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2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课件习题素材)(打包8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2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课件习题素材)(打包8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10-18 14:50:51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第三节
生殖健康
男性生殖系统结构解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结构解剖图
一、从受精到发育成胎儿的全过程
二、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1、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
2、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
3、阻碍受精卵着床
精子+卵子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子宫
着床
1、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
女用避孕药:
原理
女性的月经周期和排卵都是有周期性的,是体内激素分泌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如果体内维持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就能起到抑制排卵的作用
雌激素或雌激素类似物
连服22天,可避孕一个月
男用避孕药
棉酚——副作用大
超声波、微波、温热等刺激睾丸,抑制睾丸的生精功能
2、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
器具阻隔
体外射精
安全期避孕
绝育手术
阴道隔膜、宫颈帽、避孕套
排卵日+前5天+后四天
易受孕时期
其他时间
安全期
排卵日:月经周期的第14天
切断、结扎输卵管或输精管
——永久性避孕
结扎后卵巢或睾丸生理功能正常,产生的卵子和精子不能排出,被体内组织吸收,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3、阻碍受精卵着床
受精卵顺利着床及生长发育取决于输卵管中受精卵的发育和子宫内膜的变化能否同步
宫内节育器
探亲避孕药
改变子宫腔的内部环境,影响子宫内膜的形态,干扰受精卵的着床,起到长效避孕的效果
干扰受精卵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变化
改变受精卵在输卵管内正常运行的速度,使受精卵提前到达子宫,而此时子宫内膜尚不具备接受受精卵着床的能力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1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制为(  )
A.抑制蛋白质合成
B.抑制核酸的合成
C.干扰细菌纤维素的合成
D.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下列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没有患病前就使用抗生素预防
B.相同的病症可选用相同的抗生素进行消炎
C.根据自己对病情的了解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D.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采用对敏感菌最有选择性的药物,疗程应适宜
3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变异
B.选择
C.适应
D.隔离
4医药和农业使用的抗生素大多由下列哪种微生物产生(  )
A.丝状真菌
B.放线菌
C.酵母菌
D.细菌
5下列各项能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是(  )
A.噬菌体
B.腺病毒
C.烟草花叶病毒
D.
SARS病毒
6对基因治疗安全性的问题叙述不当的是(  )
A.基因治疗中最常用的载体是病毒,它们能自我复制
B.在基因治疗中,科学家抑制逆转录病毒的某种活性防止它们引起疾病,使之能被安全地使用
C.使用病毒载体运载基因,它们可能会更多地改变目标细胞
D.目的基因插入载体DNA的位置可能出现错误,导致癌症和其他损伤的产生
7肾移植手术能否成功,其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  )
A.手术技巧
B.供体器官质量
C.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D.供体器官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
8用于克隆器官的原材料不能用(  )
A.全能干细胞
B.多能干细胞
C.专能干细胞
D.神经细胞
9组织相容性抗原(  )
A.由核酸组成
B.是仅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
C.是存在于体液中的
D.是位于细胞表面的
10克隆器官所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是(  )
A.细胞融合
B.胚胎移植
C.干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D.器官的再生
11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假设:……
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青霉素可产生一种阻止细胞繁殖的物质。
弗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之命名为青霉素。
根据上述探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______。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青霉菌和细菌的关系是________。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在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________实验,其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4)最初使用较少的青霉素有较好的杀菌效果,现在青霉素使用量常达到800万单位,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了,这种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2尿毒症——肾脏出现病变或衰竭,代谢产生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人因血液中毒素过多而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要从根本上解决尿毒症病人的痛苦,就必须进行肾移植。
(1)肾移植手术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2)从哪些人中寻找肾脏移植成功率高?
(3)供体器官来源有哪几条途径?你对器官买卖或器官的商业化有什么看法?
13细菌携带的耐药性基因主要位于(  )
A.线粒体内
B.拟核DNA分子
C.质粒分子上
D.染色体上
14某一种细菌菌株需要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够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中列出的细菌菌株类型。根据实验目的,选用的培养基类型是(  )
选项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应使用的培养基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应使用的培养基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抗链霉素的菌株应使用的培养基
A
L+,S+
L-,S-
L+,S-
B
L-,S+
L+,S+
L-,S-
C
L-,S-
L+,S+
L-,S+
D
L+,S-
L-,S-
L+,S+
注:L:表示亮氨酸;S:表示链霉素;“+”: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
15基因治疗的步骤为(  )
①治疗基因的表达 ②选择治疗基因 ③将治疗基因转入患者体内 ④选择运输治疗基因的载体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16器官移植手术能否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
A.血管缝合技术
B.供体器官的质量
C.供体器官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
D.使受体的免疫系统变“敏感”
17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18现代器官移植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供体器官的来源是限制器官移植的主要原因,现代器官移植供体器官的来源是(  )
①器官的捐献 ②动物器官的替代 ③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培养工程技术构建人体器官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19有人送来一支培养有芽孢杆菌的试管,其中一部分芽孢杆菌有抗青霉素能力,另一部分没有抗性。请你把对青霉素有抗性的芽孢杆菌分离出来。
(1)现有条件:无菌牛肉膏培养基两个,无菌接种台,接种工具齐备,医用青霉素两支。
(2)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培养基,分别标号A、B,A、B培养基分别加入________,加入过程一定要________操作。
②向A培养基中接种________。
③接种后,将A培养基放入恒温箱培养两天。
④从________________挑取生长良好的芽孢杆菌,接到B培养基中。
⑤接种后,将B培养基放入恒温箱内培养两天,即可获得较多抗青霉素芽孢杆菌。第④⑤两个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SCID患者缺乏正常的人体免疫功能,只要稍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就会发病死亡。经研究证实,SCID病人细胞的一个常染色体上编码腺苷酸脱氨酶的基因(ada)发生了突变。
(1)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治疗SCID病的方案。
第一步:先将人体正常ada基因克隆后用来替换反转录病毒的原有基因,构建成重组载体。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哪些遗传病可用基因治疗方案治疗?请举两例。
(3)现有的基因治疗试验存在的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D 解析:青霉素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杀灭细菌。
2.D 解析:选药物要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生理、病理及免疫功能等不同情况制订用药方案,生病时应经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采用对敏感菌最有选择性的药物,也就是最对症的药物且疗程适宜。
3.A 解析:抗药性是细菌原本就具有的一种特性,其根本原因是来自细菌的基因突变。
4.A 解析:微生物中有很多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抗生素,经常使用的抗生素大多数在真菌代谢过程中产生。
5.B 解析:基因治疗时健康的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是人体的细胞,载体是对人体健康影响小的动物病毒。
6.A 解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来完成增殖过程,不能进行自我复制。
7.D 解析:细胞表面组织抗原就是白细胞抗原,每个人的白细胞抗原与别人的都有所差异,受体的免疫系统会认出这是“非己”成分而加以排斥,供体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是器官移植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8.D 解析:克隆器官是利用细胞全能性培养成人们所需要的器官,用于克隆器官的细胞是再分化程度低或没有分化的细胞,全能性容易表达。而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培养成器官。
9.D 解析: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与移植免疫反应相关的主要抗原,是白细胞表面的一群蛋白质分子。
10.C 解析:克隆器官所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是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培养工程技术构建人体器官。
11.解析: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时,运用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该实验中缺少一个对照实验,不能充分说明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假如排除培养液产生青霉素的可能性,实验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答案:(1)D (2)B (3)对照 把没有放青霉菌的培养液加入培养基中,观察对细菌的影响 细菌正常生长 (4)长期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12.解析:供体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是器官移植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有可能移植成功。有血缘关系的人中HLA一半以上相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现今供体器官来源主要是器官捐献,另外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也能提供一些皮肤、软骨等简单器官。
答案:(1)影响因素有手术技巧、供体器官的质量、供体与受体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最关键的因素是供体与受体器官的组织相容性。(2)从有血缘关系亲属中寻找肾脏移植成功率高。因为有血缘关系的人中HLA一半以上相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应尽量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寻找。(3)现今供体器官来源主要是器官捐献,另外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也能提供一些皮肤、软骨等简单器官。
由于器官捐献与移植既涉及捐献者与接受移植器官者的权利和义务,又涉及社会公德和人类伦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答案合理即可)。
我综合,我发展
13.C 解析: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含有拟核DNA和质粒DNA,没有线粒体和染色体等结构,拟核DNA分子控制细菌的结构,质粒DNA分子控制细菌的抗性。
14.C 解析:用诱变剂处理菌株,可加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但突变是不定向的,通过一定的筛选可得到所需要的菌株。如筛选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可通过不加入亮氨酸的培养基来获得,抗链霉素的菌株就要加入链霉素。
15.D 解析:先选择治疗基因,然后将治疗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并转入患者体内,并使治疗基因正常表达。
16.D 解析:血管缝合技术、供体器官的质量、供体器官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是器官移植手术能否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手术前后,还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受体的免疫系统变“迟钝”。
17.B 解析: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
18.B 解析:器官捐献是现今解决器官短缺的主要来源,需要更多的人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奉献自己的爱心。异种器官移植到现今没有一例成功,而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已在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软骨等方面用于临床,并形成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前者用于治疗烧伤和难愈性皮肤溃疡,后者用于修复关节损伤、头面部缺损等。
19.解析:芽孢杆菌抗青霉素能力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用青霉素进行筛选可以去除没有抗性的个体,只保留有抗性的个体重复进行实验可以提高抗性菌的纯度。
答案:(2)①青霉素 无菌 ②芽孢杆菌 ④A培养基的菌落中 ⑤获得纯度高的抗青霉素芽孢杆菌(分离出对青霉素有抗性的芽孢杆菌)
20.解析:基因治疗是把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题是用携带正常ada基因的病毒作为载体去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再将携带ada基因的T淋巴细胞进行大量培养,注入患者体内,使正常ada基因在T淋巴细胞中表达合成腺苷酸脱氨酶,使免疫系统行使正常免疫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答案:(1)第二步:从SCID病人体内分离出免疫系统有缺陷的T淋巴细胞
第三步:将这些T淋巴细胞与携带了正常ada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混合在一起,让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使正常ada基因拷贝插入到T淋巴细胞的基因组中
第四步:在实验室中通过细胞培养并确认转入的基因表达后,用注射器将成千上万个重建的转基因T淋巴细胞注射到SCID患者的人体组织中
(2)血友病、镰状红细胞贫血症。
(3)病毒通常能感染多种细胞。因此如果使用病毒载体运载基因,它们可能会更多地改变目标细胞。另一个危险是新基因插入DNA位置可能出现错误,导致癌症或其他损伤的产生。此外病毒载体可产生炎症或免疫反应。患者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个体或传播于环境中。(共23张PPT)
第3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第1节
疾病与诊断
疾病是如何引起的
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作用:
遗传因素:地中海贫血症(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
环境因素:流行性感冒等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高血压、风湿病等
疾病的常规诊断
常规诊断方法:
问诊:摸清发病规律。如发病季节、地区,伴有某一系统的症状,饮食习惯
检查:量体温,测血压,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查,伴有胸部体征时,作X线胸片常规检查等。
通过对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进行比较作出判断,此即“黑箱”方法诊断
疾病的常规诊断
1、什么是黑箱
它是指内部结构尚不能或不便于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去观察和试验来认识它的功能和特征。
疾病的常规诊断
2、研究人体黑箱变化的方法有哪些?
(1)建立健康人群特征指标
档案
(2)通过对各种疾病的糸统观察和研究,归纳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及生理生化数据变化
(3)根据人体输出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判断。
现代辅助诊断技术:
超声波成像
X射线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优点:使我们获得内部器官的影象
简易内窥镜
内窥镜可使我们可以直接观察身体内部如:腹腔、消化道、甚至眼球等
特异性免疫反应:
遗传咨询:
应用遗传规律,了解子代患遗传病的概率,减少遗传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疾病的基因诊断
一、 什么是基因诊断
所谓基因诊断,就是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或人体的状态进行诊断,它包括产前诊断。
是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型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和过程;其临床意义在于能检测DNA或RNA的结构变动与否,量的多少及表达情况等,以确定被检查者是否存在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以此作为疾病确诊或进行基因治疗的依据。
突变检测什么
1、直接检查基因结构是否存在DNA点突变、缺失插入、基因重排、染色体畸变、mRNA剪接缺失错位或结构变化等。
2、检查基因转录产物mRNA:
1)已经转录还是没有转录?
2)
应该转录还是不应该转录?
3) 转录正常、过量还是过少?
基因诊断
ASO: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
寡核苷酸探针法(PCR-ASO)
操作步骤
⑴制备ASO探针
⑵进行PCR扩增
⑶进行DNA杂交
PCR-ASO
基因芯片
原位合成芯片
(In
situ
synthetic
GeneChip)
DNA微集阵列
(DNA
microarray)
以大量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cDNA或基因片段作探针,检测样品中哪些核酸序列与其互补,然后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待测样品的基因序列及表达的信息
基本原理是核酸分子杂交,即依据DNA双链碱基互补配对、变性和复性的原理
基因芯片
基因诊断的应用
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肿瘤的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与诊断
引起人类疾病的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病症的常规诊断
黑箱方法
内部影像或直接观察
特异性免疫反应
遗传咨询
疾病的基因诊断
ASO探针法
基因芯片
1、人类大部分疾病是____和______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疾病常规诊断中偶尔会出现误诊,影响治疗。从群体与个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人体好比是黑箱,常规诊断方法需要借助黑箱方法来构建黑箱模型。黑箱模型的构建是通过对正常人群的调查,获得健康人群的统计数据,建立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生化数据,而后再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归纳各种典型症状及相应的数据变化。这些过程的研究对象都是群体,而人群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某些人的症状不典型或数据变化不明显,就会导致误诊。
3、苯丙酮尿症是基因突变引起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智力低下,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1000,是较为常见的遗传病。请根据基因诊断的原理,描述对这种疾病进行基因诊断的大致过程。
首先,制备ASO探针,即人工合成两种特定的寡核苷酸分子,一种与正常的基因序列完全互补,另一种与致病的突变基因序列完全互补.其次,从母体中抽取羊水,提取细胞的DNA处理成DNA单链,并对突变的核苷酸区域进行PCR扩增,将扩增获得的DNA片段处理成单链后固定在特制的膜上.第三,分别用ASO探针与膜上的DNA片段进行杂交,洗脱,荧光强度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出现很深的杂交斑,说明是正常个体;如果出现浅色杂交斑,则是杂合子;如果不出现杂交斑,则是患者.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一节
疾病与诊断
1观察肿瘤细胞切片,下列有关切片中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经减数分裂增殖
B.所有细胞中都可见染色单体
C.所有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D.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2基因诊断技术中,所用的探针DNA分子中必须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后者的作用是(  )
A.为形成杂交的DNA分子提供能量
B.引起探针DNA产生不定向的基因突变
C.作为探针DNA的示踪元素
D.增加探针DNA的相对分子质量
3诊断苯丙酮尿症所用的探针是(  )
A.32P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
B.荧光标记的苯丙氨酸羧化酶
C.荧光标记的β珠蛋白基因
D.3H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
4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技术是(  )
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癌细胞杂交 ③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5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直接检测(  )
A.
DNA
B.
DNA或RNA
C.蛋白质
D.脂肪
6对恶性肿瘤进行基因诊断的过程为(  )
①将DNA转到一种特制的尼龙膜上 ②构建基因探针 ③从人体的尿液或血清等体液中获得少量的脱落细胞,提取DNA,经热处理成单链DNA ④将探针与尼龙膜上的DNA分子结合 ⑤对单链DNA进行PCR扩增 ⑥将扩增获得的DNA热处理得到大量的DNA单链
A.②①③⑤④⑥
B.②③⑤⑥①④
C.②③⑤⑥④①
D.①②⑤⑥③④
7基因芯片诊断的特点最全的一组是(  )
①快速 ②准确 ③高效 ④自动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8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CR技术经过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
B.
PCR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
C.
PCR技术需在体内进行
D.
PCR技术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
9已知鸡的成熟红细胞合成β珠蛋白,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用编码上述两种蛋白质的基因作探针,分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D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一;分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R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二:
实验一细胞总DNA
实验二细胞总RNA
成熟红细胞
胰岛细胞
成熟红细胞
胰岛细胞
β珠蛋白基因




胰岛素基因




注:+为阳性结果;-为阴性结果
(1)实验一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成熟红细胞合成β珠蛋白而不合成胰岛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二的DNA分子探针杂交实验中碱基配对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判断:合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否在探针上,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肿瘤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基因芯片技术对肿瘤能进行早期诊断
B.肿瘤的发生只是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出现了变化
C.肿瘤的形成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D.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包括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
11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涉及生命科学、信息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等众多的学科,固定在芯片上的各个探针是已知的单链DNA分子,而待测DNA分子被用同位素或能发光的物质标记。如果这些待测的DNA分子中正好有能与芯片上的DNA配对的,它们就会结合起来,并在结合的位置发出荧光或者射线,出现“反应信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基因芯片的工作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B.待测的DNA分子可以直接用基因芯片测序
C.待测的DNA分子首先要解旋变为单链,才可用基因芯片测序
D.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未知DNA碱基序列,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好比能识别身份的“基因身份证”
12PCR技术不仅为遗传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而且改进了检测细菌和病毒的方法。若要检测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认为可以用PCR扩增血液中的……
(  )
A.白细胞DNA
B.病毒蛋白质
C.血浆抗体
D.病毒核酸
13DNA分子杂交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用在侦查犯罪上,可从犯罪嫌疑人和现场遗留物中分别提取DNA,在一定温度下水浴加热,使DNA氢键断裂,双链打开。若两份样本来自同一个体,在温度降低时,两个样本中DNA单链会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若不是来自同一个体,则两份样本中的DNA单链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互补,这样可以鉴别犯罪嫌疑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也有DNA氢键断裂、双链打开的变化。该变化发生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需要________酶的参与。
(2)侦查犯罪的理论基础是:不同个体的DNA分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再举两例有关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D 解析:肿瘤细胞是无限增殖的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每一个细胞都是处于细胞周期中的某一个时期,在间、前、中、后、末五个时期中DNA含量不完全相同,不是每个时期都含有染色单体。
2.C 解析:探针DNA分子中必须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探针DNA的示踪元素方便显示基因检测的结果。
3.D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诊断苯丙酮尿症所用的探针是3H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
4.B 解析:DNA分子探针是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是利用DNA分子探针来检测的。
5.B 解析:基因芯片技术起作用的是DNA探针,根据DNA探针上特定的碱基序列,通过分子杂交,可用于检测互补链的碱基序列。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直接检测DNA或RNA。
6.B 解析:基因诊断的过程可分为五步:第一步,构建基因探针,利用已知恶性肿瘤基因制备DNA分子探针。第二步,从人体的尿液或血清等体液中获得少量的脱落细胞,提取DNA,经热处理成单链DNA。第三步,对单链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获得的DNA热处理得到大量的DNA单链。第四步,将DNA转到一种特制的尼龙膜上。第五步,将探针与尼龙膜上的DNA分子杂交。如果尼龙膜上含有突变基因,就会形成特定颜色的杂交斑。
7.C 解析:在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中,发现基因芯片不仅可以做到快速、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而且可以一次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并可以自动进行。
8.C 解析:PCR技术又称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它是利用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将4种脱氧核苷酸,依照模板DNA序列,合成与模板完全一样的子代DNA片段。可在短时间内,将一个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个。
9.解析:细胞具有全能性,构成一个个体的所有体细胞都具有本物种全部的基因。即在鸡的成熟红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既有β珠蛋白基因,又有胰岛素基因,只不过成熟红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没有表达,胰岛细胞中的β珠蛋白基因同样没有表达。DNA分子探针的原理是DNA的杂交,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1)两种细胞中均存在β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成熟红细胞中有表达β珠蛋白的mRNA,而没有表达胰岛素的mRNA;胰岛细胞反之 (2)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A—U,G—C (4)不在。因为探针是用DNA片段做的,而遗传密码存在于mRNA上
我综合,我发展
10.B 解析: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造成的,突变的原因在于环境中的诱导因子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是利用基因诊断技术检测细胞中的DNA序列是否发生突变。
11.B 解析: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了DNA分子的杂交。待测DNA分子必须先解旋为单链才能进行测序,因为碱基存在于DNA分子内部,并且以氢键的形式相连接。
12.D 解析:检测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检测该人的血液中是否含有病毒核酸来判定。
13.解析:DNA分子杂交原理: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同一个体的DNA单链之间可以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使单链变双链,而不同个体的DNA分子单链之间不能形成完全互补的DNA双链。
答案:(1)分裂间 DNA解旋 (2)不完全相同的碱基排列顺序和不同的遗传信息 (3)DNA分子的扩增(PCR技术)、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等第3节
生殖健康
艾滋病之发现历程
◆警告——离奇的卡氏肺囊虫肺炎
  1980年10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ichelael
D.
Gottlieb医生遇到了一位不寻常的患者。这位31岁的年青人的口腔和食管发生了严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血液中CD4+T
淋巴细胞下降至几近于零,随后患者出现极度疲劳、气急、干咳、高热、大汗,对他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显示,他患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广泛存在于人和某些哺乳类的肺组织内。其隐性或潜在性感染相当多见,但健康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因此,由它所致的肺炎是罕见的,几乎只发生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疗、晚期癌症以及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中。而这位病人正当壮年,没有任何已知原因能够解释他这非同寻常的严重免疫缺陷。
  同年10月的稍晚些时候,
洛杉矶Weisman医生又接连发现了两例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例,1981年初,第四个病例出现了,紧接着是第五例。
  所有这些患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年轻的同性恋者。而在此之前的1978-1979年,在同性恋社区开业的医生们就已经发现,这一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免疫缺陷问题,包括肝炎、性病、多种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病等。
  五位患者先后死去,现有的治疗对他们几乎毫无帮助,面对这一情况,Gottlieb医生感到了情况的紧迫,他向医学界的同行们发出了警告,在最初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美最负盛名的医学杂志--发出的呼吁被拒绝后,他想到了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CDC)。
  CDC是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流行病控制和研究机构之一,
它的职责就是监护人群中疾病发生流行的趋势,发出警告,找到病因,控制疾病传播,扑灭疫情。为了这一目的,它拥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全世界第一流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家以及强有力的经费支持。每周,CDC都会发表一份公告——《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报告一周以来全美121个大城市中疾病发生、流行以及死亡情况。
  Gottlieb医生的报告引起了CDC同仁的关注,经过审核之后,1981年6月
5号他的发现以《卡氏肺囊虫肺炎--洛杉矶》为题发表于该刊第三十卷第一期。此后不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也在同年稍晚些时候刊发了Gottlieb等人的报告。
◆警告——不可思议的肉瘤
  与此同时,纽约大学医学院皮肤病学和微生物学教授Alvin
Friedman-kien医生向CDC报告了另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的突然爆发--卡波西肉瘤(kaposisarcoma)。
  卡波西肉瘤最早由匈牙利医生Morit
Kaposi于1872年报道。
这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由血管增生导致的多发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以东欧、地中海地区和亚撒哈拉非洲较多。一般而言,该病几乎绝无可能在年青人身上发生,即使在上述相对高发地区的老年人中,也是一种罕见病。然而,1981年4月,Friedman--kien
医生发现的两名患者都是青年男性,也都是同性恋者。接下来,这位医生向他在纽约的同行写信以了解以往有无类似病人,在几天之内他就搜集到了30多个相同病例,而所有病人都是性欲活跃的年轻男同性恋患者。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在免疫学上非常明显的是与免疫抑制或缺陷相关的,为什么这些正当壮年的人们会如此不幸呢?
  在接到Friedman-kien的报告后,CDC性病研究中心主任,流行病学家JamesW.Curran
来到纽约以核实他的发现。最初,curran和他的同事们似乎并未意识到在洛杉矶Gottlieb
医生所报告的病例与纽约的病例是相关的,不久以后,他们才确定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1981年7月4号,CDC公报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轰动,该文题为《男同性恋者中的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作者为Friedman-kien及其同事。CDC所加的编者按向全球的医学界发出了应当密切关注卡波西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与男同性恋者免疫抑制相关的疾病的警告。
  同年6月,法国克劳德·贝尔纳医院的W.Rozenbaum医生在一位法航空中服务员的身上发现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在对即往病毒的回溯中,他又发现好几个类似患者。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发生在美国的疾病可能并不只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流行病。
◆CDC——抽丝剥茧
  以上这些病例报告,使
CDC认识到这一疾病的严重性,为了确定病因,找到正确的对策。CDC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负责人为
Curran医生。他们首先编制了详尽的调查表,开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这是流行病学中确定某种疾病及相关因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的关键是以某一人群内(本例即同性恋人群)一组患有某种病(即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同一人群内未患该病,但在与患者有关的某些已知因素方面和病例组相似的人(称为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过去对某个或某些可疑病因(研究因素)的暴露的有或无及暴露程度(剂量);通过对两组暴露史的比较,推断研究因子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可见,要使病例对照研究成为可能,就必须先确定可疑的病因,因此,CDC的专家们编制了一份长达23页的调查表,以期通过详细的询问,能找出相关因素。
  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Curran及其同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哪些方面的因素是需要加以调查的,他们对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迈阿密的患者进行了访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在这些患者中性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多数人有多达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性伙伴,这再次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疾病在传播途径上与性活动的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谈话还证实了存在对各种药物和毒品的广泛滥用。特别是一种俗称“激动(Rush)”和“爆破者(poppers)”的血管扩张剂,更是引人注目。
它可以扩张阴茎和肛门直肠粘膜下的血管,从而激发性欲和延长快感。
  通过这些访谈,研究人员大致确定了需要对受访者的那些方面进行了解。但为了尽可能的包括一切可能的相关因素,这一调查表十分详尽。以至于在调查进行之初,调查员们对向有关受访者提出如下问题感到十分尴尬,如有关性生活和使用毒品和药品的问题。CDC不得不对调查员进行“初步脱敏”培训,以使他们能镇定自若并恰当的提问。
  在完成准备工作后,调查于1981年10月1号开始,一切进展顺利,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十分配合。实地调查于同年12月1号结束。接下来就是在用计算机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很快,就有了初步结果。即较之健康对照者,患者们在性生活上要更为活跃得多,他们拥有的性伙伴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其他健康看同性恋者。而最初有关"爆破者"可能是病因的想法看来是不可靠的(虽然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硝酸酯类药物可以干扰免疫功能,显示有促进卡波西肉瘤发病的作用)。因此,可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smitted
disease)。
◆从GRID

AIDS
  性行为只是充当了传播途径的角色,那么什么才是通过这种行为传播的致病因子呢?看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一种由微生物所导致的传染病。根据已有的检验结果,似乎由细菌引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细菌较大,并且依据当时已有的细菌分离培养条件,如果是细菌的话,在经过对数以千计的血液、淋巴结、体液、机体组织的详细观察和检验后,应当是可以查明的。人们自然想到了病毒。患者全都表现出严重的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当时已知一些病毒可以对免疫系统造成很大影响,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等。然而在经过两个多月的仔细研究后,发现上述所有这些病毒都不是直接导致病人免疫缺陷的元凶。
CDC越来越相信,这是一种我们一无所知的"新"病毒所致的疾病。为了称呼这种疾病,
CDC将其命名为"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Guy
related
immuno
deficiency,GRID)。至此研究工作几乎陷于停滞,这时,Curran想到了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ititute
of
Health,NIH)求援。
  NIH
是全美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科研机构,它由13个国家级医学机构,1420个现代化实验室,一个容纳540
张床位的医院,以及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医学图书馆构成。1981年,NIH的预算费用达60
亿美元之巨,几为当时联合国预算的4倍。其中的1/4是专用于癌症研究的,国家癌症研究所也因此而成为NIH研究力量最为强大的中心。就在国家癌症研究所,
有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病毒学家。RObert
C.Gallo,1980年Gallo博士所领导的小组发现第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982年2月Curran带着有关的资料前往NIH与Gallo会面,希望他能投入到这场寻找新病毒的战斗中。然而,声名卓著的病毒学家对此似乎一点也不感兴趣,出于对同性恋的成见以及对此种新病毒引发的疾病复杂性的困惑,加上对这一神秘致死病毒风险的担心,
Gallo在初次见面时并未接受Curran的希望援手的请求。
Gallo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当时美国医学界主流对这一可怕疾病的一般认识:这是一种不体面的低级的同性恋流行病,绅士们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与GRID(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一臭名昭著的名字联系起来。
  事情在3个月后发生了变化,82年6月,CDC发现了新情况:一位59岁的血友病患者发生了GRID。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不是同性恋者也不吸毒。由于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碍,他必须定期接受血液制品输注(凝血因子Ⅷ)。生产一份凝血因子需要1000到2000献血员的血液作为原料。在这类制品的生产中,血液要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通过这些处理,可以在制成品中完全除去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唯一能通过这些滤过屏障的只有病毒,这就肯定了GRID只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同时,也揭示了血液(经输血)传播在GRID发病种的作用这无疑使人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现实。
  数天后,第二例因使用血液制品而发生GRID的病例出现了,紧接着第三例……。显然,再将这种疾病称为GRID是不恰当的了。于是,CDC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个新名词,即为人所熟知的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同时,一位法国医生在对几位怀疑为
AIDS的已死亡病人的回顾性调查中发现,这些患者既非同性恋也非血友病,但其中三人在非洲长期生活,并可能有多个异性性伙伴,另外一人则在海地接受过输血,而研究者已经在一些非洲患者身上证实了HTLV(见前述
Gallo博士所带领的小组发现)的存在,这就为推论HTLV或其家族中的某一变异成员是AIDS的病原体留下了可能的空间。
  这些新发现最终引起了Gallo对
AIDS的关注,他开始投入到对病原体的寻找当中。同样,他认为引起AIDS的病毒应该就属于他所发现的HTLV家族。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人员就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然而,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HTLV所引起的人类T细胞白血病和
AIDS在感染特点上的差别,也并没有深入思考感染的不同时期病毒复制的人特点,他仅仅是将研究工作交给合作者,要求他们去找病毒。事后证明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静悄悄的巴斯德研究院
  此时在法国,
Rozenbaum医生与他们的美国同行们一样也正面临着研究止步不前的烦恼。同样的,法国科学家们也对古怪的同性恋流行病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时Rozenbaum的合作者,克劳德.贝尔纳医院病毒学实验室的负责人Vezinet-Brun,建议他向巴斯德研究院的Luc
Montagnier教授求援,后者是巴斯德研究院病毒学和病毒肿瘤学系主任,Vezinet-Brun的老师,也是世界病毒学界最卓越的专家……1982年11月,Montagnier领导的小组开始了AIDS的研究。
  巴斯德研究院是全世界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心目中的圣地,这一享誉全球的最高学术机构由巴斯德亲手缔造,建立于1888年11月14号,为了维护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巴斯德坚持不依靠政府和国家,而完全依靠捐赠,1887年研究院章程规定"巴斯德研究院的目的:
1.按照巴斯德先生的方法治疗狂犬病;
2.研究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
  就在这里,在巴斯德的学生鲁(Roux)第一次研制成功了白喉抗毒素,开创了计划免疫的新纪元,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儿童生命;也是在这里,走出了伟大的微生物学家,鼠疫杆菌的发现者耶尔森(Yersin);还是在这里,梅奇尼科夫(Metchnikov)发现了白细胞吞噬现象并进而创立了细胞免疫学。阿尔贝·卡尔梅特(Calmette.A)在这里成长为杰出的免疫学家,发明了蛇毒抗血清的制备方法,成为又一位拯救无数人生命的人,他创立了里尔和西贡巴斯德研究所。而在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夏尔·尼科尔(Nicolle.C)发现了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如果愿意,这一长串名字还可以继续列下去:19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尔德(Bordet)、塞内加尔巴斯德研究所创始人艾蒂安.马尔舒……。
  现在,进入了艾滋病时代,巴斯德精神的继承人应当怎样来进行战斗?著名传染病学家德布雷(Debre')所说“在艾滋病的特殊问题和巴斯德所关注的问题之间,有着陌生然而深刻的相似……声称巴斯德已经预见到艾滋病是愚蠢的,虽然他确实曾经预测来自非洲的新型病毒的入侵;但更为愚蠢和危险的是认为艾滋病的流行需要重新检讨由巴斯德奠定的概念……我们并没有脱离巴斯德时代。对当今的病人来说,巴斯德的范例是希望的源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是在这样一种巴斯德精神和传统的驱策之下,巴斯德研究院的人们开始了与疾病的斗争。由于作为逆转录病毒的代表,HTLV明显的摧毁人的免疫系统,因此他们设想,逆转录病毒应当是罪魁祸首。
  不过,与想当然的美国人相比,他们以更为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由HTLV所导致的T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T淋巴细胞不受控制的增生并伴分化障碍以及功能缺陷,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免疫缺陷和多系统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只有在疾病的早期,在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时才有可能分离并鉴定出病毒,而不是相反。在疾病后期,大量的细胞已经死亡,免疫系统也已崩溃,此时病毒赖以存活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要分离出活病毒是很困难的。所以Montagnier和同事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疾病初期的患者身上。这就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此后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成功是有道理的。
  这年12月,Rozenbaum接到了一名按现在标准看是AIDS无症状感染期的年青同性恋者,他有多个性伙伴,在颈根部出现了肿大的淋巴结。这引起了Rozenbaum的注意,他请Vezinet-Brun将淋巴结取下,并切割成四块,将其中一块送给Montagnier教授进行培养。
  1983年1月3号,
淋巴结培养在巴斯德研究院“狂犬病楼”的一间小实验室里开始。这间实验室取名为"布吕"(Bru)室,这是那为患者姓氏的第一个音节。由于逆转录病毒的特征是能产生逆转录酶,并从而用病毒RNA逆转录为病毒DNA,再进一步在DNA指导下开始从DNA→RNA→蛋白质的表达过程。因此,只要找到了逆转录酶,就可以肯定逆转录病毒的存在。
逆转录酶大量出现在细胞分裂增殖的时期,要找到它们,
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细胞大量分裂增殖,而通过细胞培养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巴斯德研究院这一寻找病毒的四人小组中,就正有一位优秀的细胞培养专家。她就是Francoise.Barre'-sinoussi。在经过两周的努力后,果然在培养基中发现了逆转录酶的踪迹,AIDS的元凶就要现身了。
  然而,很快就出现了异常——培养基中的细胞开始大量死亡,这是难以解释的,因为如果这种病毒是HTLV的亲戚的话,那它应当是引起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而不是相反。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细胞死亡的因素--如培养基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培养环境不合适--之后,
Bru小组的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根本不同于HTLV的全新病毒,它可能正是通过导致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来引发艾滋病的。为了证实这一想法,Friancoise
Barre'-sinoussi将从健康献血者血液中取得的淋巴细胞放入含有病毒的培养基中。接下来发生的事证实了这一看法。培养基中逆转录酶的含量急剧上升,随后又是细胞的死亡。通过与Gallo提供的两株HTLV进行的比较,更证明了他们猜想的正确。
更进一步的证明来自对病毒更直接的认识:给它照一张"标准像"。
1983年2月3号,在巴斯德研究院显微镜室的电子显微镜下,人类第一次与HIV狭路相逢,从此我们的敌人与我们正面相对了。这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历史将永远记住三位伟大科学家的名字,他们无愧于巴斯德遗产继承者的称号,让我们再次重复一下这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吧,他们是:Luc
Montagnier、Friancoise
Barre'-sinoussi和Jean-claude
Chermann(Bru小组实际工作负责人)。
◆并不光彩的细节
  此时
Gallo出现了,开始他先是竭力否认巴斯德人所发现的是一种新病毒,他认为(“他认为”!)这种病毒不过是他所发现的HTLV的一个变种,他将之称为HTLV-Ⅲ,由于法国人最初将这一病毒命名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cytic
Virus)其词头缩写HTLV恰好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的词头缩写HTLV相同,
这就使得Gallo
可以据此混淆视听。巴斯德人很快发现了这一阴暗伎俩,他们立即将病毒重新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V)
  而且,他们进行了更多的深入研究,并令人信服的证实了该病毒的独特性,同时为了能够尽快控制流行,他们立即投入了建立一种可以对
LAV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的研究,以期在血液制品中筛除含有
LAV者,保护接受输血的患者。
很快他们就成功的发展出一种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快速检验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美国当局唯恐自己会失去这一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的市场,1984年四月他们拒绝批准巴斯德研究院在美国的专利申请,同时却窃取了巴斯德人的思路,另外自己搞了一套虽然检验程序不同,本质却毫无差别的
ELISA检测法,并立即投入国内市场。直到1986年底,巴斯德研究院的ELISA法才被美国专利局批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984年4月23号,美国卫生部正式宣布“Gallo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的一种新病毒——HTLV-Ⅲ,是AIDS的致病因子。”
1984年5月,Science上一篇以Gallo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展示了"他所发现的"
HTLV-Ⅲ的显微镜照片——与法国人的照片惊人的相似。两年后,他却不得不承认,这些照片并非他的实验室所拍摄,而完全来自于法国人。不过,他将他实验室的一位摄影师拎出来作了替罪羊。
  以后的调查发现,
Gallo于84年声称发现的"HTLV-Ⅲ"实际上的确是来自于巴斯德研究院,不过似乎并不是他有意的抄袭。原因是1983年4月,在他仍然坚信HTLV是AIDS的病因时,他曾要求Montagnier
将一些巴斯德人所发现的病毒株寄送给他,以便证明法国人的错误。正是这些病毒污染了他在NIH的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使得"他的"HTLV-Ⅲ是如此的相似于法国人的LAV。
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1985年相继发表的LAV和HTLV-Ⅲ的基因测序结果如此相近。
  不过,故事的末尾还有一个戏剧性的事件。Montagnier和他的同事后来发现,起初他们认为的那株来自
Bru的病毒株,实际上来源于另一患卡波西肉瘤的AIDS患者(LAI株),该株病毒造成了培养中的污染。在混合培养中,LAI株生长速度快于Bru株。因此,NIH的那一株病毒其实也就是LAI株。
◆尘埃落定
  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这场风波于1986年结束,同年5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给艾滋病病毒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这就是今天为人所熟悉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7年3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华盛顿签署协议,最终结束了巴斯德研究院与NIH的之间的争论。协议肯定了两个小组对AIDS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却并未指明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病毒。
这就是日后许多美国教科书在提到AIDS病原体发现者时多采"美法科学家共同发现说"的来由。不过,在世界病毒学界,更多的人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还是乐意指出,该病毒是由Montagnier等人首先发现的。第2节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病毒研究拿下诺贝尔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右)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左)和吕克·蒙塔尼(中)。这是三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拼版照片。
  来自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3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病毒研究摘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6日于欧洲中部时间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公布了评选结果。
  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因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HIV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艾滋病病毒。两人将各自得到生理学或医学奖四分之一的奖金,即250万瑞典克朗(约合35万美元)。
  评审委员会在一份公报中说,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研究成果让研究人员能观察艾滋病病毒如何复制,以及如何与受感染者的体细胞相互作用。这又进一步让研究人员开发出验血等确诊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办法,延缓了这种病毒的传播。此外,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帮助了抗艾滋病药物研究。
  公报说,巴尔-西诺西与蒙塔尼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从生物学上理解艾滋病与利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对抗它的先决条件”。
  与这两人一同获奖的楚尔·豪森于1976年提出猜测,HPV可能导致宫颈癌。他此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常见癌症,宫颈癌疫苗是人类开发出的第一种癌症疫苗。
  委员会公报说,楚尔·豪森摈弃了当时的教条,作出的发现让人类了解HPV如何致癌,还促进了针对HPV感染的疫苗开发。
  楚尔·豪森将得到这一奖项另一半奖金,即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有没有争议?
  创立诺贝尔奖的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并没有留下评奖标准,但生理学或医学奖往往会授予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看,发现艾滋病病毒都能算作足以获奖的突破性贡献,为何时至今日才授予作出这一发现者诺贝尔奖,这涉及到科学界一桩公案。
  蒙塔尼于1982年受邀研究是什么导致了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神秘新疾病--艾滋病。在他的领导下,包括巴尔-西诺西在内的科学家于1983年在巴斯德学院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1984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罗伯特·加洛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出了这种病毒,但他当时为其另起了一个名字。加洛当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证了这种病毒能导致艾滋病。
  双方此后就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发生争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还专门委托罗氏制药公司的专家调查。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与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签署协议,约定双方平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这场争端才告一段落。
  艾滋病病毒于1986年正式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对于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获奖,加洛对美联社说,他对自己没能分享荣誉感到“失望”。但他说,今年获奖的3人都当得起这份荣誉。
  按照惯例,一项诺贝尔奖最多只能3人共享。
  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玛丽亚·马苏奇说,在科学界,对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首先发现艾滋病病毒这一点没有争议。她说,双方的争论实际上集中在这之后的诸如诊断工具开发等事务上,但这都以发现病毒为基础。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三节
生殖健康
1世界试管婴儿之父是(  )
A.卡尔文
B.鲁宾和卡门
C.斯特普顿
D.达尔文
2如果妻子的生育能力正常,但因丈夫产生的精子少或精子活力差而造成的不育,一般采用的辅助生殖技术是(  )
A.人工授精
B.体外受精(试管婴儿)
C.细胞克隆
D.人体克隆
3如果丈夫的生殖能力正常,但妻子因输卵管阻塞而不孕,可采用的辅助生殖技术是(  )
A.人工授精
B.体外受精(试管婴儿)
C.细胞克隆
D.人体克隆
4我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于(  )
A.1989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78年
5试管婴儿实质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其中“胚胎移植”的是(  )
A.受精卵
B.8~16个细胞的囊胚
C.原肠胚
D.器官形成
6下列哪种情况可实施供精人工授精( )
①男方精液正常,不能完成生殖过程 ②男方有遗传病 ③免疫性不孕 ④近亲结婚者 ⑤女性宫颈畸形,精液不能进入生殖道内
A.①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7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
B.都是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
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
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
8以下关于试管婴儿技术不存在的是(  )
A.体外受精
B.细胞培养
C.胚胎移植
D.基因重组
9“试管婴儿”技术是解决不孕症的有效手段,197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实际上是指受精卵在体外培养2~3
d,形成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后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请判断“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上依据的原理是(  )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克隆技术
D.基因工程
10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  )
A.受体动物体内
B.培养箱
C.发育培养液
D.冷库冷藏
11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请回答:
(1)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尾酒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A.抑制HIV的繁殖
B.杀灭HIV
C.抑制HIV基因的表达
D.阻止HIV对淋巴细胞的侵染
(3)HIV感染者一般有2~10年的潜伏期,在此期间,要确定病人是否被HIV感染,应该检测病人的________。
(4)③~④细胞内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重组,使细胞遗传物质上载入了HIV遗传信息。
(5)研究发现,HIV侵入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是待HIV在体内大最增殖时,抗体却不能有效地起到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HIV有较强的________性,而且又主要侵染在________方面具有最重要作用的________细胞。
12下列哪些技术或过程与试管婴儿的形成有关…(  )
①体外培养 ②人工授精 ③胚胎移植 ④正常妊娠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试管婴儿”技术属于(  )
A.胚胎移植
B.组织培养
C.克隆技术
D.基因工程
14最易引起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生殖技术为(  )
A.夫妇自然受孕
B.供精人工授精
C.夫精人工授精
D.包括A、B、C三项
15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采取节育措施是最好的方法。某已婚女性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进行输卵管结扎,术后该女子的身体特征表现为(  )
A.具备第二性征,但无卵子产生
B.不能分泌雌性激素,第二性征消失
C.仍能产生卵子,第二性征不改变
D.既无卵子产生,也无雌性激素分泌
16(多选)胚胎移植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  )
A.解决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
B.治疗某些遗传病
C.提高良种家畜的繁殖力
D.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17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病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艾滋病通过母婴间遗传
C.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B细胞和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
181978年,人类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英国,引起了巨大轰动,给全世界不孕夫妇带来福音。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引发了各国媒体大肆渲染“克隆羊”的恐怖前景,许多国家政府由此禁止对“克隆人”的研究。下面分别是试管婴儿和克隆羊培养过程的介绍材料,请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a.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指通过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方式使妇女受孕而生出的婴儿。人类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78年7月23日诞生在英国,婴儿名字叫路易斯·布朗。她的母亲由于输卵管堵塞不能生育。妇产科医生与剑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合作,成功地从婴儿母亲卵巢卵泡中取出卵细胞,并采取了婴儿父亲的精液,使卵细胞和精子成功地在试管中完成受精。把受精卵放在盛有特制营养液的试管中,保持和体温一样的温度,使受精卵发育到胚泡时期,再移植到母亲的子宫内,完成发育过程,直至诞生一个健康的婴儿。因此,这项技术是治疗某些不孕症的好办法。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到1988年十年间,全世界已出生了七千多个试管婴儿。可以说试管婴儿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b.克隆羊的培育过程(见下图)
(1)多利和路易斯·布朗是分别通过什么生殖方式获得的?两种生殖方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在繁殖多利和路易斯·布朗的过程中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什么?
(3)继植物组织培养之后,克隆绵羊的培育成功,证明了动物细胞也具有________。
(4)用克隆技术其实不会克隆出一个“希特勒”,这是因为:第一,克隆羊的遗传物质还有一部分来自母亲黑面绵羊,即还受________遗传的影响。第二,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与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C 解析:20世纪后半期试管婴儿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1978年英国妇产科专家斯特普顿医生,将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成功,胚胎移植于子宫后顺利发育并成功分娩出了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斯特普顿医生成为试管婴儿之父。
2.A 解析:男性不育的问题可以采用人工受精的方法来解决。人工受精是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导入生殖道内,使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3.B 解析:有的夫妇不能生育的原因是女方输卵管阻塞,这就使夫妇产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不能接触,也就不会形成受精卵。这种情况可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试管婴儿是在体外进行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在试管中培养到8~16个细胞的囊胚期,再将其移入子宫中发育。
4.B 解析:体外受精最早于1978年在英国获得成功。我国内地从198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
000多名试管婴儿像其他人一样健康地成长和生活。
5.B 解析:胚胎移植是将发育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中发育成胎儿。不同种类的动物胚胎移植的时期不相同,人胚胎移植需在8~16个细胞的囊胚期进行。
6.B 解析:供精人工受精是提供外来精子的人工受精。一般是在男方有遗传病,夫妇双方血缘关系过近,及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而不孕时使用的,而男方精液正常,不能完成生殖过程时采用人工受精就可生育。女性宫颈畸形,精液不能进入生殖道内可采用人工受精,而不是供精人工受精。
7.B 解析:试管婴儿的受精卵是在体外受精形成的,而其他发育过程还是在体内完成,因此试管婴儿是正常卵式生殖的结果;试管苗和克隆羊可以说都是利用体细胞所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潜能进行无性生殖的结果。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都是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
8.D 解析:体外受精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时有时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把精子注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实验室中培养到8~16个细胞的囊胚期,将囊胚移植到受体子宫中正常妊娠。试管婴儿技术不存在的是基因重组。
9.A 解析: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0.C 解析: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必须经过培养发育成初期的胚胎后才能移入子宫内。因而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
11.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生活和繁殖。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过程被阻止后就不能繁殖。HIV感染者在潜伏期间,可通过检测病人的HIV抗体来要确定病人是否被HIV感染。HIV病毒攻击人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答案:(1)病毒本身缺乏繁殖所需要的原料、能量等
(2)A (3)HIV抗体 (4)HIV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DNA
(5)特异 特异性免疫 T
我综合,我发展
12.D 解析:体外受精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时有时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把精子注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实验室中培养到8~16个细胞的囊胚期,将囊胚移植到受体子宫中正常妊娠。
13.A 解析:胚胎移植指有性生殖细胞在体外结合后,形成的胚胎植入母体的过程;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体外培养的过程;克隆技术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产生出来的一群遗传特性相同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基因工程指在生物体外,通过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14.B 解析:一对夫妇的孩子都含有父母各一半的遗传物质,具有血缘关系,夫妇自然受孕和夫精人工受精所生孩子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是有血缘关系的。供精人工受精是夫妇中的男方不能产生正常精子,用其他人的精子给妻子受孕,孩子与父亲不存在血缘关系,另外一个供精者如果给多对夫妇提供精子,孩子成年后结婚有可能成为夫妻,最易引起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15.C 解析:输卵管的结扎使卵子不能排出,阻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不影响性腺内分泌活动,仍能产生卵子,第二性征不改变。
16.AC 解析:胚胎移植技术(用于人类即平常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主要是从母体取出卵细胞,在体外进行人工受精、分割、培养,当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再将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成胎儿的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于人类,解决了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应用于家畜,则是为了提高家畜的繁殖能力(一头奶牛正常情况下,一生最多只能繁殖10头小牛,而用胚胎移植技术,一生则能生40头小牛)。该技术不能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也不能治疗某些遗传病。
17.D 解析:艾滋病称为人类第一杀手,它的致病原因是HIV攻击人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功能。它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艾滋病不是遗传病,B错。
18.解析:试管婴儿技术就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成熟卵子,在实验室的器皿中培养,然后加入经技术处理的精子,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继续培养到形成8~16个细胞的囊胚,再将囊胚移植到子宫中,使之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技术是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个体,属于有性生殖。克隆动物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在克隆动物形成过程中没有生殖细胞的产生,也没有生殖细胞的结合,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只有在有性生殖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才会出现分离和重新组合,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克隆动物的产生证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答案:(1)多利是通过无性生殖获得的,路易斯·布朗是通过有性生殖获得的。本质区别: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过程中没有有性生殖细胞产生。(2)繁殖多利的过程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繁殖路易斯·布朗的过程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有在有性生殖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才有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3)全能性 (4)细胞质 环境(共19张PPT)
第一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1、什么是抗生素?
2、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一九二八年,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任职时,无意中在一个被污染的培养皿中发现,原本打算培养的葡萄球菌,它的生长现象竟被一种青绿色的霉菌(青霉菌,学名:Penicillium
notatum)所抑制,因此弗莱明推测,青霉菌的分泌物应该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由于这种抑菌物质是青霉菌的分泌物,因此弗莱明将其命名为青霉素(Penicillin),并于一九二九年,将其观察到的现象首度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但当时并没人理会这个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由于当时弗莱明并无法将青霉素纯化出来,因此他只能以含有微量青霉素的粗培养液进行实验,虽然这些粗培养液能够有效杀死试管中的细菌,但当喂食给被细菌感染的兔子或老鼠时,却发现无抑菌的能力。这样的实验结果,使得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在动物体内无法继续维持其杀菌的效力,因此在发表几篇论文后,就终止了这个研究,使得抗生素的发展停顿了将近十年之久。
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一九四○年,弗洛理与钱恩首度从青霉菌的粗培养液中纯化出青霉素,并用「老鼠保护试验法」进行动物实验。首先,他们将致死剂量的细菌注入八只老鼠的体内,其中四只再追加那些初步纯化出来的青霉素,结果发现只有那些注射过青霉素的老鼠存活下来。一九四一年,青霉素首度进行人体试验,并证实它能有效治疗经由细菌感染的症状。同年,弗洛理到美国商谈青霉素的量产方法,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催生,因此在一九四三年,青霉素得以顺利量产与应用。
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1945年,弗莱明、弗洛理与钱恩三人,更因发现、纯化与量产青霉素而获颁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1944年,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
1888-1973)在灰色链霉菌中发现链霉素(streptomycin),由于链霉素是当时第一个能够有效治疗肺结核的药物,瓦克斯曼因而获颁一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他的成功,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科学家对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的研究热潮。
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人们找到6000多种抗生素
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大约200种
全世界每年抗生素产量超过1.0X108kg
产值约100亿美元
抗生素的诞生及发展史
3、抗生素的分类
分类方法
抗生素种类
举例
根据抗生素的生物来源分类
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②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③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④植物或动物产生的抗生素
①链霉素、四环素等
②、头孢霉素D
③多黏菌素
④大蒜素、鱼素等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分类
①广谱抗生素
②抗细菌抗生素
③抗真菌抗生素
④抗病毒抗生素
⑤抗肿瘤抗生素
①氨苄青霉素
②青霉素、链霉素
③制霉素
④四环类抗生素
⑤阿霉素
4、细菌的抗药性
抗药性:是指在生物体体内产生的对某种物质
的免疫能力,使其不能伤害到自己。
抗药性是细菌原本就具有的一种特性:
书本77页实验
细菌的抗药性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自然条件下抗药性基因频率低的原因:
细菌抗药性频率增加的原因: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5、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
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作用:
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关系:
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举例说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
毒性反应如肝、肾及其它器官损害
后遗反应如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病菌抗药性产生)
6、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有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复原,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就要按时服药,直到药物吃完为止,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而让它伺机而起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适应症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病毒性疾病不宜采用抗生素
使用前做药敏试验
新生儿、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毒性大的抗生素
严加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应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过敏反应。
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1.如何才能防止案例一中的情况出现
不随便停药,针对不同的细菌,使用抗生素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应根据医生的处方按时服药,直到疗程结束,以保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浓度,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2.有人说:‘生病时常用抗生素,喝点只含少量抗生素的牛奶又有什么关系。“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长期饮用”有抗奶“,会使正常人被动接受、积累抗生素,造成人体生理紊乱,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当患病后再用抗生素治疗时,效果就会下降,而医生往往不易查明治疗无效的原因,导致延误病情,耽误治疗;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医生会加大抗生素使用量或使用更高效的抗生素,结果反而更糟。此外,有些先天对抗生素过敏的人长期喝”有抗奶”之后,会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牛奶中除了有抗生素残留外,还可能带有病菌、毒菌及异常细胞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3.如何才能防止”有抗奶“流入市场?
建立相关法规,加强牛奶的检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