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位置与坐标》单元检测题B
一.选择题
1.在x轴上,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的坐标是( )
A.(2,0) B.(﹣2,0) C.(2,0)或(﹣2,0) D.(0,2)
2.已知点P(x+3,x﹣4)在x轴上,则x的值为( )
A.3 B.﹣3 C.﹣4 D.4
3.若点A(a﹣2,3)和点B(﹣1,b+5)关于y轴对称,则点C(a,b)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渊远流长,趣味浓厚.如图,在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在位置的坐标为(﹣3,1),所在位置的坐标为(2,﹣1),那么,所在位置的坐标为( )
A.(0,1) B.(4,0) C.(﹣1,0) D.(0,﹣1)
5.若点P(m,2)与点Q(3,n)关于原点对称,则m,n的值分别为( )
A.﹣3,2 B.3,﹣2 C.﹣3,﹣2 D.3,2
6.坐标平面上,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且P点到x轴的距离是4,到y轴的距离是5,则P点的坐标为( )
A.(﹣5,4) B.(﹣4,5) C.(4,5) D.(5,﹣4)
7.已知点(a,a)a≠0,给出下列变换:
①关于x轴轴对称;
②关于直线y=﹣x轴对称;
③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其中通过变换能得到坐标为(﹣a,﹣a)的变换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8.如图,在10×6的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个单位,将△ABC平移到△DEF的位置,下面正确的平移步骤是( )
A.先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B.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C.先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D.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1),若将线段AB平移至A1B1,则a,b的值分别为( )
A.1,3 B.1,2 C.2,1 D.1,1
10.如图,正方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将正方形O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45°,得到正方形OA′B′C′,则点C′的坐标为( )
A.(,) B.(﹣,) C.(,) D.(2,2)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指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0),B(0,4),则点B2016的横坐标为( )
A.5 B.12 C.10070 D.10080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C′由△ABC绕点P旋转得到,则点P的坐标为( )
A.(0,1) B.(0,﹣1) C.(1,﹣1) D.(1,0)
二.填空题
13.已知点A在x轴上方,到x轴的距离是3,到y轴的距离是4,那么点A的坐标是 .
14.已知P1(a﹣1,5)和P2(2,b﹣1)关于x轴对称,则(a+b)2017的值为 .
15.如图,把△ABC经过一定的变换得到△A′B′C′,如果图中△ABC上的点P的坐标为(a,b),那么它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 .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是由△ABC平移后得到的,△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过平移后对应点为P′(x0+7,y0+2),若A′的坐标为(5,3),则它的对应的点A的坐标为 .
17.如图,把正方形铁片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A的坐标为(3,0),点P(1,2)在正方形铁片上,将正方形铁片绕其右下角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90°,第一次旋转至图①位置,第二次旋转至图②位置…,则正方形铁片连续旋转2017次后,点P的坐标为 .
18.如图,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4),B(﹣1,1),C(﹣2,2),将△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再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则点A″的坐标为 .
三.解答题
19.小倩和爸爸、妈妈到人民公园游玩,回到家后,她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了公园的景区地图,如图所示.可是她忘记了在图中标出原点和x轴、y轴;只知道游乐园D的坐标为(2,﹣2).
(1)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求出其他各景点的坐标.
20.已知点P(3m﹣6,m+1),试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点P的坐标.
(1)点P在y轴上;
(2)点P在x轴上;
(3)点P的纵坐标比横坐标大5;
(4)点P在过点A(﹣1,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
21.已知:A(0,1),B(2,0),C(4,3)
(1)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画出△ABC.
(2)求△ABC的面积;
(3)设点P在坐标轴上,且△ABP与△ABC的面积相等,求点P的坐标.
22.已知点A(2a﹣b,5+a),B(2b﹣1,﹣a+b).
(1)若点A、B关于x轴对称,求a、b的值;
(2)若A、B关于y轴对称,求(4a+b)2016的值.
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0),B(﹣1,4),C(﹣3,1)2·1·c·n·j·y
(1)在图中作△A′B′C′使△A′B′C′和△ABC关于x轴对称;
(2)写出点A′B′C′的坐标.
24.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任意两点关于它们所连线段的中点成中心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P(x1,y1)、Q(x2,y2)的对称中心的坐标为(,).
观察应用: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1(0,﹣1)、P2(2,3)的对称中心是点A,则点A的坐标为 ;21*cnjy*com
(2)另取两点B(﹣1.6,2.1)、C(﹣1,0).有一电子青蛙从点P1处开始依次关于点A、B、C作循环对称跳动,即第一次跳到点P1关于点A的对称点P2处,接着跳到点P2关于点B的对称点P3处,第三次再跳到点P3关于点C的对称点P4处,第四次再跳到点P4关于点A的对称点P5处,…则点P3、P8的坐标分别为 、 .
拓展延伸:
(3)求出点P2017的坐标,并直接写出在x轴上与点P2017,点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的坐标.
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O为坐标原点,点A(0,4).△AOB是等边三角形,点B在第一象限.
(1)如图①,求点B的坐标;
(2)如图②,点P是x轴上的一点P (,0),连接AP,以点A为旋转中心,把△AOP逆时针旋转,使边AO与AB重合,得△ABD,求此时点D的坐标.
26.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4,﹣1),B(1,1),C(﹣1,4);点P(x1,y1)是△ABC内一点,当点P(x1,y1)平移到点P′(x1+4,y1+1)时.
①请写出平移后新△A1B1C1三个顶点的坐标;
②求△A1B1C1的面积.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找到纵坐标为0,且横坐标为2的绝对值的坐标即可.
【解答】解:∵点在x轴上,
∴点的纵坐标为0,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
∴点的横坐标为±2,
∴所求的坐标是(2,0)或(﹣2,0),故选C.
2.【分析】直接利用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点P(x+3,x﹣4)在x轴上,
∴x﹣4=0,
解得:x=4,
故选:D.
3.【分析】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可得答案.
【解答】解:点A(a﹣2,3)和点B(﹣1,b+5)关于y轴对称,得
a﹣2=1,b+5=3.
解得a=3,b=﹣2.
则点C(a,b)在第四象限,
故选:D.
4.【分析】直接利用已知点坐标进而得出原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如图所示:所在位置的坐标为:(0,﹣1).
故选:D.
5.【分析】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点P(m,2)与点Q(3,n)关于原点对称,得
m=﹣3,n=﹣2,
故选:C.
6.【分析】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纵坐标的长度,到y轴的距离等于横坐标的长度求出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然后写出即可.
【解答】解:∵点P在第二象限内,到x轴的距离是4,到y轴的距离是5,
∴点P的横坐标为﹣5,纵坐标为4,
∴点P的坐标为(﹣5,4).
故选A.
7.【分析】分别写出点(a,a)a≠0关于x轴轴对称、关于直线y=﹣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即可.www.21-cn-jy.com
【解答】解:点(a,a)关于x轴轴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为(a,﹣a);
点(a,a)关于直线y=﹣x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为(﹣a,﹣a);
点(a,a)a≠0关于原点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为(﹣a,﹣a).
故选B.
8.【分析】根据网格结构,可以利用一对对应点的平移关系解答.
【解答】解:根据网格结构,观察对应点A、D,点A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即可到达点D的位置,
所以平移步骤是:先把△ABC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故选:A.
9.【分析】根据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可得线段AB向右平移1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进而可得a、b的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答】解:∵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1),平移后A1(3,b),B1(a,2),
∴线段AB向右平移1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
∴a=0+1=1,b=0+1=1,
故选:D.
10.【分析】先根据点A的坐标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旋转可得点C′在第一象限的平分线上,然后求解即可.
【解答】解:∵点A的坐标为(2,0),
∴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
∵正方形O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45°,得到正方形OA′B′C′,
∴点C′在第一象限的平分线上,
∴点C′的横坐标为2×=,
纵坐标为为2×=,
∴点C′的坐标为(,).
故选A.
11.【分析】由图象可知点B2016在第一象限,求出B2,B4,B6的坐标,探究规律后即可解决问题.2-1-c-n-j-y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点B2016在第一象限,
∵OA=,OB=4,∠AOB=90°,
∴AB===,
∴B2(10,4),B4(20,4),B6(30,4),…
∴B2016(10080,4).
∴点B2016纵坐标为10080.
故选D.
12.【分析】连接AA′,CC′,线段AA′、C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点P.
【解答】解:由图形可知,对应点的连线CC′、AA′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点(1,﹣1),
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点(1,﹣1)即为旋转中心.
故旋转中心坐标是P(1,﹣1).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分析】根据在x轴上方的点的纵坐标为正,点到y轴的距离为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即可得解.
【解答】解:∵点A在x轴上方,到x轴的距离是3,
∴点A的纵坐标是3,
∵点A到y轴的距离是4,
∴点A的横坐标是4或﹣4.
∴点A的坐标是(4,3)或(﹣4,3).
故答案为:(4,3)或(﹣4,3).
14.【分析】直接利用关于x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a,b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P1(a﹣1,5)和P2(2,b﹣1)关于x轴对称,
∴a﹣1=2,b﹣1=﹣5,
解得:a=3,b=﹣4,
∴(a+b)2017=(3﹣4)2017=﹣1.
故答案为:﹣1.
15.【分析】先根据两三角形的对应点确定出对称中心,然后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图可知,△ABC关于点(﹣1,0)对称变换得到△A′B′C′,
∵△ABC上的点P的坐标为(a,b),
∴它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a﹣2,﹣b).
故答案为:(﹣a﹣2,﹣b).
16.【分析】由△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7,y0+2)可得△ABC的平移规律为:向右平移7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由此得到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21教育网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ABC的平移规律为:向右平移7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
∵A′的坐标为(5,3),
∴它对应的点A的坐标为(﹣2,1).
故答案为:(﹣2,1).
17.【分析】首先求出P1~P5的坐标,探究规律后,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解答】解:第一次P1(5,2),
第二次P2(8,1),
第三次P3(10,1),
第四次P4(13,2),
第五次P5(17,2),
…
发现点P的位置4次一个循环,
∵2017÷4=504余1,
P2017的纵坐标与P1相同为2,横坐标为1+12×504+4=6053,
∴P2017(6053,2),
故答案为(6053,2).
18.【分析】由平移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作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如图所示:
∵A(0,4),B(﹣1,1),C(﹣2,2),将△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
∴A′、B′、C′的坐标分别为(4,4),B(3,1),C(2,2),
再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
则点A″的坐标为 (6,0);
故答案为:(6,0).
三.解答题
19.【分析】(1)根据游乐园D的坐标为(2,﹣2)即可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
(2)根据(1)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写出各个点的坐标.
【解答】解:(1)如图所示:
(2)A(0,4),B(﹣3,2),C(﹣2,﹣1),E(3,3),F(0,0).
20.【分析】(1)根据y轴上点的横坐标为0列方程求出m的值,再求解即可;
(2)根据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列方程求出m的值,再求解即可;
(3)根据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列方程求出m的值,再求解即可;
(4)根据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列方程求出m的值,再求解即可.
【解答】解:(1)∵点P(3m﹣6,m+1)在y轴上,
∴3m﹣6=0,
解得m=2,
∴m+1=2+1=3,
∴点P的坐标为(0,3);
(2)点P(3m﹣6,m+1)在x轴上,
∴m+1=0,
解得m=﹣1,
∴3m﹣6=3×(﹣1)﹣6=﹣9,
∴点P的坐标为(﹣9,0);
(3)∵点P(3m﹣6,m+1)的纵坐标比横坐标大5,
∴m+1﹣(3m﹣6)=5,
解得m=1,
∴3m﹣6=3×1﹣6=﹣3,
m+1=1+1=2,
∴点P的坐标为(﹣3,2);
(4)∵点P(3m﹣6,m+1)在过点A(﹣1,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
∴m+1=2,
解得m=1,
∴3m﹣6=3×1﹣6=﹣3,
m+1=1+1=2,
∴点P的坐标为(﹣3,2).
21.【分析】(1)确定出点A、B、C的位置,连接AC、CB、AB即可;
(2)过点C向x、y轴作垂线,垂足为D、E,△ABC的面积=四边形DOEC的面积﹣△ACE的面积﹣△BCD的面积﹣△AOB的面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当点p在x轴上时,由△ABP的面积=4,求得:BP=8,故此点P的坐标为(10,0)或(﹣6,0);当点P在y轴上时,△ABP的面积=4,解得:AP=4.所以点P的坐标为(0,5)或(0,﹣3).21·cn·jy·com
【解答】解:(1)如图所示:
(2)过点C向x、y轴作垂线,垂足为D、E.
∴四边形DOEC的面积=3×4=12,△BCD的面积==3,△ACE的面积==4,△AOB的面积==1.21·世纪*教育网
∴△ABC的面积=四边形DOEC的面积﹣△ACE的面积﹣△BCD的面积﹣△AOB的面积
=12﹣3﹣4﹣1=4.
当点p在x轴上时,△ABP的面积==4,即:,解得:BP=8,
所点P的坐标为(10,0)或(﹣6,0);
当点P在y轴上时,△ABP的面积==4,即,解得:AP=4.
所以点P的坐标为(0,5)或(0,﹣3).
所以点P的坐标为(0,5)或(0,﹣3)或(10,0)或(﹣6,0).
22.【分析】(1)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到a、b的值;www-2-1-cnjy-com
(2)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列方程组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版权所有:21教育】
【解答】解:(1)∵点A、B关于x轴对称,
∴,
解得,;
(2)∵A、B关于y轴对称,
∴,
解得,
所以,(4a+b)2016=(﹣4+3)2016=1.
23.【分析】(1)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得到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1,﹣4),点C′的坐标为(﹣3,﹣1),然后描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由(1)可得到三个对应点的坐标.
【解答】解:(1)如图,
(2)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1,﹣4),点C′的坐标为(﹣3,﹣1).
24.【分析】(1)直接利用题目所给公式即可求出点A的坐标;
(2)首先利用题目所给公式求出P2的坐标,然后利用公式求出对称点P3的坐标,依此类推即可求出P8的坐标;【来源:21cnj*y.co*m】
(3)由于P1(0,﹣1)→P2(2,3)→P3(﹣5.2,1.2)→P4(3.2,﹣1.2)→P5(﹣1.2,3.2)→P6(﹣2,1)→P7(0,﹣1)→P8(2,3),由此得到P7的坐标和P1的坐标相同,P8的坐标和P2的坐标相同,即坐标以6为周期循环,利用这个规律即可求出点P2017的坐标,也可以根据图形求出在x轴上与点P2017、点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的坐标.
【解答】解:(1)点A的坐标为(1,1);
(2)P3、P8的坐标分别为(﹣5.2,1.2),(2,3);
(3)∵P1(0,﹣1)→P2(2,3)→P3(﹣5.2,1.2)→P4(3.2,﹣1.2)→P5(﹣1.2,3.2)→P6(﹣2,1)→P7(0,﹣1)→P8(2,3);21*cnjy*com
∴P7的坐标和P1的坐标相同,P8的坐标和P2的坐标相同,即坐标以6为周期循环.
∵2017÷6=336…1.
∴P2017的坐标与P1的坐标相同,为P2017(0,﹣1);
在x轴上与点P2017、点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的坐标为(﹣1﹣,0),(0,0),(﹣1,0),(1,0).【出处:21教育名师】
故答案为:(1,1);(﹣5.2,1.2),(2,3).
25.【分析】(1)过B作BC⊥y轴于C,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OC=AO=2,∠AOB=60°,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
(2)由△ABD由△AOP旋转得到,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到两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AP=AD,∠DAB=∠PAO,进而得到三角形AD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AP的长,即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如图1,过点D作DH⊥x轴于点H,延长EB交DH于点G,可得BG⊥DH,在直角三角形BDG中,求出BG与DG的长,进而确定出OH与DH的长,确定出D坐标即可.
【解答】解:(1)过B作BC⊥y轴于C,
∵点A(0,4),
∴OA=4,
∵△AOB是等边三角形,
∴AC=OC=AO=2,∠AOB=60°,
∴BC=OC=2,
∴B(2,2);
(2)∵△ABD由△AOP旋转得到,
∴△ABD≌△AOP,
∴AP=AD,∠DAB=∠PAO,
∴∠DAP=∠BAO=60°,
∴△ADP是等边三角形,
∴DP=AP==,
如图1,过点D作DH⊥x轴于点H,延长EB交DH于点G,可得BG⊥DH,
在Rt△BDG中,∠BGD=90°,∠DBG=60°,BD=OP==,
∴BG=BD?cos60°=×=,DG=BD?sin60°=×=,
∴OH=EG=,DH=,
∴点D的坐标为(,).
26.【分析】(1)根据点P平移前后的坐标,可得出平移的规律,继而可得出△A1B1C1三个顶点的坐标;21cnjy.com
(2)利用构图法,求解△A1B1C1的面积.
【解答】解:①∵P(x1,y1)平移后点P′(x1+4,y1+1),
∴平移的规律为:向右平移4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
∴A1(0,0),B1(5,2),C1(3,5);
②S△A1B1C1=S△ABC=5×5﹣×3×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