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上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8 12:05:2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鲁迅
(1881—1936)
新课讲解
文题背景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 。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文题背景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了这篇文章。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读准重点字的读音
地大物博(bó) 
玄虚
(xuán)
慨叹
(k i) 
求神拜佛(fó) 
渺茫
(mi o)
家谱
(pǔ)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理解字词的意思
怀古伤今:
慨叹:
玄虚:
渺茫:  
省悟:
前仆后继: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醒悟。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新课讲解
理解课文主旨,完成填空。
作者针对当时一部分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 ),提出了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去( )的观点,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的( )和民族的( )。
错误观点
批驳
自信力
斗志 自信心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对方的论据——“中国人”从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缥缈。
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
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新课讲解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部分
(3~8):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6~8):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对方的论点。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新课讲解
情听课文朗读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讽刺的力量:
(1)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
(2)哪些人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他们在哪里,为什么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来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林则徐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地底下”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新课讲解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新课讲解
 
2.逻辑的力量: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新课讲解
 
(2)这种证明“敌论”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 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新课讲解
(3)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证明的 你还能举例吗
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证明:历史的、现实的事例。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新课讲解
 
(4)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与“公开的文字”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新课讲解
3.语言的力量:
试找一找充满
讽刺性战斗的
语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仿照“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新课讲解
1.语言犀利,细品深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
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
讽意味。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讲解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感悟课文, 体会驳论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地大物bó( ) 省( )悟
玄( )虚之至 前pū( )后继
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_ 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本文是_________文。本文的题目属于 _________________句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 xǐng
xuán

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驳论
疑问
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用所学方法来反驳以下观点:(可选择)
中学生上网有百害无一利。
开卷有益。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一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
吗 底下。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茫(miǎo)  搽粉(chá)  诓骗(kuānɡ)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21·cn·jy·com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2·1·c·n·j·y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小说《    》。本文运用__________的论证方式,采取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理解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www-2-1-cnjy-com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www.21-cn-jy.com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1-c-n-j-y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来源:21cnj*y.co*m】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出处:21教育名师】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1*cnjy*com
5.对第①段文字中加点字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开”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原意让人们知道的见不得人的事。
B.“总”既然写出了自我炫耀者的洋洋自得,又写出自夸时的底气不足。
C.“只”字刻画出的是一副真挚、虔诚、执著、谦卑的形象。
D.“一味”表现的是深陷其中,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
6.①—④自然段批驳的方式是( )
A.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间接反驳 D.直接驳论点
7.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事实”反复出现,起了强调作用,也可见作者关注着社会现实。
B.第③段首句中加点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过渡,“然而”领起一句,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D.第⑤—⑧段论证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方法,如仿照“自欺力”造出“自信力””他信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B.⑧段中加点词“脂粉””脊梁”都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状元宰相”则是借代。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批驳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21教育网
D.本文标题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采用问句的形式,把要谈的对象和事件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21cnjy.com
9.“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B中“脂粉”的“脂”应为“zhī ( http: / / www.21cnjy.com )”;C项中“宰相”的“宰”应为“zǎi”,“麻醉”的“醉”应为“zuì”;D项中的“脊梁”的“脊”应为“jǐ”。21*cnjy*com
2.A
解析:“渺茫”的意思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1)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不足以成为事实的根据。 
4.鲁迅 周树人 豫才 《藤野先生》 《故乡》 驳论 驳论证 驳论点 
二、阅读理解题。
5.C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只”写出了 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6.A
解析:驳论文批驳的方式包括直接驳论点,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①—④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的。【版权所有:21教育】
7.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以对文章论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为基础。“然而”一词引起下文作者自己观点的确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A
解析:“仿拟”根据已有的词或仿照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句式,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本文由于运用“仿拟”修辞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9.“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作品,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教学难点】
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鲁迅的资料 ,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疑问导入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层次划分。
2.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3.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进攻,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1920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了这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4.读准重点字的读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5.理解词语的意思。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慨叹: 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省悟: 醒悟。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7.理解课文主旨,完成填空。
作者针对当时一部分人散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提出了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去(自信力)的观点,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民族的(自信心)。21cnjy.com
8.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对方的论据——“中国人”从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缥缈。
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
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第二层(6-8):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对方的论点。21教育网
第三部分(9):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三、精读感悟
(一)倾听课文朗读,完成下列问题:
1.讽刺的力量:
(1)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2)哪些人可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来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林则徐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地底下”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www.21-cn-jy.com
(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上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www-2-1-cnjy-com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这种证明“敌论”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21·cn·jy·com
(3)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证明:历史的、现实的事例。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2-1-c-n-j-y
(4)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与“公开的文字”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
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照“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21*cnjy*com
(二)揣摩语言,品味深意
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来源:21cnj*y.co*m】
1.语言犀利,细品深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问题设计: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交流,点拨品析。
举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究交流,明确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出处:21教育名师】
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欺力”,显示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三)感悟课文,体会驳论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2·1·c·n·j·y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法,由真实存在的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版权所有:21教育】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21*cnjy*com
五、课堂练习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地大物bó(博) 省(xǐnɡ)悟
玄(xuán)虚之至 前pū(仆)后继
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和驳论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证,三是驳论据。本文是驳论文。本文的题目属于疑问句式,它的作用是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六、布置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只希望国联 ┃┓
人 ┃ ┗一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