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分类与整理
教材分析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分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例1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在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又使学生完整地体验到了统计的全过程。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教材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分”的问题,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起到了“做一做”的巩固作用。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了学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为学生的探究留出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而得出来的,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结果的方式或多于教材上列举出来的,只要学生的呈现方式能体现分类的结果,教师应给予肯定。“还可以怎样分”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去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分”,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分类与整理(一)
1
分类与整理(二)
1
总计
2
第一课时
分类与整理(一)
教学内容
课本87-88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难点:掌握多种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例1和例2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一张整理好了的文具店照片和一张凌乱的文具店照片
师让学生选择:如果让你去买文具,你选择哪一家?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如果让亮亮的超市也变得有次序呢?让学生说出需要整理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一)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堂的情境创设,这里设计两个超市的出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分类埋下了伏笔。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给每个小组一袋学具,让每个小组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合作讨论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预设1:准备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预设2:准备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引导学生观察
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
师小结: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到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教学例2
出示例2
师给每个小组一袋数字卡片学具,让每个小组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合作讨论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1:按单数和双数分类;
预设2:按一位数和两位数分类。
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并且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选择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三)
巩固新知:
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方法一:按纸币和硬币分;
方法二:按面值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达标反馈:
在动物的后面画○。
把不同类的圈起来。
连一连
连一连
答案:
1、
2、
3、
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布置作业
1、分一分,填序号。
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水上游的:
2、连一连,把同类的连在一起。
3、把车圈起来。
4、分一分
(1)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在下面涂一涂、填一填。
(2)按卡片的形状分一分,在下面涂一涂、填一填。
5、在水果的下面画“△”,在蔬菜的下面画“○”。
6、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把会游的动物圈起来。
7、哪个不同?用“√”画出来。
答案:1、③
①②
④
2、
3、
4、(1)
(2)
5、
6、
7、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一)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这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分完后,就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出示例2
师: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数字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一分?把讨论后的结果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生1:按单数和双数分类;
生2:按一位数和两位数分类。
师:根据刚才的分类标准,选择一种分法,把手中的数字卡片分一分。
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把分的结果让同学们看一下。
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每一种分法各选择一种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种分类的最后结果不同。
师小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教学资源
剪下来,分一分。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类与整理》是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
教材是以分类的情境图导入,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比较喜欢买玩具,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分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思想。因此,我想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个别领悟能力强的能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会、掌握含有两个因素(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4)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难点:掌握多种分类方法。
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达标反馈;课堂总结。
(一)新课导入:
课一开始我出示一张整理好了的文具店照片和一张凌乱的文具店照片。师让学生选择:如果让你去买文具,你选择哪一家?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目的是让学生看到亮亮的文具店非常杂乱,买东西时很容易找不到,需要整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说出需要整理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一)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堂的情境创设,这里设计两个超市的出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分类埋下了伏笔。
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教学例1
我给每个小组一袋学具,让每个小组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合作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会出现两种分类方法:(1)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2)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每堆中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小结:
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到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2、教学例2
我给每个小组一袋数字卡片学具,让每个小组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合作讨论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生讨论后回答,可能有两种分类方法:(1)按单数和双数分类;(2)按一位数和两位数分类。
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并且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选择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三)
巩固新知:
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方法一:按纸币和硬币分;方法二:按面值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四)达标反馈:
我设计了5道题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五)课堂小结
我利用开放式的小结方法,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只要理由合理就可以。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希望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继续提高。
教学链接
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二课时
分类与整理(二)
教学内容
课本89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再通过仔细观察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能按数量分类统计,经历象形统计图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分类与整理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数量分类统计。
难点: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和学生交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一分,分类之后想知道每一类有几个吗?这节课在分一分的基础上,再进行统计。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二)
设计意图:直接点明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交流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合作讨论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交流之后汇报分类方法。
方法一:按年龄分;
方法二:按男女分。
1、按年龄分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按8岁、9岁、10岁分为3类。每一类有几人?
让学生说出分类方法之后,将序号填在统计表中,再统计出人数。
生活动后,汇报。
按男女分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分?
按男、女分为2类。每一类有几人?
让学生说出分类方法之后,将序号填在统计表中,再统计出人数。
生活动后,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
看一看你们分出的结果,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分类方法不同,分类之后统计的数据也不同。师小结:分类方法不同,分类之后统计的数据也不同。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议一议
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分类?
可以按衣服的颜色;按是否扎小辫;……
师小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统计的数据也不同。板书: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统计的数据也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巩固新知:
分月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统计每种的数量。
达标反馈:
数一数
2、下面图中水果有(
),蔬菜有(
)。
下面的笑脸可以按(
)分类,也可以按(
)分类。
4、数一数,填一填。
5、分类整理下列图形。
分一分,每一类图形各有多少个。
填一填
①(
)的个数最少,(
)的个数最多。
②
(3)还可以怎样分,把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答案:1、3
6
6
7
8
2、1
3
5
2
4
6
颜色
大小
4
5
5
4
(1)6
3
2
4
5
(2)①长方形
心形
②4(3)颜色
黄色:7
红色:6
黑色:7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六)布置作业
选择
二、填填算算
3+9=
15-6=
4+8=
17-8=
3+6=
12-0=
4+5=
7+4=
9+1=
18-6=
20-9=
21-9=
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1、
加法算式
减法算式
个数
2、
得数是12
得数是9
得数是9和12之间的数
个数
三、分类整理下面的图形。
1、
2、
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1)
灰色
白色
个数
(2)
圆柱
正方体
圆形
三角形
个数
根据上面表格分类的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
)的个数最多,(
)的个数最少。
(
)的个数和(
)的个数同样多。
(
)的个数比(
)的个数多3个。
答案:一、1、④
2、③
3、②
4、④
二、1、5
6
2、5
4
2
三、1、
2、(1)8
11
(2)5
3
5
6
三角形
正方体
圆柱
圆形
三角形
正方体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二)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数量也不同。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初步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图所呈现的基本信息,能根据统计图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基于这个目标,我以小朋友自己喜欢的跳绳主题,分类和数目的过程,当数的方法解决不了具体数目的认知冲突下,自然而然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知统计图统计数量的方便之处。让学生分类整理的意义及怎样进行分类与整理,然后通过对比,了解分类与整理的好处。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①
②
④
③
(
)个
(
)个
(
)个
(
)个
(
)个
(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