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 第六单元 时分秒 问题解决 同步教案(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 第六单元 时分秒 问题解决 同步教案(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8 09: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时分秒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时、分、秒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及课堂活动,时、分、秒的换算。
教学提示: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作好两个铺垫。一是让学生理解行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少的,行得快;二是让学生理解,单位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时间单位的换算过程,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
(2)能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能运用单位换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
难点:能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演算纸、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换算单位学习的基础,对三者之间关系的复习巩固,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这不小狗也加入了它们的比赛。
展示乌龟、兔子、小狗赛跑的情境图: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出示:
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
运动员








2400秒
80秒
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2)小结:谁用的时间就少,谁跑得就快,谁就是第一。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有趣的动物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比赛结果统一成秒这个时间单位,让学生复习在路程相同时,时间用得越少,跑得就越快,反之则越慢,为时间单位换算奠定了认知基础。】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1)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出示: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2)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学生:先要统一时间单位。
教师:需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好呢?
小组讨论讨论。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提问:谁来当小裁判?
说说你们组的想法。
预设1:我们组把时间都换成分作单位。因为换成时是不行的,小狗和小兔的时间都不满1小时,所以没法换,只能换成分和秒。1时=60分;120秒里面有2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因为2分<3分<60分,所以小狗跑得最快。
预设2:我们组是把时间都换成秒作单位,1分=60秒,1时=60分=3600秒,3分=180秒,120秒<180秒<3600秒,所以小狗跑得快。
教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是统一成分作单位好呢?
还是秒呢?
为什么?
学生:换成分计算容易些,把1时换成秒需要换两次,计算太复杂了,容易错。
教师:就像刚才这个同学说的那样,换成分更简便一些。通过小狗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我们的同学们也要像小狗一样,有永不服输的精神,珍惜每一分,相信有一天你一定能实现你的梦想。
(5)小结。
教师:第1次赛跑的结果和第2次赛跑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我们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学生:当时间的单位一样时,我们可以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们换成统一的时间单位,这样便于我们判断。
【设计意图:一是整个教学始终贯穿于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是通过第2次比赛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当时间单位不统一时,不能进行大小比较,必须统一单位。三是教授新知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与人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新知
下面我们将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1)师生互动。
教师:2时等于多少分?
预设1:1时=60分,2个60分就是120分。
预设2:2时=60分+60分,就是120分。
教师:180秒等于多少分?
预设1:180里面有3个60,就是3分。
预设2:180=60+60+60,也就是3分。
(2)生生互动。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说明理由。
(3)总结。
教师:把时换成分,把分换成秒,是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我们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
学生:可以1时1时或1分1分地换,比如3时=60分+60分+60分,就有3个60分相加得180分。
教师:把秒换成分,把分换成时,是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我们又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
学生:看有几个60,就是几分,或几时,比如120秒里面有2个60,就是2分。
3、练习十六第1题
(1)根据自己的活动时间填写。
(2)全班交流。
(3)你对他的时间安排有什么建议?
4、练习十六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归纳整理换算时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四、达标反馈:
1、判断对错。
(1)2分7秒=27秒。


(2)1时25分=125分。


(3)90分=1时30分。


2、比一比。
(1)谁跳得快?在(
)里画“√”。
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2)谁拍得快?在(
)里画“√”。
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3)谁踢得快?在(
)里画“√”。
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方法的掌握,既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又起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答案:1、(1)×(2)×(3)√
2、(1)小红(2)小刚(3)小江
五、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
1、我会填。
3分=( )秒 5分=( )秒 70分=(
)时( )分
1时30分=( )分 3时=( )分 130=( )分(
)秒
80秒=(
)分(
)秒 100分=(
)时(
)分
2、在○里填上“>”“<”“=”。
9分○9时
2分○2秒
1时○60分
120秒○2分
30秒○半分
1分20秒○90秒
3、下面是40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


小刚
小红
小丽
小明
小勇


1分35秒
90秒
1分40秒
2分
1分20秒


答案:1、180
300
1
10
90
180
2
10
1
20
1
40
2、<
>
=
=
=
<
3、按名次由高到低排列是:小勇、小红、小刚、小丽、小明。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时、分、秒的换算
1时=60分
1分=60秒
120里面有2个60,120秒=2分
3时=60分+60分+60分=180分
【设计意图:首先板书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已引起学生注意,为下面探究时、分、秒的换算打下基础。然后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一是小单位化成大单位,将具体方法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对时、分、秒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时间的换算,如:1分=60秒,就可以推导出2分=120秒,3分、4分的计算方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1分=60秒,想几分有几个60的过程,虽然我们没有学习乘法,但是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运用比较法解决时间问题。
例题
小朋友进行50米赛跑的成绩如下表,请你给他们排排名次。


小红
小明
小朱
小琳


9秒15
9秒37
8秒59
10秒02
分析
在进行比赛时,跑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越少,跑的越快。比较这四个小朋友所用的时间,8秒59<9秒15<9秒37<10秒02,得出四个小朋友在50米赛跑中的名次。
解答
四个小朋友的名次是小朱、小红、小明、小琳。
提示
在赛跑中,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快,名次越好。
2、先统一单位再解决问题。
例题:小明写一个词要用7秒,他1分能写几个词?
分析:题目中时间单位没有统一,要把1分换算成秒作单位的数。1分=60秒。这道题就是求60里面有几个7的问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0÷7.得到的结果有余数,因为余下的时间不够写一个词,所以商是几,就能写几个词。
解答:60÷7=8(个)┅┅4(秒)
答:1分能写8个词。
提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时间单位不统一,那么一定要先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后再做。进行单位的换算时,一定不要弄错单位间的进率。
资料链接:
1、中国古代十二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2、刻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3、自行车慢骑比赛。
赛跑、游泳、自行车等速度类比赛项目比的是谁最快,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谁就能得第一。可是,你知道吗?还有一种速度类比赛项目比的是谁最慢,谁用的时间最多,谁就是第一名,那就是自行车慢骑比赛。自行车慢骑比赛的比赛规则一般是:在规定的距离内,不许停车,不许压线,有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淘汰,以最后到达终点,用时最多的为胜利。
第2课时
经过的时间(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第85-87页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求经过时间(经过时间是整时或不超过1时)的计算。
教学提示:
教学时,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视学生合情的推理。对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可以不要求写出具体的算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演算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游乐园里有些什么?
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教师:有这么多好玩的项目啊!
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你们会计算玩了多长时间吗?
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重视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让学生产生认识经过时间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求经过时间(整时)
(1)出示情境图。
教师:上周末,二年级(1)班的小红和她的伙伴们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在游乐园玩,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呢?
(2)从2:00--4:00,你会算经过时间吗?
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反馈交流。
预设1:我是想钟面,从2:00到4:00时针从2走到4,正好走了两个大格,所以玩了2时。
预设2: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预设3: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4)小结:怎样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
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还可以想一想钟面上时针走了几个大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对时间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直接作用于学习,不仅缩短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例3,求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
(1)出示例3图。
教师:愉快的周末结束了,小红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红是什么时刻离开家的?
什么时刻到达学校的?
学生:8时5分离开家,8时25分到达学校。教师:那小红从家到学校花了多长时间呢?
(2)4人小组用钟面拨经过时间,观察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师:时针有变化吗?
学生:第1个钟面和第2个钟面的时针都是8时多,说明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红在上学路上经过了多长时间?
预设1: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预设2: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
(4)小结:怎样计算经过了几分的经过时间?
计算不超过1时的经过时间,我们可以用数大格或小格的方法,还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的方法。
(5)观察比较。
教师:例2和例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不同点是例2是求经过几时,例3是求经过几分。相同点是两者都可用数和减的方法来求经过时间。
3、尝试练习“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预设1:从3:00到4:00,时针走了1大格,所以是1时。
预设2:4-3=1时。
预设3:时针都在5和6的中间,都表示5时多,分针从7走到11,共走了4个大格,所以是20分。
预设4:开始时刻是5:35,结束时刻是5:55,55-35=20分。
(2)思考: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算经过了几时,一个是算经过了几分。)
【设计意图: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学习并总结新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1题
(1)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书上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并说明理由。
6时开始跑步,7时结束,一共锻炼了多少时间?
下午第1节课2时10分上课,2时50分下课,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下午4时50分离校,经过10分到家,到家的时间是多少?
预设1:从6时到7时,经过了1时。
预设2:从2时10分到2时50分,50-10=40分,经过了40分。
预设3:4时50分放学,经过10分到家,50分+10分=60分=1时,4+1=5时,所以到家时间是5时。
教师:小明走了15分,2:20到学校,他从家出发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20分-15分=5分,所以出发的时刻是2:05。
教师:怎样求起止时刻?
学生:用结束时刻减经过时间,就是开始时刻;用开始时刻加经过时间就是结束时刻。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个学生互相提问(不超过1时的)。分两类,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求经过时间,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中的一个与经过时间,求另一个。
2、课堂活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说说你对同学的答案有什么建议。
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鼓作气,把一件事情干完了,再做另外的事情,这样就能节约出许多时间,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一起来齐唱《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能珍惜时间。
3.练习十六第6题
(1)全班读题。
(2)集体分析。
教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停车时间和每时的停车费。每时停车费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先求停车时间。
(3)独立完成。
(4)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数学课堂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能完成任务。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单纯地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用唱歌的方式不仅可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进行情感教育。】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红红折一只纸鹤,秒针从1走到了9,她折这一只纸鹤所用的时间是(
)秒。
(2)实验小学上午8:00上课,中午11:00放学,上午在校时间是(
)时。
(3)第一节课从8:00开始到8:40结束,一共用了(
)分。
2、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3、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答案:1、(1)40
(2)
3(3)40
2、25分
3、
35分
五、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求经过时间的?
布置作业:
1、填一填。
(1)一场电影从下午3:00开始,到下午5:00结束,一共演了(
)时。
(2)分针从2走到5一共用了(
)分。
(3)每天中午1:05---1:50是小明的午睡时间,他每天睡(
)分。
2、问题解决:
(1)李静每分钟写3个大字,从7时20分到7时35分,他可写多少个大字?
(2)这个商店一天的营业时间一共多少时?
(3)谁先回家?早回家多长时间?
3、课后问题
小强每天8:15到校,16:25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时间多长?想知道答案吗?
你可以试着下课后算一算,下节课老师再告诉你答案。
【设计意图:留一个问题悬念给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一举两得。】
答案:1、(1)3(2)15(3)45
2、(1)35-20=15(分)
15×3=45(个)
(2)12-8=4(时)
5-2=3(时)
4+3=7(时)
(3)弟弟早,38-5=33(分)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求经过的时间(一)
【设计意图: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用大括号的形式加以列举和展示,直观形象。】
教学反思:
经过时间的计算,大部分的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个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的问题,在实际的计算中总是有点糊里糊涂的。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本节课计算经过时间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况:1小时以内的经过时间,从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
教学时,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教学计算经过时间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场游玩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对于教学难点处理,一方面教师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对计算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思考,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学生初步掌握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用解决一些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计算经过时间倡导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计算经过时间。
经过时间怎样算?分成几段不难算。
时间若短数一数,两下相减计算完。
2、用画图法解决时间问题。
例题:工艺品厂的李师傅1时可以在8个花瓶上各画一只猫。李师傅从8时30分工作到11时30分,可以画多少只猫?
分析:根据题意,应先求出李师傅一天一共工作了多长时间?从8时30分到11时30分,经过了3时,1时可以画8只猫,3时可以画8×3=24(只)猫。可以画图如下:
解答:11:30-8:30=3(时)8×3=24(只)
答:可以画24只猫。
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从8时30分到11时30分所经过的时间。
资料链接:
1、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是多少?
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旗时间一共是2分7秒,每天的具体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具体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林亨专门计算的。早晨,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地平线相平时。为升旗时间。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升旗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到1月10日与6月7日到6月21日,每天的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分为逐渐推迟和逐渐提前的两个时段。遇到阴天、雨天和雪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2、时差。
时差简单的说,两个地区地方时之间的差别称作为时差。
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
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
15
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
15
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
度差
4
分钟。
各地的标准时间为格林威治时间(G.M.T)加上
(+)
或减去
(-)
时区中所标的小时和分钟数时差。许多国家还采用夏令时(DST),
比如美国每年4月到9月实行夏令时,时间提前一个小时。
时差的计算方法:两个时区标准时间(即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比如中国是东八区(+8),美国东部是西五区(-5),两地的时差是13小时,北京比纽约要早13个小时;如果是美国实行夏令时的时期,相差12小时。
3、旋转的小彩旗。
2014年马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还有印象吗?如果要问2014年春晚上最长的节目是什么?那理所当然就应该是在舞台一侧搭起的副舞台上表演的转圈了。杨丽萍小侄女小彩旗身穿一身白色长裙,在舞台上不停旋转着,寓意时间的流逝,而且一转就是整整四个小时,连续不断地旋转了8000圈。
第3课时
经过的时间(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2题,第86,87页练习十六第3,4,5题,经过时间既有时又有分的计算。
教学提示: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经过时间。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
难点: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演算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做眼保健操从10:05开始,10:10
结束,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
(2)第2节课从9:10开始,9:50下课,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
(3)小红在家从16:00开始练习钢琴,18:00结束,一共练习了多长时间?
(4)小强每天8:15到校,16:25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时间多长?
分别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教师:第4题是上节课老师留给同学们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解决。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把上节课课后问题设计在复习题中,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
(1)小红她们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的运动会场景,最后定格在拔河比赛这个画面。
(2)从画面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信息。)
教师:提问: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记录下解决的方法。
(2)汇报交流。
预设1:我们在钟面上观察的,分针走1圈是1时,还多走了1个大格是1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1时10分。
预设2: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也就是1时10分。
预设3: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预设4: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分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为什么?
几种方法都可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认可。
3、试一试
(1)拔河比赛结束了,紧接着是更为精彩的跳高比赛,9:40--11:50,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2)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在草稿本上。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9:40--10:00是20分,10:00--11:00是1时,11:00--11:50是50分,20分+1时+50分=2时10分。
预设2:9:40--11:40是2时,11:40--11:50是10分,所以是2时10分。
预设3:11-9=2时,50-40=10分,所以是2时10分。
4、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可以分段来计算,在可以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分别减去开始的时刻。
【设计意图:一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出发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与人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三是利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首尾呼应
教师:孩子们还记得开课时的第4题吗?
现在你们会做了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
(1)小强的周末安排可丰富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请你分别算出他做这些事用了多长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并说明是怎样算的。
3、练习十六第3题
(1)收集信息。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1:10:30--11:00用了30分,11:00—12:00用了1时,一共是1时30分。
预设2:10:30--11:30用了1时,11:30--12:00用了30分,一共1时30分。
教师:有没有用减法的?
用减法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不够减。
教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先拿出1时换成60分,60-30=30分,12时拿出1时还剩11时,11-10=1时,所以是1时30分。
【设计意图:借一当十的知识迁移,因为1时=60分,所以,从时上借一,分上就应该加60。】
4、练习十六第4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5.练习十六第5题
(1)收集信息。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比赛下午3时55分结束,这场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教师: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
学生:海报上,开始时间是下午2时10分。
教师:现在能解决了吗?
请你自己完成。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现在的时间是上午8:40,再再过(
)分是9:30。
(2)下午上课的时间是2:30,一节课长40分,第一节课(
)下课。
(3)电影9:30开始演,聪聪8:50从家出发,经过30分到达电影院,他(
)准时赶上。
2、王老师从晚上7:40开始看足球比赛,9:50比赛结束。这场足球比赛一共进行了多长时间?
3、冬冬每天下午在学校参加足球训练,训练时间是50分,训练到下午6:00结束,训练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答案:1、(1)50(2)3:10(3)能
2、9:50-7:40=1(时)10(分)
3、6:00-50=5:10
五、反思总结
教师:通过全班孩子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棒!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加以充分的肯定,能够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今后的学习。】
布置作业:
1、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2、王华上午在校3时20分,下午在校2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3、现在的时间是4时20分,再过1时30分是几时几分?
4、现在是下午2时30分,40分钟以前是几时几分?
5、一场足球比赛需要90分钟,如果想在下午5时结束,这场足球赛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
6、小明家住在开元小区,他他们小区下午4:00--5:30停电,当他4:40分回到家,他要等多久才有电?
7、早上8:40--9:20上第一节课,这节课一共上了多少分钟?
8、明明爸爸上班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2:00—5:30,明明爸爸全天上班多少时间?
答案:1、10:55-9:20=1(时)35(分)
2、3时20分+2时30分=5(时)50(分)
3时20分-2时30分=50(分)
3、4:20+1:30=5:50
4、2:30-40=1:50
5、90分=1时30分
5:00-1时30分=3:30
6、5:30-4:40=50(分)
7、9:20-8:40=40(分)
8、12:00-8:30=3:30
5:30-2:00=3:30
3:30+3:30=7(时)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求经过时间(二)
【设计意图:用大括号的形式直观展示了:数一数、分分段、减一减三种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具体形象。】
教学反思:
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本课时的内容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1、首先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比较合理的答案是: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于几时--几时(或同一小时内分的计算)的掌握问题不大,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难度就比较大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自主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归纳出方法----6时10分-4时45分=(
),先用6时-4时=2时,10分不够减45分,从2时里拿出1时=60分,60分+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时等于1时25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说,练习几次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会掌握得不错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同单位才能直接计算,单位不同要先换单位;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高级单位退一,再换成这一级单位:如1时换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换成10分米,退1元换成10角等。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经过时间的计算。
例题:
(1)二(2)班举行庆元旦文艺晚会,8:30
开始,10:00结束,
一共进行了多长时间?
分析:知道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求经过时间,可以用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解答:10:00-8:30=1(时)30分
答:晚会一共进行了1时30分
(2)二(2)班举行庆元旦文艺晚会,8:30
开始,一共进行了1
时30
分,晚会什么时候结束?
分析:知道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求结束时间,可以用公式: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解答:8:30+1时30分=10:00
答:文艺晚会10:00结束
(3)二(2)班举行庆元旦文艺晚会,
10:00
结束,一共进行了1
时30
分。晚会什么时候开始的?
分析:知道结束时间和经过时间求开始时间,可以用公式: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解答:10:00-1时30分=8:30
答:文艺晚会8:30开始的。
总结:有关时间的计算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2、计算经过时间可以用竖式计算。
在学习时分秒的知识后,我们经常遇到求经过时间的题目。有的同学对它是十分畏惧,其实可以用减法竖式的方法来求经过时间,那是又方便,又准确。
例如:一辆货车上午8:30出发,上午10:40到达目的地,求经过时间。
  列式时,时和时对齐,分和分对齐,然后用分减分,时减时
  和减法竖式一样,用到达时间减出发时间,列出竖式:

  
这样,这辆货车的经过时间就是2时10分。
  如果到达时间的分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可以和做退位减法一样,“分”不够减就到“时”去借,不过这里可不是“退一作十”,而是“退一作六十”,因为“1时=60分”。
例如:一辆客车上午8:30出发,上午10:10到达目的地,求经过时间。
同样,我们首先列出竖式如下:
这里10分-30分,不够,就从10时里借1时转化成60分,加上原来的10分等于70分,70分-30分=40分;10时还有9时,9时-8时=1时。
这样,这辆客车的经过时间就是1时40分。
资料链接:
1、时刻和时间的区别。
时刻一般用时、分、秒表示,如上午8时,现在是7时25分等,表示出一天内某一确定的时刻。日历上所载的某月某日叫做日期。时间一般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时刻或日期之间的间隔,通常用“小时”表示时间,而用“时(或点)”表示时刻。例如,上午工作4小时,是指时间;小悦每天6点45分起床,7点30分到校,是指时刻。“时”可以说成“点”。
2、时和小时的区别。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小时”表示时间的长短,用“时”表示时刻。时刻不表示时间的长短,只表示先后,因而具有序数的性质;时间表示两个时刻当中的间隔长短,具有基数的性质。
比如说,现在是上午8时,有一件事情要求在5小时之内完成,那么按规定必须在下午1时之前完成。如果要求在5时之内完成,则我们一般理解为在下午5点钟之前完成就可以了。
在英语中,“时”和“小时”也是有不一样的。如“6时”表示为“6Oclock”,而“6小时”则表示为“6
hour”。
所以,笔者认为“1时=60分”只能在帮助我们进行单位的换算时使用。如果需要准确地表示经过的时间,避免混淆,计量单位还是应该用“小时”。“时”和“小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3、乌鲁木齐时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处中国最西边,与北京等中东部地区时差2小时,使用地方时间(乌鲁木齐时间)。乌鲁木齐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即乌鲁木齐时间10时相当于北京时间12时。所以新疆自治区政府机关作息时间与内地有较大区别。
《时、分、秒》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88页,复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
教学提示:
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教材简析:
小学阶段的学习共分三个循环段:(1)一年级的认识钟面,(2)二年级的时分秒,(3)三年级年月日的认识,在时间的学习上,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以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和生活经验为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难点:理解1时=60分,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学具钟、水彩笔,演算纸。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整理与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直接切入课题,通过看书交流,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5、会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1)记住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60。
(2)大单位到小单位:可以用连加的方法;小单位到大单位:看里面一共有几个60。
6、会计算经过时间。
(1)方法:数一数、分一分、减一减。
(2)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并通过老师的板书设计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练习1是基础性练习。练习2我拨你说,拨表的同学必须先想好要拨的时刻时针
、分针指在什么位置,这实际上是对读时刻的逆向思维,变相增加了读时刻的难度,采用同桌合作、动手操作的形式,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效率特别高。】
3、小刚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数学日记
我的一天
我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餐。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
我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我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20秒钟就能做完。
晚上,我经常会陪妈妈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爸爸开心。
教师:这篇日记有问题吗?
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师少量补充说明。
4、小刚接受了大家的帮助,很快修改了日记,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倍努力,不仅真正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还学会了统筹安排时间。出示4题。
(1)让学生读出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
(2)独立计算出经过时间,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练习3是综合性练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4是道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好了数学,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数学非常有用。】
四、概括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了若干实际问题,真不简单。一节课40分钟很快过去了,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设计意图:通过一句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要懂得珍惜时间,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本板书就是抓住这两点来对学生进行复习的。让学生利用大括号的形式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这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也就“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复习课老师讲,然后学生大量做练习来巩固知识的教学思路,而是采取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到的知识展开,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并边学边练,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全员参与与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通过层次性的集体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教学中,提供学生观察、比较、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次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补充修正,提升与发展。
2、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运用画图法解决时间问题。
例题:客车每30分发出一辆,早晨6:30发出第一辆,小琳要坐第三辆车,应该是几时几分发车?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的条件,第一辆车发车时间是6:30,向后数30分,就是7:00,所以第二辆车发车时间是7:00,再向后数30分,就是第三辆车的发车时间,也就是7:30。可以画图表示如下:
解答:7时30分
结论:画线段图是解决此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2、烙饼的学问。
例题:烙饼需要烙它的正反两面,如果烙熟一个饼的正方两面,各用去3分,那么用一次可以容纳2块饼的锅来烙21块饼,至少需要几分?
分析:先将两块饼同时放入锅内一起烙,3分后两块饼都熟了一面,这时取出第一块饼,放入第三块饼,第二块饼翻个身。
第三块饼放入后又烙了3分后,第二块饼已经烙熟取出;第三块饼翻个身,再将第一块饼放入烙另一面,再烙3分,锅里的两块饼都熟了。
这样烙3块饼,用去9分,所以烙21块饼,至少用21÷3×9=63分。
资料链接:
1、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日开始和终了的界线,因此,它所通过的东西12时区就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区。在这个时区里,时间都一致,而日期却不同,仅一线之隔,东西竟相差一天,西边要比东边早一天。居住在日期变更线西边楚克茨克半岛上的人,是全世界迎接新年最早的人,而居住在这条线东边的、仅一水之隔的美国阿拉斯加人,却要等待一昼夜之后才能过新年。
2、世界时间。
以格林威治时为世界时0时,把世界划为24个时区。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o5到东经7.o5(经度间隔为15o)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o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标准时相差一小时。时区界线原则上按照地理经线划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以方便使用。目前,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以区时为单位的标准时,并保持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整小时数;但是,有些国家仍然采用其首都或重要商埠的地方时为该国的标准时间。这样,这些国家的标准时间与格林尼治时间的差数就不是整小时数,而有时、分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