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21份打包,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21份打包,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0-18 16:04:37

文档简介

第3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深化;就本教材而言,这部分内容是继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后,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学习第四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做好准备。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对工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和锻炼,在心理上逐渐趋于理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加强,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a、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b、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会运用归纳、验证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归纳推导的方法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采用分析、归纳、验证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
【引入新课】通过课本上的例子说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具有利用价值不仅决定于它是否有可能发生以及反应进行的程度,还决定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要想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必须要了解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并能定量分析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下节课我们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板书】第3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思考】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快慢是否一样?
①神七点火;②溶洞形成;③氢氧混合气体遇火;④酸碱中和反应;⑤钢铁生锈;⑥煤和石油的形成
【学生】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现象有:反应物消失的快慢或生成物出现的快慢、气泡逸出的快慢、浑浊出现的快慢、颜色变化的快慢。
【思考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思考2】如何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
【学生】反应物消耗的快慢或生成物增加的快慢
【思考3】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
【活动 探究】学生阅读P55
【投影】实验的图片。
【思考1】实验中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哪些方法表示?
【学生】单位时间内盐酸溶液或氯化镁的浓度变化;单位时间内镁的质量变化;
单位时间内镁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思考2】若用单位时间内盐酸浓度的减小或氯化镁浓度的增大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速率,需要哪些数据呢?二者在数值上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需要准确量取盐酸的体积,并利用关系式计算出反应中消耗的氯化氢或生成的氯化镁的物质的量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
【备注】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所以反应速率是正值。

中学阶段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
2、表达式:v(A)=
【备注】
①浓度仅指溶液或气体的。
②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可言。
3、单位:mol·L-1·min-1
mol·L-1·s-1
4、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①概念中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某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时间间隔越短,在这段时间发生的浓度变化越接近瞬时反应速率(指在某一瞬间的反应速率);
②对某一具体化学反应来说,在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数值往往不同。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板书】①它是平均速率
②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因为它们的浓度是一个常数)
【例题】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和3mol的H2和N2,发生
N2
+
3H22NH3
,在2s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的NH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
N2
+
3H2
2NH3
起始量(mol):
1
3
0
2s末量(mol):
1-0.2
3-0.6
0.4
变化量(mol):
0.2
0.6
0.4
则:
V(N2)===
===
0.05
mol/(L·s)
V(H2)===
===
0.15
mol/(L·s)
V(NH3)===
===
0.1
mol/(L·s)
有:V(N2)
:V(H2)
:V(NH3)
=
1:3:2
【板书】③对于aA
+
bB
=
dD
+
eE有:v(A):v(B):v(D):v(E)=a:b:d:e
【练习】1、在2A+B
==
3C+4D反应中,下面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3.0mol·L-1·min-1
B.
V(B)=0.28mol·L-1·S-1
C.
V(C)=4.8mol·L-1·min-1
D.
V(D)=1.0mol·L-1·S-1
【板书】④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例题2】两个不同的容器中发生相同的反应:其中一个是在18
L容积的容器中,5
h内产生180
mol某物质;在另一容器为12
L的容器中,10
h内产生60
mol该物质,问哪个反应速率快?
3、已知4NH3
+
5O2
4NO
+
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υ(NH3)、υ(O2)、υ(NO)、υ(H2O)
[mol/(L·s)]表示,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4υ(NH3)
=5υ(O2)
B.5υ(O2)=6υ(H2O)
C.2υ(NH3)
=3υ(H2O)
D.4υ(O2)=
5υ(NO)
【讲解】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同一时间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有相互关系,彼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为了统一起见,将化学反应速率定义为:
【板书】5、对于反应aA
+
bB
=
dD
+
eE,其化学反应速率为:
υ=
=

=

=

【讲解】这是表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的,不用再强调是用哪种物质表示了,因为这样一规定后,无论用哪种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都是相同的。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6的“拓展视野”。
【讲解】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63
1
【板书设计】第3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意义: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v(A)=
单位:mol·L-1·min-1
mol·L-1·s-1
4、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它是平均速率
②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因为它们的浓度是一个常数)
③对于aA
+
bB
=
dD
+
eE有:v(A):v(B):v(D):v(E)=a:b:d:e
④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
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5、对于反应aA
+
bB
=
dD
+
eE,其化学反应速率为:
υ=
=

=

=
2.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教材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第2章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的内容是前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延续,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同时氮气、氢气合成氨反应也是一个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本节以合成氨反应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尝试综合选择化工生产的适宜条件,从而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较明显提高。他们正处于生理的高速发展期,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正经历着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转轨期,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他们的认识过程从直观的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阶段。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内容,先让学生就合成氨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再综合考虑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对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进行选择。将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分别利用学过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②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生产效率等因素,寻找工业合成氨的优化生产条件;③展望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讨论时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对反应转化率的探讨只局限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而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则从半定量的角度进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体验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与理论分析的差异;
3.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分析,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研究选择,学会把握主要矛盾、统筹兼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在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2.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和方法。
[教学过程]
分析:合成氨的反应特点
N2+3H2
2NH3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请根据正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分析在298K下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能自发进行
[联想质疑] 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经历了约130年的时间。化学反应N2(g)
+
3H2(g)
2NH3(g)看起来十分简单,为什么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会经历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倾听、思考)
合成氨工厂为什么需要那么庞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和特殊的生产条件?(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 合成氨的车间外貌和生产设备图。(浏览图片)
[板书] 第四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一、自主获取信息
(一)合成氨的反应限度
请同学们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利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氨生成。(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N2与H2的体积比为1:3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最高)
交流·研讨参阅65页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N2(g)
+3H2(g)
2NH3(g)。
已知298
K时:△H==一92.2
kJ·mol-1
△S=一198.2
J·K一1·mol一1
(提示:合成氨反应的特点:①可逆反应;②熵减小的反应;③正反应气态物质系数减小;④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1.请你根据正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分析298
K下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2.请你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氨的合成。
[结论]
高温,低压有利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N2,H2浓度比为1:3有利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二)合成氨反应的速率------阅读66页交流研讨
条件
Ea/kJ·mol一1
k(催)/k(无)
无催化剂
335
3.4×1012(700
K)
使用铁催化剂
167
[交流· 研讨]
1、结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思考什么条件
能使氨生成的快
答:升高温度
增大压强
增大反应物浓度
使用催化剂
2、实验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为
答:ν
=κC(N2)C1.5(H2)C-1(NH3)
3、请你根据关系式分析:各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哪些影响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反应速率
答:
增大N2、H2浓度、将氨及时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
二、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交流·研讨]
1.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 请将你的建议填入下表。
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性质
措施
性质
措施
放热
活化能高
分子数减小
低温时反应速率低
平衡常数不大
原料气浓度增加能提高反应速率
氨气浓度增加能降低反应速率
2.请你尝试为合成氨选择适宜条件。
3.在确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的
4.为了提高合成氨生产的能力,你认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改进
催化剂对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信息整合-----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选择
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讨论:
1、既然增大压强既可提高反应速率,又可提高氨的产量,那么在合成氨工业中压强是否越大越好

2、既然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那么生产中是否温度越低越好
3、在合成氨工业中要使用催化剂,既然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为什么还要使用呢
总结:合成氨适宜条件
催化剂------铁
温度-------700K左右
根据设备动力选择压强-----1×107~
1×108Pa
N2,
H2投料比--------1:2.8
及时分离----氨气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教学主旨是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合成氨工业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设计理念】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
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
3.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
难点:反应热的含义。
【教学环境】
实验、学案、多媒体
【教学方法】
回顾梳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点拨引领——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
初步体会:
通过视频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初步介绍学科观念。
实验探究知识回顾
演示实验:
1.点燃镁条;
2.冰袋的奥秘: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结实的塑料袋代替烧杯,称取2
g氯化铵晶体倒人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再称4
g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加人袋中用线绳扎紧密封备用(如上图所示)。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并用手轻轻搓揉使之混匀。然后传给学生。
观察,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用手感觉塑料袋温度的变化情况。注意事项:所用塑料袋必须结实,不能在搓揉中弄破而腐蚀手臂。思考:能量转化的形式与实验一的不同之处。
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指明困惑点,明确学习目标。
什么是化学反应(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中各伴随什么变化?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预习反馈
问题: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各有哪些?展台展示学生答案
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大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C+CO2、H2+CuO、C+H2O、Ba(OH)2·8H2O+NH4Cl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3高温分解
引导学生回顾必修相关内容。
阅读课本深入体会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2-3内容,初步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完成丛书“阅读自学”内容。思考:什么是反应热,影响反应热的因素有哪些?请通过图示从物质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请通过图示从化学键变化角度说明反应热的含义。
阅读课本,完成丛书内容。物质变化图示化学键的变化图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反应热,构建知识体系。
小结:
问题:在描述反应热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符号:Q,斜体大写2.单位:J·mol-1或kJ·mol-13.规则:+
仅表示吸热-
仅表示放热4.温度不变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练习1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C.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学生分析:不正确,如氢气和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D正确。Ba(OH)2·8H2O+NH4Cl常温下即可反应。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的落实。
练习2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
D.氧化钙溶于水
学生分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也就是说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A
实验探究中和热
任务布置:1.结合活动·探究内容,画出测量中和热的装置示意图,并写出实验原理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并记录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要点,进而深入认识反应热的含义。
小组讨论与展示
1.实验现象:
2.数据分析。
3.所得结论。4.总结测量中和热的要点。思考:实验中为什么一定要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为什么要调节NaOH溶液的温度,使之与盐酸的温度相同?
学生展示:弱酸、弱碱电离会吸热;强酸、强碱稀释时会放热。不能,铜丝导热,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反应热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测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巩固练习
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
(相等或者不相等)。
学生分析:中和热的含义是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所以相同。
体会中和热的含义。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结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小结
回馈学习目标
预习任务
阅读课本P5内容,了解焓变和反应热的关系,总结在描述焓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变化两个角度认识焓变。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练习设计
1.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

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
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4.在测量中和热的实验中,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选作: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把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一样多
D.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少
课堂评析:
本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课堂反馈较好。
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有实验,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从课上检查情况来看,学生敢于分享动手实验,敢于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合作意识和高一相比有着明显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反应热的概念较为抽象,课后,学生还应该加大练习,进一步熟悉反应热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总结】5、溶度积规则:
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比较任意状态离子积(Q
)与溶度积(Ksp)的大小,判断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进行的方向。
①当Q =Ksp时,饱和溶液,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②当Q

Ksp时,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即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直达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③当Q

Ksp时,离子生成沉淀,即反应向生成沉淀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讲解】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利用Q

Ksp的相对大小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的关系了解一下沉淀溶解平衡在自然界、生活、生产、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板书】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讲解】我们在必修阶段讲过离子的检验,大家回忆一下Cl—、SO42—是如何检验的?(先加酸,后加盐)
【学生】回答
【讲解】这里我们主要是利用了生成沉淀的原理。
【板书】1、沉淀的生成
(1)意义:在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2)方法:
A、加沉淀剂法
B、调节pH法
(3)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说明】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能设法不断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沉淀溶解。例如医院中进行钡餐透视时,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为什么不用BaCO3做内服造影剂?
BaCO3
Ba2+
+
CO32—
【板书】2、沉淀的溶解
【教师】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
【问题1】溶洞里美丽的石笋、钟乳是如何形成的?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
CaCO3↓+
CO2
+
H2O
【问题2】人口增长、燃烧煤和其他化石燃料为什么会干扰珊瑚的生长?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板书】3、沉淀的转化
【探究实验2】(1)向盛有2mL
0.1mol/L
Z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Na2S
(0.1mol/L)
溶液,再向其中滴加CuSO4溶液,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
物质
ZnS
CuS
Ksp(mol2·L—2)
1.6×10—24
1.3×10—36
沉淀颜色
白色
黑色
【分析】
ZnSO4
+
Na2S
=
ZnS↓
+
Na2SO4
ZnS(s)
Zn(aq)2+
+
S2—(aq)
+
平衡向右移动
Cu2+(aq)
CuS(s)
【板书】(1)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条件:难溶电解质转化成更加难溶的物质
【学生解释】1.在处理污水时,为什么加入FeS固体就能除去Cu2+、Hg2+、Pb2+等重金属离子?FeS还能换成哪些物质来除去这些重金属离子?
2.为什么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和MgCO3?
【注意】绝大多数的金属硫化物能溶于硫酸,但CuS不溶,故有:
H2S
+
CuSO4
===
CuS
+
H2SO4(特例——弱酸制强酸)
【练习】1.将4×10—3mol/L的Pb(NO3)2溶液与4×10—3mol/L的KI溶液等体积混合能否有沉淀析出?
(Ksp(PbI2)=
7.1×10—9mol3L—3)
2、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5(PO4)3OH(s)=5Ca2++3PO43—+OH—,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用离子方程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3、讨论:对于平衡AgCl(s)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C(Ag+

C(Cl—)




加AgCl(s)
加NaCl(s)
加NaI(s)
加AgNO3(s)
加NH3·H2O
4、已知在18℃~25℃难溶电解质
Ksp单位省略
AgCl:1.8×10—10
AgI:8.3×10—17
怎样验证相同条件下AgCl的溶解度大于AgI 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提供试剂:AgNO3溶液、NaCl溶液、NaI溶液
实验方案:
a、向NaCl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AgNO3溶液;
b、在a所得混合物中逐滴加入NaI溶液;出现现象后,停止滴加。
作业:P96
1、3     P108
6
【板书设计】
1、沉淀的生成
(1)意义:在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2)方法:
A、加沉淀剂法
B、调节pH法
(3)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2、沉淀的溶解
3、沉淀的转化
(1)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条件:难溶电解质转化成更加难溶的物质
受热或受压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的判断。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能力目标:落实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难点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
四、[教学用品]原电池反应槽、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稀硫酸。
五、[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必修2当中所学的知识,回顾总结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知识回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典型例题判断:
[过渡]那么这节课呢,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看两组实验探究:
实验设置:将课本19页《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改成递进式演示实验,进行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1(flash实验演示):把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原电池反应槽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探索2(flash实验演示):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中间接上电流计,插入盛有稀硫酸的原电池反应槽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解答:(学生举手解答)
flash实验演示现象1:锌片附近有气泡产生--锌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前面,能置换酸中的氢;铜片附近无现象--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后面,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flash实验演示现象2:电流计指针偏转,铜片周围有气泡生成。
问题探究
问题探索1:为什么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问题探索2:为什么气泡在铜片周围产生,而在锌片周围无气泡生成?通过实验是否能说明由于实验探索2的装置使锌片和铜片的活泼性有所改变?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分析:
问题探索1:因为有电流产生。
问题探索2:因为锌比铜活泼,容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沿导线流向铜片(Zn-2e==Zn2+),电子流向铜片后,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极附近得到电子产生氢气,发生还原反应(H++2e==H+↑)因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因此说明装置改变锌片和铜片活泼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问题探索3:锌片和铜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的[H+]有何变化?
问题分析3:锌片Zn-2e==Zn2+,铜片:2H++2e==H2↑;从反应可看出,锌片质量减少;铜片质量不变,[H+]减少。
[归纳]
从能量转变的观点分析:象这种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即活泼金属Zn一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该极的反应为负极反应(Zn-2e==Zn2+);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即较不活泼金属Cu一极)正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该极的反应为正极反应(2H++2e==H2↑);正负极反应总和为电极总反应(Zn+2H+===Zn2++H2↑)。
[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总结: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确定原电池正负极,及两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重视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注意两极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3、将两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原电池的总反应式
[过渡]:我们课本12面图19的实验,涉及到原电池盐桥。因为实验室条件有限,所以我们就没办法做。现在请同学们看flash演示实验,了解盐桥的作用。
练习:写出以上原电池装置中的电极反应及总反应式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组实际实验演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实际实验操作与Flash实验演示现象有何区别?为什么会不一样?
实际实验演示
六、课后作业:
酒精
稀H2SO4
稀H2SO4
A
B
C
D
D
1、盐桥的作用:
①使实验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②Cl-向锌盐方向移
动,K+向铜盐方向移动,
使Zn盐和Cu盐溶液一直
保持电中性,从而使电
子不断从Zn极流向Cu极。
盐桥: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胶作成的冻胶。
这种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称为原电池(Primary
Cell)
稀硫酸


G
氧化反应
Zn-2
e-
=Zn2+
铜锌原电池
电解质溶液
失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还原反应
2H++2e-=H2↑
阴离子
阳离子
总反应:
负极
正极
2H++2e-=H2↑
Zn-2e-=Zn2+
Zn+2H+=Zn2++H2↑
Zn+H2SO4=ZnSO4+H2↑
(离子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电极反应
正极:
负极: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小结:第二节
化学反应限度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的涵义
  
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3.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2.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等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诱思探究
  五、教学用具:电脑及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在必修Ⅱ学过了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有关知识,指的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达到最大反应的限度。那么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投影]:反应H2(g)+I2(g)
2HI(g)在698.6K时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初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C0(H2)
C0(I2)
C0(HI)
[H2]
[I2]
[HI]
0.01067
0.01196
0
0.001831
0.003129
0.01767
0.01135
0.009044
0
0.003560
0.001250
0.01559
0.01134
0.0071510
0
0.004565
0.0007378
0.01354
0
0
0.004489
0.0004798
0.0004798
0.003531
0
0
0.01069
0.001141
0.001141
0.008410
  
1.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计算平衡时的值[HI]2/[H2][I2]值,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2.请分析计算所得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师]: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些符号的意义
  
[投影]:提示:
  
c(B)、[B]都可以表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本教材中,用c(B)表示反应体系中物质B任意状态时的浓度,用C0(B)表示物质B的初始浓度,用[B]表示物质B在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
  
C0(B):初始浓度  c(B):任意浓度  [B]:平衡浓度
  
(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上)
  
[师]:我们需要计算的是[HI]2/[H2][I2],(板书:[HI]2/[H2][I2])我已经在上一节课布置同学们做了,算好了没有?哪个组的同学展示一下?
  
[实物投影]:学生做的学案情况
  
[师]:同学们算的数据跟这位同学一样吗?(一样)非常好,分析分析这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讨论讨论。(大约1分钟)
  
讨论好了吗?哪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我们组发现了所求数值一样、温度一样,但是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不一样。)
  
[师]:非常好,观察非常仔细。经过你们的分析,发现温度不变,[HI]2/[H2][I2]不变,我们就把[HI]2/[H2][I2]称为反应H2(g)+I2(g)
2HI(g)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通常用K表示。把K=[HI]2/[H2][I2]称为反应H2(g)+I2(g)
2HI(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通过分析它们的关系,你还能发现什么?比方说:化学平衡常数受什么因素影响?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关系?讨论讨论。
  
(大约1分钟)
  
[师]:讨论好了吗?哪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不变。K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有关系,等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的系数次方比上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的系数次方之积。)
  
[师]:很好,如果我们将其推广到任意的一个可逆反应:aA+bB
cC+dD,当温度一定时,其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怎样写?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大约1分钟)
  
[师]:哪个组的同学展示一下?
  
[实物投影]:学生答案
K=[C]c[D]d/[A]a[B]b
  
[师]:很好,这个式子就称为这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也就是生成物的平衡浓度的系数次方之积比上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的系数次方之积。接下来让我们做几个练习,请写出这几个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单位。
  
[投影]:
 
化学反应
K
单位
1
1/2N2(g)+3/2H2(g)
NH3(g)
 
(moL·L-1
)-1
2
N2(g)+3
H2(g)
2NH3(g)
 
(moL·L-1
)-2
3
2NH3(g)
N2(g)+3H2(g)
 
(moL·L-1
)2
4
NH3·H2O(ag)
NH4+(ag)+OH-(ag)
 
5
FeO(s)+CO(g)
Fe(s)+CO2(g)
 
6
AgCl(s)
Ag+(ag)+Cl-(ag)
 
  [师]:做完了吗?你通过书写,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分析问题能得到什么结论?讨论讨论。(大约2分钟)
  
[师]:哪个小组踊跃回答?
  
[生]:(我们通过书写发现:①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其单位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系②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第4个与第6个不是一个化学反应,而分别是电离平衡和溶解平衡,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化学平衡常数K并不仅仅适用于化学反应,可以应用于任何的化学动态平衡。
  
[展示学生学案结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同学们看着两个同学的结果一样吗?你们同意哪个学生的结果?
  
我们看这个同学的第5题的K值表达式中书写了FeO和Fe的平衡浓度,对吗?不对,老师要在这里说明一下:纯固体或溶剂的浓度不列入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师]:依据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分析,如果K越大,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生]:(说明分子越大,分母越小,说明生成物浓度高,反应物浓度越低,反应进行得越完全,越彻底。)
  
[师]:因此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由前面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K越大,反应越完全,那么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认为反应比较彻底了呢?
  
[展示投影]:
  
如果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105左右,通常认为反应可进行得比较完全,相反,如果一个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在10-5左右,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
化学反应
K
反应程度
2NO(g)+2CO(g)
N2(g)+2CO2(g)(570K)
约为1059moL·L-1
正反应可接近完全
PCl3(g)+Cl2(g)
PCl5(g)(470K)
约为1moL·L-1
正、逆反应相当
2HCl(g)
H2(g)+Cl2(g)(300k)
10-7
正反应几乎不发生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是指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情况,那么对于任意的一个反应:aA+bB
cC+dD
在任意状态时的浓度系数次方之积的比,称为浓度商。
  
[展示投影]:
  
aA+bB
cC+dD
  
任意状态浓度商(Q)=cc(C)cd(D)/
ca(A)cb(B)
  
[师]:平衡状态是任意状态时的一种特例,我们可以借助浓度商与平衡常数K比较,判别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什么情况下反应达到平衡呢?(当Q=K时),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当Q≠K时是什么结果呢?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踊跃回答?
  
[生]:(如果二者不相等,当Q<K时,指的是生成物任意浓度小于生成物平衡浓度,反应物任意浓度大于反应物平衡浓度,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同理当Q>K时,指的是生成物任意浓度大于生成物平衡浓度,反应物任意浓度小于反应物平衡浓度,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师]:回答的很好。同学们要学会利用Q和K的关系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通过学习,化学平衡常数确实能定量的表示反应的限度,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工农业生中应用最多的表示反应限度的名词什么?(转化率、产率)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种表示化学反应限度的另一种方法——平衡转化率α
  
[展示投影]:
  
C0(A)—[A]
  
[师]:我们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表示出物质B的平衡转化率。请同学们写出。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结果并评价)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44页的例题1,然后再在学案上自己做一遍
  
[投影展示]:
  
例题:
  
化学反应2SO2(g)+O2(g)
2SO3(g)是硫酸制造工业的基本反应。将0.050molSO2(g)和0.030molO2(g)注入体积为1.0L的密闭反应器,并置于温度为850K的恒温环境中,达化学平衡后,测得反应器中有0.044molSO3(g),求850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及SO2、O2平衡转化率。
  
[师]:哪组同学愿意展示你们的优秀作品?
  
(做完后展示学生做的情况,并讲解错误,强调规范的格式。)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我们可以发现同一反应中不同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能不同,所以谈转化率必须针对具体的反应,否则毫无意义。让我们按照这样的规范的格式来做另一道题目。
  
[展示投影]:
  
反馈练习
  
1200℃时测得反应H2(g)+CO2(g)
H2O(g)+CO(g)的平衡常数K为2.25。若反应从H2(g)和CO2(g)开始,且H2(g)和CO2(g)的初始浓度均为0.0100mol·L-1时,计算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及H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
  
[师]:哪组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做的情况,并讲解可能的错误)
  
[师]:同学们通过做两道题,从中体会到作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什么?(求算平衡浓度)我们想办法利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已知的数据联系起来,最终求得平衡浓度。刚才大家在反馈练习中发现H2、CO2的初始浓度相同,达平衡时,其转化率也相同,如果我们改变H2的初始浓度,H2、CO2的平衡转化率又会怎么样呢?
  
[投影展示]:
  
比较:反应H2(g)+CO2(g)
H2O(g)+CO(g)的不同反应物浓度及相应的平衡转化率
初始浓度/moL·L-1
平衡转化率/%
 
[H2]
[CO2]
a(H2)
a(CO2)
A
0.0100
0.0100
60.0
60.0
B
0.0120
0.0100
54.3
65.2
C
0.0120
0.0100
66.5
53.2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讨论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勇敢的展示自己组的实力?
  
[生]:(提高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其本身的转化率降低)
  
[师]:很好,分析地很到位。这一发现已经被用在工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提高某种廉价的原料的浓度来提高另一种昂贵原料的利用率。同学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平衡常数K的得出还是平衡转化率的得比较都是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的,所以同学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分析此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作业4、5题。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知道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说明温度、浓度、外加酸碱对水解平衡的影响,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相关的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水溶液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影响。
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1、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时反应速率相同吗?PH值相同吗?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PH值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时反应速率相同吗?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如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存在着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它符合化学平衡的一切特征。
【分析】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分析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
CH3COOH
CH3COO—
+
H+。
【提问】上述v-t图体现了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讲解】电离平衡时:v(离子化)=v(分子化)>
0;溶液中的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板书】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
2、符号:K(弱酸
Ka,弱碱
Kb)
对于AmBn
mAn+
+
nBm—
K
=
【练习】写出CH3COOH和NH3 H2O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答案】Ka
=
NH3 H2O
NH4+
+
OH—
Kb
=
【板书】3、影响因素:温度T

K
4、K的意义: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讲解】比如说
:Ka的意义:Ka
,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
,酸性

Kb的意义:Kb
,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OH—]
,碱性

【练习】已知:H3PO4H+
+
H2PO4—
Ka1
=
7.1X10—3
mol L—1
H2PO4—
H+
+HPO42—
Ka2
=
6.2X10—8
mol L—1
HPO42—
H+
+PO43—
Ka3
=
4.5X10—13
mol L—1
写出Ka1
、Ka2、Ka3
的表达式,并写出Ka1
Ka2 Ka3的表达式
【说明】课本P80
Ka(HCN)=
6.2X10—10
mol L—1
Ka(CH3COOH)=
1.7X10—5
mol L—1
Ka(HF)=
6.8X10—4
mol L—1
酸性:HF

CH3COOH

HCN
【过渡】电离平衡常数表示电离的程度有时不够直观,为了更好的比较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人们又定义了“电离度”这个概念,相当于化学平衡中反应物的转化率
【板书】5、电离度(α):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占原有溶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率。
α=
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原有溶质分子总数x100%
=
x100%
=
x100%
【例题】P82
《追根寻源》加求醋酸的电离度。
【练习】在氨水中存在怎样的电离平衡?向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NaOH溶液、NH4Cl溶液以及大量的水,对平衡有什么影响?
NH3·H2O
NH4
+
+
OH
-
加入物质
盐酸
NaOH溶液
NH4Cl溶液
加大量水
平衡移动方向




【提问】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P81的《交流 研讨》)
【小结并板书】6、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电离吸热,故升温促进电离,K增大
②浓度:稀释促进电离(碰撞效应),K不变
③外加物质:加入电解质的离子,抑制电离,反之,促进电离,K不变
④化学反应: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K不变
【作业】P89
1
【板书设计】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
2、符号:弱酸
Ka,弱碱
Kb
对于AmBn
mAn+
+
nBm—
K
=
3、影响因素:温度T

K
4、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5、电离度(α):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占原有溶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率。
α=
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原有溶质分子总数x100%
=
x100%
=
x100%
6、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电离吸热,故升温促进电离,K增大
②浓度:稀释促进电离(碰撞效应),K不变
③外加物质:加入电解质的离子,抑制电离,反之,促进电离,K不变
④化学反应: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K不变
t
电离
分子化
平衡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运用电解的原理分析食盐水的电解,铜的精炼。
2、过程与方法:
建立较复杂体系中所发生的反应及其电解的实用价值。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电解的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电解原理
教学用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电解的原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在必修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那电能是否可以转化成电能?
可以,电解
让学生了解电能与化学能之间关系
〔过渡〕电解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什么称为电解,它的原理如何了解。
阅读课本11\12页
认识新概念,明确本节课的重点
〔讲解〕我们就以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来了解电解的原理。〔投影〕观察图1-2-2,看整个装置由哪些部分组成,同时思考姓下面问题:电池正负极分别连接的电极是什么,接通电源后,Na+
和Cl -
分别向哪个方向移动,外电路中电子如何流动,移动到电极表面的Na+
和Cl -将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回答〕正极连接石墨,负极连接铁电极。接通电源,电子从负极流出,聚集在铁表面,而石墨电极的电子流入正极,表面带上正电荷,所以Cl -流向石墨,
Na+流向铁电极,到了表面后,Cl -失去电子变成原子,再结合为Cl 2,
Na+得到电子变成Na。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逐步认识电解的原理,电解池的构成。
〔板书〕电极反应:2
Na+

2
e

2
Na
还原2
Cl -

2
e

Cl 2↑
氧化
记笔记
归纳出半反应,电极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和还原反应与半反应的关系
〔总结〕这种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理解概念
认识由个例上升到一般,引出定义
〔讲解〕电极确定:与电源正极相联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与电源负极相联的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
注意得失与氧化还原之间关系
氧化与还原归结为电子的得失。
〔过渡〕如果电解的不是电解质,而是含有多种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那在电解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会是哪种离子先得失电子?
人们根据大量试验,总结出离子的放电顺序,放电的顺序取决于离子的本性,离子的浓度和电极的材料。(1)阳离子(在阴极放电):Ag+
Fe3+
Cu2+
H+(浓度较大时)
Fe2+
Zn2+
H+(浓度较小时)
Al3+
(2)阴离子(在阳极放电):S2—
I-
Br-
Cl-
OH-
NO3-(3)阴极材料不参加反应,阳极材料为活泼金属时,材料先失去电子。
基本内容要求掌握
根据书本上的内容,选择重点介绍部分离子,便于理解和记忆。
〔指导〕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在线,了解石墨电极为惰性电极。
阅读
常识
〔总结〕原来电解的过程就是通过电源提供电子来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级发生的过程,它可以实现许多仅依靠化学方法而不能实现的反应,在我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巨大应用。
为下节课做铺垫
作业布置:
用表格的形式将电解的原理表示出来。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盐类水解有什么规律?
【引入新课】水解反应也是化学反应,水解平衡也就是化学平衡的一种,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2、水解平衡的移动
【演示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将盛有滴有酚酞的0.01mol L—1CH3COONa溶液的试管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2
向盛有少量SnCl2 2H2O固体的试管中,注入适量水,带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师生】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原因
【板书】(一)影响水解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越弱越水解
2、外因: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1)温度
由于盐的水解作用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
溶液浓度越小,盐的水解程度增大

【讨论】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
(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
(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
(3)微微加热溶液;
(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
(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学生】回答。
【板书】(3)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能够抑制水解)
【教师】水解在实验、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水解原理的应用。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课本P87《交流 研讨》。
【讲解】泡沫灭火剂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板书】3、水解原理的应用
(1)泡沫灭火剂
药品:NaHCO3溶液、Al2(SO4)3溶液
原理:双水解
HCO3—
+
H2O
H2CO3
+
OH—
Al3+
+
3H2O
Al(OH)3
+
3H+
OH—
+
H+
===
H2O
总反应:3HCO3—
+
Al3+
===
Al(OH)3↓
+
3CO2↑
【举例】CH3COONH4、Al2S3的双水解。
【结论】像Al2S3这样的物质不能在溶液中制备。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8,回答水解的其他应用。
【板书】(2)明矾的净水
(3)热碱水去油污
(4)SnCl2、FeCl2的制备。
【作业】P89
4
【板书设计】2、水解平衡的移动
2、水解平衡的移动
(一)影响水解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越弱越水解
2、外因: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1)温度
由于盐的水解作用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
溶液浓度越小,盐的水解程度增大

(3)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能够抑制水解)
3、水解原理的应用
(1)泡沫灭火剂
药品:NaHCO3溶液、Al2(SO4)3溶液
原理:双水解
HCO3—
+
H2O
H2CO3
+
OH—
Al3+
+
3H2O
Al(OH)3
+
3H+
OH—
+
H+
===
H2O
总反应:3HCO3—
+
Al3+
===
Al(OH)3↓
+
3CO2↑
(2)明矾的净水
(3)热碱水去油污
(4)SnCl2、FeCl2的制备。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
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利用栏目和补充实例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兴趣,在“观察思考”先演示在解释现象,更深层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从前面所学分析平衡问题的思路出发,遵循规律进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引入】已知牙齿表面有一层坚硬的牙釉质羟基磷酸钙[
Ca5(PO4)3(OH)],它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使用含氟牙膏能生成更难溶且耐酸的氟磷酸钙[Ca5(PO4)3F]覆盖在牙齿表面,抵抗H+的侵袭

另外溶洞的形成是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形成的。它是难溶性的CaCO3与溶洞中的CO2以及地下水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3)2,后Ca(HCO3)2在受压或地壳运动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又分解成CaCO3、CO2和H2O,这些变化都与难溶电解质的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有关,即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有关。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
【说明】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的相关知识
【板书】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探究实验】(1)将少量的PbI2固体加到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段时间。
【分析】PbI2(s)
Pb2+(aq)
+
2I—(aq),溶解就是固体变成水溶液中离子的过程。
当V溶解=V结晶>0时,溶液就达到了饱和,固体物质的质量就不再变化了,表面上看上去就像“不溶”了,实际上是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实验可以证明——
【举例】
【探究实验】(2)取上层清液1~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KI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分析(2)的现象,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那么怎么定义这个平衡呢?
【板书】一、
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形成饱和溶液,固体质量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动、等、定、变
【教师】那么影响这个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呢?
【启发】溶解是吸热还是放热的?(从断键、成键上分析物质,但也有例外,如:Ca(OH)2)
【板书】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内因:难溶物质本身性质——主要决定因素
外因:(1)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练习】下列操作会使CaCO3
Ca2+
+
CO32—溶解平衡如何移动?
操作
加水
升温
加入CaCl2或Na2CO3
加入盐酸
溶解平衡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板书】(2)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3)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4)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时,平衡正移
【教师】对于PbI2(s)
Pb2+
+
2I—这个溶解沉淀平衡的可逆过程,它的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
K
=
,Ksp
=
K[PbI2]
=
[Pb2+][I—]2
也是一个常数,我们把这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
【板书】4、溶度积常数(Ksp)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其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说明并板书】
25℃,Ksp
=
K[PbI2]
=
[Pb2+][I—]2
=
7.1×10—9
mol3L—3
注:(1)Ksp值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本身的
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问题探究】
(1)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请根据下表分析,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
难溶物
Ksp表达式
Ksp值(25℃)
溶解度(g)
AgCl
1.8×10—10
mol2L—2
1.8×10—4
AgBr
5.0×10—13
mol2L—2
8.4×10—6
AgI
8.3×10—17
mol2L—2
2.1×10—7
Mg(OH)2
5.6×10—12
mol3L—3
6.5×10—3
Cu(OH)2
2.2×10—20
mol3L—3
1.7×10—5
(2)写出下列难溶物的溶度积表达式
(3)将0.001mol/L
NaCl溶液和0.001mol/L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沉淀生成
【强调】(1)溶度积的大小反映了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但不能说溶度积越大,物质的溶解度就越大。因为从c→n→m→S还要乘以M,溶解度就大的物质其M不一定大。
【板书】(2)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在同温度下,Ksp越大,溶解度越大;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应通过计算才能进行比较。
【强调】(2)以AgCl为例,讲求溶解度S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Mg(OH)2溶解度S的求算。
(3)该题引出溶度积规则。另沉淀完全是指溶液中该离子的浓度小于10—5mol/L
作业:P96
2
P109
7
【板书设计】
一、
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形成饱和溶液,固体质量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动、等、定、变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内因:难溶物质本身性质——主要决定因素
外因:(1)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2)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3)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4)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时,平衡正移
4、溶度积常数(Ksp)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其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注:(1)Ksp值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本身的
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2)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在同温度下,Ksp越大,溶解度越大;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应通过计算才能进行比较。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g/100g水)
t
t1
0
V溶解=V结晶>0
V结晶
V溶解
V
饱和CuSO4溶液
CuSO4固体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1节
水溶液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水的电离以及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含义,并能应用水的离子积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认识溶液的酸、碱度与H+、OH—浓度,以及与PH的关系,会进行有关PH的简单计算;知道强、弱电解质的区别,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含义,并掌握其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从单一物质到多种物质、分清主次矛盾的研究思路,初步学会对复杂体系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调控溶液的酸碱度、PH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
教学重点:水的电离过程和Kw的含义的理解,有关PH、Kw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水的电离过程和Kw的含义的理解,有关PH、Kw的简单计算。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水中加入可溶性的电解质所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那么,纯水能导电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经用经过很多次纯化处理的纯水来进行导电实验,最终发现它仍然导电,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预习。
【教师】这是因为纯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是由水分子电离产生的。
【板书】一、水的电离
H2O
H+
+
OH—
△H
< 0
【教师】这个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电离平衡,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
【板书】K
=
【教师】由这个式子可以知道:
【副板书】K[H2O]=[H+][OH—]
【教师】在一定温度下,K和[H2O]都是常数,其乘积必然还是常数,因此[H+][OH—]也是常数。把这个常数写成Kw。
【板书】1、
Kw=[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水的离子积)
25℃,Kw=1.0x10—14
mol—2 L—2
【练习】1、求纯水的近似浓度,若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有1个发生电离则n值是_________。(令水的密度是1g/cm3)
答案:55.56mol/L
n=55.56×107
【说明】水的离子积很小,说明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其主要存在形态还是水分子。
【教师】同学们注意,Kw的值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因为水的电离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故其是吸热的,即:T

Kw

【板书】2、
Kw只与温度有关,T

Kw
【练习】2、说明下列操作,使水的电离程度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还是不变?
(1)温度升高
(2)向水中加入酸
(3)向水中加入碱
(4)向水中投入钠
【教师】因为水中存在水的电离,故只要是水溶液都存在H+和OH—,下面我们看看水溶液中[H+]和[OH—]的计算。
【例题】计算下列溶液中[H+]和[OH—](室温)
(1)1×10—3mol/L
HCl
HCl===
H+
+
Cl—
H2O
H+
+
OH—
10—3
10—3
10—3
x
x
有:(10—3+
x)
x
=
1.0x10—14
(2)0.05mol/L
Ba(OH)2溶液
Ba(OH)2
===
Ba2+
+
2OH—
H2O
H+
+
OH—
0.05
0.05
0.10
x
x
有:(0.1+
x)
x
=
1.0x10—14
【小结】水溶液中有关Kw的计算
1、抓住溶液中[H+]、[OH—]的计算关系:
Kw
=[H+][OH—]
2、酸溶液
:[H+]=
[H+]酸+
[H+]H2O≈
[H+]酸
3、碱溶液
:[OH—]=
[OH—]碱+
[OH—]H2O≈
[OH—]碱
【提问】若由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为10—9mol—1 L—1,则该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答案】抑制了电离,酸碱性都有可能。
【过渡】纯水的导电能力非常弱,但是向其中加入电解质形成溶液以后,导电能力增强,那么,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我们看课本P74《观察 思考》。
【学生】不同。
【提问】那么溶液的导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
影响溶液导电性的因素: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本身所带的电荷。
【追问】那么浓度同是0.5mol—1 L—1的盐酸、NaCl溶液、氨水和CH3COOH溶液,氨水和CH3COOH溶液的导电性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小。
【追问】为什么小?
【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发生了电离。
【教师】对,这说明不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不一样的。
【板书】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部分的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注意】强弱电解质的划分与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关系
【练习】3、下列电解质中,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③NH3·H2O
④CH3COOH
⑤BaSO4
⑥AgCl
⑦Na2O⑧K2O⑨H2O
【教师】表示电离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下面我们看看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2、电离方程式
(1)
强电解质:用“===

如:H2SO4
===
H+
+
SO42—
BaSO4
===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 H2O
NH4+
+
OH—
【教师】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例如:在CH3COOH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H+和CH3COO—很少,大部分仍以CH3COOH分子的形态存在。
【讲解】(3)多元弱酸和多元弱碱的电离方程式(以第一步为主)
【例题】H2CO3H+
+
HCO3—
HCO3—H+
+
CO32—
H2SO3
H+
+
HSO3—
HSO3—H+
+
SO32—
H3PO4H+
+
H2PO4—
H2PO42—
H+
+HPO42—
HPO42—
H+
+PO43—
Cu(OH)2Cu2+
+
2OH—
Al(OH)3:两性按两种方法电离
酸式电离:Al(OH)3
+
H2O
[Al(OH)4]—
+
H+
碱式电离:Al(OH)3
Al3+
+
3OH—
【注意】1、强酸的酸式盐在熔化和溶解条件下的电离方程式不同
熔化:NaHSO4
===
Na+
+
HSO4—
溶解:NaHSO4
===
Na+
+
H+
+
SO42—
2、弱酸的酸式盐受热易分解,一般没有熔化状态,在溶解中电离时强中有弱
溶液中:NaHCO3
===
Na+
+
HCO3—
HCO3—
H+
+
CO32—
【教师】大家要注意: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的离子或分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水分子相互吸引、相互结合(因为水是极性分子,存在偶极矩),以“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的形态存在。这种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相互吸引的作用叫做溶剂化作用。
可以看看课本P75图3—1—4。
【作业】P78
5
【板书设计】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1节
水溶液
一、水的电离
H2O
H+
+
OH—
△H
< 0
以表示为:
K
=
1、
Kw=[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水的离子积)
25℃,Kw=1.0x10—14
mol—2 L—2
2、
Kw只与温度有关,T

Kw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部分的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2、电离方程式
(1)
强电解质:用“===

如:H2SO4
===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 H2O
NH4+
+
OH—
(3)多元弱酸和多元弱碱的电离方程式(以第一步为主)
(4)①强酸的酸式盐在熔化和溶解条件下的电离方程式不同
熔化:NaHSO4
===
Na+
+
HSO4—
溶解:NaHSO4
===
Na+
+
H+
+
SO42—
②弱酸的酸式盐受热易分解,一般没有熔化状态,在溶解中电离时强中有弱
溶液中:NaHCO3
===
Na+
+
HCO3—
HCO3—
H+
+
CO3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叫强电解质?什么叫弱电解质?
2、溶液的导电性与什么因素有关?与物质的溶解度和电解质的强弱有没有关系?
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HCl
溶液中无OH—,NaOH溶液中无
H+
(2)NaCl溶液中既无H+也无OH—
(3)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H+][OH—]=1.0x10—14
mol—2 L—2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主要看看溶液中的H+
、OH—的浓度与溶液的酸碱度之间的关系。
【交流 研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6的【交流 研讨】。
化合物
c/mol·L—1
[H+]
/mol·L—
[OH—]
/mol·L—1
HCl
1.0×10—2
1.0×10—2
1.0×10—12
HNO3
1.0×10—3
1.0×10—3
1.0×10—11
NaOH
1.0×10—2
1.0×10—12
1.0×10—2
KOH
1.0×10—3
1.0×10—11
1.0×10—3
NaCl
1.0×10—2
1.0×10—7
1.0×10—7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与[H+]
[OH—]关系
【板书】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
[H+]
=[OH—],溶液呈中性
[H+]
>[OH—],溶液呈酸性,且[H+]越大酸性越强
[H+]<
[OH—],溶液呈碱性,且[OH—]越大酸性越强
【教师】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板书】2、溶液酸碱性的一种表示——pH
表达式:pH
=
—lg[H+]【练习】说出下列溶液的pH值
1.0×10—2mol·L—1HCl
pH
=
2
1.0×10—3mol·L—1HNO3
pH
=
3
1.0×10—2mol·L—1NaOH
pH
=
12
1.0×10—3mol·L—1KOH
pH
=
11
1.0×10—2mol·L—1NaCl
pH
=
7
【小结】常温下:
中性溶液:[H+]
=[OH—]=1.0×10—7
mol·L—1
pH
=
7
酸性溶液:[H+]
>[OH—],[H+]
>1.0×10—7
mol·L—1
pH
<
7
碱性溶液:[H+]<[OH—],[H+]<
1.0×10—7
mol·L—1
pH
>
7
【思考】已知100℃时,Kw=5.5x10—13mol2·L—2
,在中性溶液中,其pH=?
【练习】1、室温,求5×10—3mol/LH2SO4溶液的pH
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2、室温,求5×10—3mol/LBa(OH)2溶液的pH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3、室温,求1×10—6mol/LHCl溶液的pH
和水电离出的[H+]
与[OH—]
4、室温,将1×10—3mol/LNaOH稀释,体积变为原来的1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5、室温,将1×10—3mol/LNaOH稀释,体积变为原来的105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6、室温,将100mL
1.0
mol/L
的NaOH与50mL
0.55
mol/L
的H2SO4
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7、pH=3的盐酸中,盐酸的浓度是
mol/L,pH=3的硫酸中,硫酸的浓度是______mol/L?
【讲解并板书】3、溶液酸碱度的测定与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讲明操作)
①酸碱指示剂
②pH试纸
③pH计
(2)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练习】某溶液,若滴入甲基橙,溶液为黄色;若滴入石蕊为红色。问该溶液的pH范围是多少?
答:4.4【实验思考】用pH试纸测定0.1mol/L的盐酸的pH=_____
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______。
【练习】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不含H+和OH—的溶液
B.等物质的量的强酸与强碱反应得到的溶液
C.pH=7的溶液
D.[H+]
=[OH—]的溶液
2、室温下,下列四种溶液
A.
pH=4
B.
c(H+)
=
1×10—5
mol/L
C.
c(OH—)=
1×10
—11mol/L
D.
PH
=
10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

碱性最强的是______
3、
100℃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0—12mol2·L—2
100
℃,
求1×10—3mol/LNaOH溶液的pH?
pH=-lg[H+]=-lg(1×10—9)=9【作业】P78
3、4
【板书设计】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
[H+]
=[OH—],溶液呈中性
[H+]
>[OH—],溶液呈酸性,且[H+]越大酸性越强
[H+]<
[OH—],溶液呈碱性,且[OH—]越大酸性越强
2、溶液酸碱性的一种表示——pH
表达式:pH
=
—lg[H+]常温下:
中性溶液:[H+]
=[OH—]=1.0×10—7
mol·L—1
pH
=
7
酸性溶液:[H+]
>[OH—],[H+]
>1.0×10—7
mol·L—1
pH
<
7
碱性溶液:[H+]<[OH—],[H+]<
1.0×10—7
mol·L—1
pH
>
7
3、溶液酸碱度的测定与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①酸碱指示剂
②pH试纸
③pH计
(2)测控溶液酸碱度的意义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
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能通过△H-T△S及给定的△S数据定量判断反应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分别通过分析反应焓变与反应熵变与反应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了解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根据定量关系△H-T△S及给定数据判断反应方向。
课型:新课及练习讲评课
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
2课时练习讲评
教学过程:
【导入】为了减轻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2NO(g)+2CO(g)=N2(g)+2CO2(g)来处理,这一方案是否可行,反应物之间是否可以发生反应?你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自发反应:
【教师】大家预习P35—P39,看看反应的自发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P35—P39(10分钟)
【教师】科学家根据自然界中能量有由高到低的自发性和混乱的程度有有序到无序的规律来研究化学反应……
【板书】一、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反应焓变是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般的讲,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
【讲解】阅读P36并思考:NH4NO3(s)
、NaOH(s)、
NaC1(s)和蔗糖都能溶于水,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能自发进行?固体溶解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
【板书】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2.符号:S
单位:J mol-1 K-1
3.大小判据:
(1)物质的混乱度:体系混乱度越大,熵值越大;
(2)同一条件:不同物质的熵值不同;
(3)物质的存在状态:S(g)
>
S(l)
>
S(s)。
4.反应熵变
(1)符号:△S
(2)表达式:△S
=
S总和(生成物)

S总和(反应物)
(3)正负判断:
①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S>0,熵增加反应
②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S<0,熵减小反应
【过渡】那么决定反应方向的因素是什么呢?经许多化学家在研究大量的化学反应后得出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及熵变都由关系。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板书】1.判据:△H-T△S
2.判据与反应的自发性:
<
0
反应自发
△H-T△S
=
0
达平衡状态
>
0
反应不能自发
3.适用判据应注意的问题:
(1)判断反应的自发性要结合△H和△S,利用△H-T△S
(2)条件是温度、压强一定条件下
(3)反应具有自发性,只能说明这个反应有进行的趋势,但这个反应到底能不能反应,那还要看反应进行的限度和反应进行的速率。
【练习】阅读P38内容,填写:
化学反应变化
△H-T△S
能否自发
2KClO3(s)
==
2KCl(s)+3O2(g)
CO(g)
==
C(s,石墨)+1/2O2(g)
4Fe(OH)2(s)+2H2O(l)+O2(g)
==
4Fe(OH)3(s)
NH4HCO3(s)+CH3COOH(aq)
==
CO2(g)+CH3COONH4(aq)+H2O(l)
【板书】恒T恒P下
△H
△S
△H-T△S
反应的自发性

+

一定自发
+

+
一定不能自发


低温—,高温+
低温自发
+
+
高温—,低温+
高温自发
【小结】
△S
△H
【作业】P40
2、3
【板书设计】
一、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反应焓变是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般的讲,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
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2.符号:
单位:
3.大小判据:
(1)物质的混乱度:
(2)同一条件:不同物质的熵值不同
(3)物质的存在状态:S(g)
>
S(l)
>
S(s)
4.反应熵变
(1)符号:
(2)表达式:
(3)正负判断:
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1.判据:△H-T△S
2.判据与反应的自发性:
<
0
反应自发
△H-T△S
=
0
达平衡状态
>
0
反应不能自发
3.适用判据应注意的问题:
(1)判断反应的自发性要结合△H和△S,利用△H-T△S
(2)条件是温度、压强一定条件下
(3)反应具有自发性,只能说明这个反应有进行的趋势,但这个反应到底能不能反应,那还要看反应进行的限度和反应进行的速率。
【作业】P40
2、3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是盐?
2、什么是电离平衡?
3、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
【引入新课】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呢?测定下列盐溶液的PH,实验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
CH3COONa溶液、Na2CO3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CuSO4(或Al2(SO4)3)
溶液、KNO3溶液。
【教师】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先完成P83的表格。
【完成表格】P83
盐溶液
CH3COONa
Na2CO3
NaCl
NH4Cl
Al2(SO4)3
KNO3
溶液的PH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哪些离子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溶液显示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显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提问】同样为盐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说明在这六种溶液里H+和OH—的浓度分别呈何种关系呢?
【学生】回答。
【提问】CH3COONa、Na2CO3
、NH4Cl、Al2(SO4)3在水溶液中既不能电离出OH-也不能电离出H+,而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的浓度总相等,
那么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呢?
【探究】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探究步骤】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3、CH3COONa溶液中哪些离子能共存?哪些离子不能共存?写出离子方程式。
4、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和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CH3COO-
+
H2O
CH3COOH
+
OH-
【迁移 运用】NH4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Al2(SO4)3溶液为什么显酸性?
【板书】NH4+
+
H2O
NH3 H2O
+
OH—
【说明】水解反应的特点——将水解离开来,再与弱离子结合。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水解反应。
(1)FeCl3
(2)
NaF
(3)CuSO4
(4)K2CO3
(5)Al2(SO4)3
【板书】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交流
讨论】什么样的盐才能水解呢
【提问】CH3COONa是哪种酸和碱反应得到的盐?
【回答】是由醋酸(弱酸)和氢氧化钠(强碱)中和生成的盐。
【提问】什么样的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如Na+、K+、Fe2+、Fe3+、NH4+、SO42—
、Cl—
、CH3COO—、
CO32—,哪些可以发生水解?
【学生】回答
【总结】
强酸
强碱


弱酸
弱碱
1、强酸强碱盐NaCl、K2SO4
2、强酸弱碱盐FeCl3、(NH4)2SO4
3、弱酸强碱盐CH3COONa、K2CO3
4、弱酸弱碱盐CH3COONH4、(NH4)2CO3
【板书】4、盐类水解的条件:
(1)必须溶于水;(2)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89
2
【板书设计】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的条件:
(1)必须溶于水;(2)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水解的定义、实质、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问】盐类水解有何规律?


盐的类型
是否水解
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NaCl
否(无弱不水解)
中性


弱酸强碱盐CH3COONa
是(酸弱酸水解)



强酸弱碱盐(NH4)2SO4
是(碱弱碱水解)



弱酸弱碱盐CH3COONH4
是(都弱都水解)
谁强显谁性
【板书】5、
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补充说明】
多元弱酸阴离子或多元弱碱阳离子是分步水解的,一步比一步的程度小。
如:碳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
第一步是Na2CO3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CO32—发生水解:
Na2CO3
===
2Na+
+
CO32—
+
H2O
OH—
+
H+
HCO3—
CO32—
+
H2O
HCO3—
+
OH—
第二步是生成的HCO3—进一步发生水解:
HCO3—
+
H2O
H2CO3
+
OH—
【板书】6、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用可逆符号:
(2)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易发生,水解方程式一般只需写第一步的水解。
(3)对于沉淀气体符号↓或↑-----不能标
【讲解】原因:一般盐类的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5《拓展视野》。
【讲解并板书】7、水解平衡常数
Kh
=
Kw·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练习】1、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能水解的写出其水解离子方程式:
(1)FeCl3
(2)
NaF
(3)CuSO4
(4)K2CO3
(5)
KI
(6)Al2(SO4)3
2、盐类水解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

A.盐的电离平衡破坏
B.
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C.溶液的pH发生改变
D.
没有发生中和反应
3、下列离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且能与强酸或强碱反应的是(

A.CH3COO—
B.
HSO4—
C.
H2PO4—
D.
[Al(OH)4]—
4、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c(NH4+)>c(Cl—)>c(H+)>c(OH—)
B.
c(Cl—)>c(NH4+)>c(H+)>c(OH—)
C.
c(H+)>c(OH—)>c(NH4+)>c(Cl—)
D.
c(Cl—)>c(NH4+)>c(OH—)>c(H+)
5、下列水解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Fe3+
+
3H2O
Fe(OH)3
+
3H+
B.Br—
+
H2O
HBr
+
OH—
C.CO32—
+
2H2O
H2CO3
+
2OH—
D.NH4+
+2H2O
NH3·H2O
+
H3O+
【作业】P89
3
【板书设计】5、
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6、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用可逆符号:
(2)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易发生,水解方程式一般只需写第一步的水解。
(3)对于沉淀气体符号↓或↑-----不能标
7、水解平衡常数
Kh
=
Kw·1.3.2《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
2、了解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学会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初步学会简易电池的制作。
3、了解电池在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及电池应用的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以致远的思想。
2、通过学生自己解剖一节干电池来帮助学生认识干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通过以电动车用的铅蓄电池实物展示,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发展史,讨论电池的功与过。并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如何减少电池造成的污染,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环保意识,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2、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分析科学对人类的双重影响,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文献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简易电池的制作。
2、通过课外查资料与课内学习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教学方法】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复习】原电池的构成
【复习】根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能否制作简易电池。
提供素材: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及其它实验仪器。
学生动手制作:水果电池
【演示实验】
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
cm分别插一小段铜片和铝片,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试试能否听到“嘎嘎”声。能够从耳机中听到“嘎嘎”声,说明了什么?用其他金属、水果、液体再试一试。
【过渡】人们依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发明并制造了许多化学电源,而且这些化学电源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高科技领域及航天技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请同学们举例身边的电池。
学生举例:
教师讲述:干电池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池,你们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
学生活动:解剖自带一节锌锰干电池
提出问题:1、干电池的电极材料分别是什么?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2、干电池中的黑色物质是什么?糊状物质是什么?
3、干电池是如何工作的?
4、若处理不当,废干电池会给人类的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讲述:负极是锌筒,正极是碳棒,黑色物质是MnO2,糊状物质为NH4Cl
电极反应式:负极:Zn-2e-+4NH3=[Zn(NH3)4]2+
正极:2NH4++2e-+2MnO2=2NH3+2MnO(OH)
总反应式: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注: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无需学生记,只要了解即可,能根据总反应式推断出正负极材料是什么,正负极发生反应的是哪一种物质。2、废电池的处理引出充电电池的必需性。)
展示:电动车用的铅蓄电池,电池组成:铅、二氧化铅、硫酸
提出问题1:由铅蓄电池的总反应式判断正、负极材料分别是什么?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根据铅蓄电池的总反应式分析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3、铅蓄电池的特别是什么?有哪些应用呢?
【展示】
优点:可反复使用
缺点:污染大
情景:刚才列举分析了应用在生活中的电池,那么在高科技领域及至航天技术中应用得最多的是什么电池呢?展示图片: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
提出问题:氢氧燃烧电池总反应式:2H2+O2=2H2O,如何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成一个原电池呢?
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氢氧燃烧电池的实验装置)
评价优化:选择最佳一种方案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教材P25氢氧燃烧电池实验
提出问题:1、实验中先通电电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对碳棒进行处理?
2、此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电子流动方向如何?
3、从能量角度去分析燃烧电池相当于燃料燃烧,但比燃料的燃烧有什么好处?
4、氢氧燃烧电池与干电池、铅蓄电池有何不同之处?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回答: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H22H+
2H++2OH-2
e=2H2O
正极O2+2H2O+4
e=4OH
电池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拓展】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
=+7H2O;
正极:4H2O+2O2+8e
=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铝—空气燃料电池,它的优点是:体积小、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耗能少。这种电池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还能用于收音机、照明电源、野营炊具、野外作业工具等。
过渡:前面分析了常见的三种电池,下面一起来讨论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化学电源的发展史、电池的功与过及对废电池的处理。
教师提问:1、化学电源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2、电池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如何减小废旧电池的危害?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1、电池在各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
2、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是:重金属离子的污染
3、减小废旧电池危害的方法:①回收
②多使用可充电电池
③制作出各种无害化、无污染化电池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时是对原电池学习的一个应用,要求不高。了解性为主,通过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和课内讨论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2、对于反应原理比较复杂的化学电池,如干电池、铅蓄电池等,不要求学生记两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只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化合价升降原理判断出正负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物质及电子流向。
3、让学生学会简易电池的制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学以致用的思想。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三课时
反应焓变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教材分析:
这节重点介绍盖斯定律,是对上节课讲的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进一步深化。在本节学完之后对化学反应中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热的求算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支持。
三、设计思路:
先介绍有些反应焓变很难直接由实验测得,进而引入盖斯定律,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通过习题练习总结规律,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五、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哪些要点?2、
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C2H5OH(l)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66.8kJ热量。
。(2)18g葡萄糖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
放出280.4kJ热量。

找同学板书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新课过渡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有的能够测量,有的不能测量。比如将一些生成不稳定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由C

CO,CO或多或少的要转化为CO2,还有一些反应进行的比较慢,要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肯定不能测量。对于这样的反应热,我们就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到。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反应焓变的计算
自主学习
请学生们先看书P7~P8关于盖斯定律的内容。我们来讨论盖斯定律的定义和应用【板书】(一)盖斯定律: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养成自学的习惯。
概念讨论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盖斯定律。某人要从山下的A点到达山顶B点,他从A点出发,可以历经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式。你认为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或方式?当他到达B点后所发生的势能变化是否相同?2.C(石墨)与O2(g)反应生成CO(g)、CO2(g)和H2(g)与O2(g)反应生成H2O(g)、H2O(l)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实验测得△H1=-393.5
kJ/mol、△H2=-283.0kJ/mol、△H5=-44.0kJ/mol、△H6=-241.8kJ/mol;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H3=-110.5kJ/mol、△H4=-285.8kJ/mol。请你仔细分析△H1、△H2与△H3之间或△H4、△H5与△H6之间分别存在怎样的关系?3.
你上面所发现的关系在科学上称为“盖斯定律”,请你用语言表述该定律的内容。【板书】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图示:反应焓变和反应路径的关系【投影】
ΔH=ΔH1+ΔH2
让同学自己分析总结引出盖斯定律的概念1、学生:翻山越岭攀登而上或拾级蜿蜒而上或乘坐索道缆车直奔山顶
势能变化相同。2、学生:△H3=△H1-△H2或△H1=△H2+△H3
△H4=△H5+△H6或△H6=△H4-△H53、学生口述: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或者说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深化
理解要点:(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投影】△H
=
△H1
+
△H2
=
△H3
+
△H4
+
△H5【讲解】下面就结合例题,利用盖斯定律来求反应焓变。【板书】(二)焓变的计算方法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代数变换例1、请根据方程式:①C(石墨,s)+O2(g)==CO2(g)
△H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0kJ/mol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这个方程式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启示: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根据物质变化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金刚石在若干年后会转变为石墨。
学生根据盖斯定律自己写出如图焓变之间的关系。学生参考P8例题在下面做题,有一个同学上讲台板演。由把方程式2逆反应方向进行,焓变变为-△H2,然后与反应1相加:C(石墨,s)
==
C(金刚石,s)△H3=△H1-△H2=1.5
kJ/mol
通过,学生亲自演练,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便于点拨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教学。
梯度训练
例2、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是
。又知:H2O(l)==H2O(g);△H=+44kJ·mol-1,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kJ。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⑴CH3COOH(l)+2O2(g)=2CO2(g)+2H2O(l)
△H1=-870.3
kJ/mol⑵C(s)+O2(g)=CO2(g)
△H2=—393.5
kJ/mol
⑶H2(g)+O2(g)=H2O(l)
△H3=—285.8
kJ/mol
试计算下述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共同解答:△H=2△H2+2△H3-△H1=-488.3kJ/mol总结利用热化学反应式数学变换求反应焓变的方法:
(1):根据所要求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调整已知的反应方程式,看是否需要逆反应方向进行,注意如果逆反应方向进行,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2):观察是否调整已知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以便把一些不需要的物质消除,注意系数加倍,焓变加倍。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讲解】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键能。【板书】(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2)△H
=

(反应物的键能)
—∑(反应产物的键能)例4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H—S
364kJ mol—1,S—S
266kJ mol—1,S=O
522kJ mol—1,H—O
464kJ mol—1。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
2H2S(g)
+
SO2(g)
==
3S(g)
+
2H2O(g)
△H
=
?例
5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P—P
198kJ mol—1,P—O360kJ mol—1,O=O
498kJ mol—1。
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P4(s,白磷)
+
3O2(g)
==
P4O6(s)
△H
=

磷原子氧原子
P4
分子结构
P4O6
分子结构
学生在下面思考后做练习,举手到前面板演。B2H6(g)
+3O2(g)
=
B2O3(s)
+
3H2O(l)
△H=-2165
kJ·mol-1因为22.4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释放热量2165-44×3=2033KJ,所以11.2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1016.5kJ学生回忆高一所学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回答问题。△H
=364×4+522×2-266×8×3-464×2×2
=
-
5740
kJ·mol–1△H
=
198×6
+498×3
-
360×12
=
-
1638
kJ·mol–1
通过方程式的书写,反应放出热量的计算,巩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键能和反应焓变的计算关系式,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感悟正是因为物质的结构不同,才是物质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课堂小节及板书设计
基本运算焓变
计算
盖斯定律
键能【板书设计】(一)盖斯定律: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2、理解要点:(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二)焓变的计算方法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代数变换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2)△H
=

(反应物的键能)
—∑(反应产物的键能)
学生补充,认可,把题目与书上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学生养成反复琢磨,精做习题的好习惯
课后思考题
1.已知25℃、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石墨)+O2(g)=CO2(g)
ΔH=-393.51
kJ·mol-1C(金刚石)+O2(g)=CO2(g)
ΔH=-395.41
kJ·mol-1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2.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2H2O(g)=2H2(g)+O2(g)
ΔH=+483.6kJ/mol现有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A.2.44
kJ
B.4.88
kJ
C.44.0
kJ
D.88.0
kJ3.已知:A(g)+C(g)=D(g)
ΔH=-Q1
kJ/mol
B(g)+C(g)=E(g)
ΔH=-Q2
kJ/molQ1、Q2均大于0。若A与B组成的混合气体1mol与足量的C反应,放热为Q3
kJ,则原混合气体中A与B物质的量之比为(
)A.
B.
C.
D.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O2(g)=ZnO(s)
ΔH1=-351.1kJ/molHg(l)+O2(g)=HgO(s)
ΔH2=-90.7kJ/molZn(s)+HgO(s)=ZnO(s)+Hg(l)
ΔH3则ΔH3的值是
(
)A.-441.8
kJ/mol
B.-254.6
kJ/mol
C.-438.9
kJ/mol
D.-260.4
kJ/mol5.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为Q
kJ(Q>0),用100
mL5
mol·L-1的KOH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C4H10(g)+O2(g)=4CO2(g)+5H2O(g)的ΔH为
(
)A.8Q
kJ/mol
B.16
Q
kJ/mol
C.-8
Q
kJ/mol
D.-16
Q
kJ/mol6.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
mL,则无水乙醇的燃烧热不可能是
(
)A.10Q  
B.大于10Q  
C.10Q~5Q  D.小于5Q7.结合下列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NH3(g)+HCl(g)=NH4Cl(s)
ΔH=-176
kJ·mol-1
NH3(g)+H2O(l)=NH3·H2O(aq)
ΔH=-35.1
kJ·mol-1
HCl(g)=HCl(aq)
ΔH=-72.3
kJ·mol-1
NH3·H2O(aq)+HCl(aq)=NH4Cl(aq)+H2O(l)
ΔH=-52.3
kJ·mol-1则NH4Cl(s)=NH4Cl(aq)是
 
热反应,其反应热为
  
kJ·mol-1【反馈训练答案】1.A
2.A
3.A
4.D
5.D
6.BD
7.吸
16.3
kJ·mol-1
学生课后思考,交流,讨论,钻研。
给予部分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习题,激励这些学生知难而进,勤奋探究。
课后作业
P10
4
;P32
3
教学反思
本节的学习给学生树立起来一些相应的观念———盖斯定律,并且能让学生根据例子自己推出盖斯定律,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通过练习总结出两个常用的盖斯定律计算的方法,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盖斯定律和反应热效应。3.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化学必修部分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4.
教学设计方面既要注重基础性,又应注重提高性。
本节课则是在复习了反应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反应热的综合应用,主要是盖斯定律的理解和计算。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学会运用盖斯定律对反应的能量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6.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好.
C(s)+O2(g)
CO(g)+O2(g)
CO2(g)
能量
H2(g)+O2(g)
H2O(l)
H2O(g)
△H1
△H3
△H2
△H4
△H6
△H5
能量
反应物
a
生成物
△H
△H2
△H1
c
b
△H5
△H4
△H3
S8分子结构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教学目标】
1.
理解焓、反应焓变的概念,及反应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2.
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3
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意义。
【教学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反应热的定义、表示方法、反应热符号的规定。中和反应热的测量方法和过程,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积极回顾思考回答(找个别回答)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新课过渡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产生的。正如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固有的性质一样,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也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科学家定义了一个称为“焓”的物理量,符号为H,用它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聆听
指导阅读
请学生们先看书P5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的内容。我们来讨论焓变及其与反应热的关系。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成自学的习惯
板书
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的定义:
焓变的定义:
表示方法:
符号规定: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讨论归纳
焓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具有的能量,它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同温同压下,同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含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在实验室里或在生产中,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由于大气压通常变化很小,可以看做不变,热力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的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
Qp
=H(反应产物)

H(反应物)ΔH符号的规定
ΔH
>
0
反应吸热
ΔH
<
0
反应放热
反应产物
反应物焓

反应物
反应产物
反应吸热
反应放热
ΔH
>
0
ΔH
<
0高度差代表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聆听、理解、记忆
解析定义,引导学生理解ΔH。
方法引导
物理量的变化------
ΔX化学中经常用-ΔX代表体系经过一个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过程后,某物理量X的变化。通常规定,物理量的变化用变化后的该物理量减去变化后的物理量来表示。例如,若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的压强下受热膨胀,气体体积的变化可表示为:ΔV
=
V2

V1V1
V2
分别表示气体初态的体积和终态的体积。
聆听、理解物理量的变化的表示方法
过渡
我们都知道了化学反应不光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那么我们怎样用一种方法统一表示出这些变化呢?
聆听
指导阅读
请学生们阅读P6
--
P7
内容,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表示的意义,还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的事项。
认真阅读,记录自认为重要的知识,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3.书写注意事项:
讲述
热化学方程式是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的焓变同时表示出来。例如,在298K时,1
mol
H2(g)
和0.5mol
O2
(g)反应生成1mol
H2O(l)放出285.8kj,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写为:H2(g)+
0.5
O2
(g)=
H2O(l)ΔH
=
-
285.8
kJ/mol
学生聆听,记忆,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交流。研讨
P6根据已知书写给出的方程式的热化学方程式。1
mol
H2(g)
和0.5mol
O2
(g)反应生成1mol
H2O(l)放出285.8kJ。生成1mol
H2O(g)放出241.8kJ。分析两种情况下反应热为何不同,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讨论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动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积极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
训练学生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同时查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总结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事项:要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的焓变与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g

s

l、aq
分别表示气态、液态、固态和水溶液中的状态。在ΔH后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其焓变是不同的。对于298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温度。ΔH的单位是
kJ/mol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Δ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熟练掌握
加深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
练习
教材P10第2题,第3题
学生练习
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
对于可逆反应A(g)
+
B(g)
C(g)
ΔH
=
a
kJ/mol
怎样理解?找学生回答1
mol
A(g)
和1mol
B(g)完全反应生成1mol
C(g)放出285.8kJ的热量。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反应焓变的理解
练习
自主丛书P8T7(3)
作业布置
自主丛书第2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元认知,从元认知出发,结合一些案例或生活中的常识,引导着改变学生的元认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本节课是从学生对反应热的认识出发,引出焓的概念,结合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引出热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提高性。本节课基础是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主要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练习中就能看出,明确指出学生的出错点,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1.3.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腐蚀的种类,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2、掌握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习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节约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及防腐措施,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述】金属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志,如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在现代社会中,钢铁等金属材料的产量和质量仍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人们对谁处可见的金属腐蚀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不以见怪。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
【板书】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讲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讲述】通过图片的观察大家对金属的腐蚀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请一名同学阅读教材P84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了解一下金属腐蚀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过渡】既然金属的危害如此之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如何避免这种腐蚀的发生。
【探究铁钉腐蚀的条件】
编号





实验方案
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且加植物油+铁钉
棉花+干燥剂氯化钙+铁钉且盖上塞子
蒸馏水+铁钉
NaCl溶液+铁钉
醋酸溶液+铁钉
记录
无锈蚀
无锈蚀
与空气接触部分有铁锈
铁钉表面有较多铁锈
铁钉表面有较多铁锈
结论
铁钉与空气、水同时接触才会锈蚀,且有电解质溶液时锈蚀加快,相同时间产生更多的铁锈。
【提问】请大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讲述】我们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铁钉与空气、水同时接触才会锈蚀,且有电解质溶液时锈蚀加快,相同时间产生更多的铁锈。
【讲述】铁钉是铁碳熔合而成的合金,像这样,不纯的金属在和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从而使金属发生腐蚀,我们称为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板书】一、金属的腐蚀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讲述】金属的腐蚀还有另一类,(把定义打出来边看边解释)比如说铁与干燥的气体(O2、Cl2、SO2)或非金属电解质液体(石油)接触时,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我们把这类腐蚀称作化学腐蚀。石油腐蚀金属接触主要是含硫化合物的影响。
【板书】2.金属的化学腐蚀
【问题】金属的化学腐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腐蚀影响因素之一。
【讲述】在生产生活中比较普遍而且危害较大的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这里我们来重点讨论一下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4~P85完成学案中的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
水膜呈强酸性
水膜呈中性或弱酸性
电极反应
负极Fe(-)
Fe-2e-=Fe2+
2Fe-4e-=2Fe2+
正极C(+)
2H++2e-=H2↑
O2+2H2O+4e-=4OH-
总反应
2H++Fe2+=Fe2++H2↑
2Fe+2H2O+O2=2Fe(OH)2
4Fe(OH)2+2H2O+O2=4Fe(OH)32Fe(OH)3=Fe2O3
·
xH2O+(3-x)H2O
联系
金属的腐蚀以电化腐蚀为主,电化腐蚀又以吸氧腐蚀为主。
【板书】(1)析氢腐蚀
(2)吸氧腐蚀
【讲述】现在我们学完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下面我们把金属腐蚀的两种方式对比一下。
类型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发生的条件
金属与接触物直接反应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
电流
无电流产生
有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腐蚀
较活泼金属被腐蚀
相互关系
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要普遍得多,腐蚀速率也快很多
【讲述】金属发生金属腐蚀的本质:M
-
ne-
=
Mn+(发生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探究】
问题:解释图片中出现的现象。
【解释】由于铁钉发生吸氧腐蚀,氧气被消耗掉,导致具支试管内的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过渡】刚刚我们了解了金属腐蚀的基本形式,并且知道金属腐蚀的形式中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为主,现在我们从电化学的角度研究金属的腐蚀的防护问题。
以钢铁腐蚀为例,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铁都做负极,碳做正极,负极流出电子而被消耗,作为正极的碳接受负极流入的电子而保护起来。现在假如要把铁保护起来,如何操作做呢?
【问题】如何保护铁?
【讲述】用铁做正极,用一种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和它相连。这样在形成原电池时,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冲锋陷阵,被牺牲掉了,从而铁做正极流入电子,多余的电子抑制了铁失去电子而保护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点击课件),比方说轮船上镶嵌的锌铆与海水构成的原电池,在轮船吃水线以下,镶嵌着一的排排的锌块,作为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电子到铁的表面而把铁保护起来。这一排排的锌块起到了保护船体钢板的作用。
【问题讨论】如果轮船上不嵌入锌块,而嵌入铜块效果如何?
【嵌入锌块是让锌冲锋陷阵牺牲锌呢,而嵌入铜块后,起到了相当于引蛇出洞的作用了,铁做负极,加快了铁的腐蚀。】
【小结】
这种防护方法实际上是消耗负极的正极保护法,但习惯上称作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电化学上规定:电子流出的一极叫阳极(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阴极(正极)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点击课件的超链接)。为什么看不到沉淀?原因是无亚铁离子生成。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可以很好的保护金属,避免金属的腐蚀。
【问题】金属表面能够富集大量的电子金属就可以避免腐蚀,除了金属做原电池的正极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也能在其表面富集电子呢?
【讲述】接着来学习另一种保护方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我们前面学习过化学电源,如干电池,只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电池的负极流出电子,如果把被保护的金属连上,电池的另一极正极连上辅助电极,也同样会起到保护金属不会腐蚀的作用。
【原理说明】我们都知道,钢铁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铁是作负极,有电子流出,如果要抑制它表面电子的流出的趋势,就需要把它接在外加电源的负极,当通电后,电子就被强制的往回流,这样有了电子的流入,有电子的流入我们就把这极称作阴极,即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三、(扩展)判断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活泼金属因被腐蚀而耗损。金属的腐蚀的快慢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
(1)与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有关。两级材料的活动性差别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越快,活泼金属被腐蚀的速率越快。
(2)与金属所接触的电解质强弱有关。活泼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快于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在强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快于在弱电解质中的腐蚀。
【板书设计】
1.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跟接触的气体或液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①金属腐蚀的本质:金属原子
金属阳离子
M

ne-

Mn+(氧化反应)
②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直接反应
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反应
2.
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吸氧腐蚀:中性或酸性很弱条件下
负极:2Fe
-
4e-
=
2Fe2+
正极:O2
+
2H2O
+
4e-=
4OH-
电池反应:2Fe+
O2
+2
H2O
=2Fe(OH)2

析氢腐蚀:当钢铁处于酸性环境中
负极:Fe
-
2e-
=
Fe2+
正极:2H+
+
2e-
=H2↑
电池反应:Fe
+
2H+
=Fe2+
+
H2↑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3.
金属防护的几种重要方法
①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②改变金属内部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
③电化学保护法,即将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而受到保护。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掌握金属腐蚀的原理和类型,同时在此基础上能知道金属防护的几种方法如直接隔离法----给金属穿上“保护膜”、
改变本质-----加入其他金属改变其组成、因势利导----电化学防护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金属的防护
本质:阻止M-ne-=Mn+
的发生
方法
应用电化学保护
其他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在金属表面附盖保护层
失电子第2节
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运用电解的原理分析食盐水的电解,铜的精炼。
2、过程与方法:
建立较复杂体系中所发生的反应及其电解的实用价值。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电解的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电解原理
教学用时:
2学时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大家知道金属钾是怎么发现的吗?英国化学家戴维把直流电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种,奇迹产生了,在阴极产生了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这就发现了钾元素。说明电解在我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二、电解原理的应用1、电解饱和食盐水〔分析〕观察1-2-4,看活动、探究。分析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在电场中它们的它们的移动方向如何,写出电极反应和电解反应方程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会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现象:阴极:有气泡,滴加酚酞会变红当Na+
H+
趋向阴极,H+先得到电子阳极:有气泡,加湿润淀粉碘化钾会变蓝当Cl -和OH-趋向阳极,Cl -先失去电子总反应:2
NaCl
+
2
H2O

2
NaOH
+
H2↑
+
Cl2↑
自己动手比较离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总结出反应现象
给出相应的知识点,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学会运用,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过渡)看反应的生成物,根据以往的知识,NaOH可以和Cl2反应,H2和Cl2反应,这些生成物人们怎么将其分开收集呢?大家看书15页的化学于技术。
总结,归纳用离子交换膜。(了解即可)
将理论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思维更全面。
(讲解)我们用化学方法冶炼得到的铜是粗铜,而实际生成要求的是精铜,所以工业上往往使用电解法除去这些杂质。请同学们思考:比铜活泼的金属的最终的存在形式;铜的存在形式;没有铜活泼的其他杂质的存在形式?
1-2-7详细的展示了铜的电解精炼过程。从电子的流向,杂质离子的去留都有细致的描述。活泼金属以离子形式存在溶液中,铜到阴极,不活泼金属在阳极泥中
认识电解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把粗铜分成三个部分,从活泼性上加以区别,符合电解的规律给定思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运用电解原理,设计电镀的实验,看17页的活动探究听取每小组的报告,找到不足或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实验时,注意操作
分小组讨论,设计并实验写出电极方程式
提高实验和动手、合作能力
〔总结〕电解是工业中重要的生成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掌握电解的原理,了解它的重要意义。
作业布置:
课本18页第1、2、3题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衡移动的涵义。
2、
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
能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
1、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引出课题环节二探究温度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环节三探究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环节四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环节五总结归纳
投影数据1:上次课的一组平衡状态实验数据思考:1.1反应条件的改变,是否会引起原平衡状态的改变?为什么?1.2哪些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引起Qc与Kc的不等?1.3平衡移动的规律是什么?板书: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探究问题一:温度改变对平衡移动影响的规律板书:一、温度思考:2.1温度改变时,平衡常数如何改变?投影数据2:不同温度条件下,一些吸、放热反应平衡常数数据实验素材1:一种
N2O4
===
2NO2
,△H
>
0
反应的平衡体系任务:请同学们以此反应的一种平衡状态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改变平衡移动的规律2.2
能否依据Qc、Kc判据预测平衡移动的方向及反应现象?板书:△H
>
0,升高温度,Kc变大,QcKc平衡逆向移动。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和所获得的结论。2.3若
△H<0,温度改变平衡将如何移动?请同学们依据
2NO2
===N2O4
,△H
<
0反应,仿照前面加以分析。板书:H<0,升高温度,Kc变小,Qc>Kc平衡逆向移动。
降低温度,Kc变大,Qc===Fe(SCN)
3反应2:Cr2O7
2-
+
H2O
===2CrO4
2-
+2H+请同学选择研究对象,具体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板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Qc
减小,Qc增大,Qc>Kc,平衡逆向移动。小结2: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思考生产、生活中的问题:1、工业制硫酸的主反应:2SO2+O2
===2SO3
△H
<
02、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
△H
<
0
根据我们今天研究的结论,推测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生产条件,有利于提高产物SO3
(NH3
)的产率?总结反思:科学方法科学知识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思考问题观察实验数据,学生分析、归纳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的规律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汇报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归纳温度对平衡的影响规律学生思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学生预测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学生倾听
复习回顾、以旧带新,引出课题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对平衡移动产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的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Qc
Kc判据)设计实验、预测现象,实验观察,获得结论,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科学研究过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树立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通过总结环节,让学生学会反思,在方法与知识方面获得提升第二课时
二、离子反应的应用
【教师】上节课我们讲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发生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问题。离子反应在生活生产、物质研究与制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看离子反应的应用。人们常用离子的特征反应来检验一些常见离子。
【板书】(一)物质检验与含量测定
1。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问】Fe2+、Fe3+、NH4+、Ag+、Ba2+、Al3+、Cu2+、CO32—、SO32—、SO42—、Cl—、Br—、I—该如何检验?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回答
【教师】离子反应还可以用在物质含量检测上
【板书】2。物质含量检测
【教师】在测定物质含量时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板书】(1)沉淀法
【举例】为了测定溶液中CuSO4溶液中Cu2+离子的浓度,可以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来滴定Cu2+,得到Cu(OH)2沉淀,通过用蒸馏水洗涤除去表面吸附的Na+和SO42—,在烘干,称量得到Cu(OH)2沉淀的质量,通过质量可以求得Cu2+离子的浓度。有时候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来测量含量。
【板书】(2)氧化还原滴定法
【举例】Ca2+、MnO4—的含量测量:
(1)先用NH4(C2O4)2滴定Ca2+得到Ca(C2O4)2沉淀,然后再用硫酸溶液该沉淀得到H2C2O4溶液,最后用KMnO4溶液来滴定H2C2O4。
2KMnO4
+
5H2C2O4
+
3H2SO4
===
2MnSO4
+
K2SO4
+
10CO2↑
+
8H2O
(2)MnO4—
+
5Fe2+
+
8H+
===
Mn2+
+
5Fe3+
+
4H2O
另外,还能通过酸法碱中和滴定法来测量含量。
【板书】(3)酸法碱中和滴定
【活动 探究】P103,学生预习后教师讲解要点,如下:
【板书】①原理:n(H+)
=
n(OH—)

c(H+)V(H+)
=
c(OH—)V(OH—)
【提问】若要求某酸的浓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学生】V(H+)、c(OH—)、V(OH—)
【提问】如何准确的量取酸和碱溶液的体积,需要用到什么仪器?
【学生】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等。
【板书】②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等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滴定管的使用。
【展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教师】结构:酸式滴定管——带有刻度(从上到下依次减小至0)的玻璃管、玻璃尖嘴和玻璃塞,
碱式滴定管——带有刻度(从上到下依次减小至0)的玻璃管、玻璃尖嘴和带有玻璃球的橡皮管
精确度:0.01mL,
标有使用温度:20℃
规格:25mL和50mL
【说明】与容量瓶、烧杯、量筒的结构作比较
使用方法:均先要用水润洗,后再用相应的酸、碱液润洗相应的酸式、碱式滴定管
【提问】需要用到哪些试剂?
【学生】酸(包括强酸和弱酸)、碱(包括强碱和弱碱)和指示滴定终点的酸碱指示剂
【提问】是不是任何酸碱的滴定终点都用酚酞作指示剂
【学生】回答
【板书】③指示剂的选取:
【教师】常见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石蕊:5~~8
红——紫——蓝
酚酞:8~~10
无——粉红——红
甲基橙:3.1~~4.4
红——橙——黄
【教师】指示剂的选取标准是为了减小滴定误差,一般说来有一下这么几点:
a.原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接近终点pH;防止酸碱用量不等以减小滴定误差
b.强酸强碱相互滴定,生成的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可选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c.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所以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d.强碱弱酸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碱性,所以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e.由于石蕊的颜色变化不明显,且变色范围宽,一般不选用作指示剂
【说明】滴定前的准备:
a.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
b.检查滴定管
c.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d.取用标准NaOH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一下
e.用待测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f.取待测定盐酸溶液,使液面在“0”刻度一下
【说明】以上各步均要注意逐出气泡
【讲解后演示】④滴定步骤:
a.量取待测盐酸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振荡。
b.把锥形瓶放在碱式滴定管的下面,并在瓶子底垫一张白纸,小心滴入碱液,边滴边摇
动锥形瓶,直到因加入1滴碱液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并在半分中内不褪色为止,
记录滴定前后液面于下表:
c.把锥形瓶内的液体倒掉,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按上述操作重复1~2次。
d.取几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滴定次数
待测酸溶液体积/mL
标准碱溶液的体积
滴定前
滴定后
体积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说明】⑤误差较大的数据要先排除,不能使用
【练习】已知盐酸的浓度为0.1000mol L—1,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25.00mL,反应终点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35.0mL,求待测液NaOH溶液的浓度
【讲解】因为cAVA=
cBVB,所以cA
=
,故不当的操作,若引起cB、VB、VA的不准确都会引起误差。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误差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练习】(1)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
①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②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③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2)来自锥形瓶中产生的误差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洗
②锥形瓶未洗净,残留有与待测液中溶质反应的少量物质
③待测液加水稀释
(3)读数带来的误差
①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
a.先俯视后仰视
b.先仰视后俯视
②标准液
a.先俯视后仰视
b.先仰视后俯视
(4)来自配制标准液产生的误差
配制0.1mol L—1的NaOH溶液500mL,需要NaOH的质量为2.0g
①NaOH已部分潮解
②NaOH中含有杂质
a.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b.所含杂质消耗1mol盐酸需质量大于40g(例如Na2CO3、NaHCO3)
c.所含杂质消耗1mol盐酸需质量小于40g(例如Na2O)
③游码有油污
【板书】(二)物质制备和纯化
【举例】物质的制备:
Cu(OH)2、Al(OH)3、FeSO4、CO2、SO2、NO、NO2、Al、NaOH和Cl2、漂白粉、“84”消毒液、波尔多液等
【说明】物质的纯化(除杂):
(1)除杂试剂稍过量(对于CO32—等可以用盐酸中和再调节pH法)
(2)不能除掉主要成分,但可以增加主要成分
【举例】(1)CO2(HCl)、FeCl2(FeCl3)、FeCl2(CuCl2)、FeCl3(FeCl2)、Na2CO3固体(NaHCO3固体)、NaHCO3(Na2CO3)、干燥剂的选取
(2)粗盐的提纯: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此外还含有泥沙、Ca2+、Mg2+、Fe3+、SO42—杂质,其纯化过程如下:
要求:①Na2CO3必须在BaCl2之后
②加入盐酸要在过滤之后
(3)工业废水的净化:
(4)硬水的软化:是指除去水中Ca2+、Mg2+的过程;通常硬水中含有Mg(HCO3)2、Ca(HCO3)2、MgCl2、CaCl2等物质,其软化可用石灰——纯碱法,其过程如下:
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Ca2+
+
HCO3—
+
OH—
===
CaCO3↓
+
H2O
Mg2+
+
HCO3—
+
OH—
+
Ca2+
===
Mg(OH)2↓
+
CaCO3↓
+
H2O
Mg2+
+
OH—
===
Mg(OH)2↓
Ca2+
+
CO32—
===
CaCO3↓
OH—
+
H+
===
H2O
CO32—
+
H+
===
H2O
+
CO2↑
【教师】讲解实验过程中所可能用到的操作及其要点:(稍作了解,在《实验化学》中讲解)
(1)过滤:(2)蒸发:(3)蒸发结晶:(4)蒸馏:(5)分馏:(6)渗析:(7)加热分解:
【过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离子反应的应用。
【板书】生活中的离子反应
(1)治疗胃酸过多Al(OH)3
+
3H+
===
Al3+
+
3H2O
(2)硬水的形成与软化
①硬水的形成
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
MgCO3
+
CO2
+
H2O
===
Mg2+
+
2HCO3—
②硬水的软化
加热法:Ca2+
+
2HCO3—
CaCO3↓
+
CO2
+
H2O
Mg2+
+
2HCO3—
MgCO3↓
+
CO2
+
H2O
沉淀法:Ca2+
+
CO32—
===
CaCO3↓
Mg2+
+
CO32—
===
MgCO3↓
离子交换膜法:
【板书设计】
(一)物质检验与含量测定
1。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
2。物质含量检测
(1)沉淀法
(2)氧化还原滴定法
(3)酸法碱中和滴定
①原理:n(H+)
=
n(OH—)

c(H+)V(H+)
=
c(OH—)V(OH—)
②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等
③指示剂的选取:
④滴定步骤:
⑤误差分析:
(二)物质制备和纯化
1.物质的制备:
2.物质的纯化
(1)除杂
(2)粗盐的提纯:
(3)工业废水的净化:
(4)硬水的软化:
(三)生活中的离子反应
1.治疗胃酸过多Al(OH)3
+
3H+
===
Al3+
+
3H2O
2.硬水的形成与软化
(1)硬水的形成
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
MgCO3
+
CO2
+
H2O
===
Mg2+
+
2HCO3—
(2)硬水的软化
加热法:Ca2+
+
2HCO3—
CaCO3↓
+
CO2
+
H2O
Mg2+
+
2HCO3—
MgCO3↓
+
CO2
+
H2O
沉淀法:Ca2+
+
CO32—
===
CaCO3↓
Mg2+
+
CO32—
===
MgCO3↓
离子交换膜法:
过滤
(除泥沙及沉淀)
过量Na2CO3
(除Ca2+、Ba2+)
过量NaOH
(除Mg2+、Fe3+)
过量BaCl2
(除SO42—)
粗盐水
阳离子交换塔
(除Ca2+、Mg2+)
适量盐酸
(除CO32—)
精制盐水
含少量Ca2+、Mg2+
足量的Na2CO3
加盐酸调pH=7
足量的Ca(OH)2
硬水
软水第4节
离子反应
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气体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学会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培养运用归纳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熟悉的例子归纳离子反应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按已形成的思路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简要的话进行记忆,使认识得以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更为广阔的化学天地,立志于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感受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交流研讨】P98,学生完成
【回顾小结】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板书】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提问】离子发生的产所在什么地方?
【学生】水溶液中
【追问】实验室制备氨气——2NH4Cl
+
Ca(OH)2===CaCl2
+
2NH3↑+2
H2O有没有离子反应?
【学生】没有,因为不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提问】在必修1中我们学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什么?
【学生】生成沉淀、生成水、生成气体(也有可以知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SO42—、Cl—、CO32—的检验以及MgCO3沉淀的转化
【教师】其实,生成水和生成像水一样的弱电解质也可以,比如讲,CH3COONa与盐酸HCl反应、NH4Cl与NaOH反应大量Na2CO3与少量盐酸
【板书】生成弱电解质
【举例板书】CH3COONa+HCl===CH3COOH+NaCl
CH3COO—
+
H+
===
CH3COOH
NH4Cl+NaOH===NH3 H2O+NaCl
NH4+
+
OH—===
NH3 H2O
Na2CO3(过量)+HCl===NaCl+NaHCO3
CO32—(过量)
+
H+===
HCO3—
【提问】少量Na2CO3与大量盐酸能否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Na2CO3+2HCl===2NaCl+H2O+CO2↑
CO32—
+
2H+===
H2O
+
CO2↑
【追问】那么这个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板书】↑
【举例】比如讲NH4+的检验:NH4+
+
OH—
NH3↑
+
H2O(或浓碱溶液)(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提问】Fe2+能否在硝酸中,浓硫酸中存在?
【学生】不能
【追问】为什么?
【学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2+被硝酸或浓硫酸氧化成Fe3+了。
【教师】所以离子反应的条件还有溶液中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交流】大家尽可能多举出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板书】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提问】H+
+
OH—
===
H2O表示哪一类反应?Ba2+
+
SO42—
===
BaSO4↓表示哪一类反应?
【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一类物质的反应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S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2)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反应
(3)FeCl2溶液与新制氯水的反应
(4)硫酸与Ba(OH)2溶液的反应
(5)石灰石与硝酸的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离子化合物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式来表示
B.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某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故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H2O
D.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离子反应生成的三个条件才能进行
3、下列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NO3—、SO32—
B.MnO4—、Fe2+、Na+、NH4+
C.Fe3+、SCN—、SO42—、Cl—
D.Fe、HCO3—、Cl—、NH4+
4、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AgNO3,所用下列试剂中效果最好的是
A.
NaCl溶液
B.
NaBr溶液
C.
NaI溶液
D.
Na2S溶液
5、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Fe3+生成的是
A
.稀硫酸
B
.氯水
C
.硝酸锌
D
.氯化铜
6、已知还原性Fe2+>Br—>Cl—,在含有n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XmolCl2,请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1)当X≤0.5nmol时
(2)当X≥1.5nmol时
(3)当X=nmol时
【总结】1.离子共存问题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Cu2+、Fe2+、Fe3+、MnO4—等
(2)加入铝粉后放H的溶液或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Al3+
、Fe3+分别与CO32—、HCO3—等双水解的离子。
(5)生成配合物:Fe3+
+
SCN—
(6)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7)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2.过量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过量的一定要按化学式的组成比要书写阴阳离子个数(能拆的))
(1)Na2CO3溶液与少量盐酸反应,Na2CO3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
(2)FeCl3溶液与少量铁粉反应,FeCl3溶液与过量铁粉反应
(3)硝酸与少量铁粉反应,硝酸与过量铁粉反应
(4)NaOH溶液与少量CO2反应NaOH溶液与过量CO2反应
(5)Ca(HCO3)2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HCO3)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6)NaHSO4溶液与少量Ba(OH)2反应,NaHSO4溶液与过量Ba(OH)2反应
(7)AlCl3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AlCl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8)向Na[Al(OH)4]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向Na[Al(OH)4]溶液中通过少量CO2
作业:P106-P107
1、2
【板书设计】
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一类物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