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教案素材)(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教案素材)(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18 14:25:37

文档简介

1.1旅游概述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
“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1课时
【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板书】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
旅游概述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的概念
【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思考】星期天到剧院看戏、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是不是旅游?【点拨】星期天到剧院看戏没有离开常住地,因此不属于旅游;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离开常住地的目的是务工,而旅游活动是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因此也不属于旅游。【板书】2.旅游活动三要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页内容,掌握以下知识: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指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都是
“服务”于这个主体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也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旅游者主要的“消费”对象,旅游服务业常被称为旅游业的中介体,是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2)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是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读图思考】联系下图,思考:要想成为一名旅游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成为一名旅游者的条件:①有旅游的动机;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③有闲暇时间;④其他如社会条件、交通状况、环境等。【阅读】阅读材料“近现代旅游的产生”,
了解以下内容:(1)近代旅游时期的时间、兴起地点。
(2)现代旅游时期从什么时间开始?促进现代旅游发展的条件有哪些?【点拨】(1)近代旅游时期:1841~1939年,欧洲为近代旅游活动兴起的地方。(2)现代旅游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全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旅游时期。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页内容,掌握旅游活动的分类方式及类型【学生回答】旅游活动具有多种分类方法:1.按游览区域划分国内旅游:我国国内旅游可划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国际旅游: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等2.按旅游目的划分可划分为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主要类型,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旅游的行列。【讨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有何关系?【点拨】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是:从旅游发展历程来看,国内旅游是该国旅游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内”、“国际”、“入境”和“出境”可结合起来,得出下述两种旅游类型,即境内旅游和国民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阅读】阅读材料“关于旅游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国际上关于国际游客、国内游客的区别,了解国际游客中国际旅游者和国际一日游游客的区别,国内游客中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区别,了解我国对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定义。【讲述】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标准不一,范围不同,用语差异也很大。国内旅游者定义的混乱造成旅游者人数的统计资料没有可比性或可比性下降,给国际间的旅游资料比较分析造成障碍。【阅读】通过阅读材料“人类旅游行为的动机”,回答以下问题(1)人类旅游行为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人类产生旅游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
(1)人类旅游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好奇或学习的欲望、社会交往或与他人交往的欲望、荣誉以及权力。(2)人类旅游行为的产生原因:①人们对原始宗教的求索;②对远古人类遗迹的崇拜;③对远方的自然胜迹、人文景物、风土人情的崇拜等【活动】旅游行为和旅游类型的调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旅游者2.旅游资源3.旅游服务业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1.按旅游区域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购物1.2
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2.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3.掌握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基础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1.概念: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①____________并实施②__________的事物与因素。2.内容:包括③______________和抽象的资源。3.相对性:由旅游活动的④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决定。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1.位置相对稳定性:区域性或⑥____________性,是旅游资源的根本属性之一。2.物质景象组合性:旅游资源由许多景象组合而成,⑦__________显著。3.美学属性:满足旅游者的⑧____________的相对属性。4.历史文化属性:旅游资源往往能够“凝聚”人类的⑨________,多具有⑩________特色。5.非消耗性:旅游资源在 ____________的前提下,不会被消耗,还会趋于增值。
三、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1)定义:以 ____________本身的美感来吸引旅游者的资源。(2)分类2.文化景观旅游资源(1)形成:保留在 ____________中的文化遗存,在 _______________内占据主导地位。(2)分类3.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景观区域范围内,________景观与________景观相得益彰,如我国的许多名山。思维点击1.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理解旅游资源的多样性?3.三种旅游资源有何区别?
重难点突破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既包括具体的资源,也包括抽象的资源。典例剖析1
旅游资源的核心是(  )A.对旅游者的吸引力B.能产生经济效益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事物D.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无关答案 A解析 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变式训练1 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说法是(  )A.人文景观包括公园和城市游乐园B.自然景观以水域风光景观为主C.旅游资源的根本属性之一是其不可移动性D.旅游资源是无价的精神文化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二、旅游资源的特性1.位置相对稳定性区域性或不可移动性,是旅游资源的根本属性之一。山川景观的区域性非常明显,而一些珍宝文物如书画等,只有取得相对稳定的位置,比如放在博物馆时,才具有旅游资源的性质。2.物质景象组合性旅游资源是由许多景象组合而成、综合性显著的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应当注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合理性和协调性。3.美学属性这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相对属性。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美学属性,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4.历史文化属性人类的文化能够“凝聚”在一定区域的山川景物上,具有非常强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因此,旅游资源多具有民族特色。5.非消耗性旅游资源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不会被消耗的资源,并且随着旅游者的光顾和岁月的流逝,还趋于增值。
 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特性含义旅游资源共性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永续性旅游资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自然景观季节性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人文景观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可变异性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典例剖析2 旅游者共同的心愿是求知、求新、求乐、求得美好的回忆,因此旅游资源必须具有(  )A.稳定性    B.美学属性
C.文化属性
D.非消耗性答案 B解析 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美学属性,才能满足旅游者追求“求知、求新、求乐、求得美好的回忆”的需求。这是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出的要求,可采用排除法解答此题。变式训练2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  )A.多样性
B.观赏性
C.可创造性
D.组合性三、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这是以自然界本身的美感来吸引旅游者的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山水组合景观、生物景观、气候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等等,都属于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奇妙的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环境中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在环境景观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就形成了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文化景观旅游资源通常分为三类:一是宗教文化景观;二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遗存;三是风土民情。3.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在许多景观区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往往相得益彰,这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就属于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我国许多名山都属于这类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2)列表比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种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成自然形成的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民俗、宗教礼仪、社会风情等典例剖析3 下列均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A.天涯海角、台湾阿里山、深圳“锦绣中华”B.八达岭长城、青岛海滨、澳门大三巴C.长白山天池、鼓浪屿、杭州西湖D.庐山仙人洞、乐山大佛、漓江风光答案 C解析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深圳锦绣中华”“八达岭长城”“乐山大佛”都是人为创造的,属于人文景观。变式训练3 将下列景观分类填入表中,并回答问题。                A.桂林山水
B.傣族泼水节C.长江三峡
D.武陵源群峰E.大理三塔
F.北京大观园G.山东泰山
H.无锡“天下第二泉”I.人民英雄纪念碑
J.天津科技馆
K.山西五台山
L.苏州园林M.天津水上公园
N.青海湖鸟岛O.安徽黄山(1)填表: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自然和文化景观(2)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属性、____________属性、____________性等特点。
明辨是非
易错易混点 不能准确判断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性错题诊断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北京两处名胜的照片。据此回答(1)~(3)题。(1)北京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图甲和图乙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2)按旅游资源分类,它们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景观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主要在于它们的______________属性。答案 (1)天坛 故宫(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错因分析 一是不能区别旅游资源的类型;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各种特性不能区分。纠错笔记 (1)旅游资源的分类
(2)依据旅游资源的特性理解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分层训练
对点练习
1.下列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因素,属于旅游资源的有(  
)①海市蜃楼 ②龙舟竞渡 ③雾凇 ④渔民出海捕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对联,主要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
A.位置相对稳定性
B.非消耗性C.景象组合性
D.历史文化属性
研究学习
深圳锦绣中华
锦绣中华是深圳华侨城的一个旅游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的。全园面积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这些景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古建筑类、山水名胜类、民居民俗类。安置在各景点上的陶艺小人达五万多。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
①旅游动机 ②旅游行为 ③具体的资源 ④异地性 ⑤流动性 ⑥不可移动 ⑦综合性 ⑧审美需求 ⑨文化 ⑩民族  合理使用  自然界  地质地貌
山水组合  生物  松花雪柳  自然环境  环境景观区域  宗教文化  风俗文化 季节性自然 人文
思维点击
1.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为:2.3.类型核心表现形式形成过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貌景观构景基础物质自然过程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建筑景观重要标志物质与非物质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地貌与建筑物质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
重难突破变
式训练1
C 
变式训练2
B 
变式训练3
(1)自然景观:A、C、D、H、N
 文化景观:B、E、F、I、J、L、M 
自然和文化景观:G、K、O(2)位置相对稳定 物质景象组合 美学 历史文化 非消耗
解析 第(1)题,按属性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化景观旅游资源、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凡是由人类创造的景观都是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以自然界本身的美感来吸引旅游者的资源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多是在景观区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往往相得益彰,我国许多名山都属于这类旅游资源。可见B、E、F、I、J、L、M为文化景观,D为地质地貌景观,A、C、H为山水组合景观,N为生物景观,G、K、O为自然和文化景观。第(2)题,旅游资源的特性主要具有位置的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
对点练习
1.A 2.C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1.1
旅游概述
相关素材
旅游资源
泛指凡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的客体与劳务。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一般可分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赋予的、尚未作其他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及其地域组合,包括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石异洞、流泉飞瀑、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有美学价值的景物;后者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旅游文化、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和风味佳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加就业和收入,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繁华的城市、偏僻的乡村、著名的工艺品、诱人的风味食品、纯朴的风土人情等,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按其属性大体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类。前者指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后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古今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显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技成果。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具有招徕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客观拥有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更重要的取决于主观上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这些旅游资源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使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文化属性,给人以知识的启迪、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乐趣,甚至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象征而具有永续使用、长盛不衰的永恒价值。通过必要的旅游建设,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可转化为经济上的收入,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由于日趋剧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新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游览项目的开发,必须相应予以不断的补充、更新与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人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游山玩水”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
  我国是一个具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五四运动以来80多年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间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史迹,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我们今天红色旅游的丰富而特色鲜明的宝贵资源。1.3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两部分组成的。2.了解影响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3.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4.通过读图、观看风景资料、影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审美情趣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条件的理解,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2.通过对旅游资源形成的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优美自然资源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4.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的进一步了解,让学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2.通过开展“重点红色旅游区”活动,让学生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并知道红色旅游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3.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分布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个人美的追求志向。
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2.影响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可供游览的风景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无论是泰山日出、长江三峡、黄山奇峰、桂林山水,还是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石窟、布达拉宫,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那么这些旅游资源是如何形成的?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分布有何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一、旅游资源的形成【讲述】各种旅游资源都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知,提升其文化内涵,显然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板书】1.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讲述】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地表起伏的地貌形态,既有直接的造景作用,又有间接的育景作用,是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
【思考】我国地貌特征是如何影响旅游景观的?【点拨】我国的地貌特征有:
地势的阶梯性、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山地广布性、高差的悬殊性。
(一)地势的阶梯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属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500米,高原上横亘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山岭间为辽阔的高原和盆地。从青藏高原的外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第二级阶梯,除天山、阿尔泰山、阴山、秦岭等山以外,主要由辽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以东是第三级阶梯,除一些山地外,主要由宽广的平原和破碎的丘陵组成,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第三级阶梯以东是巨浪滔天的海洋:在广阔的大陆架上分布着数千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成因有别的岛屿。
(二)地貌类型的复杂性。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境内有气势磅瞒、形态各异的高原,纵横交错、千姿百态的崇山峻岭,群山环抱、高度不一的大型盆地,高低起伏、坡度和缓的丘陵,还有浩翰的沙漠,宽阔坦荡的平原,绵延万里的海岸。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而且还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红层地貌等等。我国地貌类型多样且典型,是其他国家难以媲美的。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不同的地貌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美学特征。如高原的辽阔坦荡,平原的低平开敞,山地的雄伟挺拔,风沙地貌的多姿沙丘,喀斯特地貌的秀丽峰林,红层地貌的碧水丹崖,冰川地貌的刃脊、角峰……都会使游人产生不同的美感。
(三)山地广布性。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貌的基本骨架,并且控制着其他各类地貌的空间配置和平面轮廓。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全国主要山脉按走向可分为四类,即东西向(自北而南依次是天山一阴山,昆仑山一秦岭一南岭)、南北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北一西南向(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一东南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山地的广布性形成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丰厚性。在我国的山地中,有高耸入云、上覆冰川积雪的高山、极高山,也有植被茂盛、郁郁葱葱的中山、低山,还有绵延千里的长大山系,既有平地拔起的孤峰,也有秀丽挺拔的山,既有自然面貌保存较好的山,也有开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山……如此众多特色不一的山地是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游人游览观光、探幽猎奇、登高探险、消夏避暑、科学考察、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四)高差的悬殊性。我国陆地的最高点在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米,它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称。我国陆地最低点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海拔-155米。我国陆地最大高差达8999米。从相邻地区看,
高差悬殊性亦很突出,如吐鲁番盆地与它北面的博格达山主峰高差达5600米。从贡嘎山(海拔7556米)到雅安城
(海拔约610米)距离约75千米,相对高差竟达6946
米。高差的悬殊性,尤其是相邻地区地势高差的悬殊性,使我国多奇景、险景。例如,泰山虽然其主峰海拔仅1532米,但山体拔地而起,雄居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之上,相对高差大,故自古有“泰山天下雄”之说。【承转】各种地貌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魁力,我国的一些名山旅游资源按成因分为花岗岩山地旅游资源、玄武岩山地旅游资源、流纹岩和安山岩山地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红层地貌旅游资源。【阅读】阅读课本第12~15页的内容,举例说明以下景观的成因。①夏威夷的火山景观
②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
③华山峭壁
④黄山
⑤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⑥广东丹霞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夏威夷的火山景观
②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属于玄武岩山地旅游资源。这类地貌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③华山峭壁
④黄山属于花岗岩山地旅游资源。花岗岩具有较强的抗化学风化能力,而自身互相垂直的裂隙(节理)的发育,导致特有的称为“球状风化”的物理风化,形成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如,在暖温带的西岳华山的峭壁,就是沿着花岗岩的节理面经过风化作用发育而成的。⑤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武陵山脉东段,由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和喀斯特两种地貌融为一体,形成十分罕见的自然最观。⑥广东丹霞山:是由红色砂岩山地风化而成的丹霞地貌。【总结】上述几种旅游景观,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以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为基础的,在我国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山地风光为主的占50%以上。独特的地形也是飞瀑、流水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山水组合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玉龙雪山和虎跳峡等。【承转】除自然地理条件外,人类活动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板书】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复习提问】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显著的地方是城市和村镇,人们在构筑城市和村镇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学生回答】选择山前平原、江河之滨、植被繁茂之地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教师讲述】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们在修建园林、寺庙、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在古代,我国的规划师与建筑师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创造了大量流芳千古的经典之作。【阅读】阅读“山东灵岩寺”和“南岳衡山”两则材料,体会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承转】我国有不少文化遗产,众多的文化遗产,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人类遗产中的11座古城(其中有2座在我国)。
【阅读】“孔庙、孔府和孔林”、“平遥古城”的图文资料,了解他们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过渡提问】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你知道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吗?你知道哪些“红色旅游”资源?【学生回答】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旨在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和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英烈事迹和献身精神,是宝贵的革命财富,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我国“重点红色旅游区”有: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百色风雷,两江红旗”。
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艰苦卓绝,革命奇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
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课后作业】1.结合上述“我国重点红色旅游区”材料,根据你所在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状况,确定红色旅游景点并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2.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红色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世界各地旅游资源景观各不相同,有的景观是漫漫黄沙,有的景观是蓝天碧海,还有的地区终年白雪皑皑,影响各地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旅游资源分布有何特点?【板书】二、旅游资源分布1.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讲述】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三种: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社会认知因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2)简要说明以下旅游资源的形成主要与哪种自然地理因素相关?①雅鲁藏布江谷地、科罗拉多大峡谷
②青海湖、滇池
③吉林雾凇
④海景旅游资源
⑤3S旅游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两个方面。(2)①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美国的克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深大断裂上。②青海湖、滇池是由断层湖形成的重要旅游资源。③吉林雾凇是依托于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④海景旅游资源的分布都明显地受到海陆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⑤“3S”旅游依托的是大海(sea)、沙滩(sand—
beach)
、阳光(sunlight)三项资源的组合,主要集中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海滨地带。【思考】依托于不同自然条件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同特点,请你说说依托地质基础的旅游资源、依托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在分布上有何特点?【点拨】依托地质基础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主要依托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寒温带和中温带是冬季欣赏冰、雪、雾凇奇景,鉴赏冰雪雕塑艺术,从事冰雪运动等旅游胜地的主要分布区。【承转】除自然地理因素外,人文地理因素对旅游资源的分布影响也很重要。【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1~22页的图文内容,说明人文地理因素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人文地理因素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当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古都、古城及其附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中心。第二,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地理“痕迹”,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如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等。第三,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对庐山的赞美,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杜甫、刘禹锡登临岳阳楼,范仲淹所撰名篇《岳阳楼记》,对岳阳楼成为千古名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古代建筑的“七大奇迹”成为今天人们观光和朝拜的胜地,是因为它们在《荷马史诗》以及大量历史文献中就有广泛记载。【讲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认知因素对旅游资源的具体分布和总体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有很大影响。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是近些年来随着旅游度假热的兴起,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阅读】阅读材料“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掌握以下内容: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万里长城、广西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江苏苏州古典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评选活动,体现了社会公众认知和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承转】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特征。【板书】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投影】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图
【读图思考】仔细阅读上图,说明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点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布广泛。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有著名的旅游资源。第二,集中分布于东南部。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两地之间的连线,把我国国土划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知名度高、开发效益较好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半壁。第三,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关中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是传统的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区。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些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第四,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如,作为古代帝王行宫的骊山华清池,除了温泉等因素外,距离古都长安不远,交通方便,也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探究活动】1.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做一个简单的名录。2.影响传统旅游资源和新旅游资源地理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建议。【点拨】1.可以以自己所在省份为例作为参考案例。2.在分析传统旅游资源时,应将侧重点放在自然地理因素方面;在分析新旅游资源时,除自然地理因素外,应将侧重点放在人文地理因素方面。3.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建议。如家住湖北荆州的同学,考察荆州古城
(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注意在合理开发的同时,既要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又要让荆州古城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布置作业】利用中国政区空白填充图,用两种不同的图例分别表示1980年以前的传统旅游资源和1980年以后的新旅游资源,绘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以1980年为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一课时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1.
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2.
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第二课时二、旅游资源分布1.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2)人文地理因素(3)社会认知因素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1.3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相关素材
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人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游山玩水”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
  我国是一个具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五四运动以来80多年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间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史迹,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我们今天红色旅游的丰富而特色鲜明的宝贵资源。
   巨大的数量
  气势雄壮的秦兵马俑,古老而蜿蜒的长城,宽阔雄伟的故宫,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古代各种名胜古迹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类绝不能令人忽视的史迹———现代革命史迹。相比之下,这些历史遗迹的年代不算久远,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当我们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一批现代历史巨人的名字时,当我们回忆起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无数现代革命运动和事件时,当我们回溯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曾经走过的历史道路时,群峰翠柏掩映下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里的中共“一大”会址、飘扬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上的红旗、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宝塔,都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似乎是如此鲜活,永远都会令人们激动,永远地震撼着人心。凡此种种,构成了以革命史迹为主的现代史史迹群。
  现代中国历史的前进,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遗迹,特别是革命历史遗迹。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就达127处之多。特别是在第四批公布的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了29处之多,比例高达58%。至于归属于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数量就更多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红色故都———江西瑞金,就保存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里则珍藏着一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瑞金现存的革命遗址和建筑物多达180多处,其中有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井”等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是全国重点革命文物最多的县市。
  内容和主题
  我国的现代史迹犹如一串逶迤的珍珠,串接着古代和近代文物史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强烈影响,其内容和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被侵略和民族奋起反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上,围绕着中国革命斗争这条历史的主线而展开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史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史实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获取自由和幸福的瑰丽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同样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的遗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雷峰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和林县红旗渠,这类以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向我们宣扬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一大批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的动人风采。
   分布广泛与地区性
  20世纪20年代以后,革命如汹涌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量庞大的现代史迹分布广泛,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斗,散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同时,也是受到现代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史迹的地区分布又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
  正如近代以来,由于外敌入侵最初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的,民族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首先围绕着东南沿海地区展开。相应地,这些地方所遗留下来的近代史迹就比较多一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侧重于不同的地区,因而,在其历史遗迹上,也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地区性。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武汉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成立大会又召开于上海,所以在这些城市里保留了比较多的此类旧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国情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而其革命活动遗迹的分布,基本上就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由最初的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地区,如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逐渐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转移如河北、山东、天津和上海等地,直至最后进入北京取得全国的胜利。
  而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侵占的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区域,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则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基地,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较量,所以,在上述相应地区,遗存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旧址就比较多一些。
  另外,同样主要是受到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我国现代历史上一批名人或杰出人物的诞生地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包括东南沿海的两广、福建、江浙一带等地,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都是湖南人,朱德、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从四川走出,周恩来的故居在江苏,叶剑英是广东人,鲁迅则是浙江人。当然,这种名人籍贯比较集中的现象的产生,也与上述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或文化底蕴比较丰厚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1.2
旅游资源
相关素材
多种多样的类型构成
  我国近现代史迹的类型构成极为丰富,主要可分为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和延安革命纪念地和西安事变旧址等;重要会议的会址,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如“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如毛泽东故居、毛主席纪念堂、朱德故居、周恩来故居和邓小平故居等;革命烈士陵园,如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以及各类纪念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类别。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各类杰出人才和名人辈出,其中尤以革命领袖、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以及革命烈士等人物最为醒目,著名者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鲁迅、茅盾、刘胡兰……这一个个使人如雷贯耳的名字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片灿烂的星空,他们的活动和事迹,串起了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围绕于此,在我国现代史的史迹中,名人或杰出人物的故居和纪念馆必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顺应红色旅游的热潮,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发挥革命史迹的教育功能,展现我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对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近年来,在湖南的韶山冲,在江西的井冈山,在河北的西柏坡,甚至在昔日的红军长征路上,都经常可以看到游人们穿梭如织、流连忘返的场面,这些昔日的红色根据地大多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有些更是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游客们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追寻先辈遗迹,时尚的旅游和“红色”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革命史迹正在借助于红色旅游的浪潮,发挥着第二课堂的巨大教育作用。