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两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两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8 10: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两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2、“曹”是个姓氏,我们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者小伙伴。
3、介绍曹操和曹冲两人物。曹操是魏国的君王,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英雄。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死后被追尊为【武帝】。他的父亲为曹嵩中常侍(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大长秋(官名,皇后的卿)曹腾的养子。曹操的早年,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二、学习生字
1、范读,同时认准字音。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生字。
(1)通过组词区分“称”和“秤”
(2)区分“里”和“量”。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
三、初知大意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
四、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木柱
曹冲
官员
几根
议论
重量
一杆秤
砍下
画线
为止
2、想一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自读,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自然段
1、
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2、
文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3、这大象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它又高又大?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4、
拓展:
(1)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
弯弯的月亮像(
)。
红红的太阳像(
)。

)像(

(3)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
),(
)一边(
)。
5、
比一比: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三自然段
1、
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回答)
2、
曹操听后态度怎么样?为什么直摇头?(
“直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3、
比较: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听了摇头。
第四自然段
1、
想想,这段讲什么?
2、
默读自然段,把曹冲说的话画下来,并用“△”画出称像时的动词。
3、交流:4些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称像的步骤和方法。
3、
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时候,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4、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我们应该学习曹冲什么样的品质?(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品质)
6、
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第五自然段
1、
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总结延伸
如果现在让你们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知识链接: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体型较大,最大的雄象约7吨重,雌雄象都长有发达的象牙;亚洲象略小,最大的体重越5吨,仅雄象才长有发达的象牙。象的鼻子粗大,但能拾取针等细小物件。象的听力很强,能听出森林中的各种声响。但是它的视力极差,是著名的“近视眼”,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10米远,即使活动的东西也只能看到30米远。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读书《百家姓》
2014年6月,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炉,
“王李张刘”居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船沉画线
装石画线
称石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