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的减法
第1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及44页课堂活动,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教学提示: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有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的经验积累,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理解掌握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反而是减法的验算,不同于前面刚刚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掌握验算方法上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退1当十”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和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不退位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退1当十”
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民币、情景图、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验算纸、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
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易于学生理解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回忆两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过程,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利于学生迁移学习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3、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借助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多角度的合情推理。笔算时,不仅允许学生用多样化的算法得出结果,更重视调动旧知,运用迁移学习新数学知识。】
4、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
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设计意图:以买文具的生活情境串贯穿始终,从不退位减法到个位退位减法再到十位退位减法,步骤清晰,层层深入。】
6、(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设计意图:在例1进行了深入讲解的基础之上,例2的讲解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上,可以用估算进行检验,可以再算一遍进行检验,还可以利用加法进行验算,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养成了学生计算完后马上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说出图意后再进行计算。
2、
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扎牢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四、达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96-187=
327-205=
584-268=
2、
3、解决实际问题。
小军买了了一本故事书用了8元3角,买一本科技书用了4元2角5分,小米一共花了多少钱?
故事书比科技书贵多少钱?
答案:1、109
122
316
2、(1)十位上借走的1计算时没有减去。(2)十位上借走的1计算时没有减去。
3、8元3角=830分
4元2角5分=425分
830+425=1255(分)=12元5角5分
830-425=405(分)=4元5分。
五、总结反思: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想想、说说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布置作业:
我会填。
(1)在计算452-137=315时,被减数452个位上的2不够减,就从(
)位上退“1”当十再算。
(2)验算335-156=179时,可以用(
)+(
)看等不等于335,也可以用(
)-(
)看等不等于156。
2、算一算、填一填。
面包店做了632个面包,上午卖出了316个,下午再卖多少个就能卖完?
答案:1、(1)十(2)179
156
335
179
2、233
534
609
529
319
3、632-316=316(个)
板书设计:
1、三位数的减法(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再减。
【设计意图:分别展示了不退位减法,十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了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清晰醒目。】
教学反思: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知识探究环节,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过多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课堂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探究环节设计了一个买文具的情境串,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三位数减三位数笔算。
笔算减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来算起,如有哪位不够减;
就向前一位借1,计算完后要检验。
2、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3、用推理法解决“错中求解”问题。
例:小马虎在计算一道加法算式时,把第二个加数61看成了16,结果算出来的和是276,你知道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吗?
解法一:
分析
把第二个加数61看成了16,和是276,也就是说(
)+16=276,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79-16的得数应告示第一个加数,用第一个加数加上61得到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得数。
解答
276-16=260
260+61=321
解法二:
分析
由于把第二个加数61看成了16,16比61少45,和276就会比正确的得数少45,因此276=45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得数。
解答
61-16=45
279+45=321
提示: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数,求出没有看错的那个加数,然后算出正确的和;或者算出少加的数,在和的基础上把少加的数加上。
资料链接:
1、朝三暮四。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养了许多只猴子。他每天早晚各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猴子的数目越来越多了,他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你们同意吗?”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吱吱大叫,跳来跳去,非常不愿意。老爷爷一看,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聪明”
的小猴子说点什么呢?
2、正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如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后,已掌握了有关整数加减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运算法则,而后面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实质上是整数加减运算的一次拓宽,而计算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就是这两种不同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因此,在小数加、减运算的教学中,要强化并突出这一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点,从而促进他们知识正迁移的产生,即把整数加减运算的法则扩展到小数加减运算中去,并加深对为什么必须把小数点对齐的理解。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新、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相同要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正迁移的产生,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连续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及47页练习九5、6、7题,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教学提示:
注重算理的理解,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难点: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图片或挂图。
学生准备:演算纸、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沟通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1-8=
510-80=
517-85=
列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1、复习了学过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铺垫;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算到517-85=时,产生了困难用前面学的方法不能解决了,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的欲望,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情境图:
(1)美丽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到郊外去爬山,上山行了517
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下山行了多少米?
(2)猜猜他们下山大概行了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他们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因为上山行了517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说明上山
要行得多些,下山要行得少些,所以我认为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
(3)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可以怎样列式?(板书517-85)
(4)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在作业本上列出算式,并尝试独立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一条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发现之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估算能力。】
2、发现问题、探讨解决
(1)十位上怎么减?
计算这道题时,你觉得哪里不好算?
生:十位上的数不够减。
能自己独立解决吗?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启发,解决难点。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计算。
对于这个小朋友的计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10+1=11,11-8=3。
生答:1减8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10-8=2,2+1=3。
……
(2)百位上怎么减?
师问:是5还是是4,为什么?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的5就变成4了。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还剩4,4-0=4,所以百位得4。
……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独立做题,发现困难提出困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困惑所在有侧重的进行重点讲解,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借1当十”算理的理解。】
3、辨析比较、归纳梳理
(1)出示:
比较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归纳比较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例4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4、学习例4,连续退位减法
(1)尝试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真能干,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会算了,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也会算了,如果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你还会算吗?
请同学们在书上作答。
713-548=
(2)反馈:713减548这样算,个位上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13减8等于5,对齐个位写5。
教师:十位现在是几减几?
学生:0-4。
教师:为什么是0减4?
学生:因为个位向十位借了1。
教师:0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呢?
学生:10-4。
教师:10减4等于6,对齐十位写6。百位现在是几减几(6-5)?6减5等于1,对齐百位写1。
(3)让学生一起说十位的计算过程。十位上0-4不够减……
(4)小结:这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再减,像这样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连续退位减法。
(板书:连续退位。)
(5)完成第45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个位和十位不够减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在反馈时通过“十位现在是几减几”“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这两个关键问题来突破了连续退位减法的难点。】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
2、练习九第6题
(1)三位数的加减法由于数据比较大,计算的步骤比较多,经常都容易算错。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呢?
(2)想一想怎样检验加减法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思考但不回答。)
(3)学生完成练习九第6题,计算并验算。
(4)反馈时,重点反馈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练习九第7题
(1)认真读题,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和右边的里程图,你能看懂哪些信息?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解释右边里程图的数据所表示的是什么。
283千米表示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695千米表示北京到郑州的路程,空格表示的是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所以要求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实际上就是用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即695-283。
用同上的方式理解第2个里程图。
(3)学生列式计算。
(4)反馈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计算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检验,自己尝试去理解里程图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四、达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
322-197=
615-526=
204-155=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加上408,结果是726。这个数是多少?
(2)比729少369的数是多少?
(3)330减去某数的135,这个数是几?
(4)甲乙两数之和是503,甲数是多少时,乙数正好是165?
答案:1、
125
89
49
2、(1)726-408=318(2)729-369=360(3)330-135=195(4)503-165=338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结束了,你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有哪些令自己满意的地方,说发给你的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反思,学会分享。】
布置作业:
1、对号入座
(1)两个加数的和是758,其中一个加数是149,另一个加数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b
)。
A、758+149
B、758-149
C、149+758
(2)一种促销商品,原价是572元,现价是465元,差价是(c
)元。
A、207
B、117
C、107
(3)
642比(b
)多78。
A、564
B、574
C、674
(4)
用0、8、9这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b
)。
(5)被减数是432,减数是256,差是(a
)。
A、176
B、166
C、186
2、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笔算万以内的减法时,要记住:相同数位要(
)。从( )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
)再进行计算。
(2)
比628米短93米是(
)米,比1000少526是(
)。
(3)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4)
在0、5、3、8这四个数字中,任选其中三个,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组成最小的三位数是(
),它们的差是(
)。
三、竖式计算:
651-483=
265-158=
408-359=
答案:
1、(1)B(2)C(3)B(4)B(5)A
2、(1)对齐
个位
借一 (2)535 474
(3)1098
900
(4)853
358
495
3、168
107
49
板书设计:
2、三位数的减法(连续退位)
数位对齐—--个位减起—--借1当十—--及时检验
【设计意图:12个字概括了三位数减法的计算过程,简明扼要,易读、易懂、易记。】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减法,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以前知识的迁移与类推,所以在教学减法时学生比较轻松。首先从情境图入手,课本中以学生春游爬山为背景,让学生观察后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以此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觉数学并不是生活的附属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因为有以前学习的基础,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然后到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尽管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节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是一个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会算了,能不能把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上来,进行万以内三位数减法的连续退位的计算,这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资料包:
优秀教学片断赏析:
教学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能先估计一下吗?怎样估算?还有不同的估法吗?
生1:我把517看作500,把348看作350,500-350=150,大理到丽江大约有150千米。
生2:我把517看作500,把348看作300,500-300=200,所以大理到丽江大约有200千米。
(2)笔算:那大理到丽江到底还有多远呢?我们列竖式计算一下。
(3)师板书竖式,指名学生先说出个位的计算过程,板书如下:
(4)师:接下来该怎么做?(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5)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其他同学你们会说吗?把你的算法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6)师:你们会写吗?打开书23页,把例题补充完整。(指名完善板书,再说一说计算过程。)
(7)师:把计算结果与刚才你估计的数据对比一下,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比较估算方法:估成整十数比估成整百数更准确一些。)
【评析:教学中要注重估算的重要作用。在笔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517-348的差,在笔算完后,再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体现了估算的价值所在。】
教学资源:
1、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口诀。
相同数位先对齐,个位减起别忘记;
见点退1别忘记,0上有点9去减。
2、运用拆分凑整法解决减法的简算问题。
简算:451-298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298接近300,因此可以把298写成300-2,用451减去300与2的差。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差,相当于从这个数里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所以只要从451里减去300,再加上2,就可以得出结果。
解答:
451-298
=451-300+2
=151+2
=153
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看减数,如果减数接近整百数,就用被减数减去凑成的整百数,计算时如果多减了,就应该把多减的加回来;如果少减了,就应该把少减的再减去,概括一句话就是: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3、运用替换法解决求差问题。
例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等于128,而减数比差大22,那么差等于多少?
分析:解决本题可以用“替换”的方法,分析如下。
解答:差等于21。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和在1000以内)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教材先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再教学连续退位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5、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7、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二、说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法:
1、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年龄处于8岁、9岁这个年龄段,通过复习沟通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1-8=
510-80=
517-85=
列竖式计算。
这样做一是复习了学过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铺垫;二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算到517-85=时,产生了困难用前面学的方法不能解决了,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的欲望,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
解决问题
1、出示例3情境图:
(1)美丽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到郊外去爬山,上山行了517
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下山行了多少米?
(2)猜猜他们下山大概行了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他们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因为上山行了517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说明上山
要行得多些,下山要行得少些,所以我认为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
(3)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可以怎样列式?(板书517-85)
(4)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在作业本上列出算式,并尝试独立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一条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发现之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估算能力。】
2、发现问题、探讨解决
(1)十位上怎么减?
计算这道题时,你觉得哪里不好算?
生:十位上的数不够减。
能自己独立解决吗?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启发,解决难点。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计算。
对于这个小朋友的计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10+1=11,11-8=3。
生答:1减8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10-8=2,2+1=3。
……
(2)百位上怎么减?
师问:是5还是是4,为什么?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的5就变成4了。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还剩4,4-0=4,所以百位得4。
……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独立做题,发现困难提出困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困惑所在有侧重的进行重点讲解,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借1当十”算理的理解。】
3、辨析比较、归纳梳理
(1)出示:
比较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归纳比较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例4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4、学习例4,连续退位减法
(1)尝试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真能干,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会算了,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也会算了,如果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你还会算吗?
请同学们在书上作答。
713-548=
(2)反馈:713减548这样算,个位上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13减8等于5,对齐个位写5。
教师:十位现在是几减几?
学生:0-4。
教师:为什么是0减4?
学生:因为个位向十位借了1。
教师:0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呢?
学生:10-4。
教师:10减4等于6,对齐十位写6。百位现在是几减几(6-5)?6减5等于1,对齐百位写1。
(3)让学生一起说十位的计算过程。十位上0-4不够减……
(4)小结:这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再减,像这样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连续退位减法。
(板书:连续退位。)
(5)完成第45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个位和十位不够减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在反馈时通过“十位现在是几减几”“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这两个关键问题来突破了连续退位减法的难点。】
(三)联系实际
理解应用
1、练习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
2、练习九第6题
(1)三位数的加减法由于数据比较大,计算的步骤比较多,经常都容易算错。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呢?
(2)想一想怎样检验加减法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思考但不回答。)
(3)学生完成练习九第6题,计算并验算。
(4)反馈时,重点反馈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练习九第7题
(1)认真读题,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和右边的里程图,你能看懂哪些信息?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解释右边里程图的数据所表示的是什么。
283千米表示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695千米表示北京到郑州的路程,空格表示的是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所以要求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实际上就是用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即695-283。
用同上的方式理解第2个里程图。
(3)学生列式计算。
(4)反馈计算结果。
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计算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检验,自己尝试去理解里程图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2、三位数的减法(连续退位)
数位对齐—--个位减起—--借1当十—--及时检验
12个字概括了三位数减法的计算过程,简明扼要,易读、易懂、易记。
资料链接:
1、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2、爱因斯坦的数学游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有一次和同学汤姆在一起玩,他说:“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怎么样?”同学们说:“怎么做法呢?”爱因斯坦说:“你们随便想一个数,然后按我说的要求做一些运算,我就能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多少?”汤姆说:“我不信,但是我可以试一试。”爱因斯坦说:“那么好吧,现在开始。你心里随便想一个数吧。”“我想好了。”汤姆说。“在这个数上加上18。”
“再加上136。”
“减去27。”
“再减去你所想的数。”
汤姆按照爱因斯坦的要求做了运算。他还没有说出答案,爱因斯坦就说:“最后得数是127。”
汤姆惊呆了,爱因斯坦说的一点也不错,可是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答案:把一开始想的数字看成○,○+18+136-27-○=127,○可以互相抵消。计算结果和汤姆想的数没有一点关系。
第3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整百数减三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5,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和第47页练习九第8--9题,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提示: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有忘记借位后减1的情况,使计算出错,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进行连续借时注意要“记帐”,在自己位减的时候要先减上再减下,这些要多进行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难点:退1作10,第二次退位后10变9,因为要减去上次退的1。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
学生准备:演算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直接写得数
30-4=
13-7=
17-9=
100-10=
15-7=
12-8=
14-5=
100-1=
2、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反馈:个位上4-8不够减,怎么办呢?
反馈:十位上7-8不够减,怎么办呢?
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
教师:同学们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上节课学习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这样的复习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巩固,也是为本课学习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5,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1、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5图,教师故事引出图中对话和问题:还剩多少个座位?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仔细观察思考,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怎么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找出条件,列出算式:800-736。
3、
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展示学生试算结果,交流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1)学生试算后,交流算法:
学生:个位上0减6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所以又要从百位上退1,这样十位上变成10。再退1给个位后,十位上又变成9,个位上变成10。然后从个位算起,所以800-736=64。
(2)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
教师:我们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算算。
师生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先在计数器上拨800,个位上0-6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上1个也没有,就向百位退1,1个百是10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拨上10个珠子。
教师:十位现在能退1了吗?
学生:能。
师生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1个十是10个一,那个位就变成了10-6=4。
教师:十位现在是几减3?
学生:9-3。
从计数器上直观地看出十位是9-3=6。
教师:百位上呢?
学生:7-7。
从计数器上直观看出百位上是7-7,没有珠子了,所以计算结果是64。
(3)数形结合理解竖式每一位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教师一边用计数器演示,一边结合学生算式评讲。
这里重点理解:
教师:十位上怎么减?
学生:从百位退1作10,又被个位退“1”,十位上只能剩下9,这时9再减去3得6。
教师:竖式中十位上的0退1后怎么变成9了呢?
学生:因为十位上原来是0,0的前一位退1给0后,就变成了0
加10,结果是10,10减去了个位退去的1,所以就只剩下9了。
教师:所以个位向十位的0退1时,通常要在十位的0记上借出1的小“·”,同时也要给十位前面的那一位(百位)记上借出1的小“·”。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方便快捷。】
(4)回味理解。
教师:认真看算式,联想我们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思考清楚每一位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默看并思考。
5、尝试练习
完成第45页例5之后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性地展示学生练习,并交流计算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互评,重点让学生结合题目,说出十位上的数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一大难点,关键要让学生看到0退位后为什么变成9。这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突破了理解的难点。当然这里也可借助小棒或者多媒体课件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借助教具形象直观地理解算理。】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和同桌交流。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2)第2题,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
(3)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提出的问题。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互评。
2、完成练习九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达标检测:
1、竖式计算并验算:
900-345=
700-689=
1000-788=
2、填表
加数
294
359
加数
703
271
327
和
900
600
1000
3、爸爸拿了1000元钱,买了一台867元的录音机,还剩多少钱?
答案:1、555
11
212
2、197
306
630
673
3、1000-867=133(元)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什么不同?
今天的计算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教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哪一位上退1了,可以在这一位上记“·”,哪一位上记有“·”要先去掉1后再减。
布置作业:
1、竖式计算。
(1)900
-
168
=
(2)300
-
186
=
(3)900
-
554
=
(4)800
-
279
=
(5)700
-
446
=
(6)500
-
152
=
2、小医生出诊。
3、红红家在少年宫左侧700米处,丽丽家在少年宫右侧146米处。
(1)红红家距丽丽家有多远?
(2)红红家到少年宫比丽丽家到少年宫远多少?
答案:1、(1)732(2)114(3)346(4)521(5)376(6)348
2、百位上退的1没有减掉;
十位上退的1没有减掉。
3、(1)700+146=846(米)(2)700-146=554(米)
板书设计:
3、
三位数的减法(整百数减三位数)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
教学反思:
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课上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课上老师要充分肯定第二种说法,同时可以利用计数器进行演示,十位是0,向百位借1当10,然后借一个给个位,十位上就变成了9、 这一节课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并且要让学生多叙述计算过程。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教师:从大家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出,你们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已经理解,根据你们所学的知识,来给老师批改一下作业如何?
“行!”学生精神一震,异口同声、整齐洪亮,也是,谁不愿意做一次老师的老师呢!
我把自主练习中的几道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室里先是一阵寂静,只见人人眼睛盯着黑板,不说话,也不动,我却肯定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在飞速的运转着。很快,教室里便有了窃窃私语的声音,接下来,好像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很多的孩子开始指指点点,给同桌说着自己的想法。看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让三个孩子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一:第一道题是错误的。十位上的6加7得13,满“十”要向百位上进“1”,百位上的5加3,还得再加上进位的“1”,百位上应该是9。
“对”,坐在座位上的孩子听发言的同学说得那么清晰,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
生二:第二道题也是错误的,你在计算时忘记了减去借走的1,百位上应该是2。
学生们依然表示赞同。
生三:第三道题一看就是错误的。
生四:不对,第三道题是正确的。
孩子们出现了争议。我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四:这道题是正确的。7加5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百位上的4加3再加上进的1得8。
生三:这道题是错误的。你光顾着是不是加上进位的数了,忘记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了吧。这道题相同数位没有对齐,个位上的5和十位上的数对齐了,是不对的。
本来理直气壮说这道题目正确的孩子一听这话,像是如梦初醒似的,长长地“啊”了一声,拍拍脑袋,一副懊悔的样子。
看孩子们同意了观点,我说:“看来,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你能告诉我以后做这样的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一听这话,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总结的还真头头是道:
“要注意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者减起。”
“遇到哪个位上相加满十的时候,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把进的一加上。”
“不够减的时候还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在减的时候要把借走的1先减去。”
“计算完之后,要再好好的检查检查,认真了才会不出错。”
……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总结概括中,我发现孩子们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掌握的很好。这得益于孩子们对错误题目的剖析和更正,如果,这节课我按教学的设计一步一步的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在计算后进行总结概括,或许孩子也能够掌握计算的方法,但课堂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不会这么高。由此我想:计算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简单枯燥,但又常常的会在计算上出错。在学习的时候,老师不妨出些反例,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的理解计算方法,了解计算中的易错易混点,从而在纠错的过程中自我提醒,加深理解,这也不失为一种计算学习的好方法。】
教学资源:
1、退位减法歌。
退位减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来减起,若是哪位不够减;,
须从前位来退1,本位加10
再减起。
2、巧填“□”三步曲。
例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5□3
-32□
————
□74
第一,找准着手点:计算时,一般要先考虑个位,个位上的3减几也不得4,因此考虑从十位退1,个位就变成了13-□=4,于是□里应填9。
第二,从低到高推:再考虑十位,十位上已经向个位退1,因此十位就变成了□-1-2=7,结果是10,但□里只能填0,也就是说实际计算时要从百位退1。最后考虑百位,百位已经向十位退1,因此百位就变成了5-1-3=1,所以百位上的□要填1
第三,做后要检验:我们得到了503-329=174,究竟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进行一下验算:
174
+329
————
503
你学会了吗?考考自己吧!
61□
1□0□
□40
-3□4
-7□5
-2□3
————
————
————
□08
236
56□
3、轻松跟我学。
“大家喜欢小叮当吗?可它遇到了难题,
302-159怎样计算呢?”
“我知道,个位上2减9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
“十位上是0,那就从百位退1。”明明忍不住大声说。
“那么,从百位退1给哪一位?表示几个几?”
“从百位退1给十位,变成10个十。”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现在能不能从十位退1了?”
“当然可以了。”同学们笑着说。
“对,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变成10个一和个位上的2加在一起就是12。”
“老师我知道了,个位上用12-9=3。”
“我也知道了,十位上用10-5=5”
“不对,应该是9-5=4”
“为什么?”
“因为个位从十位上拿走了1个十,所以就剩下9个十了。”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精彩!那谁能完整地讲出计算过程?”
大家说:“个位2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再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当作10,然后从十位退1到个位上当作10,个位上12-9=3,十位上剩9,9-5=4,百位上剩2,2-1=1。”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叮当解决了难题,它说302-159=143,你说对吗?”
4、举例巧算增加量。
例题:在一道加法算式里,如果一个加数增加50,另一个加数减少20,得出的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分析:此题看似比较难,大多数学生会以为缺少条件。其实这与两个加数与和的本身是多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计算的只是“和的增加或减少量”。我们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原来的加法算式是:100+60=160,(100+50)+(60-20)=150+40=190
,
190-160=30。
解答:和增加了30。
总结:一些题目中的某些条件并不是我们所必须要知道的,可以利用举例子的方法,把条件假设成某些数,从而求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资料链接:
1、“0”的奥秘。
0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数,但是却很神奇、在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这个数字,让我们一起开探索把!
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任何数减去它本身等于“0”比如:8-8=0,6-6=0等等、“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
二年级发现:“0”在一个自然数中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大小和读法也不同,例如:用0、3、5三个数字来组数,可以组成305、350、503、530、我们发现:0放在数中间读,放在数末尾不读,但是
“0”不能到最高位上。
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我们还会学到:0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
。“0”度以下水会结成冰,“0”度以上冰会融化成水。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0”,比如说宾馆里、某些办公大楼里,会看见每一个房间的门上都有一个牌子,刻着这个房间的序号:如:“605”房间,中间的“0”是因为房间号没有够两位;又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某件商品标价为805元,把中间那个“0”给去掉,那商场可就赔大了。所以说在很多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0”的话,那是不行的。
0是不是很神奇呢,让我们继续探索吧!
2、数学家的“健忘”
。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噢,是吗?我倒忘了。”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其实,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又先攻了一个难题——“机器证明”。这是为了改变了数学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劳动方式,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学证明,以便数学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在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编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候,他笑着回答:
“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他从不想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祝生日,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但是,有些数字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