻度污染
6
(2)
7
17
6
30
(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认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结论。
一、提高生活化的资料,感受数学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以学生们敢兴趣的“小猫钓鱼”和“统计同学年龄”这些从生活中取得的数据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展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验成功的数学
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知识。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呈现北京市2015年8月的天气情况。
师:(师课件出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预设)课件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给出动态条形统计图。
师: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哪种表示更清楚?
师: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
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记录数据方法,展示之后引出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接着提出哪个更能更清楚地表示数据,让学生对这两个新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资源
1.计表,完成统计图。
小朋友摘桃统计表
小朋友
小明
小强
琳琳
乐乐
合计
桃子个数
6
7
5
4
(1)完成统计表中的“合计”。
(2)根据数据,完成右面的统计图。
(3)如果每个桃子约重150些桃子一共重多少克?
2.四名同学60米赛跑的成绩统计图如下,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3.
下面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表。
(1)把统计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最喜欢的动物
数量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3)喜欢小熊猫的比喜欢小狗的多(
)人。
(4)根据统计的结果绘制统计图
答案:
1.
(1)22
(2)
(3)22×150=3300(克)
2.(1)丙
丁
(2)丙
3.(1)
最喜欢的动物
小猫
小熊猫
小猴
小狗
数量
4
8
5
4
(2)小熊猫(3)4
(4)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知识,以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新知的起始课,也是今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本课时有2个例题,例1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例2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多种方法的统计和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掌握了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作出科学的分析。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法、学法
本课时的教学,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6)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1设计的教学情境是“统计小猫钓鱼情况”、例2设计的教学情境是“统计一个组同学的年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然想到要解决问题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并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最后制出统计图。
2.提出问题
例1的教学是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先进行“合计”统计,明白“合计”表示什么,接着提出用统计图表示“3只小猫全天钓鱼情况”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解答出来,经历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最后读图回答系列问题。
例2的教学是“统计一个小组同学的年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你有哪些统计的方法?”,在介绍统计方法后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统计的结果并根据结果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画“正”字的方法、举手数数的方法等多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统计;统计结果的呈现,先是以统计表的形式,接着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再次沟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联系。
3、探索问题。
在例1和例2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解答问题方法,教师提出“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内化。例1和例2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提供多种统计方法,并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最后都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问题解答和分析。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例2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以及练习二十的第1-5题。
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练习时要注意解答问题的分析和对将来事件发展的情况预测进行分析和指导。
(7)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链接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学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结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提倡重过程,是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结果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以便对结果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并在从过程中寻求和学会得出结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体验过程艰辛,有助于科学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新课改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说结果就不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决不能偏废,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2.追求“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注意到,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合作学习”,甚至有的教师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了探究而探究,动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上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厌烦、懒散的心理。可以设想,在目前情况下,只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解答,到底能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得到解决?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善于,并且乐于踊跃发言的学生,往往缺乏思考,或者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而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又不善于抢先发言。对二者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哪一类学生的表现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应当注视?答案是显易而见的。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关注每一个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像上面提到的,一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另外一些学生的个性却受到压抑,这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的翻版,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的。
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其次是明确要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再次是要预期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效果;第四要对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进行必要地、及时地调控;最后还要进行评价和总结。
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什么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人脑重新回忆出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也是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象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视觉的,还有听觉、运动觉等形式。
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映像,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但和知觉相比,表象的形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 表象比感知觉复杂,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反映,它有一定的概括性,反映着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的形象特征。根据其概括程度不同,有具体表象和一般表象之分。具体表象是在个别事物多次出现在人的面前时,对其外部形象的概括。一般表象是对一类事物共有的一般形象的概括。 表象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其产生方式也是反射活动。它由一定的刺激引起,这个刺激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能是词语。人脑通过词语要对感知信息进行概括、调节、加工,进行双重编码(即词语与形象)、双重储存、双重提取,所以词语和事物能唤起某种表象。表象也会引起一定的效应动作。
2
一天用的纸
活动内容
教材第92-93页“综合与实践”---一天用的纸
活动提示
《一天用的纸》是学生学完本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后进行的一节综合实践。教材以情境图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自己一天用的纸进行统计,让学生经历分类、设计统计表、收集数据、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引发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解决发现的数学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调查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2.
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搜集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统计活动过程,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在调查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搜集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述。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时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学生准备:空白统计表、笔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是离不开纸的,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纸吗?纸有哪些用途?(自由讨论回答)
师:你自己一天用的各种各样的纸有多少?今天,我们自己做一个小调查,调查一下自己一天的用纸量。(板书课题:一天用的纸)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结合学生熟悉的每天的用纸量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来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总结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的方法、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一:对每天用的纸进行分类并设计统计表
师:调查之前,需要把我们每天用的纸先进行分类,然后再设计调查表。
师:想一想、议一议,我们每天用的纸,可以分为几类?
(预设)
生1:我们每天写作业需要用到作业纸,计算用到草稿纸。
生2:上厕所用到卫生纸以及擦脸用到面巾纸,还有的同学用纸折成纸飞机来玩。
…
师:有了对纸的分类,你自己会设计调查统计表吗?试一试。
(预设)
生:设计如下的调查统计表:
类别
作业纸
草稿纸
面巾纸
合计
张数(张)
师:大家认为上面的统计表设计合理吗?如果有人还有其他的用途,应怎么设计呢?
(生再次讨论,设计如下)
类别
作业纸
草稿纸
面巾纸
其它
合计
张数(张)
设计意图:
对生活用的纸进行分类并自己设计调查统计表,这一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先让学生对纸的用途进行分类讨论,然后初次设计统计表,在质疑中再次设计统计表,这样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不断深化自己对统计对象的分类以及统计表的设计认识。
活动主题二:收集、整理信息
师:前面学过的统计知识中,学到的统计方法有哪些?你还记得吗?
(预设)
生1: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数一数”。
生2:画“正”字、画“∨”等等。
师:想一想,统计的结果有几种呈现方式?
生:统计结果的呈现有:统计表、统计图等。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本组中某一人每种纸的用量,填写统计表,会绘出统计图,最后汇报。
(预设)
生:我们组小明同学一天用纸情况统计表、统计图如下:
小明同学一天用纸统计表
小明同学一天用纸统计图
师:谁说说,统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分类不要重复,统计方法要简洁。
生2:统计结果要符合调查的需要。
活动主题三:交流与思考
师:小组交流上面小明一天的用纸情况,谈谈对统计数据的感受。
(预设)
生:小明一天面巾纸和其它纸张用的太多了,有10张,另外,草稿纸有8张,其实,草稿纸可以正、反面都用的,可以少用一些。
…
师:根据统计表(图)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面巾纸比作业纸多用多少张?
10-6=4(张)
答:面巾纸比作业纸多用4张。
生2:作业纸比其它少用多少张?
10-6=4(张)
答:作业纸比其它少用4张。
师:计算一下,照样计算,一周、一个月小明草稿纸大约用纸多少张?
8×7=56(张)
56×4=224(张)
答:小明一周大约用56张草稿纸,一个月大约用草稿纸224张。
师:一张张纸都是由一棵棵大树变成的,如果每天少用一点,能节约就节约,就会少损失好多大树,用纸要“精打细算”。
师:生活和学习中,你有哪些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在读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感受生活中需要节约纸张,保护好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三)活动收获
师:通过“一天的用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或困惑?
(预设)
生1:统计的方法有画“正”字、画“∨”等。
生2:统计结果的呈现形式有统计表和统计图。
生3:纸张是用大树制造的,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少用纸张就少用纸张。
…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这样既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树吗?
(2)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少?
2.看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1)完成统计表。
颜色
喜欢的人数
红色
黄色
蓝色
粉色
(2)喜欢(
)颜色的人最多。
(3)喜欢蓝色的同学比喜欢粉色的同学多(
)人。
3.绘画兴趣小组拍摄了一下照片,下面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1)单人照、二人照和三人照情况统计表。
单人照
二人照
三人照
合计
张数
(2)黑白照和彩照情况统计表
黑白照
彩色照
合计
张数
4.下面的图形,请你先按照形状分类整理并填写统计表,再按颜色整理并填表和统计图。
(1)
图形个数按形状分类统计表
形状
三角形
正方形
圆形
合计
个数
图形个数按形状分类统计表
图形按颜色分类统计表
形状
红色
绿色
黄色
合计
个数
图形按颜色分类统计图
5.读图回答问题。
(1)先涂色,再回答问题。
(2)4只猫一共钓了(
)条鱼。
(3)灰猫比红猫多钓(
)条鱼。
答案:
1.(6+9+7+6)÷4=7(棵)
第二组比平均数多,第一、二组比平均数少。
2.(1)
7
4
6
4
(2)红
(3)2
3.(1)6
2
3
11(2)4
7
11
4.(1)5
6
9
20
(2)4
6
10
20
5.(1)
(2)22(3)1
板书设计
活动反思
通过统计自己一天用的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活动中温习统计的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预测的过程。
先是对一天用的纸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接着交流,最后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数学化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探索统计方法教学片断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
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
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
生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学生活动,整理卡片,真是简单的统计方法。)
生:
△
:正一
□:
一
○:正
…
3.比较择优,掌握方法。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
生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我认为画“正”字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
就可以了。
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师小结,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在实践性操作活动中总结、归纳得出画“正”字的方法对于数据的统计是简便快捷,经历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悟“简化”数学思想。
教学资源
Excel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在数据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在Excel中制作出条形统计图呢?其实很简单,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一、打开Excel软件,如图所示,制作一组数据。
二、选择数据区域表格,单击菜单栏“插入”——条形图,在“二维条形图”“三维条形图”“圆柱图”“圆锥图”“棱锥图”中选择一种条形统计图。
三、现在就可以看到条形统计图制作好了,如图所示(这里选择了圆锥图)。
资料链接
知觉和知觉的特征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很多。根据分析器的不同,简单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
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人知觉的客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之中。因而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而言有以下几点: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和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2.对象的活动性。夜空中的流星、人造卫星;闪光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等活动教具,都易被人们知觉。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从主观因素来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即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随意注意和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和劳动本身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任务,必然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注意来进行监督和调节。学习和劳动实践过程能发展人的随意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任务明确。随意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完全取决于刺激对象的影响,而是主要决定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任务、目的。另外,任务的具体化,把一般任务区分为特殊,把整个任务区分为部分,能提高随意注意的效果。
(2)意志力与抗干扰力。人在进行某种心理与行为活动时,难免不碰到其他诱因或环境干扰。而坚强的意志力则有利于克服分心,集中注意,排除其他干扰。
(3)社会性需要和间接兴趣。不随意注意是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本身及活动对象的趣味性,有强烈的吸引力,随意注意是以间接兴趣为条件的,活动本身虽乏味不吸引人,但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
(4)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联系进行实际运算,边阅读边思考,边看书边摘录,自我检查错误,编写复习提纲等,可以提高随意注意的效果。另外,进行操作和思维活动积极化,可以防止单调活动引起的疲劳和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张叔叔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跑步情况如下表:(16分)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路程(千米)
3
4
4
3
5
(1)(
)跑步路程最远。
(2)(
)和(
)跑步路程相同。
(3)跑步路程最少的是(
)和(
)。
二、三(3)班喜欢看书的人数情况统计。(23分)
连环画
故事书
作文书
绘画书
正
 ̄
正
正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8分)
三(3)班喜欢看书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连环画
故事书
作文书
绘画书
人数
2.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5分)
三(3)班喜欢看书的人数情况统计图
连环画
故事书
作文书 绘画书
(1)每格代表(
)人。(2分)
(2)喜欢读(
)人数最多,喜欢读( )人数最少,相差(
)人?(3分)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列出算式计算。(
2分)
三、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12+6分)
三(1)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
项目
跳绳
乒乓球
跑步
游泳
拍皮球
其他
人数
6
7
10
5
6
1
四、李明爸爸养着4只白兔,5只黑兔,8只灰兔。(18分)
1.请把前面的数先填入下面的统计表,再完成统计图,并填空。
李红哥哥养兔只数统计表
种类
白兔
黑兔
灰兔
只数
养兔只数统计图
五、中华小学三(2)班对同学们“你最喜欢的颜色”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分男生、女生统计如下表:(25分)
项目
合计
红色
黄色
绿色
紫色
白色
蓝色
男生人数
34
5
4
8
3
9
5
女生人数
31
6
7
5
8
3
2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答案:
一、(1)周五
(2)周二和周三
(3)周一
周四
二、
1.
6
5
4
9
2.(1)1
(2)绘画
作文
5
(3)略
三、
(1)发现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多。(2)开展跑步、乒乓球跳绳和拍皮球等比赛。
四、
种类
白兔
黑兔
灰兔
只数
4
5
8
养兔只数统计图
(1)灰兔
白兔
(2)2
(3)4
五、
1
简单的统计活动
例1:
例2:
统计方法:画“正”字的方法、数一数的方法
涂色最高的数量最多,
统计结果: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涂色最矮的数量最少。
(1)(
)的速度最快,(
)的速度最慢。
(2)(
)最有可能入选学校的体育队。
2
一天用的纸
1.确定调查项目
2.对项目进行分类
3.收集数据
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交流
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5.思考
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1)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学校要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会建议学校怎样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