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 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 同步教案(共5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 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 同步教案(共5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18 09: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了整理数据、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实践活动“每天锻炼1时”教学内容。
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下)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他们对简单的统计表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体验,并且对统计的方法也有所了解。本单元编排的统计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的实例,认识数据整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结合实例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并填图、填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实践活动“每天锻炼1时”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合作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渗透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3)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人的鼓励下,能克服在统计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形。
2、难点:
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
3、关键:
老师要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经历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2、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时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统计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班里的男、女生人数,同学们喜欢吃的蔬菜、水果,喜欢看的书籍、电影,每天经过学校门口的车辆等等,无不渗透着统计的知识在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开展统计活动,获得统计数据,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6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分类和整理
4
每天锻炼1时
1
总计
5
收集和整理
第1课时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92,93页练习十八第1,2题,不同标准的分类。
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纽扣图片。
学生准备:每人1套例1的纽扣图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妈妈给小红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准备给衣服钉纽扣,我们一起去看看。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吗?
教师介绍活动要求:请你们拿出准备的纽扣图自己动手分分吧!
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师请两个方法不同的小朋友到黑板上分类。)
教师:汇报分类结果。
学生1:我按颜色分,分成黄色纽扣有7颗,灰色纽扣有5颗。
学生2:我按形状分,正方形纽扣有8颗,圆形纽扣有4颗。
教师总结: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要么按颜色分,要么按形状分,有两种情况。
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
【设计意图:按一种标准分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教师:刚才我们把这些纽扣分成了两类,想想,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吗?
(能。)那请你们继续分一分吧!
学生在自己原来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
1、全班汇报
(1)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原来按颜色分成两类的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继续分的?
谁来试一试?
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教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接着我们又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现在分成了几类了?)
学生:4类。
教师:哪4类呢?
学生: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那分成的这几类有什么特征?
学生: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教师小结:我们先按颜色分,在此基础上又按形状分,就把这些纽扣分成了4类,现在每一类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2)再来看看原来按形状分成两类的,你们又是怎么接着分的?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你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次又是怎么分的?
学生:再把每一类颜色相同的放一起,也分成了4类。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对,刚才我们已经把形状相同的放一起了,接着又把颜色相同的放一起。
2、对比,总结方法
教师:对比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
学生1:不管用的哪种分法,都分了两次。
教师:第1次分成了几类?
第2次呢?
学生1:第1次分成了两类,第2次分成了4类。
教师:那结果是怎样的?
(我们把颜色和形状相同的都分在了一起。)
教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2:越分到后面,种类越多,每一种的图形越少。
教师: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少一些。
3、完成书上填空
教师:同学们都很会开动脑筋,分得很好。下面请你们结合刚才的分类过程和结果填写例1下面的空。填好后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把按颜色和形状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再一次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把学习过程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分类的方法和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的思考更具条理性。】
三、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扑克牌进行分类。
介绍活动要求:每组都有1副扑克牌(拿出了大小王),请你们在小组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全班汇报。
(1)我们按花色分,分为了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各13张。
(2)我们按数或字母分,分为2,3,4,…,K,A
各4张。
(3)我们既按花色分,又按数或字母分,分为红桃A、红桃2……各1张。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按一种标准分,有的按两种标准分,分得更细一些。还想分类吗?
我们继续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扑克牌的游戏,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多角度、多标准进行分类,对新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2、练习十八第1题第(1)小题
(1)出示这几只动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分类。
学生发言有3种情况:
可以按照腿的条数分,分成2类,2条腿的有4只,4条腿的有3只。
也可以按能否游泳分,也分成2类,会游泳的有4只,不会游泳的有3只。
还可以既按腿的条数分又按能否游泳分。2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2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有1只;4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4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没有。
(2)完成填空。
(3)汇报。
3、练习十八第1题第(2)小题
(1)出示图中的文具盒,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准备怎么分类。
(2)汇报:学生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还可以既按颜色又按形状分。
(3)完成填空。
4、练习十八第2题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
教师:要想知道1--12月出生的同学分别有多少人,其实就是要把我们班的同学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那用什么方法分呢?
(可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分别起立、分别排队等方法,再数出人数。)
教师:我们就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的方法来分一分吧!全班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教师:根据结果,完成教科书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分类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达标反馈:
答案:略。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和大家分享分享。
布置作业:
答案:略。
板书设计:
收集和整理----分一分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了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我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在统计的过程中注意要有顺序的数,不要遗漏、重数。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资料包:
精彩教学片断:
分一分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分类的知识,你能把你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你分什么?
生:我想把书包里的书进行整理、分类。
生:我也是。
师:那我们就开始行动吧!
生:老师,书包里东西太多,桌上放不下。
生:就是。
生:我们去操场上分,行吗?
……
师:好,我们就去操场上,去之前请听老师要求,不能影响别班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看看,还有什么能分类的,十分钟后,回教室来给大家汇报。
教室里一片欢腾,无人不欢呼雀跃,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提着书包来到操场上,把书包的东西全都倒出来,认真地分起来,不一会儿,小组又东张西望地观察着,讨论着……十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
师:你刚才是怎么整理书包的?
生:我按用途分,笔分一类,练习本分一类,书分一类。
生:语文类分一起,数学类分一起……
师:你们真棒,这样分以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找东西时,好找多了。
生:书包整齐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管家当的不错,一会儿就把书包整理的又整齐,又美观。
师:你们还有别的分类吗?
生:我们还分了鞋子,球鞋分一类,皮鞋分一类。
生:我们按颜色分袜子。
生:周围的窗玻璃按颜色分,生,校内,人分一起,花草树木分一起,房子,石头,分一起……
学生个个都有很多收获,教室里个个小手举得老高,眼神饱满地等待着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听。
【评析】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学生提出书多桌子上放不下,到操场上,如果老师不予理睬,这些提议者和响应者,自尊心肯定会受挫,学习兴趣会下降,那么这节课会非常失败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很大关系。创设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创设的情景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年级的学生叛逆心理是很强的,你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他的学习兴趣会高涨,学习效率会成倍的提高,学生在宽阔的操场上边玩边学习,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学习数学,无拘无束地尽展自己的本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了学生的应用、实践的机会/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室里,学生的操作大都是老师给出现成的材料,到了操场上,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就更放开一些,用自己明亮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分鞋子、袜子、花草树木、楼房等等。如果在课内,学生即使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也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适当地把课堂改为课外活动场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能力。
总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到课外,亲自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去观察、进行事物分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资料链接:
1、分类法。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分类法有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等。
2、中国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分类词表是层次结构的类号和类目的集合。
分类法传统上为七级以上划分,基本划分为五级,作为常识处理。各中央书院、各综合分馆、专业馆、学科资料室均可运用本分类级别律划分图书。
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
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
人文类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贸、T历史、U考古、V民族、W生活、X财经、Y统计、Z社会。
第三级,以图书附属学科标准划分。
第四级,以图书功能属性划分(著述、学术、教学、帮助)。
第五级,以图书品种属性划分著作(作品、理论著作、应用著述)、学术(注释、评析、争鸣、研究、考证、翻译)、教学(学校教材、社会培训教材、自修教材、参考资料、讲义、学习资料,普及读物、实习实验和考试习题集、教学大纲)、帮助(词典、百科、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标准)。
第六级,根据图书国际空间划分为本国和外国原版图书(非学科定义空间)。
第七级,以图书时序划分(非学科时序)。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的两次统计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2、教法学法;
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说流程
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新课引入
教师:妈妈给小红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准备给衣服钉纽扣,我们一起去看看。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吗?
教师介绍活动要求:请你们拿出准备的纽扣图自己动手分分吧!
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师请两个方法不同的小朋友到黑板上分类。)
教师:汇报分类结果。
学生1:我按颜色分,分成黄色纽扣有7颗,灰色纽扣有5颗。
学生2:我按形状分,正方形纽扣有8颗,圆形纽扣有4颗。
教师总结: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要么按颜色分,要么按形状分,有两种情况。
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
【设计意图:按一种标准分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探究新知
教师:刚才我们把这些纽扣分成了两类,想想,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吗?
(能。)那请你们继续分一分吧!
学生在自己原来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
1、全班汇报
(1)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原来按颜色分成两类的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继续分的?
谁来试一试?
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教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接着我们又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现在分成了几类了?)
学生:4类。
教师:哪4类呢?
学生: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那分成的这几类有什么特征?
学生: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教师小结:我们先按颜色分,在此基础上又按形状分,就把这些纽扣分成了4类,现在每一类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2)再来看看原来按形状分成两类的,你们又是怎么接着分的?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你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次又是怎么分的?
学生:再把每一类颜色相同的放一起,也分成了4类。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对,刚才我们已经把形状相同的放一起了,接着又把颜色相同的放一起。
2、对比,总结方法
教师:对比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
学生1:不管用的哪种分法,都分了两次。
教师:第1次分成了几类?
第2次呢?
学生1:第1次分成了两类,第2次分成了4类。
教师:那结果是怎样的?
(我们把颜色和形状相同的都分在了一起。)
教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2:越分到后面,种类越多,每一种的图形越少。
教师: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少一些。
3、完成书上填空
教师:同学们都很会开动脑筋,分得很好。下面请你们结合刚才的分类过程和结果填写例1下面的空。填好后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把按颜色和形状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再一次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把学习过程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分类的方法和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的思考更具条理性。】
(三)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扑克牌进行分类。
介绍活动要求:每组都有1副扑克牌(拿出了大小王),请你们在小组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全班汇报。
(1)我们按花色分,分为了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各13张。
(2)我们按数或字母分,分为2,3,4,…,K,A
各4张。
(3)我们既按花色分,又按数或字母分,分为红桃A、红桃2……各1张。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按一种标准分,有的按两种标准分,分得更细一些。还想分类吗?
我们继续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扑克牌的游戏,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多角度、多标准进行分类,对新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2、练习十八第1题第(1)小题
(1)出示这几只动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分类。
学生发言有3种情况:
可以按照腿的条数分,分成2类,2条腿的有4只,4条腿的有3只。
也可以按能否游泳分,也分成2类,会游泳的有4只,不会游泳的有3只。
还可以既按腿的条数分又按能否游泳分。2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2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有1只;4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4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没有。
(2)完成填空。
(3)汇报。
3、练习十八第1题第(2)小题
(1)出示图中的文具盒,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准备怎么分类。
(2)汇报:学生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还可以既按颜色又按形状分。
(3)完成填空。
4、练习十八第2题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
教师:要想知道1--12月出生的同学分别有多少人,其实就是要把我们班的同学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那用什么方法分呢?
(可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分别起立、分别排队等方法,再数出人数。)
教师:我们就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的方法来分一分吧!全班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教师:根据结果,完成教科书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分类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和大家分享分享。
四、说板书。
收集和整理----分一分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了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第2课时
分一分,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4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八3--5题,认识象形统计图。
教学提示:
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多种不同的分类活动,并根据每项活动内容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参与等活动形式,通过整理书包、整理衣物、分卡片、找不同的图形等活动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的物体。
难点: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水果图片。
学生准备:每人1套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的学具卡片,并杂乱地堆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可口的水果,喜欢吗?
看看有哪些水果呢?
(香蕉、梨、桃、苹果。)
教师:对于这些水果的堆放,你有什么感受?
(放得不整齐,放得乱七八糟的等。)方便我们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不方便。)
教师:的确,像这样乱七八糟的放在一起很不便于我们观察。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整理这些水果图片,把这些图片来分一分,数一数。

书课题: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摆放杂乱的水果图片,感受这样杂乱地堆放,不利于清楚地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激发学生分类和摆一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
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1)探究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把这些水果先分类,然后再数出每种水果有多少个。
(2)那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水果图片分一分吧,边分边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开始吧!
教师巡视,在这过程中,请两位孩子到黑板上分一分,一种是直接分类的,一种是分好类后整齐地摆放的。
(3)集体汇报。
(4)教师小结:像这样把水果进行分类,并整齐地摆放,让大家能一眼看出每种水果的多少。
(5)现在请小朋友们像这样重新把这些水果图摆一摆,注意在摆的时候,我们要整齐地从下往上摆。(教师示范)开始吧!
(6)现在请小朋友们在括号里填出每种水果的数量。
2、
用符号统计
教师:如果没有水果卡片,我们又怎么办呢?
4人小组里想想办法吧!
学生汇报。
学生1:一个一个地画出水果图。
学生2:用○代替水果卡片。
……
教师:一个一个地画出水果图这样太慢了,用符号○、△等是不是更简洁呀?
教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从下往上整齐地画符号进行统计,开始吧!
全班汇报。
教师展示几个小朋友的统计图,并问一问学生,他图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水果。
教师:老师也用符号画了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下面摆出4种水果图片。)我用○来代表水果图片,香蕉有两根就在它的上面从下往上画出2个○,梨有3个,就在它的上面画3个○,以此类推。这个统计图小朋友们看懂了吗?
教师从图中任意指出几个○,问问学生代表什么水果。引导学生要根据下面的水果图片去判断图中的○代表什么水果,请学生将各种水果的数量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学生填空。)
观察:谁来说一说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苹果最多,香蕉最少。)
对比两种方法。
①刚才我们用实物和符号分别都表示了水果的数量,比一比,你认为用“实物摆一摆”和用“符号画一画”哪种方式更方便呢?
为什么?
(用“符号画一画”更加方便。)
②用符号表示这些水果更加清晰、简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通过对一个一个的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了整理的结果,并对整理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用符号统计更加清晰、简明,并初步感受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2题
(1)二(1)班第1组的小朋友在美术课上搜集了很多小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2)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同学们整理出来的小动物卡片,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小猫图有7张,小狗图有5张,小兔图有3张,小鸭图有4张。
学生2:我知道了小猫图最多,小兔图最少。
……
(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们将动物图片的张数填在括号里。
(4)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符号来表示我们要整理的物品,看看这次小女孩用什么符号来代表动物图片呢?
(△。)你能帮她完成这张图吗?
开始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提醒全班孩子,注意从下往上画,并把△对整齐。
(5)展示几个同学的统计图。
(6)图画好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哪种动物卡片的数量最多?
哪种最少?
(小猫图最多,小兔图最少。)
(7)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问题,教师及时请学生列式解答。注意提示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
2、练习十八第3题
(1)我们再来看看红光小学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的活动。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汇报。
3、练习十八第4题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挑战挑战,去看看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采蘑菇的情况。请你仔细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汇报。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图中分析数据的能力和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练习十八第5题。
(1)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
我们来调查小组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
(2)小组合作完成。
(3)根据调查结果用符号表示1个同学,并排一排。
(4)全班汇报(选择几组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活动,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并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达标反馈:
答案:(1)略,(2)4
5
6
5
(3)
1
1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2、先计算再统计。
21÷7=
500+320=
6×7=
480-80=
3×8=
2×6=
42÷6=
300+250=
350-200=
81÷9=
24÷6=
45÷5=
780-700=
360+400=
420-220=
18÷4=
65÷8=
7×9=
(1)填一填。
算式
加法算式
减法算式
乘法算式
除法算是
题数
(2)(
)算式最多,(
)算式最少,(
)算式和(
)算式一样多。
答案:1、(1)12
8
10
(2)晴

(3)10(4)4(5)2
2、(1)3
4
4
7
(2)除法
加法
乘法
减法
板书设计:
收集和整理----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利用在黑板上贴实物图和符号两种方式,直观展示利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式,进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利用分类统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例题:小东家来客人了,爸爸妈妈分头去买菜。爸爸买了:山药、黄瓜、排骨、西红柿、苦瓜、鱼、茄子、鸡。妈妈买了:芹菜、茄子、土豆、苦瓜、卷心菜、排骨、洋葱、冬瓜、羊肉,如果这些菜中买重的肉类要放到冰箱里,应怎么放?
分析:1、买重的菜有:茄子、苦瓜、排骨。2、这些菜中的肉类只有排骨。
解答:应把排骨放到冰箱里。
资料链接:
1、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
(2)符号化思想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
《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有符号表示的问题。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
2、人民币的面值:
现在中国人民币一共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如下:
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值,分别为,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贰佰圆、伍佰圆、壹仟圆、伍仟圆、壹万圆、伍万圆。
第二套人民币共11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叁圆、伍圆、拾圆。
第三套人民币共10种面值,80补印53版壹分、贰分、伍分。发行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
第四套人民币共9种面值,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佰圆。
第五套人民币共6种面值,分别为,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
3、统计小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二战期间,并且都是盟军方面机智的统计学家,数学在二战期间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说的是统计。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英国,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地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求助于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很肯定地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第二个故事与德国坦克有关。我们知道德国的坦克战在二战前期占了很多便宜,直到后来,苏联的坦克才能和德国坦克一拼高下,坦克数量作为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的数据是盟军非常希望获得的情报,有很多盟军特工的任务就是窃取德军坦克总量情报。然而根据战后所获得的数据,真正可靠的情报不是来源于盟军特工,而是统计学家。
统计学家做了什么事情呢 这和德军制造坦克的惯例有关,德军坦克在出厂之后按生产的先后顺序编号,1,2,…,N,这是一个十分古板的传统,正是因为这个传统,德军送给了盟军统计学家需要的数据。盟军在战争中缴获了德军的一些坦克并且获取了这些坦克的编号,现在统计学家需要在这些编号的基础上估计N,也就是德军的坦克总量,而这通过一定的统计工具就可以实现。
看过这两个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对统计有了更大的兴趣
第3课时
分一分、记一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95页课堂活动第1题,96页练习十九第1题,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
教学提示:
在具体的比较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的方便和快捷。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写写正字,把笔顺写正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学生能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让学生体会用画“√”和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既清楚又方便,感受整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体会整理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用画“√”和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既清楚又方便。
难点: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学具盒每组一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
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
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
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2、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地引入,通过给小动物分类,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分一分、数一数”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小动物分类,过渡到稍复杂的图形分类。通过让学生观察摆放杂乱的图片。感受这样杂乱地堆放,不利于清楚地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激发学生分类整理的欲望。】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
(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
(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6
,□:4,
○:5;
②△△△△△△,□□□□,○○○○○;
③△: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⑤△:正一
,□

,○: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图片的数量,体现了提倡方法多样化的理念,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符号化思想的重要作用。】
(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先用自己原始的方式去整理,然后再通过逐一对比,让他们发现一种方法好过一种方法,最后通过4种方法的比较,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第3种或第4种方法。】
(6)教师小结。
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巩固新知;
1、
课堂活动第1题(把题目改编了一下)。
教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好,体育老师想请你们用所学知识帮帮忙,有信心吗
他想请你们帮忙整理体育器材室的篮球、足球和排球。老师把这些球制成了图片放在了每个4人小组的信封里,需要你们整理出每种球的数量。组长就像刚才老师那样,每次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案念出名称,其余孩子用今天学习的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听明白要求了吗
开始吧!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
全班汇报,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2、
练习十九第1
教师:今天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得很好,老师悄悄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想听吗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在兴趣活动课准备为你们放一部动画片,想看吗
但老师为难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西游记》和《七龙珠》究竟放哪一部呢
那你最喜欢哪一部
(学生说一说。)
教师: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那究竟放哪一部,你能想想办法吗
(用刚才学的方法来记录。)
教师:你们选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它写在纸上,再交给我,老师
帮你们念,你们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画“√”或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吗
学生活动。(请学生先把4部动画片名称写好。)
展示学生记录结果,并说说每种的人数。(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画“√”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很麻烦也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便于统计。)
教师:老师放哪部动画片呀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首先选择的题材学生非常感兴趣。练习也很有层次性,第1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第2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画“√”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很麻烦也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便于统计。】
四、达标反馈:
1、下面是一个地区某个月天气情况统计。
根据上图回答:
(1)这个月上面天气最多?什么天气最少?
(2)晴天比雨天少多少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2、课堂活动:游戏(石头、剪刀、布)
(1)孩子们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在两个人玩这个游戏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呢
(胜、平、负。)出示游戏规则:(1)同桌两人玩10
次。(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比赛结果。(介绍怎样记录。)
(2)汇报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既巩固了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而且也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答案:1、(1)阴转晴
阴(2)2(3)
30
2、略
五、课堂小结
教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后,我们看起来就更加清楚了。
布置作业:
1、下面是二、一班竞选班长四位候选人的得票记录。
小琴:
小强:
小军:
小玲:
根据得票记录回答问题。
(1)竞选的班长应该是(
)。因为(
)。
(2)如果每人只能投一票,也必须投一票,那么二、一班一共有(
)名学生。
(3)小军的票数比小玲的票数多(
)张。
(4)小琴的票数比小强少(
)张。
2、回家调查爸爸妈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
答案:1、(1)小军
获得的票数最多
(2)42(3)10(4)4
2、略
板书设计:
收集和整理----分一分、记一记
【设计意图:采用粘贴式板书,清晰、形象、直观,同时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使学生经历了分一分、记一记的统计过程,感受到画“正”字的方便和快捷。】
教学反思:
《分一分、记一记》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达标反馈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游戏:石头、剪刀、布。先让学生分组游戏,游戏过程中注意怎样科学合理的记录游戏结果,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然后再汇报比赛结果。通过游戏的开展、结果的记录、结果的回报,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游戏的结果,是最便捷、最清晰、最科学的方法。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整理数据的方法。
整理数据并不难,分类认真仔细看。
画√画○画正字,各种方法任你选。
资料链接:
1、画“正”字的由来。
用“正”字记数这个简便易懂的办法,其由来说来还挺有趣,它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
清末民初,上海戏园俗称茶园。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座位称“花楼”,左右偏座称“包厢”。楼下正厅为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他们不和下里巴人混杂在一起。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那时候剧院还没有门票,由“案目”(服务生)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此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废弃了,但作为一种简明、易懂、便于公众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
2、生活中的统计。
在生活中,统计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生活中也有统计图或统计表。
我们小区下面有个广场,最近有人摆了夜啤酒摊,每天晚上客人都大吵大闹,影响业主休息。于是,我们小区业主开始调查投票,同意夜啤酒搬离小区的投票,结果99%的业主同意。一张统计表把那些人赶走了。
在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中,统计表(图)也必不可少,统计表所有的数据都一目了然地摆在上面,而且数据之间还可以进行分析对比,让人更加清楚生产和经营情况。大家想一想,如果摆成流水帐,让人看起来可是十分麻烦。还有投票选举,在电视上,经常都要统计图,这样更加直观,让人更好理解。
由此可见,统计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呢?
3、在远古时的方向、时间和记数。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也可能在两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原始的人类和大自然艰难地搏斗着。在长期的劳动中,他们不断进步,慢慢地产生了“数”的思想。
他们找到了食物,会想到这是“有”;找不到食物,就会想到“无”。要是找到大量的食物,他们认为是“多”;得到的食物不够吃,他们认为这是“少”。有、无和多、少,是我们祖先最早概括出来的“数”的思想。
直到两万五千年前,人们说“用你的枪头换我的鹿”的时候,还只能用一个指头表示一只鹿,三个指头表示三个枪头。这种一个指头表示一件东西、三个指头表示三件东西的原始计数法,就是他们掌握的全部算术知识了。在那以后的几千年里,他们一直把任何大于三的数量理解为“一群”,或者“一堆”。
那时候没有城镇和村庄,人们过着群居穴处的生活:晚上,他们挤在深深的洞窟里,藏在茂密的林木中;白天,成群结队地到处寻找可以猎取的鸟兽,采集能够充饥的浆果、根茎和谷粒。这种生活是毫无保障的,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在他们的财物中,除了御寒的兽皮、狩猎的武器、盛水的东西,也许还有熊牙或贝壳做的项链。他们的生活这么简单,当然不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就是那种简单的手指计数,也用得很少。
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更需要识别方向和区分季节的知识。有了区分季节的知识,就可以知道远处树林里的果实什么时候成熟;有了识别方向的知识,就能够确定怎么去、又怎么回来。这些知识,是在漫长的年代里,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
在一个熟悉的地区漫游生活,山脉、湖泊、河流就能当作指示方向的路标。可是,原始人很难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树林里的浆果和块茎,过一段时间就被吃光了;飞禽和走兽,为了躲避人们经常的袭击,也逃到别的地方去了;特别是发生干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赶快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寻找新的水源。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指示方向的只有日月和星辰了。
太阳是最方便的路标。海边部落的人们发现:太阳每天早上从波涛中升起,晚上落到山岗的后面去。他们就记住:初升的红日指示着大海的方向;正在下落的夕阳指示着山岗的方向。
晚上,用星辰来确定方向很可靠。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情景:夜幕降临,人们在洞口或者土室、窝棚前点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边。他们抬头凝视那神奇的天空——繁星点点,深不可测。经过了不知多少个夜晚的观察,他们发现:一些星群组成的简单形状,每天晚上都能辨认出来,而且总是在天空的一定位置上,沿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移动着。
在北边的天空上,有一组最引人注目的星群,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把这个星座比较亮的星合起来看,有点像一只大熊。斗头上的四颗像是大熊身体的后部,斗柄的三颗像是大熊的尾巴。
离北斗七星不太远的地方,还有一颗相当亮的星,那就是有名的北极星。它年年月月,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地方,几百年也很少变化,好像钉在那里不动似的。天长日久,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北极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路标!他们在长途跋涉中需要确定方向的时候,就等到夜幕降临,在繁星闪烁的天空,先找到北斗星,把斗顶两颗连成一条直线,再朝着斗口的方向,把这条直线延长五倍的位置,在那个位置上就看到一颗比较亮的星,这就是北极星。找到了北极星,其他的方向就很容易确定了。
日月星辰不只是人类最早的路标,还是人类最早的时钟。生活在热带北部的原始狩猎者,早晨总是看到在阳光下,东西的影子长长地向西指着;中午太阳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影子就很短,甚至看不到了;当太阳向西下落的时候,影子又长了,并且不断地向东面伸长。这样,由影子的长短变化,他们就能够大体估量出白天的时间了。
夜晚,他们发现圆月在空中最高点的时候,恰好是半夜。经过长久的观察,他们还可以根据一些星群的位置变化,判断夜间的时间。
要知道比一天更长的时间,想来我们的祖先一定是依靠月亮。一夜接一夜,他们看到月亮慢慢地由圆到缺,最后全看不见了。过了几个漆黑的夜晚,月牙又重新出现,并且慢侵地又变成圆月。
当圆月升起的时候,一个部落来到一片树林边。林子的枝头上挂满了果实,可是还没有成熟。部落中有经验的长者说话了:现在别搞这些果子,等下次月亮再圆的时候咱们回来,这些呆子就好吃啦!于是,大家又赶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他们必须按时回来摘取成熟的果实,这就需要计算天数了。
对原始采集者来说,数天数是一个大难题。可不是嘛!时间一去不复返,数天数不能象数死鹿那样,把它们摆成一排,扳起指头去数。开始,他们很可能是在树上或者在棍棒和石头上刻上一道痕,表示过去了一天,刻上两道痕,表示过去了两天。久而久之,他们发现,两次满月之间总是相隔三十天,并且用一道大点儿的刻痕来表示一次满月。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们逐渐察觉到满月的次数和气候的变化有关系。他们惊奇地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往复一次,恰好是十二次满月的天数——三百六十天。于是第一个包括四季的月历产生了。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开始有了数数和观察图形的数学知识。
一万多年前,随着经验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和工具的改进,人类逐渐开创了崭新的生活,这就是学会了种植和饲养!
在回到过去居住过的地方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常常发现,上次被他们无意撒落的谷粒,现在已经发芽生长;被遗弃的小动物也长大了。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种植植物,饲养动物。从此,他们不再四处飘流,靠采摘野菜和浆果生活,而是播种和收获自己的大麦、小麦和谷子,还有豌豆、扁豆和胡萝卜。在忠实的伙伴——狗的帮助下,他们驯养着羊、猪和牛。原始的采集者和狩猎者,开始变成了农民和牧民!
定居生活以后,人们的财物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经常记录和计算耕具、土地、篱笆、庄稼和畜群了。最早的记录方法,就是前面说到的,用一个记号表示一件东西、两个记号表示两件东西,叫做“签法”。在秘鲁,印加人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下收获谷物的捆数。在我国,也有结绳记数的古老传说。直到今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还有一些牧羊人用在棍子上刻痕的办法,来计算自己的羊群哩!
从事农牧业以后,人们必须准确地预计生羔、产犊和播种、收获的时间,先前的简陋月历,显然是不够用了。要是用三百六十天的月历来推算季节,头一年差五天,第二年就会差十天,年数多了,就乱套了。这样,编制精确的日历,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记录财物和编制日历,促使人们发展书写的数字。
我们今天知道的最早的书写数字,产生在五千年前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人是把数字写在一种纸草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人是把数字写在软粘土上,他们都是用单划表示个位数,用不同的记号表示十位数和更高位的数。三千年后,罗马人照样采用单划组成一到四的数字,并且至今还有人在用哩!
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很多是数字。殷代人已经能用成文数字记录十万以内的自然数。在他们的数字中,头四个字,即一、二、三、四,也是由单划组成的。下页图,是殷甲骨文、周秦金文、汉朝时候用的数字和现代汉语中的数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演变情况。
在早期的数字系统中,最引起人们兴趣的,是美洲中部马雅人的数字。马雅人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文化完全隔绝。他们只用三个符号——点、横和椭圆,就可以写出任何自然数。用点和横可以从一写到十九;在任何数下面加上一个椭圆,就是那个数放大二十倍。但是,在计算时间的时候,他们调整了记数规则:加第二个椭圆的时候,表示乘上十八,而不是二十。马雅人所以做出这样一条规定,大概是原始狩猎者的月历是三百六十天的原故。
那时候,玛雅人也使用三百六十五天的太阳历,一年被分成十八个月,每个月二十天,另外加上五天作为禁忌日。他们通常在石柱上刻出人面形的独特数码记录日期。
第4课时
认识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4,第96,97页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九第2--4题,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提示:
本例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表,教学时老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关于统计表只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即可。二是填完统计表后,可以让学生对照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难点:经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规程,会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学生准备: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祝活动,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有这些表演项目: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你最想参加哪个项目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知道班上同学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吗
猜一猜。
教师: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答案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分类,再数出每个项目的人数。)
【设计意图:创设六一庆祝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收集和整理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的人数的需要,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
二、探究新知
1、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1)那用什么办法知道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我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好一些。因为人数比较多,用画“√”的方法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2)的确,画“正”字的方法数起来更加快。那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吧!
(3)教师介绍整理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项目,选4名小小整理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记录这4名小小整理员要参加的项目,其余同学在本子上记录。
(4)学生一一报项目,学生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
(5)整理完后,为了避免出错,我们还要检查检查,把每个项目的人数加起来看看和我们班的人数相同吗。
(6)谁来说说各项目有多少人参加呢
(学生汇报。)
2、
初步认识统计表
(1)当我们整理完后通常要把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来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统计表。
(2)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仔细观察,你从这张统计表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名称。
教师:统计表的名称告诉我们这张表是统计的什么内容,我们这张表就是统计的全班参加节目的人数。
学生2:表的第1排是节目,有4个节目。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
学生2:第2排就是人数,每个项目分别有多少人
教师:人数后面有个括号写了人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3:那表示单位。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参加唱歌这个项目的人数我们应该填在哪里呢
学生:就填在唱歌这个项目下面的格子里。
教师:如果唱歌的有3
人,这个格子里还需要写“人”这个单位吗
学生:不需要,因为在左边的第1个格子里已经写了“人”。
教师:对,说得真好。因为前面有单位,只需填上数就可以了,这样的统计表就显得更加简洁、清楚。那就请小朋友们完成这张统计表吧!
(4)全班汇报,选一个学生的展示。
(5)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多
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少
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你看,我们把整理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后就能简洁、清楚地看出每个项目分别是多少,真方便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首先巩固了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感受这种方法的便利。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作用。最后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观察积累初步的统计分析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2题
(1)刚才我们一起调查了班上六一儿童节参加节目的人数,下面我们开展一些有趣的调查活动,好吗
看看我们要调查什么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要我们调查什么呢
(调查全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情况,再整理。)
(2)你知道家庭人口情况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回答。)家庭人口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你家里住了几个人,明白了吗
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你家有几口人
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班上这么多孩子,情况很多都不一样,要一一把每种情况都写出来,不便于我们观察,这种时候一般会定几个范围,我们来看看统计表里分成了哪些范围,谁来说一说
(4以下,4,5,5以上。)
(4)下面我们就开始调查吧!
教师介绍调查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的家庭人口数,选4名能干的小小统计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调查这4名小小统计员的家庭人口数。
(5)学生一一报项目,统计员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调查完后,提醒学生检查。
(6)下面请小朋友们把我们的整理结果填入统计表里。
(7)仔细观察班上家庭人口是几人的同学最多
(8)看表,你还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决。)
2、练习十九第2题
(1)二(1)班的同学整理全班1
周阅读课外读物的册数,我们一起去看看。
(2)请你们仔细观察后,把结果填入统计表里。
(3)全班汇报结果。(少儿文艺有16人,连环画有17人,故事大王有12人。)
(4)读连环画的册数比故事大王多几册
请学生列出算式。
(5)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是什么
(连环画。)
(6)全班共读了多少册课外读物
请学生列出算式。
3、
练习十九第3题
(1)我们再去看看某地7
月份上半月每天的最高气温记录。请小朋友认真看记录,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下面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强调一定要画“正”字,避免学生直接数出结果填空。
(3)整理好后完成统计表。
(4)全班汇报。
4、
练习十九第4题
(1)我们再来整理整理我们每周上课的情况。为了节省时间,填课程表我们就下来完成。(教师把课程表展示给大家看。)
(2)要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每门课各有多少节,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我们每周上了哪些课,先把它写下来。)
(3)学生开始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结果。
(5)根据结果谁来说说一周中,哪门课最多
哪门课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4项统计活动,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统计的方法,如整理完后要检查等,减少统计中错误。】
四、达标反馈:
1、下面是二(2)班一个同学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记录:
唐老鸭:


米老鼠:



蝙蝠侠:












孙悟空:















哪吒:









(1)请你根据这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卡通人物
唐老鸭
米老鼠
蝙蝠侠
孙悟空
哪吒
喜欢人数/人
(2)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喜欢(
)的人数和喜欢孙悟空的人数最接近。
2、把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1)喜欢(
)的人数最多。
(2)喜欢(
)和(
)的人数是一样的。
(3)喜欢小熊猫的比喜欢小狗的多(
)人。
答案:1、(1)2
3
12
15
9
(2)孙悟空
唐老鸭
蝙蝠侠
2、10
14
10
4
(1)
小熊猫
(2)
小猫
小猴
(3)10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下面是二年级(3)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情况。
课外小组
美术
书法
舞蹈
体育
手工
人数
9
14
8
16
7
(1)这个班一共有多少(
)人。
(2)这个班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的人数最少。
(3)参加美术的和参加体育的一共有(
)人。
(4)参加书法的比参加舞蹈的多(
)人。
2、下面是二年级同学喜欢吃的水果调查情况。
葡萄
正正一
橘子

柠檬
正一
苹果
正一
(1)全班共有(
)人。
(2)这个班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3)如果庆祝“六一”,你觉得要多买(
)最合适。
(4)这个班喜欢吃(
)的人数和喜欢吃(
)的人数一样多。
答案:1、(1)54(2)体育
手工
(3)
25
(4)6
2、(1)28(2)葡萄
橘子(3)葡萄
(4)苹果
柠檬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一个简单统计表的各部分,给学生一个具体清晰直观的印象。】
教学反思: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
以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庆祝六一儿童节”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参加那个项目的人数多?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少?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要想知道参加那个项目的人数多?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少?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1、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8世纪在哥尼斯堡城(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结,如图1所示。
城中的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这就是七桥问题,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有能找到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以深邃的洞察力很快证明了这样的走法不存在。欧拉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既然陆地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不妨把图中被河隔开的陆地看成A、B、C、D4个点,7座桥表示成7条连接这4个点的线,如图2所示。

于是“七桥问题”就等价于图3中所画图形的一笔画问题了。欧拉注意到,每个点如果有进去的边就必须有出来的边,从而每个点连接的边数必须有偶数
个才能完成一笔画。图3的每个点都连接着奇数条边,因此不可能一笔画出,这就说明不存在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的走法。
2、统计表。
统计调查所得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统计表”。统计表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
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
统计表构成:一般由表头(总标题)、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总标题是指表的名称,它要能简单扼要地反映出表的主要内容,行标题是指每一横行内数据的意义;列标题是指每一纵栏内数据的意义;数字资料是指各空格内按要求填写的数字;单位是指表格里数据的计量单位。在数据单位相同时,一般把单位放在表格的左上角。如果各项目的数据单位不同时,可放在表格里注明。制表日期放在表的右上角,表明制表的时间。各种统计表都应有“备注”或“附注”栏,以便必要时填入不属于表内各项的事实或说明。
实践活动
每天锻炼1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每天锻炼1时。
活动提示:
在教学或实践活动组织的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热爱祖国教育、珍惜时间教育、积极认真参加体育活动的教育等等。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从开课之初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课题的揭示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体会调查、记录的方法,分析整理好的数据,提高学生概括、整理数据的能力。而在整个环节中,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交流,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能让组内每个成员得到发言的机会,获得成功体验,提升自信心。】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是在学生充分思考,小组交流后展开的,此时的全班交流,让学生的发言面更广,人人想说,人人有话可说,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由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情况,提出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后的活动总结是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希望以此能增加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体验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锻炼身体的意识,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六、拓展延伸
1、制作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的锻炼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健康生活一辈子。
【设计意图: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包括锻炼);从现在开始,养成爱锻炼的好习惯,并付诸行动。】
活动反思:
本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综合“时、分、秒”和“统计”等知识展开的,通过本次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过程主要分四大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活动:小组合作,统计结果;课内交流,展示成果;提出建议,统一认识。通过对同学们1天的锻炼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巩固了“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分进率”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
既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必要,又巩固了“正”字统计、符号统计、统计表等方法。让学生体验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锻炼身体的意识,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包括锻炼);从现在开始,养成爱锻炼的好习惯,并付诸行动。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1、体育锻炼的好处
(1)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2)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机会。
(3)可以减少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4)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
(5)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6)舒展身心,有助安眠,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7)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
(8)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2、每天锻炼一小时好处大。
知名骨科专家、南京鼓楼医院邱勇教授说,人到中年以后身体素质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代的体育锻炼情况,少年时爱好运动的人,身体素质基础打得牢,到中老年后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就低。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一小时,对骨骼的成长很有利,临床发现,喜爱运动的孩子个子普遍长得高,动作也敏捷。运动还可以消除精神疲劳,让大脑保持清醒,提高学习效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非常值得提倡。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专家徐苹说,亿万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其实是造成一种氛围,让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学生学习负担太重、重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除了对身体体格茁壮成长有好处外,对心理的健康成长也很重要,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因为运动多是群体性活动,每个人都要扮演一个角色,这为孩子们长大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运动锦囊。
(1)“小胖墩”多做耐力运动。
对于“小胖墩”,要多做有氧运动、耐力运动。最好采用中低强度(即运动后心率为85--130次/分)、长时间(每次20分钟以上)、身体移动性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这样可以提高人体有氧代谢、分解脂肪、消耗热能而达到减肥目的。
步行:速度80--100米/分钟,步行时间从每次30--40分钟逐渐增加至60分钟,时间安排在晚饭后。每天一次,每周五天。心率控制在85--110次/分钟。这适合体质较弱的肥胖儿或中重度肥胖儿。体质较好、轻中度肥胖儿童可改为慢跑,每天20--3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五天训练。
游泳:游泳是最理想的减肥运动,要求长时间慢速游,速度控制在10--20米/分钟,每次60分钟,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此处方适合所有会游泳的肥胖儿。
走楼梯:走楼梯是最便捷的减肥运动。每天登三层楼上下共20次,每周要有5天训练。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钟。此处方不适合中重度肥胖者,原因是过度肥胖者的关节难以承受因其体重造成的过大登楼冲击力,而使关节易受损伤。
骑自行车:速度180--200米/分钟,每次骑20--30分钟,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周运动5天。要求心率达到90--100次/分钟。同时每天可配合跳绳、踢毽1次。
提醒: 以上任何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都应由热身期(准备活动)、动力期(正式锻炼)和结束期(放松活动)三部分组成。准备活动一般为5--10分钟,放松活动大约3--5分钟。
只有坚持不懈、科学地适量运动,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才能有效地控制儿童肥胖病的发生和发展。
 (2)“豆芽菜”调整运动能力。
“豆芽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选择项目时要讲究科学性,开始应该以调整运动能力为主,包括平衡性、敏捷性、柔软性和灵巧性的活动和运动,应多做扩胸、上臂提举等动作,以促进胸肌发达和胸廓的展开,比如散步、慢跑、游泳、乒乓球、网球等运动。另外,体操也是一种极好的运动,可给人的胸廓和肢体带来一定的冲击力,有利于骨骼的健壮和胸围的发育。
“豆芽菜”体形的学生要少参加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即不要做耗费体力太多的活动,如长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因为这些运动消耗能量较多,不利于肌肉、骨骼的增长,也无法慢慢扩大胸廓。正确的做法是当青少年学生的体形、力量、速度得到改善,并随年龄增长后,就可以参加其他大运动量的运动,如长跑等。
最喜欢的动物
数量
小猫:
小熊猫:
小猴:
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